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0集


   日期:2015/7/24 2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第三十二句: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

  我们昨天学习了安士先生对这一句话的开解。这句话是劝导我们看到路上有饥寒的人要奉献出衣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浮屠是塔,在佛寺里建塔功德很大,但是救人一命的功德超过造七级塔的功德。饥寒交迫的人不仅仅是在道路上遇见了我们才救,只要听到有需要救济的人,哪怕没有见过面,根本不认识,譬如说听说汶川有大地震,在五月份,全国就有很多的善心人士捐助。我们师父上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就捐助了一百万,解救被困在灾区的这些饥寒的人民,这就是『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他讲的这些故事都是引徵历史上真实的故事。第一个是「饿夫酬德」,这个故事是出自於《左传》,《左传》是一部史书,左丘明作的,它是注解《春秋》的,《春秋》是孔子所作,左丘明作的注解。这是记录春秋时代的一桩事情,在晋国有一个人叫做赵宣子,他有一次在首阳山打猎,看见在一棵桑树的下面有一个饥饿的人,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於是就怜悯他,拿出东西来给他吃。这个饿夫吃了一半就停下来,於是赵宣子就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回答说我想要拿回去给我的母亲吃。赵宣子就告诉他说,你就先吃,把你这份吃完了,我这里还有一份,然后又送了一份食物给他拿回去,这个饿夫也是个孝子,回去供养母亲。这个事情以后,后来晋国的国君想要杀赵宣子,结果派了这些杀手、这些士兵埋伏在门内,准备要向赵宣子进攻,结果赵宣子来了,被士兵已经围困住了,万分危急,正在此时此刻只见一位勇士奋不顾身的过来救护著宣子,后来把他营救出去。结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这个勇士回答说,我就是当年那个桑树下饥饿的人,是你救了我,所以今天来报答。当赵宣子询问他,您姓什名谁?您的住址在哪里?结果这个人也不说话就告退了。这个事情以后大家都传开了,这是赵宣子他能够「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的灵验、灵感。

  所以安士先生在这一段评论里面说到,「一饭之恩,可以免死」,能够施予一碗饭给一个饥饿的人,可以帮助他免去死亡。「棉袍之赠,足以救生」,当他已经是快冻死的时候,你送去一件棉袍,就可以救活他的生命。这一饭一袍的赠予,在我这分上并不一定是很大的牺牲,但是对他却是十足的恩惠,这样的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安士先生在第二个故事里面是说到明朝的冯琢庵他的父亲的故事,是雪中送衣,「速得贵子」。这是记录在《功过格》里面的故事,在《了凡四训》里面也讲到这个故事。明朝冯琢庵他曾经做过明朝的宰相,他的父亲平生乐善好施。在一个深冬的早晨,冯琢庵的父亲走在路上,就见到一个人倒卧在雪地里,上前一摸他已经半僵了,都已经冻得差不多要断气了,结果冯琢庵的父亲立即解下自己身上的棉袄给这个人裹上,然后把他带回家里,给他饮食,把他救活过来。后来没有多久,冯琢庵的父亲就梦见东岳圣帝来对他说,说你命中本来无子,因为你救活了一命,而且是出於至诚心,上帝就特意叫韩琦来做你的儿子。韩琦是谁?韩琦是宋朝的宰相,他是跟范仲淹同时代的人,范仲淹也做过宰相,韩琦也做过宰相,他们俩都是宋朝的名臣,韩琦后来封为魏国公,是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忠义之人。那么他,你看来这个冯家投胎,因此果然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冯琦,用韩琦的琦字,字琢庵。为什么用琦?就是因为他发了这个梦,梦到上帝派韩琦来投胎的,所以还用琦这个名字。确实冯琢庵从小就表现出聪明伶俐,二十岁就做了官,到三十六岁就当了宰相,了不起。我今年也是三十六,人家三十六做了宰相。我们看看冯琢庵的父亲何以能得这个贵子?真的是善有善报,你有这样的善心,你有这样的德行,才感来这种有德行的、有善心的子孙来投胎,有德者必有福!所以欲要子孙贵显,没有别的,多积阴德而已。

  好,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第三十三句:

