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9集


   日期:2015/7/23 20: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教化百姓,第二是培植真儒,这个是培养优秀的圣贤师资,第三是潜消祸乱,这是帮助国家社会消灾免难。所以儒释道三家的圣贤教育能够广泛的推行,这就是国家人民的福报。纵观历史,凡是在这三教盛行的时期都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时期,大凡出现毁灭这些圣贤教育的时期都是最动乱、最黑暗的时期,而那些要排斥甚至毁灭三教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里面为我们举出历史上的灭儒、灭佛的真实事迹,看到他们这些灭儒、灭佛的皇帝大臣都是没有好下场。安士先生首先谈到南北朝北魏时代的太武帝,他是灭佛法的。当时太武帝灭佛之后,有一位僧人叫做昙始,他手持著锡杖走上皇帝的宫殿,这个时候太武帝看到他就很愤怒,就命人把这个僧人拉出去砍头,结果怎么砍也没有办法砍伤他,这个僧人是有神通的。这个时候皇帝就大怒,太武帝他自己亲自抽出自己的佩刀上来砍他,结果也砍不伤他。后来没办法,只好把他投到虎牢里面,跟老虎关在一起,这老虎是饿了好几天,想说把他关在虎牢里面喂虎,结果没想到僧人跟这只老虎和平相处,老虎见到僧人都卑躬屈膝、服服贴贴。结果太武帝就命人把当时一位道教的道长,叫做寇谦之,这个人他是主张灭佛的,所以太武帝灭佛寇谦之起到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是推波助澜,他是怂恿太武帝灭佛的人。结果因为太武帝以为寇谦之神通广大,所以就把寇谦之请到虎牢里面,没想到这只老虎一见到寇谦之就咆哮如雷,要冲上去吃他,吓得大家赶紧把他拉出来。这么一来太武帝就有所醒悟,知道这样下去好像不妥当,於是他就恭恭敬敬的请了这个僧人从虎牢里面出来,来到殿上就向他再三的礼拜,忏悔自己的罪障,而且答应他要恢复佛教。这是在历史上记载的这么一个故事。

  在秦始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因为秦始皇嬴政听信了大臣李斯的奸计,所以焚书坑儒,灭儒,结果自己什么下场?自己是抛尸野外,而灭儒的李斯也是全家、全族都被杀害,这是灭儒的下场。汉朝的桓帝、灵帝,唐朝的昭宗、宣宗,也是灭儒,他们都是听信於宦官或者是宠妃的谗言,被他们迷惑,所以就杀尽了天下的名士,最后这些辅助他灭儒的这些辅臣都被杀身,皇帝都不久都亡了国。所以圣教一旦被毁灭,国家就不会长久。刚才讲到魏太武帝,也是这样,他是被他的大臣崔浩所迷惑,这我们昨天讲的,崔浩是惨死的,被太武帝后来发怒治罪,最后惨死。太武帝做过这些毁坏寺院、焚烧经典的这些恶行,也是没有过几年,太武帝父子都不得好死。历史上有所谓三武灭法,太武帝是一个,第二个是北周武帝,这也是南北朝的。周武帝他是因为被大臣卫元嵩所迷惑,也是灭佛法,结果没有灭四、五年,怂恿周武帝灭佛的卫元嵩被眨官,最后也死了。周武帝他也忽然得了恶病,全身溃烂,结果他三十六岁也死了。我们想到他生前现出的花报,得恶病,死后必堕恶趣,在三恶道里面那是痛苦不休。唐朝还有一个,是唐武宗,这三个皇帝都有一个武字,所以叫三武灭佛。唐武宗或者唐武帝,他因为宠信赵归真、李德裕这些臣子的怂恿,也是毁坏全国的佛寺。本来唐朝前期对佛教是非常的尊重,很多的寺院兴建起来,而且出了很多祖师大德,结果唐武帝这时候灭佛法,不到一年,他的两个臣子,就是刚才讲的赵归真,被杀了,李德裕,也被流放而死,唐武宗他三十二岁也夭折了,而且还没有后代,他没有立太子。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三武灭佛的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除了三武以外还有一个一宗,三武一宗都是灭佛的。这一宗是在五代时期,在五代的时候,周世宗,是后周,周世宗他也是灭佛,他对佛法一点不了解,也是听信谗言,毁坏佛像,把铜铸的这些佛像都毁掉用来制作钱币。周世宗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在五代的君主当中可以说是最能干的一个,可惜他是邪知邪见,不懂得扶持正教,下场也是在灭佛以后不到一年他也是丢了江山。

