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3集


   日期:2015/7/29 21: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三十九句,也是下卷的第二句:

  【创修寺院。】

  安士先生在发明注解里面说到,「佛法僧三宝,谓之福田。而所以庄严供养者,则惟寺与院而已。无寺院,则无佛像经文,僧尼四众,一应礼拜烧香,受持读诵之福,皆无由种矣」。这一段告诉我们,寺院它是佛法僧三宝所住持的地方。佛教的寺院它是一个佛陀教育的场所,因为佛教本来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它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寺院就是学校,是教育推行的地方。人只有接受了佛陀教育,他才能够对宇宙人生真相了解,人明了了真相,不迷惑就不造业,不造业就不会有苦报。因此佛法僧三宝叫福田,我们能够学习佛法、供养三宝,这就是种无上福田。

  佛法僧这三个字,我们这里可以多多的解释几句。这个佛宝,大家不要以为寺院里供养的佛像这就是佛宝,法宝就是经书典籍,僧宝就是出家人。这样认为也不能说错,这种是外在的住持三宝。但是真正的三宝是什么?佛告诉我们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宝,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所以佛宝是觉而不迷,从迷回头依靠自性的觉悟,每个人自性本觉,这叫皈依佛宝。过去我们都是邪知邪见,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凭著自己的知见,造了很多的业,现在要把自己的错误知见放下,皈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没有学佛以前我们身心都有染污,现在从染污回头,皈依自性清净。过去跟人总是会闹矛盾,不能和合,现在可以跟人和合,因为心地清净,跟谁都能够和谐相处,这就皈依僧了。所以僧有清净和合之意。我们真正能够皈依自性三宝,这才叫真学佛、真皈依。这个确实需要接受佛陀教育,才懂得该怎么做,因此弘扬佛法就有无量的功德。

  底下讲,庄严供养者,惟寺与院而已。寺和院都属於佛陀教育的场所,供养三宝也就是刚才讲的,能够自己觉悟,自己正知正见,自己心地清净,同时能够感化别人、教化别人、自利利他,这就是叫庄严道场。所以『创修寺院』就是建立佛法的教学这种场所。没有寺院,无寺院就没有佛像、经文。这个佛像是外在的佛宝,经文是外在的法宝,僧尼四众是外在的僧宝,这是住持三宝。也是有功德的,这些都要礼拜、烧香供养,对於经典要受持读诵。寺院确实是一个帮助我们种福田、修学的好地方、好因缘,没有寺院我们就没有办法种福田,没有办法修功德。所以安士先生说,「然则创之修之者,厥功顾不大乎」。创是创立,修是修葺。如果这个地方还没有佛陀教育的场所,我们要建立;已经建立了,我们不断的去修缮,这创修寺院,这个功德太大了。

  但是我们要明了,「创修寺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佛陀教育,如果不能够讲经说法,不能够流通法宝,也就是不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让信众来这里烧香拜拜,或者是投点钱到功德箱里,或者做一点经忏佛事,忽略了教学,这种寺院的功能就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因此我们创修寺院要知道,这个意义、这个功德就在於弘法。所以我们这里实际禅寺真的叫做正法道场,为什么?天天有讲经,天天有流通法宝,而且这些统统都是免费的,去请光碟、请经书统统是免费结缘。每天我们这里有上课教学,而且这里还有培训法师,培养未来的佛教弘法人才。这是寺院本有的本来的这种功能,我们就是要这样做的,很如法。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正法念处经》说到,「若有众生,见塔寺僧坊,涂饰修补,复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终生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共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为人,其身鲜白」。这是《正法念处经》里面所说的,如果有人能够在寺院里面,或者见到塔,或者是见到出家人住的地方,僧坊,出家人是佛陀教育的老师,他们是专职弘扬佛陀教育的人,应受供养。这个人能够去为这些塔寺做涂饰,譬如说涂油漆、装饰、修补,自己做而且还教他人做,修治故塔,故塔就是有一定年岁的这些旧塔,有做到这样的事情,后面的福就很大了。他命终生天,身体都是鲜白的,皮肤白净,这是一种相好。而且他住进了珊瑚宝林,环境很优美,跟很多天女一起娱乐,享天福。天福享尽了,又下生为人,还有余福,他还保持著相好,身体皮肤洁白。这是创修寺院的功德,他得到的福报。他因为没有要求生净土,出离三界,他所做的这些善事,变成来世的福报。当然福享尽了,人还是要堕落。所以我们修福不要去享福,把这些福全部回向自己求生净土,出离三界,不贪求人天福报,这就对了。