  【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

  这句是讲施舍棺材,把这些暴露在日光之下的尸体、遗体进行安葬,安抚那些九泉之下的人。安士先生在发明开解这一段里面说到,「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这一开始拈出了一首偈子,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身体不是我,它只能说是我所有的,我的一件东西,就像我的一件衣服,衣服穿久了就不能再穿,就把它脱下来,身体亦复如是,身体用了那么久,也要把它舍弃掉,换一个身体,这就是生死轮回。可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肉身当作是自己,那就被它连累了。所以安士先生在这里说,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就是这个皮肉,皮包著血肉,你看我们面皮底下,皮肤里头所包的这些血肉,这骨头就用一些筋把它缠绕在一起,这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就是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假合体。可是颠倒的人,凡夫,他们就把它认作是自己的身,认作是自己了,其实哪里是自己?像我钟茂森这个躯体在大家面前,这个躯体是什么东西?皮包著血肉,骨头跟筋缠绕在一起,架出这么一个东西出来,皮上长了点毛发,有个鼻子,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张嘴,上下排牙齿,各种的这些细胞、器官合成的这么一个东西,不能把这个东西认成这就是钟茂森。如果说它是钟茂森,那么试问问哪一块才是钟茂森的主体?有没有一个实有的钟茂森?没有。你说我的头是钟茂森?把这头给你,这个头也不能叫钟茂森。你说这个心是钟茂森的主体,现在可以做人工器官的移植,把心都可以移到别人身上,把张三的、李四的心移到我身上,那我到底现在是钟茂森?还是张三?还是李四?证明这块东西根本没有主体,不是真正的钟茂森。你这么一想就明白了,这个身体是因缘假合,既然是因缘假合,它没有主体、没有自性,当下是个空,分解开来就不成为钟茂森了。从这里我们就觉悟,把这个身见放下,把身见放下了,这执著少了、淡了,苦就少了。如果执著这个身体是我,死了以后放不下,放不下会怎么样?就变成守尸鬼,执著这个身体就是我,不忍离去,这凡夫常有的现象。对这些人,迷惑颠倒,我们也要存有慈悲心,把他的尸首也要好好的处理,做一个棺材埋葬,或者现在用火葬,这个骨灰也可以埋葬,也可以按他本人的意愿进行处理,让他心能安,因为他执著这个东西,你就好好处理这个东西,他的心就安了。

  所以这首偈子下半首说「到死方知非是我」,人颠倒,不明真相,到死的时候才知道身体不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秽状是我们这个尸体,留到人世间里面让别人看。如果更颠倒的,以为那个尸体还是我,以为我真的死了,那就更颠倒。那种苦恼,那种留恋不舍的那种悲凉,折磨自己,太不好受了,这些都是凡夫的通病,所以这讲到「此凡有形躯者之通病也」。不仅人如此,其实动物不也是如此吗?都执著自己的形体是自己,所以都贪生怕死,因此我们『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不仅对人,对动物亦复如是。有一天我坐车到汤池去,从此地冶父山镇到汤池镇大概要二十多分钟的车程,这一路上就看到有一只死猫,被车刚刚压死的,在这个路上,我们看了之后立即停车,下了车把这只猫的尸体端到路边,在旁边农家那里借了个锄头把它埋葬。我们就发现这只猫的尸体已经是僵硬,可见得它被压死的时候是极其的痛苦。人在极度痛苦、极度紧张的时候死,他的尸体是僵硬的,如果人死的时候很自在、很轻松,他身体是柔软的。结果我们就把这个尸体好好埋了,埋了以后我们还起了一个小土包,像一个坟墓一样,插上一根树枝,给它念一会佛才走。我们做了这个事情,虽然很小,心里觉得很安乐。当我们真正帮助众生的时候,给众生施无畏,那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得到安乐,因果。

  下面这里说,「人或不幸而萧然四壁,殡殓无赀,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种种腐败情形,真有不可闻,不可见者」。人有大福报的、有没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的人就很凄凉,就很不幸,家里很穷,萧然四壁,这是形容家里一无所有,家徒四壁那种样子。所以出殡、入葬都没有钱,没有安葬费,尸体就这样摆在那里,或者隔了三天、五天,都没办法入殓,甚至有六个月、七个月的,那尸体都腐败发臭,令人不堪闻、不堪睹。这个死者九泉有灵他也是多么的悲痛,只要他执著这个身,那么他的苦就免不了。这个时候应该什么?此而施之以棺椁,给他做口棺材入殓,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人都有一种羞耻心,不愿意把自己那种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人之常情。自己死了以后尸体没有入殓,在那里腐败、发臭,他这个灵魂就是念念想到自掩,那个形体能够好好的掩盖起来,这个时候你能够帮他入殓、埋葬,他对你不知多么感恩。所以「岂独死者有知,为之衔结耶」?死者当然是有知的、有灵的,人的形体有生死,但是他的能知能觉的这个性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他有知觉,俗称魂魄,魂魄有知,所以他会感恩,将来他要报德,这个衔结就是感恩报德。不仅是死者对你感恩,死者的亲属,在世的人,没有这个资财为死者埋葬,因为你帮他们这么做,他们对你也是非常感恩。所以凡是见到这样的一种状况,就应该奋力去帮助。