  儒释道三教都是圣人自性流露出来的教诲,自性人人本有,假如我们诋毁这些圣教,不就等於诋毁自己的自性一样?真正能够诋毁吗?不可能的。我们看到历史上出现的灭儒、灭佛,虽然这些皇帝能得逞一时,但是不久之后这些圣贤教育又重新复兴起来。你看秦始皇废儒之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复兴了。秦朝你看寿数很短。汉朝就独尊儒术。汉唐时代,汉唐中后期,刚才讲的汉朝的皇帝,桓帝、灵帝,还有唐朝的昭宗、宣宗,也废过儒教,但是也是没有几年圣教又兴旺起来。北魏的太武帝灭佛,佛教七年之后又恢复了。周武帝灭佛,六年之后佛教又恢复了。唐武宗他废佛教,也是不到一年又恢复了。所以安士先生这里感叹,那些废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吗?他能污染谁?痰还是会掉下来玷污自己的脸。宋朝宋徽宗也曾经,不能说灭佛,但是他限制佛教,把很多的寺院改成道观,大概他自己信奉道,心量狭小,不容其他的学派,所以他把这些寺院都改成道观。那宋徽宗什么下场?我们其实知道岳飞的故事都知道,宋徽宗是被金兵给俘虏走的,还有他儿子宋钦宗,父子俩,两个皇帝都被金兵给虏走。所以岳飞要带兵去打金兵,要把这两位皇帝请回来,也没请著。这什么?宋徽宗他也是造了这个业,有这种果报。因此真正我们要认识三教对於社会、人民的利益,应该大力的扶持,这才是天下人民的幸福。

  安士先生在后面附了一个问答,大概是当时有不少人对於佛教有所批判。明清以来确实有不少批判,其中一个问答到现在可能还有,我们想提出来也讨论一下。他是问到,僧人不耕种,「不耕不蚕」,就是他不干活,不从事生产,「安受供养,但能耗费衣食耳,何所利益乎」?你看出家人他又不从事生产,就受大家的供养,耗费这些衣食,对社会带来什么利益?确实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他可能会有这些问题。安士先生怎么回答?他说世上的人不耕而食的很多,就是不从事第一线生产的人,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还是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怎么可以说只有僧人如此?譬如说学校的老师,他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从事工业生产,你不能说学校老师对社会没有贡献。僧人(出家人)也是老师,你看法师,他是讲法的老师,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了觉悟大众,让大众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个对社会利益大了,绝不亚於那些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他说这些不耕而食的人他们如果不出家,他们就不吃不穿了吗?这是反问,就能保证他们的衣食一定是出自他们自己的耕织吗?所以他以是否从事第一线生产来判断一个人对社会的利益,这个是片面的。更何况在家人,世俗之人,除了自己一身而外,尚有妻子、童仆,他的费用很多,养一家,不仅是他自己本人,哪里像僧人那样,僧人是一瓢一钵,四海为家,真的是过得最清简的生活。所以出家的法师对社会,需求的少,贡献的大。我们来看看那些富贵家的人,所谓头戴貂皮,身穿锦绣,口吃山珍海味之人,那些人他也没有从事生产,不也是不劳而获?这种人为什么我们没有去批评,反而去批评那些过著最清苦的生活而弘扬佛法的僧人?所以有这种想法那是因为心量太小。

  懂得这一点我们就晓得,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样子,既然是接受社会大众的供养,那我们自己要好好修行,对得起这一分供养,同时我们也想到,社会上有人提出这些观点,就是因为不认识佛教,我们有责任把佛教真实的含义为大众讲清楚,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古圣先贤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是从事教学工作,你看把我们的工作性质给大家介绍清楚了,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心安理得,而且还能够意识到这种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这样才能够取得整个社会大众的支持、国家的支持。所以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在讲经当中,这五十年常常讲什么是佛教、认识佛教,为佛教正名,名正则言顺。这是我们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学习完毕。下来我们继续看《阴骘文》第二十九句: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这一句字面的意义都很清楚,是教我们救人於危急。安士先生他在注解里面讲到,「危急二字,所该甚广,与前救人之难二句同意」。前面有提到「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这两句也讲到危、急,意思跟这里讲的是相同的。所以危和急的意义它范围很广泛,前面我们有把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有跟大家详细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危和急确实包括物质上、包括精神上,只要人身有危险、心有不安,我们都要去解救。在这里特别用一个比喻,所谓『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这两句,来做为比喻那种救急的紧迫性。像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千手千眼它表法的意思就是看到人有危急的时候,眼到手到,立即帮助。前面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是帝君自言,「此则帝君劝世也」,前面那句是文昌帝君自己说他一十七世当中为士大夫身,他是这么做的,在这里他是劝化世人,这是帝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他做到了然后再劝世人,世人他就能够听从了。这两句都有一个如字,「如字有两义」,如济涸辙之鱼,如救密罗之雀,如含有两个意思,「一则直指所救济之事」,这是讲到事上。事上你看见到鱼在一个干涸的车辙里头,车走过泥地留下一条车辙,里面有一点水,很少,快要干了,你想想那个鱼在里面很快就要死掉,赶紧要把它救出来,这是对生物一种仁爱之心。密罗之雀也是这个意思,一只鸟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笼子里,你看它是多么的惊慌,你去救它,这是无畏布施,把它放出来,这是从事上讲。这个事是非常小的,但是我们要从这个事上去体会存心。所以如字第二个意思,「一则极形欲救济之心」,我们要有这种存心,真的是看到别人有危险、有急难,迫不急待去救济,这颗心就是仁、就是爱、就是天心,得到的果报当然就非常殊胜。