  下面又引《法灭尽经》说到,「将来劫火起时,曾作伽蓝之地,不为火焚」。这经上说的,将来会有劫火发生,这个劫火是属於三灾之一,火灾。这个火灾一直烧到初禅天,也就是整个欲界统统都会毁灭,连初禅天都不能够幸免。但是如果有人曾经在过去修建过寺院,伽蓝就是寺院,那么他在这劫火当中不会被烧,他在这个共业里面有他的别业,因为他的善福很厚,不会遭难。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福,即使是灾难当中他也不受灾难。所以根本消灾免难的方法,那是自己要修善修福。

  下面安士先生引佛的话说,「佛言:假使有人,费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纵令此寺,随为水火所坏,已为不虚施主之恩」。这是佛所说的话,说假使有这么一个人,费了很多钱,百千的金银,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万,我们现在讲十万两银子,你建成了一个寺院。现在建成一个寺院花费真不少,也都是要几百万、上千万。这个寺院建成以后,假如有一位持戒的比丘,他是真正的比丘,就是他受了具足戒,而且统统做到,持戒精严,没有毁犯,有这样的一位尊者住在这个寺院里面,而且只住一天晚上,你看这寺院就有用了。真正供养一位持戒比丘,即使是这个寺院马上就被水火这些灾难毁坏,可能水灾淹没了,火灾烧掉了,但是这个持戒比丘住了一个晚上,留下的福德给施主,就永远没有磨灭。换句话说,这个施主造了一座寺院,虽然只供养持戒比丘一个晚上,都已经回本了,都值了。

  我们的师父上人过去曾经在美国住过十五年,当时一九九八年的时候,我还在美国读博士,常常到达拉斯净宗学会那里去念佛,参加佛七。有春季的一次佛七,这是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当时我记得是悟道法师亲自主持佛七,佛七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这是我们师父说的,以慧远大师当时庐山结念佛社的人数为上限,不超过一百二十三人。我当时有幸参加了,参加这个佛七。结果念佛念到第四天,有一位老菩萨,她姓马,叫马玉叶,一位女众,老菩萨,八十四岁,她在念佛佛七当中往生了。她往生之前那天身体还挺好,还在那绕佛。我跟她还是挺熟的。她绕佛非常专心的念,我看到她非常感动,我自己很感动,我说这位老人真了不起,这么精进。没想到第二天,大家参加佛七,一起绕佛,绕完佛之后归位,归完位之后就开始起四字佛号,打坐来念。我是坐在第一排,对面是女众,我就在念佛的时候偶然睁开了眼睛,看见这位老菩萨她站起来拜佛,大家都坐著,她站起来拜佛,拜完佛之后(三拜),她就离开了,离开位子,自己悄悄的绕到后面一个休息的地方。当时我在念佛的时候心里还打个妄想,这老菩萨佛没念完,为什么要走?等我们打坐念佛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再次第二支香起来,又开始绕佛,结果大家绕到后面,一看,这老菩萨穿著海青,坐在沙发上,已经走了,嘴张著一个「阿」的口型,念阿弥陀佛走了。后来我们才了解,原来老菩萨曾经发了个愿,她说她要往生一定要在大佛七当中往生,要给大家做个示现。有愿必成。

