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也是一种修行


   日期:2015/7/26 10: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不二法门。无论“二谛融随三昧印”,还是“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都能证明和说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因为拥有人身,是学佛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改变一般人久已的困惑,佛法与世间法的矛盾与对立。如此,如同莲花要感恩它下面的泥与水的滋润,而高原陆地不会生长莲花。那么我们将会面对生活,欢喜自在,感恩感动,随缘努力而历事炼心。正是:“巧把尘劳做佛事,竟将东土现西方”。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末法的年代,其特征是:人们被贪嗔痴所蒙蔽,很难相信、相应于佛所说的无常、无我与解脱的智慧。可见,末法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法的问题。对此,做为当代出家人,责无旁贷。我们需要努力,当代佛教应当在关注和回应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浮躁、烦躁、焦躁等诸多情绪的面对与化解;践行“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慈悲济世精神。而这种面对,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即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所谓菩萨行就是面对现实,完成无我与慈悲,般若与空性,坚韧与精进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陀示现人间成佛

  《梵网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八千往返娑婆世界,在恶劣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生命现象的载体,随缘而历炼自己的心性。并且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正是佛陀示以“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只有污泥浊水才能孕育莲台。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苦、空、无常、无我,却可历事炼心。而心性的锻炼不执著之时,才可以抵抗、消化、转移、改变诱惑与困扰,从而改变心中的悲苦与压抑。在此,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曾经示现的:1、孙陀利恶言嗔骂;2、旃遮女讥嫌诸净;3、提婆达多推石害佛;4、木桩伤足;5、释迦族被灭,头痛三日;6、食用马麦;7、背脊疼痛;8、苦行六年;9、空钵而返。从而应当使我们震撼、敬畏和思考。我们要珍惜学佛因缘,面对、接受、感悟、成长!如明代藕益大师所说:“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二、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曾经倡导佛教的三个定位,即:1、信仰定位;2、寺院定位;3、僧伽定位。所谓“信仰定位”,就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佛陀是觉者,醒来的人,即不执著的人;如“欲求大道应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佛陀是无常、无我、解脱的三法印所完成。所谓“寺院定位”,即寺院是出家人所居之地,是弘法与修行的合法平台与空间,我们必须要利用好寺院这个平台,弘法利生。所谓“僧伽定位”,也就是“佛法赖僧传”,出家人有责任,“弘法是家务”,传播正知正见。印光大师曾引用佛陀曾经叙说有两种罪恶:一是破戒;二是破见。而破见的罪恶比破戒还要重。因为破戒可以忏悔,而破见则无可救药。佛陀《大般涅槃经》中说:“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华严经:“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为作伏藏”。虽然如此,还需要遵守法律、道德、戒律的规范;尤其在社会现实中引领社会风气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因为有三个定位,则能圆融无碍,如太虚大师所说:“法轮似地东西转,佛道逢源左右通”。

  三、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人性的浮躁与懒惰往往使我们不能坚持和忍耐,如唐代沩山灵佑禅师去江西百丈山参百丈禅师,禅师教其于灶膛拨火,灵佑只是随意拨了拨,就以为没有火;对此,百丈拨了许久,拨出一粒火星,示以灵佑。可见我们的浮躁,因为缺少耐心,终究认不清事物真相。后灵佑去沩山住持佛法,同弟子慧寂有一段关于内在与外在的感悟对话,而这段对话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完成的。灵佑和慧寂在采茶的过程中,慧寂由摇动茶树引发的声响,灵佑对以:你只是了解了外在,而不了解内在。对此,慧寂提出疑问:那么,师父以为如何呢?于是,灵佑一言不发……。对此,慧寂拍手而笑说,师父只是了解了内在,而不了解外在……

  由此可知:内在与外在,不可分家,唯心与唯物等诸多二元的世界是相待的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事物表相而透视内在的理性,通过内在的理性而面对外在的表相,即是理事圆融,如同通过泥水而转生莲花,通过莲花而面对泥水这个修行的过程。正如《维摩经》告诉我们的: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又如《华严经》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此,谁能脱离现实,而寻求佛法的圆满、解脱、自在呢?

  四、佛教的责任与使命

  因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教中有:仰观星宿、占卜吉凶、附体现象、世界末日、通灵神异等种种表现,虽说方便,不知根本在哪里?分明是随便的金钱诱惑所致,或者是与佛法不相关的附佛外道。而现实中的人们有病乱投医,实是信心不坚固,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见寺就进,见佛就拜,却不知反省,不知正法,没有安全感,心灵疾病无法释怀,困扰于死亡、身体、烦恼、主宰的局限中。也就是,虽然学佛,依然苦不堪言;没有耕耘,就妄想收获;且不知,自作自受,原是自寻烦恼,不能真正解脱自在!对此,佛教徒应对之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有佛法,一定会有办法,即可以“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尽管我们也深知:假如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或者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都是不行的。但是拥有了其中一个,就必然拥有另一个;于是,人永远是矛盾的,自己在同自己不断的斗争。对此,我们需要有感情而广结善缘,同时,又需要理性而不要纠结;既要不执著而面对现象界的围扰,同时,也需要恒顺众生的喜怒哀乐而化导之。如此,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如果我们有了正知正见的佛法,就会根本不同,即“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从而完成由二元对立,而感悟“不二法门”的解脱自在!也就是随缘历炼,随缘自在。如近代高僧倓虚大师所说:“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妆;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其寒暑,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不知其祥;天然大业最忌装潢,有意求全,反致损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对现实的互动关系应当是:放下而不是放弃,只是转化而已。由此,面对现实之际,调整身心,健康快乐;珍惜家庭,惜缘自在;追求事业,积极进取。我们有理由说:愚昧无知不是佛教,自以为是不是佛教,烦烦恼恼不是佛教,寻找借口不是佛教……。如此,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面对、接受、担当、改变、自在!也就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欢喜自在!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认错,学会柔和,学会忍耐,学会沟通,学会放下,学会感恩,学会生存,学会自在……。因为,弘一大师告诉我们:“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可见,我们只是路过这个世界的过客,那么,我们还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别人,那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容貌,我们可以改变表情……

  让我们面对社会现实,使自己变得更加可爱!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会爱我们,接受我们……。而这个过程,正是佛法的生机,正是我们的修行。因为:“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面对现实       修行)(五明学佛网:面对现实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