  安士先生下面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都是有出处的。第一个讲「免难济厄」,这是出自於《法苑珠林》。这是讲到晋朝有一个人叫张崇,他平素都信佛的,当时苻坚,这是在中原以北,是前秦的皇帝,他当时在北中国统一了,割很多地区,他就攻打晋朝,可是最后被打败了。当时在长安有一千多家百姓都往南方跑,逃回来投奔晋朝,可是被苻坚的守军给俘虏了,抓获了。看到他们想要投奔敌国,就要想把这些人都杀掉,而且把这些男子杀掉,把女人都给抢走。张崇这个人也在这些人当中,他被捆绑起来,手脚都动弹不得,而且他被埋在土里,下身埋在土里,准备第二天守军就会把他们当作射箭的靶子把他们射死。张崇这个时候就想到明天要死了,这是急难,赶紧的念观世音菩萨,很虔诚的念观世音菩萨,结果到半夜的时候忽然身上的绳索全部都松开了,身体一下子从土中又涌了出来,很奇妙。张崇立即就想逃跑,可是这个时候他觉得脚非常疼痛,大概也是受了伤,他就再继续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而且诚心的礼拜。他拿起一块石头在祈祷,他说我现在要跑到江东去,要把这个冤情报告给晋帝,晋朝的皇帝,希望皇帝能够赶快来营救那些被俘虏的女人,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那么这块石头就一分为二。结果他祈祷完毕以后就把石头扔到地上,结果没想到这石头果然裂开分为两半。张崇就有信心了,赶紧跑到京城把这个事报告了皇帝,皇帝於是把这些人都救了出来,这是念观世音菩萨得到消灾免难。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济?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存心就是大慈大悲,我们以大慈大悲的心、解救众生的心来去念观世音菩萨,感应就特别的明显。《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讲,「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个条件是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这里的善标准不高,是世间善,不是说出世间善,出世间的善那就高了。世间善要做到观经三福里面的第一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人。出世间善人要做到后头还有两福,小乘福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大乘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后面两条是出世的,前面是世间福。我们如何做到世间福、世间善?我们师父上人要求我们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做到,这三条做到了就是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凡是遇到急难恐怖,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帮助、解难,必定得到解脱。所以平时我们要有这种善心,自然才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感应。

  安士先生第二个故事是「遥救堂崩」,出自《唐高僧传》。这是讲在唐朝时代,周这个时期,就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那时候京城有个大追远寺,有一位高僧叫做僧实,僧实他修行非常精进,很有道行,大概常常都能够感应到一些事情。结果有一天中午他就忽然好像感应到什么事,就登上钟楼去撞钟,撞钟撞得非常急促,把大家都召集起来,然后跟大家讲,大家赶紧准备香火。大家问出什么事了,僧实就告诉大家,说这个时候在江南有一个寺院的讲堂快要倒塌了,而且这个时候很多人在里头听讲,有一千多人,这个堂要是倒下来会压死很多人,所以大家现在拿著香火,齐心协力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祈祷这些人都得到解危、解救,於是大家都虔诚的念著观世音菩萨,声音响彻天空。过了几天江南有人来,江南是上千里路以外,过了几天有人来报,跟他们讲说,就是那天中午,在扬州有个讲堂,法师在讲法,听众有一千多人,忽然就发现从江北,从北面传来奇异的香味,还有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声音,从讲堂北门进到讲堂,从南面出了讲堂,大家觉得很惊奇,於是统统都跟著这个音声走出去,去寻找这音声到底从哪儿来的,到哪儿去了,结果里面的人全部都走光了,这一走光,讲堂就哗啦一下倒塌了,结果没有一个人受伤。这个事情,这是真实的故事,记录在《高僧传》里面。当时皇帝听了这个事情也很感动,三次下诏恭请僧实这位法师,但是他都不去。后来这个僧人在保定圆寂了,朝野上下都为他哀悼。你看观世音菩萨的威力不可思议。