  安士先生在下一段加以引申,他说「推掩尸骸之念,凡系恐人见闻之事,皆当代为包荒矣」。推一步再想,掩盖尸骸这种意义把它推而广之,我们就了解,尸骸代表不希望别人看到的这些事情。所以凡是担心、怕人见到、恐人见闻之事,我们都应该帮他包容、涵盖、掩盖住,这叫包荒。见人的过失,见人的隐私,我们不可以把它散布出去,这个是最损阴德的。讲人的过失,《弟子规》上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别人有过失,不论大小,我们都不可以去到处说,到处说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这个过失重了,祸也会起,古人讲「祸从口出」。口里如果不吐善言,专门讲人过失,这就跟人结怨,跟人结怨这就是最大的祸。《无量寿经》上讲「从小微起,成大困剧」,可能一开始是无心的,习惯性的讲人的过失,「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就在别人心里栽下了刺,栽下了祸根,有朝一日他会报复。这一生他找不到机会报复,来生他找机会报复,那可就惨了。因为这个心不断的在膨胀,从小的、丝毫的事情就能成为大的对立、大的冲突,太可怕了。所以六祖大师劝告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行人从哪里修起?不讲别人过失,不批评人、不指责人,这里学起,这才是真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从这里判断就可以。讲人过失就是最大的过失,揭发人隐私,《太上感应篇》上讲的「讦人之私」,每个人,只要不是圣贤,他是凡夫,多少都有一些隐私,我们说告不得人的事情,见不得人的事情,我们要懂得给人留面子,留有一些余地,让人能够改过自新,特别是人家的丑事不可以说出来,这是积口德。知道人的丑事把它说出来,我们的果报比他要惨得多,而且这个会跟人结下大的冤仇。所以千万不可以讦人之私,攻人之非,这都是大忌。所以这些都要学会包荒掩盖,这就是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的引申。所以我们学习每句话都要懂得它的引申义,要去落实。好,安士先生在这底下讲了两则故事,介绍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得到的果报。

  第一个「掩骸现果」,出自於《功过格》,讲到元朝在会稽这个地方有个人姓唐,这个人家里很贫穷,他以教书为生,古代是知识分子,都很穷的,穷书生,只能以教书为业。学生供养也不多,读书人都很清高,绝对不会开口问人要供养,你愿意供养多少是你自己发心,你来拜师最多就是送上两条肉干,束修之礼,其他的都不要求。有一年元朝的将领在一个地方把一个姓赵的家族他的坟墓统统挖了,残肢断体都抛弃在草野当中,做这个缺德事。结果这位姓唐的书生听说了,义愤填膺,他要帮助重新埋葬这些残肢断体。家里穷,他就变卖家产,把所有的钱统统用来请这些村里的青年来喝酒,目的是什么?请他们帮忙,把这些遗体埋葬起来。这些青年人也很合作,当时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做,因为元朝的将领他们统治这个地方,他们就偷偷的把这些遗体统统埋好。结果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这位书生的义名、声名远播了,大家都非常赞叹,赞叹他很有德行。到第二年他突然坐著断气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活了过来,他对人说,说我断气以后就到了一座大的宫殿里面,看到宫殿上面插著很多这些旗子、伞,很庄严的,里面有一尊神,见到我就跟我作揖,对我说,感谢您掩埋了这些尸体,我应当好好报答你,你的命本来是不好的,又贫穷,还娶不到妻子,没有后代,可是因为你的这种忠义之行,感动了上天,因此上帝就命令赐给您一位贤妻,帮您生下三个儿子,而且家里能够有三顷的田宅,这个神跟他作礼以后他就醒了。之后在会稽有一位袁俊斋,他是一位长者,他准备给他儿子找老师,很多人就推荐这位姓唐的书生,说他有德行、有学问,於是袁俊斋就非常的欢喜,而且他也听说了这个人掩埋尸骨的这种义举,就特别敬重他,就请他做他自己儿子的老师。你看古人为子择师首重是德行,至於你的知识多少都是其次,没有德行那他的知识就变成浮华了。而且袁俊斋还特意给他操办婚事,帮他介绍娶了当时的国公的女儿,国公是一个很高的官位,这个国公的女儿嫁过来当然带了很多嫁妆,结果买了很多田产,而且果然后来为这位姓唐的书生生下三个儿子,真的像这个神对他所说的那样子,果报这么快速,这么明显。

  看他之所以有这么殊胜的果报,就是因为他做这个义举存心至诚,他真的是变卖自己的家产,而且毫不为名、毫不为利,还冒著风险做这个事情,出自於至诚,至诚格天,可以感动上天。一个人他如果不能有至诚心,光做这件善事,未必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如果他做善事里头还夹著名利在里头,那么果报就有漏了。所以做慈善的事业内心一定要真诚,如果不真诚,有名利思想,果报都不好。现在讲慈善家,很多是慈善起家,靠做慈善发达,他成立什么慈善基金,可能是收一百块钱只用五十块钱做慈善,剩下五十块钱自己享受去了,那种人我们就可想,天、神一定会对他降下惩罚。所以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慈善家不得好死的,原因肯定是有的,不是偶然发生。