  当时悟道法师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师父上人,当时师父上人在新加坡,在讲经当中就讲到这个事情。他说达拉斯道场我们花费了不少钱把它买下来的,马玉叶老菩萨往生了,往生一个人我们就回本了,如果能往生两个人我们就赚了。你看这里跟佛在这里讲的话是异曲同工之妙,有一位持戒比丘住过你那个道场,住一天你就回本。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道场真正供养了一位圣者,往生的人决定不退成佛,你供养的是一尊佛,这个功德有多大!供养持戒比丘也是如此。所以比丘真正持戒,堪受供养,堪做福田。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持戒的重要性,出家人真正持戒的,那就是堪受供养,就能做众生福田。所以下面讲,「况寺院告成,因之广造福德乎」,所以寺院道场建立了以后,给众生广造福田,你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了六则佛典的故事,给我们来说明创修寺院不可思议的功德。第一个讲的是「须达施园」,出自於《经律异相》。这是佛在世的时候,他在舍卫国弘法的时间比较多,那里有一位长者叫做须达多,就是须达,他的名字叫须达多,他就很想找一个地方建一个精舍供养佛陀,让佛在那里安心的讲经教学。可是他找来找去只能找到一个地方,是只陀太子的花园。那个花园方圆八十顷,而且里面林木茂盛,风景优美,确实是一个建造精舍的好地方。於是这个长者就去请求太子,能不能够把这个花园卖给他。太子说,太子也是故意跟他开玩笑,说要卖给你可以,但是你要用黄金把这个园子的地全部铺满,我才能答应你。没想到须达多真干了,他把自己家里这些黄金统统都捐出来,就在花园里开始铺黄金,很快就把整个园子都铺满了,成为黄金地。

  这个太子一看不得了,他本来不想卖的,结果说了个开玩笑的话,没想到须达多长者就当真了。他就想反悔,他说其实我不是真的要卖,只是跟你开玩笑。须达多长者说,不行!您是做太子的,金口玉言,你怎么可以开玩笑?结果太子也没办法,就问你要这个园子做什么?他说我是用来供养佛的,让佛在这里,我建一个精舍,让他在这里讲经教学。只陀太子一听,这好事,是功德,我也要做。结果须达多长者说,不行,这功德一定要我来做。这个太子就不高兴,他说这样,我只答应把园子卖给你,可是没有说把树卖给你,园子里的树那都是我的,你既然不让我做功德,我就要把所有的树都砍光,砍成就是光秃秃一片。须达多也没办法,两个人相持不下,就去见佛,请佛来评判。佛很慈悲,就跟两位说道,你们也不要争了,功德两个人一起做,这个园子以后的名字就叫做只树给孤独园。须达多长者的名字的意思就叫做给孤独,给孤独长者,所以你看看,这个园子是给孤独长者他买的,叫给孤独园,那树呢?树是只陀太子的,所以叫只树。所以我们读到经里面讲到,「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看佛多有智慧,这一下子两家都摆平了,两个人也欢欢喜喜,都做了功德。

  后来他们俩就在这个园子里建了一千二百所精舍,供养佛及他的弟子们。佛的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老跟著佛的,不能说只供养佛,其他弟子不管,不行,要供就一个僧团统统供养。所以大家在奠基的时候一起到了,结果舍利弗,这是佛一位智慧第一的弟子,他忽然就笑了起来。须达多长者就问,你为什么要笑?舍利弗就回答他,说今天你正在奠基,正在规画你的精舍,而您将来会生到天上享天福,你的天宫已经修成了。须达多长者说真的吗?我能不能看看?舍利弗就用神通把天眼借给须达多长者来看,他这一看,果然天上自己的宫殿已经建成了。他非常高兴,他就问舍利弗这个是什么天?舍利弗告诉他,这是第四天,兜率陀天,弥勒菩萨在那个天里的内院正在讲经说法,你将来到那个天上就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将来可以一起下生成佛,跟著弥勒菩萨下生,帮助他来弘法。结果须达多长者听了之后非常欢喜。精舍建成以后,舍卫国的国王、大臣还有百姓,统统都出来迎接佛进只树给孤独园,当时天大放光明,天乐悠扬,天鼓自鸣,盲人可以双目复明,聋的人可以突然听到声音,哑巴也突然能讲话了,不可思议的瑞相。创修寺院我们看到功德无量,为什么?因为他真正供养到佛。