  所以印光大师劝勉我们,在当前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每天要虔诚念观世音菩萨,不仅自己得以消灾免难,也帮助这个世界消灾免难。僧实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应,也是因为他存心良善,念念救护众生,所以这一种诚心,你看竟然能够使千里以外的香味、佛号声传到江南去,这个也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现在科学家也清楚告诉我们,时间、空间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我们的心念的能量可以超越时空。所以用真诚心为世界祈福,远隔千里万里,我们也能够帮助那个地区消灾免难。所以你看在实际禅寺,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们启建,我们师父上人提倡的,启建「护国息灾三时系念法会」,帮助这个世界消灾免难,效果确实会有。你看之前巴西有一个预言家,这在网上到处传,他预言九月十三号中国海南会发生一个大地震,一直震到日本。我上个月到日本参加过一个国际佛教大会,也听那边的同修说起来,日本的电视台都请了这一位预言家对他访谈,所以日本人都知道有大灾难,人心惶惶。因为有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们师父上人要启建护国息灾法会,这个发心跟当年印光大师在上海主持护国息灾法会一样的,但是印光大师当时是七天,我们此地实际禅寺是七百天,在时间上是一百倍,一直到二0一0年三月二十五号才结束。没想到到九月份你看这个地震没有了,在之前,九月十三号之前好像一、二个礼拜,这个预言家在他自己的网路上公布,说他取消原来的预言,原来的预言现在不准了。过去他的预言很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准确率,他把这个预言给取消,果然没有这个灾难。一般不学佛的人觉得你是搞什么天方夜谭,他不相信,好像消灾免难都是你们干出来的,这个是他们不懂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知道这个宇宙怎么来的?都是我当人(本人)这一念心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不干别人的事情。我的宇宙是我的一念心变现的,他的宇宙是他的一念心变现的,每个人的宇宙都是各个独立,都是自己一念心变现的,但是我们有共业,就是我们的念头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个宇宙里面融合在一起,其实每个人的法界都不一样。所以《华严经》里讲,叫层层无尽的法界,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念头都不一样,所变现的法界当然都不一样。那我能不能够帮助这个宇宙消灾免难?当然可以,宇宙是我一念心变现的,我要改变宇宙只要改变我的心就可以了。怎么改?印光大师说护国息灾最好的方式就是戒杀、吃素、念佛。所以,三时系念是念佛,系念佛号,你看用佛号改自己的心,灾难是贪瞋痴感来的,现在把贪瞋痴用佛号把它压住,它不起现行了灾难也就不起现行了。所以真正明了这个道理他就不觉得奇怪了。不要说世上这么多人一起念佛、一起做三时系念能够改变这个世间的灾难,只要有一个人真正发心念佛,他这一念真诚之心,在理上讲,他也能改造世界,他能改变宇宙。阿弥陀佛他就是这样,改变宇宙,他以这一颗纯净的心他改变宇宙,把宇宙变成极乐世界,那我们也要这么改。但是清净心有纯度不同,清净心愈纯这世界就愈美好。所以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哪里那么困难,只要我们的念头能够从贪瞋痴慢、从分别执著那里回头,归在一句佛号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么你这清净心中现出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是刹那际就往生了。刹那际不是说从这里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到极乐世界,不是,他是法界一换就是极乐世界。就好像电视台的频道,一号电视台都是在演贪瞋痴慢、灾难的这些电影,现在你要换一个台,很简单,一按摇控器,二号台,极乐世界立即现前,就这么快。所以是屈伸臂顷到莲池,刹那际你就到极乐世界了。这是感应之理,心它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有纯净纯善的心,灾难肯定能够免除,不仅能够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别人。

  第三个故事,这是安士先生从《宋史》里面选出来的,叫「免官救吏」。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善人,他是宋朝绍兴年间,庐陵人,叫做周必大,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宰相,也是一个文学家。他在还没有发达之前,在临安这个地区,这是在杭州,天目山就是在临安县,他是做一个小官,是做一个监官,就是负责监察的。有一天突然房屋起火了,而且烧了附近的民房,按照法规,负责管理的官吏因为失职,导致这场火灾,那是要治死罪的。结果周必大就问管理的官吏说,假如失火的责任是在我监官身上的话,我应该被治什么罪?这个官吏就回答他说,只不过是把你撤职查办,你不会被杀头。於是周必大他就假报说自己对这场火灾有责任,是我不慎导致这场火灾的,结果真正有责任的那个官吏就免了死罪,周必大当然他也被撤职了,回家了。他撤职回家以后,回到家里见到了父亲、见到太太,父亲很生气,丢了官。这个时候天正下著大雪,他家里有家僮,在院子里扫雪,他父亲突然就记起,昨天晚上就梦到我们家里在扫雪迎接一个宰相回家,莫非我这个儿子准备要当宰相了,所以也就不再生气,好好的招待儿子。结果后来果然周必大就考上了功名,后来做官做到了宰相,而且封为益国公。你看看,周必大能够舍己为人,火灾已经发生了,这个官吏他要负责任,他罪当处死,这个时候周必大他把自己的官职丢掉了,去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而免去人一死,这个阴德就大了。一般普通人他做不到,有发生事故的时候都往往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哪里像周必大先生他那样的仁厚。心地能够这样仁厚,他的果报当然就厚了,所以他有宰相的命。这些都不是偶然发生,有其果也必有其因。