  下面一个故事,也是出自於《功过格》,叫「作子酬恩」。这是讲有一个人叫尚霖,他在巫山做县令,有一位同事叫李铸,因病过世,於是尚霖他就捐钱送他的母亲回归故里,而且把李铸的遗体送回故里去,而且还很热心的帮助李铸嫁女儿,找了一个很好的夫婿嫁了。他能够为他的这个朋友尽心尽力,朋友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事死者,如事生」,朋友在的时候固然对他有忠、有信,他死了以后忠信还是一样,所以朋友希望做的事情他都代劳。送他母亲回故里,如果他朋友在,必定他也这么做;帮他朋友嫁女儿,他朋友在他也是希望把他女儿嫁到一个好夫婿。所以能够为自己的朋友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能够让他的遗体回归故里安葬,安抚他九泉之下的心,这个果报也非常的殊胜。有一天尚霖他就梦见这个朋友李铸,像生前一样,来到他梦中向他拜谢,而且一边拜还一边流著眼泪,非常感恩他,跟他讲,说您本来没有儿子的,但是我恳切的请求上帝让您有儿子,现在上帝已经同意了,让我自己亲自来做您的儿子,结果那个月尚霖的妻子果然怀了孕。到了第二年,尚霖他辞职返乡回归故里,又梦到李铸告诉他说我明天就要出生了,结果到第二天早上他的妻子果然生产,生下一个孩子,就叫做尚颖。这个孩子从小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非常有德行,后来也做了大官。你看这是报恩来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父子、兄弟、夫妻这些家亲眷属都是因缘,什么因缘?四种,第一是报恩,第二是报怨,第三是讨债,第四是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他不会来你家里投胎。我们都希望有像尚霖的儿子那样报恩的人来投胎做自己的儿女,光想没用,想要人来报恩必须自己要多施恩德,你常施恩才有人常报恩。所以我们念念都能够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关怀别人、爱护别人,那么来报你恩的人必定是很多。假如我们自己刻薄,存心不够仁厚,希求有报恩的儿女,这叫妄想,事与愿违。这个是我们讲完了「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这一句。下面我们看第三十四句:

  【家富提携亲戚。】

  这个字面的意义都很浅显、很易懂,就是家里如果富裕了,要帮助自己的亲人,不能够自己独富,独富就不能久享了。古人有所谓「物恶独胜」,自然的造化都是这个道理。物就是一切万物,第二个恶是厌恶,一切万物都厌恶你独胜、你独富、你独善、你独美,就你美,就你好,别人不好,这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家富了,自己家境好了,多帮助亲人。所以下面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里面讲到,说「富者当自念曰」,富裕的人自己要这样思惟,「同是人也,彼何其贫,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而彼则未能耳」。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他们会贫穷,而我自己会富裕?必有原因,原因是前世的,佛家讲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现在享受的,你有富贵,你前生修了善因,你布施。布施财就得财富,布施法就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就得健康长寿,你有布施你就得到这个福,他们没有布施就没有这样的福分,这很公平的。所以这是我自己宿生知道植福,他们没有这么做。既然知道这是因为因果使然,就没有什么自己觉得了不起,我现在虽富,假如不能够继续行善修福,将来就贫穷,福享完了就穷了。他们是贫穷,可是他们懂得修善植福,他们将来就富,这自然感应之道。

  下面这里说,「假使宿生未尝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如果不是前生做过一点善行,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受用的。「然当享福之时,又当作修福之计」,这句话重要,享福的时候要懂得为未来修福,这是有智慧的。可是世间人有几个晓得这个道理?在享福的时候统统都迷惑颠倒,极尽享受之能事,而却对需要他帮助的人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这是把自己的福给折了,这福很快都享完了,将来就变成贫困潦倒。所以这下面说的,「譬如食果,当留其种於来年,亦如点灯,当资其膏於未熄也」。这两个比喻都是劝导我们为未来著想,我们想要吃果子,那得种果树,吃的果子就会留下果核,这个种子,种子把它种下去,来年它还能结果,这样生生不息,你的福报就源源不尽。点灯,这是古代点油灯,用这些油膏,这是一种点灯它的燃料,它还没有熄灭的时候我们就要添油了,等它熄灭了之后那添油也没用。所以这是什么?想到享福不要享尽,要为后来著想,为自己后世著想,为自己子孙著想,这就是聪明人,他的福就会长久,没有用完的时候。

  下面一段说到,「世俗称富为从容者,以其缓急可通,无窘迫之状耳」。世间人都以为一个人富裕了,他什么都顺心、顺意,这是最大的福了。从容是我们讲的万事顺意,他缓急可通,他样样都很顺利、很通畅,不管是做缓的事还是急的事,都能做得成,他没有窘迫之状,绝不会没有钱用,大家都以为这样是叫从容,这样叫有福。安士先生不以为然,他下面说到,「彼守财之虏,惟恐亲戚缠扰,先做窘乏之容,使人难以启齿;以为财多则有之,以为从容则未也」。所以从容,你要看他是不是真的得到这个受用。如果是有钱的人是个守财奴,一毛不拔,不肯布施,自己家里富裕了,亲戚来求助,这个时候我不愿意借给他,担心他来缠扰我,所以故作姿态,说自己很穷,说自己没钱用,这是常有的事情,让人看见就很难启齿,不好意思再问你要,好像你那个穷酸的样子比我还穷,怎么好意思再跟你要。这个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笔下写的葛朗台,这个老葛朗台就是这样的一个吝啬鬼,他家财万贯,可是家里的穷酸样,真是就是让一个穷人看到了都觉得寒心。他是故作姿态,连他最爱的女儿,只给她吃那些干面包。你说他是从容吗?你说他是有福报吗?所以一个吝啬的人他是没有福报的,虽然他家里很有钱,或者银行的存款很多,银行存摺上的数字后面很多个零,以为财多则有之,你说他有财吗?真的也是挺有财的,以为从容则未也,你说他是从容?你说他是有福报吗?就不是了,未必了。所以安士先生引「《庄严论》云」,《庄严论》是一部佛经,他说「知足第一富」,什么才是真正的富?不是说你那个存款上的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那叫做富,第一富的人是知足的人,知足的人他什么都不缺,那些不知足的,哪怕是钱再多,他都觉得不够用,亿万富翁他还有很多不得到满足的,他还不够用那些钱,你说他富吗?