  现在佛不在世,我们没有这个福报供养到佛,但是跟随佛修行的这些真正的出家、在家的弟子们,他们继承佛陀教育的事业,像佛一样也是天天讲经说法。像我们的师父你看天天讲经,五十年没有中断过,这就是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师父上人已经讲了五十年,供养这样的真修行人,也是得无量的福报。这些修行人他们生活要求非常的低,生活很简朴,所以供养他们不需要什么花费,但是我们是需要创造一个让他们能够讲经教学的场所,让他们的道德、学问能够利益众生,我们叫护法。这种功德就是,虽然不一定及得上须达多长者,但是如果你真诚心,毫没有自私自利的、不贪图名闻利养的去做这种护法的事业,功德也不会比他差很多。

  下面安士先生举第二个故事,出自於《出曜经》,叫「修塔获果」。这是迦叶佛涅盘以后,这是前面一尊佛,结果弟子们供养佛的舍利,建了一个七宝塔,因为年岁太久,塔身也渐渐坏了,又没有人修补。这时候有一位长者就对大家说,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而即使我们得了人身的,有的会落在边地,边地是没有佛法、没有佛陀教育的地方,就是一些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很落后的地方,有的可能出生在邪见家庭,这是有文化的家庭,但是邪知邪见,不信三宝,这都是没办法这一生得度的。所以我们这一生得了人身,又遇到佛法,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於是这位长者就率领九万三千人一起来修补佛塔。佛塔供养佛的舍利,这是我们报答佛教化之恩,同时看到塔以后,我们也能提起一个信念,向佛学习,佛虽然不在世,但是他的舍利在、宝塔在,如同佛在。所以塔也是一个教学的工具,提醒我们皈依三宝、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的这种教学工具,所以修塔很大功德。所以大家当时共同发愿,愿今后不再堕落到三途和八难当中。八难我们昨天有介绍,这是八种难遇佛法的这种灾难。他们愿今后遇见释迦牟尼佛,这底下一尊佛,愿在他的第一会说法的时候都能够得度。於是后来这些人命终以后都生到天上去,在天上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结果释尊出世的时候,他们也跟著来到人间来听法,为首的长者就是瓶沙王,他手下带著九万三千人众,真的在佛会下得度证得果位,你看这个因在於修塔。

  下面举《杂譬喻经》里面说的「天人散花」这个故事。这是从前有一位农夫,很纯朴,也很信佛,他护持一位罗汉比丘,这个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给他建了一所小房子,做为他休息的地方,又给这位罗汉比丘建造了一个诵经修行的场所,给他有住的地方、有给他修行的地方。诵经又是自利又是利他,这就是教学。这是圣人,证得罗汉就是圣人,他可以教学,自利利他都兼顾到了。这位农夫这么护持佛法,他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住在天宫里,这个天宫方圆四千里,很大,豪宅。忉利天人他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来历,晓得为什么他有这个福报来到忉利天,都是因为在前生供养了这位罗汉比丘。因此他很感恩,在天上手持著鲜花,就在这个罗汉住的地方,这个屋子里,这屋子是他原来建的,在那屋上散花。还自言自语的说,我仅仅建造了这么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得到这么大的福报,今天特意来散花供养。这是供养真正的修行人获得大福报,天福。