  下面第四个故事,安士先生是从《懿行录》里面选取出来的,这是「赎罪得子」。讲到明朝在广平县有一个人叫张绣,家里自己没有孩子,又很贫穷。他就放了一个空的坛子,每天就放一点小钱,积累起来,就好像我们的储蓄罐一样,储钱,因为太穷了,所以就用这种方法来存一点。结果十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把这钱罐子装满了,这个时候他的邻居生了三个儿子,这一家的主人因为犯了罪被流放,因为这样的潦倒,所以主人准备卖掉妻子。张绣知道了,他担心这个母亲要是被卖走,三个孩子怎么办?没有依靠了,父亲也被流放,这是很苦的事情。所以他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去赎回这个女子,而且还不够,他的夫人还把她自己的一个首饰,一根簪子,拿出来典当,凑够了钱数来赎回这个女人。结果就是那天晚上,他们夫妻俩都梦到有一位神灵抱著一个长得很好的孩子送给他们,不久之后他们就生下一个儿子,就叫张国彦,这个儿子后来就当了大官,一直做到了刑部尚书,尚书就是部长,而且孙子也都当大官。所以我们看到,张绣他们夫妻俩能够救人於危难,而且能够舍己为人,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为人赎妻,这种阴德之大,必定是感动上天,这个人的福报也就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把这个「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这句讲解了。再看下面一句,第三十句:

  【矜孤恤寡。】

  安士先生在开解这句话的时候这样说到,「孤则无父,寡则丧夫,皆孱弱可欺者」。什么叫孤寡?没有父母的这些儿女就叫孤,孤儿,寡是寡妇,丈夫死了的。这两种人都是人世间最可怜的、最脆弱的、最受人欺的,所以最应该去抚恤。「此而不矜不恤,正所谓无恻隐之心者也,尚可为人乎」?见到孤儿寡母不能够去帮助他们、体恤他们、关怀照顾他们,这种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佛法里讲的慈悲之心,这种心人人本有。那为什么这里说没有恻隐之心?这种没有不是说他真的丢掉没有了,而是他这种心被他的业障习气给盖覆住。你看《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本性是本善,本有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他现在看起来真的好像没有了,是因为他习性太重了。什么习性?自私自利,不愿意牺牲自己毫毛去帮助别人,恻隐之心就没有了。这种人,虽然看他像个人的样子,穿著人的衣服,可是他尚可为人乎?还真的是人吗?古人有句讽刺的话讲得好,这叫衣冠禽兽。说衣冠禽兽其实都已经是赏脸了,因为禽兽也有恻隐之心。见死不救,见到孤寡还不能够去关怀、照顾,甚至还要欺压他们,这叫禽兽不如了。生已经是禽兽了,死后必定是堕三途。

  下面说,「吾力所不能及者,但当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务当尽矜恤之实」。这是讲到,当我们看到这些孤儿寡母需要帮助,假如我力量不够,帮不了他们,我们也要存著帮助、关怀他们的念头,见到了自然会起这种恻隐、慈悲的心念,而希望能够有人帮助他们,有人能帮助他们,我们也要尽心尽力的做个协助,随喜这项功德。如果我自己能够有能力帮助他们,那就要尽心尽力、实实在在的去帮助他们,哪怕是自己要做出很多的牺牲、奉献,也是应该的。下面又说,「矜恤不必定费钱财,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为其排难解纷,申冤雪枉,皆矜恤也」。所以『矜孤恤寡』,帮助他们不一定要用钱财,当然一般来说用钱财的比较多,可是如果没有钱也一样可以帮助。譬如说示以所不知,他如果有不知道的你告诉他,因为孤儿寡母可能来到一个地方很陌生,你告诉他在这里有些什么样的规矩,有些什么样注意的地方,他需要找什么人帮助,你可以做为引荐,这是示以所不知,让他的心能够安定。教以所不能,或者孩子要学一门技术,你懂得这门技术你帮助他。戒其所不可,你告诉他有哪些事情千万不要去做,做了会有危险,如果他不知道,做了可能就会出现不好的后果,事先提醒他,这都是帮助他们。所以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不一定只有财才叫布施。甚至为其排难解纷,可能他受了冤枉,你也帮他申诉,排解一些纠纷,解决一些问题、困难,特别是自己有一点职权,特别要照顾这些孤寡的人,这都是属於矜恤,帮助他们。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举出三则故事,给我们讲的矜孤恤寡,让我们去体会。这是根据《言行录》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讲到宋朝范文正公,这是范仲淹,他「矜恤交至」,就是同情孤寡,能够解囊相助。这是范仲淹在越州做知府的时候,有一个姓孙的,叫孙居中,他在做官的时候就去世了,孩子很小,家里又很贫困,家属都难以回到家乡。范仲淹於是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自己的这些俸禄,替他们准备好船只,而且派下属送他们回去。临行的时候还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交给这些家属,告诉他们,如果你遇到关卡要来盘查,你就把我的诗拿出来,你就能够畅通无阻。这诗文是这样写到,「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这是范仲淹先生写的这首诗,相信每个人看到了都会生起怜悯的心,果然这全家都很顺利的回到了家乡。所以矜孤恤寡真的有赖於这种仁人长者,他们有能力、有威望,伸出一把援手,就让这全家人得到安乐。这样的福德顺手就可以做到,为什么不做?