  所以我们师父有一天跟这些居士们谈起来,他说他自己从来是身无分文,为什么?他不需要钱,没有用钱的地方。你问他,他什么都不缺,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够了,这真正是第一富!他如果是很有钱,但是要什么东西还缺,你看他哪是富?知足古人讲常乐,不仅是第一富,他也是第一乐。这个乐怎么样子得到?要从多布施,对自己要少欲,对别人要多施。所以《优婆塞戒经》里面讲到,「若多财宝,不能布施,亦名贫穷」。就像这个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是当地最有钱的人,金币都藏在他的地窖里面,每天打开门去看一看,让他自己眼睛满足一下,然后心满意足的走了。可是他的受用还是非常的可怜,到走的时候眼睛一闭,一个金币都带不走,很贫穷。为什么?他不能布施。肯布施的人家里未必有钱,可是他很快乐,而且他将来必定是有大福报。所以我们继续看安士先生举了两个公案,第一个是叫「菜羹得名」,是出自於《宋史》。我们看《安士全书》,读这一部《阴骘文》的「广义节录」,真的是不仅学到了道德,而且还增长了很多的文化知识。你看他这里是旁徵博引,引用的这些典籍有一百多种,所以学了这一部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一个综合知识的学习,所以这部书实在是太好了。这个《宋史》里面讲到这么个故事,在宋朝太宗年间有一个人叫张泌,他是在史馆里面做公务员的,公务员俸禄并不是很高,可是他家里吃饭的人常常都是很多很多。有一天皇上知道了,就把他召来问,说你家里为什么吃饭的人这么多?你哪来的钱供养这么多人?张泌就回答说,臣的亲戚很不少,而且都在乡下,他们还是很贫穷的,甚至有吃不上饭的,我自己的俸禄虽然不多,但是自己用不完的,所以我分给他们一起用,而且我家里吃的饭都是普通菜羹而已,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那个就买不起了。皇上听了以后就半信半疑,就想要调查个水落石出,有一天选了一个日子就来到他家来突然袭击,看看他家里这些人到底吃什么,结果一看,果然都是粗菜淡饭。於是皇上就很称赞张泌的行为,特别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张菜羹,用菜羹给他起这名字,这也是褒奖他,是什么?宁愿自己吃得节俭,跟这些亲戚们一同共甘苦。所以这种德行确实令皇上、令万民所敬佩。

  安士先生在评论里面讲到,说晏子,这是齐国,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晏子他一件狐裘,我们说皮袄,穿了三十年,而且祭祀的时候食物都不装满,可是他的亲族、祖先都得到他的恩惠。他是什么?舍自己的俸禄,让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最低的程度,而尽量的周济他人。而且祭祀祖先,虽然祭祀的食物不是很多,但是祖先也得到恩惠。宋朝的范文正公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范仲淹他也是出身於贫寒,他这个范家的亲族都是很贫困的,范仲淹当了官以后,舍自己的俸禄养活了几百家的亲族。自己非常节俭,到死的时候他的儿子给他买一口棺材都买不起,为什么?家里所有的钱财统统布施,『家富提携亲戚』他做得最好。所以如果能够在自己家境比较好的时候多多帮助亲族的人,亲族的人就很感恩戴德,这是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要强。他们真正需要你救济的时候你去救济他们,施予恩惠,他们的感恩比他们自己已经好起来了你给他送一点礼物,你说哪个强?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让人感恩才做的,这是修福,我们要懂得施这种恩田、施这个悲田。恩田是对我们有恩的亲人我们更要帮助,纵然对我没有什么恩德的这些人;但是他们很贫困潦倒,我们也要施予恩惠,这是种悲田。