  下面也是出自於《杂宝藏经》,「同为夫妇」这个故事。这也是讲到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在生的时候建造塔寺,死了以后他就生到天上去了。他的妻子很思念她的先生,常常都去寺院打扫卫生,这寺院是她先生建造的,她是睹物思人,很思念她的先生。有一天,她的先生在天上做天人,就回来对他的前生这个太太说,说我就是你的先生,因为过去建造寺院的功德,现在生到天上,看到你很思念我,所以我特意下来给你打个招呼,但是你这人身太臭秽,我不能够靠近你。所以天人看我们的人身臭秽不堪,好像我们人看这些厕所里面的屎虫在那屎里面争,争名争利就像屎虫争屎一样,人看到它怎么会靠近它?天人看我们也是如此,身体臭秽不堪,还一天到晚争名争利,争这些不相干、不要紧的事。天人看到他过去生的太太都臭不可闻,就告诉他太太,说你这么诚心思念我,这也是有恩德,总是过去生中做过夫妇,你如果也想来到我这个地方,你也要尽心的去供养佛、供养僧众,要去修建、打扫塔寺,还要发愿生到我这个天上,这样我们将来就能够在天上重聚。这位太太听了之后也欢欣鼓舞,来了积极性,所以就按照她的先生的话,每天就这样做,积功累德,到命终之后果然生到天上,而且能够跟她的先生相聚。

  后来佛出生了,成道了,他们俩一起到佛那里,佛见到他们,给他们说法,结果两个人都一同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初果,虽然还没有出三界六道,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堕到三恶道里面,这个属於入了圣人之流,他只要在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必定能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出轮回、出三界。你看看过去生中种的远因,来生就得到殊胜的福报,而且能够感得出离三界,这是修建塔寺之功德。但是你要很清楚,这些塔寺真正是在办佛陀教育的,如果不是办佛陀教育的塔寺,那就没有这样的功德。现在很多寺院我们看看它们教育的功能很微弱,都成为什么?观光旅游的圣地,成了一个旅游的场所,或者是专门做超荐佛事,成为超度死人的宗教场所,跟教育不相关了,这样修寺的功德就比不上这些故事里面所说的那些人真正修寺功德那么大,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下面第五个故事「难为夫妇」,是出自於《分别功德论》。这也是讲到在舍卫城有一对夫妇,他们很虔诚的信仰三宝,但是两个人没有儿女。后来太太先去世了,结果生到忉利天,因为他们俩信仰三宝,都是善人,生到了天上。这个太太做了天女,天女是美丽端庄,世间美女是没得比。在天上她就知道自己过去的丈夫,她用天眼去观察看看在天上谁能够将来做自己的丈夫,结果发现她前生的丈夫出家做了沙门,这时候年纪已经很老了,正在打扫塔庙。这个天女就用光明照到她过去的丈夫身上,让她丈夫看见她,天女就勉励他说,你要精进修行,以后你可以生到天上,我们再做夫妻。这个沙门听到自己的太太现在生到天上,很受鼓舞,就加倍精进,希望将来有朝一日也能够相聚。结果后来修行很用功,这个天女又来看望他,告诉他说,你现在的功德已经超过我太多了,我现在已经不配做你的太太。这个比丘一听,原来这样子,他就更加的发愤努力,结果当生就获得了阿罗汉果。这个故事耐人寻味,你要知道这一生同为夫妇这个缘很深,两个人缘很深,还要他们俩的福分相当才匹配,我们世间人也讲门当户对。从佛法看三世的角度,两个人的福报要匹配,他们俩生活在一起成为夫妇,否则如果某一方他福很大,另一方福不够,这两者也感应不到一起来。所以这都是个人有个人的业力,个人有个人的福报。总归我们自己要认真修福,我们的因缘就愈来愈殊胜。说真实话,在三界里面轮回总是会有苦恼,不要求这些人天的福报,我们加紧用功,目标要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假如这个心念当中还有一丝毫希求得到将来幸福美满的人天的生活,这样子跟六道的缘结得很深,就出不了三界。所以往生净土要一切放下,一丝毫人天福报我们都不去享,都不要,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决定往生。