  第二个故事也是从《懿行录》里面讲的「为主存孤」,为自己的主人救护孤儿。这是明朝有一个人叫李崧,他的太太是一个家族里面的奶妈,结果这个孩子,就是所哺乳的孩子叫做锡爵,姓龚,龚锡爵,他五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全家人都落难了。当时家里有一个仆人就想杀害这个孤儿,来霸占他们家的财产。李崧发现了这个情况,为了解救这个孤儿,连夜就背著锡爵逃跑,结果走到城门口,这时候晚上大门已经关了,李崧就跪下来向守城的兵士哀求,希望放他们出去,结果看门的人也怜悯他,就开城门让他们出去了。结果李崧就抱著这个五岁大的孤儿在大雪里面走了五天五夜,最后才找到这个孤儿的外婆家,定居下来。外婆这一家看见李崧带养外孙,很大的恩德,也非常的感动,所以就命家中的奴仆都听他使唤,而且用好菜好饭招待他。李崧他在这家里尽职尽责,他做的都是一些粗笨的活,没有以恩人自居。后来锡爵,就是他带出来的这个孤儿,长大了,考上了进士,荣贵了,结果为了感念李崧救命之恩,要请李崧去他的官府,要奉养他,但李崧却没有去,他仍旧在自己的老家劳动,安住在贫困的生活里面。结果李崧去世以后,锡爵就教育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祭祀李崧,永远不忘记这一位仆人这种大恩大德。这是矜孤恤寡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个故事,安士先生是讲到一个反面的例子,是「逼孀现报」,孀就是寡妇,守寡的人,逼寡妇改嫁的报应很惨烈。这是讲到明朝崇祯末年,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吴江有一个人叫做张士柏,他的妻子陈氏长得很漂亮,结果年轻守寡。张士柏的兄长叫张士松,图谋不轨,就密谋要把自己的弟媳卖给当地的一个豪富徐洪做为妾。因为这个兄长他知道自己的弟媳妇是一个忠贞守节的人,所以就怕她不从,於是设了一条暗计,把陈氏抢到船上,逼她就犯。结果陈氏号啕痛哭,凛然不可侵犯,就当场自杀了。结果陈氏的父亲很愤怒,就向官府告状,去到当时的县衙,县令叫章日炌,这个县令竟然不理不睬,大概看到陈氏家里没什么家势,不管他。陈氏的父亲就继续往上告,告到了当时朝廷直接派到地方处理问题的一个官员,叫做直指,是这样的一个官员,叫路振飞,去那里告状。结果当地的那个富豪,就是想霸占陈氏的,叫徐洪的,他就买通了一个官员,结果把告状的状词把它按下来,而且还反告一状,告陈氏。结果把陈氏的父亲关在监牢狱里面,这个老父亲就在狱中非常的愤恨,不吃不喝三天,最后碰上了一个主管监狱的狱卒,知道了他的冤情,於是也很怜悯他,带他去见直指这个官员,陈述冤情。陈父他边哭边诉说他的冤情,诉说之后一气之下当场就自杀了。这个时候这个大官,叫路振飞的,看到这个情况立即从公堂上下来安慰他,答应一定要给他雪冤,陈父才闭上了双眼。结果这个官员当天就立即把这个冤情上报,把张士松,就是陈氏她先生的兄长,还有徐洪,当地的豪贵,抓过来乱棍打死,其他的帮凶都按照他们犯的罪进行处分,那个县令,就是一开始不受理这个冤案的县令,也被罢了官。结果这些事情都处理完了,到第二天这个县令,还有那个受贿赂的一个官员,徐洪买通的一个官员,不让陈父上诉的那个受贿的官员,在船上突然就听到很多冤鬼的声音,他后来就得了病,变成聋哑,一生都说不出话来。这都是真实的因果的案例,看到善恶的报应如此的神速,特别是这些孤儿寡母、软弱的人,他们是最受到上天的怜悯的,假如这个时候我们威逼他、欺压他,这个果报也就尤其的惨烈。好,「矜孤恤寡」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第三十一句,我们讲:

  【敬老怜贫。】

  安士先生他解释,「老者,人所不能免,而亦最可伤者也」。敬老,尊敬老人,为什么要尊敬老人?因为老人,谁都会老,而且是老了以后最容易受到伤害,最容易起悲伤。「头则鬓斑齿落,体则骨露皮连;筋如索,背如弓,种种不堪回首。视又昏,听又重,时时坐起须人」。这是讲老人很悲凉,每个人都要老,如果人不愿意老那也不行,想不老那就变成早死了,所以老这个苦要去受。看到老人受苦,他鬓斑齿落,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身体骨头都露出来了,老人变得憔悴,甚至是骨瘦如柴,青筋都露出来了,像一条条绳索一样,青筋会露出来,背也驼了,像弓一样,往事不堪回首,一生多少凄凉,眼睛也花了,听力也下降了,甚至行动都需要人帮助。见到这种人,「故见之者,但当生敬心,不当生厌心」。所以我们见到老人家要特别的尊重他们,因为什么?他们需要尊重,不可以生厌恶之心。基督教里面你看摩西也曾经说过,「谁若要让老人流泪,我就要让大地震动」。他说这个话意思是什么?谁要触犯了老人,让老人生起悲痛,这种人天地都震怒!下面说,「若其厌而不敬,老将转盼到汝矣」。如果对老人厌恶,看到老人什么都不能做,就会生起厌烦,不仅不愿意奉养,而且毫没有恭敬。你要知道你也没几年就会老,到你老的时候同样也会有人对你这样子,有因必有果!下面又说,「若其敬而不厌,老亦不复到汝矣」。如果你能够敬老、爱老,你不厌弃老人,那你心就不老了,心不老身就不老。你看看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她原来是天主教的一位修女,她今年应该是一百零八岁,她这一生专门照顾老人,她照顾老人忘记了自己老。所以她所照顾的老人个个年龄都比她小,但是身体都没她好,为什么?她照顾人忘记了自己老,所以老亦不复到汝矣,老就不到你身上了,你就不老了。我们的师父上人你看今年也是八十二高龄,耄耋之年,但是你看他有没有老?一点没有。他在讲经里面提倡建立老人乐园,呼吁大家去为老人家服务,让老人家安度晚年。他希望别人敬老、爱老,但自己?自己忘记自己老,每天还是工作,为众生不疲不厌的工作,主要的工作是讲经说法,每天你看《华严经》不断,他不老,这就是果报。敬老的人自己就不老。