  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故事,讲到「大愉快事」,这也是出自於《功过格》里的。说的一个人叫罗惟德,他在任职的时候,有一天去拜见一位叫刘寅的人士,对他就兴高采烈的说,说我今天遇到了一件最快乐的事情。刘寅就问他,是什么事情,这么快乐?罗惟德就说,刚才我碰上了十几位贫穷的亲戚,因为这饥荒年,他们从远方来找我,我就把我平时积累的薪水、俸禄全部都送给他们,全家人竟然一个人都没有阻拦,所以我感到真快乐。你看看这个罗惟德是什么存心?心里真的是纯善,他就是念念想到帮助别人,如果不帮助别人反而不快乐,帮助别人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这种人厚德,厚德之人得厚福。所以《景行录》上有一段话讲得好,它说「富贵之家,有穷亲戚往来,便是忠厚有福气象」。这都是教我们如何看一个人、看一个家,看他有没有厚福。怎么看?他富贵的人,家境好,你就看到他常常有些穷亲戚来找他,这个家必定是有福,这气象摆在这里。所以我们说看相怎么看?就从这些事相上面看,就能断定他将来有没有后福。有亲戚来往,这种人是什么?必定是他常给亲戚恩惠,所以他们来找他,这说明这家人忠厚老成,为人厚道。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的人,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先富起来之后就跟这些原来的穷的亲戚断绝来往,好像跟那些穷人来往是一种可耻的事情,很讨厌他们。这样的存心是福最薄的相,自己已经到了刻薄的这个地步上了,你说他能容得下福吗?所以仔细看这种人,不会有几年,必定衰落。所以这二、三年富起来的人不懂得修福,眼看也是二、三年就穷下去了。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句,第三十五句:

  【岁饥赈济邻朋。】

  这个是讲到遇饥荒年要多加对邻居朋友的救济。安士先生在发明一段讲到,「救荒之策,有施於已然者,有施於未然者」。救荒这是救济饥荒年这种策略、这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施於已然」,已然是已经发生了,灾难已经来了,大家已经真的是发生饥荒了。这个时候怎么救济?这个是要施,就是布施,要想办法,这是一种。第二种是防患於未然,事情还没发生,在饥荒来临之前我们就要想到预防饥荒,这统统都是讲救荒之策。所以这个赈济它的意思不仅是发生之后才赈济,发生之前预防也是赈济。下面安士先生为我们解释什么叫施於已然?什么是施於未然?「请蠲国赋、截留漕米、劝募设粥、严禁籴客,此施於已然者也」。这是讲到请求免去,蠲是免去,国家的赋税,这是饥荒之年,人民百姓已经很苦了,请求国家减免税收,这是考虑到百姓,或者是截留公粮,就是公家的财政要尽量的减少支出,或者是多留一些以备急需,或者是劝导社会这些有能力的富贵的人他们来布施。设粥是施粥,饥荒年,常常有的现象,因为百姓没有饭吃,富贵的仁人长者就开了粮仓去施粥,这是大好事、大善事。我们最近看到新闻上有个报导,前不久温州这个地方就有一位善人,他天天去施粥,他还摆上很多桌椅免费的给大家喝粥,凡是有路过的,你想来吃一碗粥,你就可以坐下来,统统免费。确实每天都有上百人排队在领粥,即使是在我们富裕的地区,还是有贫穷的人,这是利用社会民间的力量来救济。严禁籴客,这个籴字就是买卖这些粮食的商贩,他们从中牟利,特别是在饥荒年,如果一般的商人没有道德,这是正好牟利的机会,他们从中牟利,苦的是百姓,所以国家严禁这个时候有这些投机商贩来这里把米价、粮食的价格炒高,这都是赈济的方法。

  下面说到,「开泛河渠、高筑圩岸、务本节用、储粟裕农、募民开垦、严禁张簖宰牛,此施於未然者也」。什么叫施於未然?饥荒年没发生我们就要预防,保证粮食生产。所以这里开泛河渠,这是在灌溉上面我们要做好,保证粮食生产的顺利。这个高筑圩岸也是能够高筑堤岸,开渠挖河,兴修水利,大兴灌溉,保证生产。务本节用这是要节俭,而且储蓄粮食,保护农民。我们现在国家真的是历史破天荒第一次,把所有的农业税都给免了。这是什么?防患於未然。政府国家现在只要有这个能力,能够让农民现在免去赋税,这是裕农,中国农民的人口最多,让农民的心能够平,这是国家能够安定。募民开垦,募是劝募,号召这些百姓去开垦、种植。当然这个开垦在古代这是应该的,为什么?古代耕地很少,荒地很多,所以开垦有利於扩大粮食生产,可是现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高超了,大面积的开垦土地反而破坏生态。我们这是提高土地的生产,保护耕地,不能够无限的扩张那些现代化厂房或者是住宅用地,保留耕地,我们现在应该这么做。严禁张簖宰牛,张簖是拦河来捕鱼,这一拦河就会影响水利,就会造成灌溉上的问题,影响生产。宰牛是宰杀耕牛,古代耕牛是用来耕田的,它是劳动力,所以应该要保护,更何况捕鱼、宰牛是杀业,杀业又是造成灾难的一个原因。所以做这些事情都是预防饥荒的发生,防患於未然。