  下面又说到,「伤哉贫也!」这是讲怜贫,贫穷是最让人伤痛。「人皆美衣丰食,而彼独饥寒」,别人都有好吃的、好穿的,但是贫穷的人却受著饥寒。「人皆适意快心,而彼独困苦」,别人都心情愉快,事事都觉得顺利,而贫穷的人福报小,常常都在困苦当中。「虽贫乏之由,亦所自致,然使力可济而不济,不将使后人复怜后人耶」?一个人的贫穷、富贵,这是他的福报有大小不同,这个福当然是前生和今生所造的因果,所以贫乏之由,它的由来都是自致,自己自作自受,因果确实丝毫不爽。但是我们虽然明白他有因果,却不能用因果两个字把自己仁慈的心给障蔽住了,我们见到他们贫穷需要帮助,应该帮助。所以如果自己力可济而不济,自己本来有能力帮助他们的,特别是见到孤儿寡母或者是老人,很凄凉,很需要钱财的帮助、衣食的供养,而自己不愿意伸出援手,这样不将使后人复怜后人耶?这个后人,第一个后人是以后别家的人,第二个后人是自家的后人,我们自家的后人也会成为别人怜悯的对象,这个话意思就是说,自己不能积阴德,不能帮助别人,自己后世的子孙也会落到凄凉的境地,也变成别人可怜的对象。所以「周其乏困,怜之於目前;劝其布施,怜之於身后」。我们要帮助人,有现前的帮助,还有对他后世也能带来帮助。现在能够周济他,使他解决眼前的困乏,这是在当下帮助他,他能够得利於一时,但是不能长久。为什么?因为这是有前生因缘,他如果没福的,你怎么帮还是没福。要根本解决问题要劝导他学会布施、学修福,他修福才能有福,这是怜之於身后,让他以后后世都能够永远脱离贫困。所以佛法太伟大了!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布施比财布施更殊胜,原因就是他真正懂得布施,他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法,懂得布施,那你不需要给他财布施他自己就有财了。这是讲到『敬老怜贫』,开解的理我们就学到这儿。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举出两则故事为我们说明因果。第一个故事是从《法句喻经》出来的,这是佛经,是讲到「牛杀三人」这一个事情。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他叫做弗迦沙,他有一次进城就被一头母牛用牛角给顶死,结果牛的主人非常的惊恐,就以为这头牛是有问题,就赶紧把这牛卖了,结果卖了牛,买了牛的人就牵著这头牛去喝水,结果突然这头牛在后面竟然用角又把前面这个人给顶死了,这家人就很惊恐,而且很愤怒,就把这牛给杀了,把这牛的肉都卖给了一个农夫。这农夫就把这些牛肉都买了,把这头也买过去了,走到半路就在树下休息,就把牛头挂在树上,自己在底下睡觉,忽然树上挂的牛头的绳索断了,牛头就这么掉了下来,牛角正好就刺进了底下睡觉这个人的身上,结果也死了,这三个人都去世了。当时有一位瓶沙王对这个事情很不理解,来问佛陀,为什么这头牛竟然杀了三个人?佛这时候就把这个因缘说了出来,说在从前,这是过去世,有三个商人,他们三个商人都在一个老婆婆的房子里借宿,老婆婆是一个经营客栈的这么一个老人家,结果三个人没有缴房租,为什么?因为他们三人合在一起欺负这个老人孤独无依,所以就不给她房租。而且有一天等这老太太外出的时候他们就偷偷逃跑,卷著铺盖走了,这老太太发现了就急忙去追赶他们,结果这三个人还反而骂这个老太太,说我们已经给了你钱,你怎么还要来要,把老太太臭骂一顿。老太太这时无可奈何,没办法,老人家势单力薄,结果心中非常痛恨,就生起诅咒,说来世要是遇到这三个人,一定要把他们杀死。你看这个诅咒不得了,就在她的灵魂深处埋下了这种种子,结果这一世果然遇到了,这个老太太就变成了这头母牛,她堕了三恶道变成畜生。为什么变成畜生?肯定是她造作不善,她起这个怨恨的念头本身也是不善。但是这个种子遇到缘它能起现行,遇到这三个人真的这牛就把他们三人杀了。所以敬老怜贫,我们才知道如果没有这种观念,反而欺负老人家、欺负那些势单力薄者,这一生虽然得逞,来生一样受报。冤家总有相聚之日,山水也有相逢日,人生何处不相逢?真正明了因果,怎么能够做那些伤天害理之事?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的亲人当面告诉他的一个故事,叫「鬼能止焚」。安士先生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个事情是真的。这是杭州有一个人叫做袁午葵,他平生喜欢布施,有一次遇到了兵乱,结果在浙江这个地方有很多妇女被抢走,袁午葵他就尽自己的全力把这些妇女给赎回来,这是修了大阴德。而且他又经常刻印很多药方,因为古代医药不普及,药方就很重要,他就把这药方大量的去印制、流通,还有一些格言警句、劝世善书、法宝,统统大量流通,去帮助别人。在清朝康熙五年这一年,袁午葵他家里有一个婢女正在烧茶,结果把茶烧完了,热炭还放在木桶里面就忘了,火都没有熄灭,结果就把这个木桶给烧著了,而且这个桶就放在楼上的床旁边。这个地方很少人去的,当时袁午葵的女儿因为有病,就躺在隔壁床上,但是她也没办法知道,因为这是在隔壁屋,这个屋要起火了那个屋不知道。得病的女儿在床上忽然就看到有一个已经去世了的老太婆,这一看就知道是鬼来了,鬼大白天现形,而且用指甲去刺她的脸。女儿当然就非常恐惧,大声的喊、大叫,於是家人匆匆忙忙就赶上来想要救女儿,看什么事,这一上来才发现原来木桶已经烧成灰烬,而且那张床已经烧了一半,很危险,很快这个火势就蔓延到另外这个屋,可能把他女儿都会烧毁,结果一上来就把这个火扑灭,制止了一场大火灾。这个死了的老太婆现鬼形的是谁?原来是袁午葵过去收养过的一个老太太,而且给她送终。那个老太太刚来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袁午葵看见她年老无子,很可怜她,就安慰她,把她收养下来。过了几年她的丈夫也来了,但是袁午葵也没有嫌弃,同样把她丈夫也留下来赡养。所以老夫老妻都非常感恩他的恩德,所以到死的时候,他们都八十岁,你看在他家里过了二十年,收养这两位老人家。这个女儿在那种危急的时刻见到这个鬼魂她现形,实际上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是那个鬼用这种方式激起这个女孩喊叫,让这场火灾得以被止住,这是鬼来报恩。所以这是善有善报,一个人真正对老人家发起这种怜悯心,他自己的儿女你看都能够受到这种庇护。所以敬老怜贫往往家里的儿孙、家业都能够长久,这都是讲的阴德。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十二句: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是这样说到,「饥寒而在道路,则与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这是讲到我们出门在外,看到在道路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这种人跟在家里贫困的人差别就很大,居家之窘乏是在家里有贫困,两者不同,在道路上的饥寒之士困境就更严重。所以下面说,「苟非羁旅之人,赀粮告匮,即遇患难之事,缓急无门;彼於衣食,诚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势。苟能有以周之,则我之所费有限,而彼之沾惠无穷矣」。这种人我们要想到,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著想,他们沦落到这种饥寒交困的地步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旅行在外,羁旅之人,钱财用完了,或者不幸遇到什么强盗抢劫,身无分文,匮就是匮乏,没有赀粮了,或者是遇到患难的事情想要急於求助,求助无门,这都是非常令人怜悯的地方。他们这些人於衣食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一顿饭,生命就此终了。或者是像现在冬天,没有寒衣而冻死街头,这种人最需要衣食的周济。所以你能够有以周之,苟就是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你能周济他们,把你的衣食都能奉献出来。特别是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升了,用衣食布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之所费有限,你费不了多少钱,你布施这些东西可能只是在你家产的很少很少一部分,你不会因为布施出去这些东西就变成贫穷,於你没有什么大的损伤,可是对他们来讲,彼之沾惠无穷,他们所得的这些恩惠就无穷无尽,真的是帮助他们生存下来,你是救人一命!在现在灾难很多的这个年代,天灾人祸常常有之,我们都要存有这种心,因为谁都有可能在一生当中出现饥寒交困的境地,到我衣食不济、饥寒交迫之时,多么希望人来帮助我,这个时候想到别人,我们自己要做,有机会能帮助人一定要帮助,这就是修积阴德了。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明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分享。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教博士讲  (第二十九集)  2008/12/5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