  下面说「救之於未饥,则用物少而所济广,民得营生,官无阙赋。若至饥馑已成,流殍满道,而后议蠲议赈,则所济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独言邻朋,举小见大也」。这是讲到救饥要救之於未饥,饥荒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要救了。这样的方法好,用的资源少,损失少。所以用物少而所济广,所济的这是万民,范围广泛,而且百姓得以营生,安居乐业,不会被饥荒所迫,而且官府它也有照常收到税收,经济不会受到影响。这是防患於未然,比救患已然要强。下面也是这么说,若至饥馑已成,已经发生了饥荒,流殍满道,殍就是饿死的尸体,真正饥荒的时候一片片的饿死了,这个时候再去商议要免国税,要如何赈济,这样的赈济很有限,而死亡的人就很多。所以这里讲到赈济邻朋,其实邻朋的范围是很广泛的,这里用讲邻朋是举小见大,举一个小的,就是我们周围的邻居、朋友,可是我们的心量要广大,放眼世界,天涯若比邻,天下都以同怀视之,都是朋友,所以邻朋就代表了万民,这是举小见大,我们要懂得。现在这个饥荒也是泛指,不仅是指粮食的饥荒,现在确实也面临了这个困境。联合国已经宣布,二00八年世界粮食大量减产,确实要进入饥荒,今年、明年饿死的人会很多,特别是像非洲这些穷困国家,如果还遇上什么天灾人祸,那真的是民不聊生。这个怎么样防范?要赶紧采取措施。不仅是自然气候带来的饥荒的灾难,还有人为的,像今年发生的金融风暴、金融危机,就等於饥荒一样,影响了多少国家的经济。美国已经大面积经济衰退,美国经济要倒下去了整个世界经济都会受到严重创伤。有专家认为这一次的金融危机比一九二九年的那次经济大衰退要更令人忧虑,这个我们又要怎样去预防、去赈济?

  一个国家的国运,一个世界的世运,说到底都是跟众生业力有关,是众业所感。这个业必定是有不善,才感来饥荒,感来这些金融经济的危机。所以安士先生底下说,「水旱灾荒,原从悭贪、鄙吝所致,盖众业所感也」,这是把这个根本原因点出来了,水灾、旱灾、饥荒,包括现在的经济金融危机,怎么来的?根本原因是众生悭贪、鄙吝这个业所致。悭贪是饿鬼道的因,不肯布施或者是贪得无厌,感来的就是贫穷的果报。一个人悭贪、吝啬一个人就要受这个灾难,大众一起悭贪、吝啬大众一起受这个果报,众业所感。这个话说出来不学佛的人他就不能够接受,好像是本来人们已经有灾难了,为什么你还这么说?所以这个话真的对外还不能说,明明是事实,说出来也怕伤人的心,但是确实是这样的情况。要改变这个情况必须要修福,怎么修福?多布施。贫穷能布施吗?能,再贫穷也能布施。像《了凡四训》里面讲到的一位贫女,乞讨为生,得来两文钱,两文钱就像我们现在讲的算是两块钱人民币这么少,可是她把这两块钱统统都拿到寺院去布施。寺院真正的功能是从事佛陀教育,从事正法的教育,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的,所以这个功德很大,你等於是帮助复兴正法的教育。这是她全部的财产,结果寺院的主僧、住持他有神通,他能知道这位贫女她的诚心,於是亲自代她忏悔、回向。后来这个贫女福报现前,入宫做了妃子,富贵了,想到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当时诚心布施的结果,所以她要去报答,要还愿。就带著千两黄金,带著很多这些婢女、侍从浩浩荡荡来到寺院里面去布施,结果这个住持没有亲自出来,叫一位小和尚代他去应付一下,帮她忏悔、帮她回向。这个妃子就心里有点不高兴,就来找这个住持问,说我当年是一位贫贱到极处的小女孩,我只布施两文钱,为什么您当时亲自给我做回向,我现在布施一千两黄金,你都不肯给我回向?这个住持微笑著说,过去你布施虽然是两文钱,但是用心非常诚恳,不是老僧亲自出来代你忏悔不足以报德,而今你已经富贵,千两黄金对你不算什么,你这个诚心远不如当日,所以我请我的小徒弟代劳就足矣。你看看修福、做功德、忏悔业障,哪是看你布施的钱财有多少,看我们的诚心。所以穷人能不能修福?一样能修福,即使什么东西都没有,没得布施,也要有一颗爱人、助人的心念,这个心就生福。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靠教育才能办得到。

  你看安士先生下面说,「若用其心於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能教人发心去帮助别人,赈济困境的人,未来的饥荒、未来自己的困境也就免除了。这里教我们用心,用其心於赈济,没有强调要用财,如果没有财用心一样的,可是这个心要真心,有财必定是全部舍财这才是真心,没财的时候,没得舍了,也要有随喜别人施舍的这个心,要有这个心只有靠圣贤教育。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要建立一个国家政权之后,第一要办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圣贤教育,这是让民心向善,国家自然太平。现在世界一样的,和谐世界也是教学为先。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在国际上参加这些和平会议,大力的呼吁一定要办教育。这个教育由谁来办最好?国家来推动,媒体来播放,从每一个民族的、宗教的里面请这些高人。什么是高人?真正有德行、有学问,他不仅是能说,而且能做的,把这些古圣先贤的典籍、经典抽取出适合於现代人的,跟大家宣讲,办班教学,这是和谐世界之道。所以在二00六年十月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这个总部,办了一次大型的会议活动,邀请我们师父做一个主题发言,师父就是提出,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唯有靠团结宗教、办班教学。团结宗教目的是稳定社会,同时从宗教的经典里面找出那些真能够劝人断恶修善的这些经句来宣扬。

  所以我们师父在最近,他自己从九大宗教的经典里面选出了一些经文,这经文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是伦理、道德、因果方面的,把它集结成一本书。每个宗教的经典里面选取出来的经文不超过一百句,在我们发现,原来所有宗教讲的这些价值观都是相同的,都教你怎么做人。这才能够深信老祖宗的教诲,「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宗教的教诲都是圣人自性性德流露,讲的都是本善,所以都是一样。既然是一样,那宗教之间怎么会有冲突?用这个来教学可以化解宗教冲突,宗教冲突没有了社会这就安定了一大半。现在很多你看所谓恐怖主义这些活动,都是打著宗教的名义,大众就是因为不了解宗教,所以被迷惑,才有这些所谓极端分子出现。极端分子也是很可怜的,他们也是被迷惑了,假如他们也接受教育,知道自己真正宗教的教义,怎么会有这些恐怖事件发生?宗教不会讲恐怖的。所以教人断贪瞋痴,断这些恶念、恶行,这就断了灾难的根源。所以赈饥要赈之於未然,救难救之於未然,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力的推广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安士先生下面注解继续说,「《经》云:人寿三十岁时」,这个时候「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这佛经上讲到,人的寿命到平均三十岁的时候,就会有饥馑灾发生。那么我们的寿命佛告诉我们,有减劫、有增劫,最大、最高的寿命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十岁是人平均年龄最少的,然后又开始变成增劫,叫做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十岁之后又是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是有减劫、有增劫。我们现在是处在减劫,佛在世的时候人平均年龄一百岁,我们现在已经过了三千年,所以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岁。等到平均寿命是三十岁的时候就会有大饥荒,那是七年七个月七天草木不生,不下雨,所以饿死很多人,白骨遍野,尽阎浮提,阎浮提是地球,整个地球上剩下的人口不会超过一万人,这些人留下来的是将来的人种。这都是什么?因为人的共业所感,有这个饥馑劫。我们如何来避免饥馑劫发生到自己头上?「《婆沙论》云」,这是佛经当中讲到的《婆沙论》,《婆沙论》是这么说,「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於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你看《婆沙论》里面就讲到,我们如何避免饥馑劫,如果有人能够以一抟之食,就是我们说一碗饭,很少,比一碗饭都少,这一抟,给人家,供养人,供养最重要是发大悲心,你是大慈大悲,真诚的去救众生的心,悲心,悲是拔众生的苦难。那么大悲?大字是没有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不希求名利,不希求果报,完全无私的去帮助别人,这是大悲。用这种心布施饿者,饥饿的人,这个果报当来之世决定不会受到饥馑的灾祸。你看这是佛法教育我们,所以佛法的救荒、赈济是泯然无迹,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你接受了这个教育你自然你就会断恶修善,自自然然你不会受到这个灾难,你得到好处了,好像没有什么行迹,这是佛法伟大之处,防患於未然。所以如果正法始终都是普及的,都是人人能够认真修学,这天下哪有灾难?现前这个世界就转成极乐世界了。所以要赈济这些饥荒、灾难,我们怎么做?既然走上了圣贤教育之路,终其一生要努力的修学,常常的讲学来帮助众生,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化灾难於无形,这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做这种赈济比灾难发生了之后拿著饭食去救济人那个功德还要大,大得太多,这是防患於未然,救护於无形。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几个故事,这里我们就讲一个,时间也快到了,我们只讲一个故事,它是出自於《隋书》,隋朝历史的故事,「因荒酿祸」。这是在隋朝末年,在马邑这个地方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这个太守王仁恭竟然关闭粮仓,不出来救济。当时有一个人叫刘武周就对著大众说,现在我们百姓都饥饿到极点,到处都有饿死的尸体,那个姓王的太守竟然见死不救,他哪里配做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把他铲除掉。所以他就敲起牛皮鼓,对众宣誓,说我们不能甘心等死,我们要去抢粮仓,你们大家跟著我一起去。结果大家因为都是饥民,有人这么一召集,就跟著应和,结果大家起来造反,杀了太守王仁恭,开仓赈济,很多地方也响应。这个刘武周当然他有他自己的私心,想著利用这样的一种饥荒年好巩固自己,发起一种所谓的叛变,后来他果然就自称为皇帝。但是他结果还是被杀了,因为他不是为民著想,他是为自己。造成这样一种社会的不安、动乱,虽然有刘武周他的怂恿,可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王仁恭这个太守没有仁慈心,不能在这个时候开仓赈济,所以酿成这一场祸乱。所以我们就懂得在饥荒之年,赈济灾民这是稳定的要素。后面还有几个故事,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留待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集)  2008/12/6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