  下来安士先生还举了个历史上的故事,出自於《金汤编》,是「舍宅为寺」。这是讲宋朝范仲淹先生,他字希文,范希文。这个人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德行、学问都非常高,你看连民国印光大师都非常赞叹他。范家你看八百年家族长盛不衰,都是因为范公功德太厚。这里讲的一个事情,是范先生他信仰三宝,是虔诚的佛教徒,所有他走过的地方一定会修建寺院,而且度人出家,大力的推广佛陀教育。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长白山读书,那是很冷的地方,他在一个破庙里面,在一个树下他发现有一坛金子,他当时很穷,一般人看到这些金子不知高兴到哪里去,可是他看到之后不动心,把这金子重新又埋到地底下,谁也没说,好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继续去读书。后来他做了官,有名望了,结果这个寺院里的出家人就来跟他化缘,希望他能帮助修建寺院。范公就跟他讲,说你们的寺院里就有金子,你看就在那树下,你在地上挖,里头就有一坛金子,那个金子足够你建寺院。结果这些出家人回去,果然把金子挖出来了,欢天喜地。

  范公在晚年把自己家里的住宅都捐出来做为寺院,改名称为天平寺,迎请一位禅师来住持。你看看他,为了三宝,什么都能施舍,连自己的家产、田宅,统统都施舍出来。而传记上说,他在过世之后,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为什么?所有的钱都拿去布施,家里分文不剩。所以我们说他真的是菩萨示现,不是菩萨很难有这样子的施舍的精神,他的果报自然就非常丰厚。他去世以后,他曾经自己本人就做过宰相,这个是在大臣里面位置最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死了以后被朝廷追封为楚国公,赐一个尊号叫文正。所以我们有时候称他叫范文正公,称他的尊号。他的子孙代代都是做官,家门兴旺。这个人真的是有智慧,他懂得,自己的家产、田园、房宅是什么?只是我们在生命轮回当中的一个驿站,暂时让你歇歇脚的,它不是你所有的。聪明的人用这个来布施、来修福,这样他这个驿站就愈来愈庄严美好,他下一站肯定比这一站要更殊胜。所以古人讲,你看舍得,舍了才得。那得了以后怎么办?得了再舍,把你所得的都舍掉,舍得舍得。古时候,安士先生这里说到,有不少人都是这样,把自己的家宅捐出来做为寺院。大凡是这么做的人,统统都是子孙兴旺,他给子孙积了大阴德。这是说明推广佛陀教育这个功德之殊胜。

  前面一句讲印造经文,这是流通法,创修寺院,这是建学校。我们师父上人他提倡现代佛陀教育的场所,不要用这种飞檐琉瓦的宫廷式的寺院的这种格局。为什么?因为建这种寺院,很容易又给人一种误会,认为这是宗教场所。实际上寺院就是办学的,所以应该把它建成学校的大楼的这样的形式,里面请真正有修有学的老师来带班教学,天天上课。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过网路传播,在一个地方教学,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收听得到。所以这种学校的规模不需要很大,有个二、三十人,有一位主讲的老师带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员每天也练讲,他们的这些学习心得报告也通过网路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师父的理念,他希望什么?带十个人,潜心闭门修学十年,十个正科生,再带十个旁听生,二十人,足够了,就能够办佛陀教育,再有十几二十人护法,在生活上照顾这些学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每天就是从事佛陀教育的弘扬工作。如果能够真正供养这样的团体,这个功德就是无量无边。这是救佛法、救末世众生很好的途径。

  下面我们看第四十句:

  【舍药材以拯疾苦。】

  这是施药来救人,帮助人医治疾病。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阎浮提中,共有万种树,八千种草,七百四十种杂药,四十三种杂香,百二十一种宝,皆足以济人」,济人就是救济人。在我们的地球上,阎浮提就是地球,很多的宝物都能够救济人,这里举出,你看树有一万种,草有八千种,还有很多的草药,七百四十种,都能治病,还有香,还有各种宝。下面说,「而於疾苦尤急者,则惟药材耳」,在这些宝物当中,能够治病就是用药材,治病救疾,这个比其他的宝更重要。其他的宝,譬如说宝石、玉器、金银,这些重要的金属、宝物,可以用来观赏,它有它的价值,但是对於治病来讲就不如药材之珍贵,所以救疾救苦并不是要价值很高的宝物,真正能够把病治好了这就是宝。「以药济人」这叫舍,「以方给人」也是舍。这方是药方,你治病救人,你有药就给人药,没有药你会开方子,你开一个方子,他去拿药,他也能把病治好。所以施舍的方式有多种。

  下面又有引申,「贫人不与计利,舍也」。当我们治病救人的时候,不要想著利,假如人家穷,我们帮他医治,可以分文不收。古代的医生都有这种医德。我就听我外祖母说过,她过去在哈尔滨,去看一些老中医,开方子拿药,那些老中医他从来不开口问人要医药钱,他只是在外面设一个钱箱子,这个病我帮你去看,给开了方子,甚至给你药,多少钱你自己去投箱子,你看著办。如果你家境贫穷,不缴钱也无所谓,他看都不看;你家境富裕的,多缴一点,也很好,无所谓。医生的目的就是救死扶伤,哪能够去追求这些钱财利养。不像现在的医院,讲求以经济效益为第一,那就麻烦了,不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以经济效益为第一。所以在利和义之间选择利而忘了义,见利忘义。应该怎么样?要轻利重义,这就是有功德。

  另外还有「劝人不卖假药,亦舍也」,这是用我们的口业来施舍,劝人不要干这个坏事。卖假药,为了贪一点利,你要知道,可能会害了一个人,甚至害了他一家人。本来他可以病治好的,吃了假药病更差了,这不就是谋财害命吗?这个因果还得了!所以这里讲的『舍药材以拯疾苦』,这个舍字,「舍之为术多矣」,要说舍,很多种方式,虽然方式不同,「存乎拯之之心耳」,拯之就是拯救受苦之人,所用的方式、手段不尽相同,但是拯救疾苦的心是一样的,关键是有这颗仁爱之心。所以我们每学一条经句,这里讲的是事,从事上要通达里面的理,不是说舍药材,我就把家里的中药材每天拿到街上去送人,这个就是学呆了。让我们学会用这种存心,看见人有疾苦,立即去帮助,是这句话的意思。

  安士先生下面说,「末世之疾病,渐渐增添;末世之良药,亦渐渐减少」。这个话确实是事实,末世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你看病的种类愈来愈多,能够治病的药愈来愈少。他这里举出几个例子,「且如小儿痘疹,生於晋魏以后」。小儿痘疹就是麻疹,在晋魏之前,晋朝之前是没有的,这以后才发生,这病就增添了。「箭风之病,起於顺治末年」。这是一种恶风病,在清朝顺治,这是第一个皇帝,他末年产生的。「近时初生婴儿,多生螳螂子於两腮,剖而去之,儿方饮乳得生,否则一两日辄死」。这是安士先生说他那个时代,在近来发生的状况。所谓生螳螂子,生下来的婴儿,他两腮里头生出一种脂肪状的硬块,生在里面很痛,所以小孩终日啼哭,而且没有办法哺乳。只能怎么做?把它解剖掉,切除掉,这样孩子才能够重新喝到母乳,否则一、二天就得死。切下来的这些硬块就像螳螂子一样,所以称作螳螂子疾病。「此余成童以前,所未尝有也」。过去安士先生在孩子的时候没有见过的,这是新增加的疾病。安士先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到现在又是两百年过去了,现在的疾病又多了很多。譬如说这些很多癌症,过去没有的,还有什么爱滋病,这也是过去闻所未闻的。现在不得了,联合国的爱滋病规画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是二00四年那年,爱滋病患病者已经超过三千九百万。在中国有个统计,这是卫生部统计的,大约有七十万的中国人得了爱滋病。这么多的人患不治之症,过去未曾有。

  这下面讲,「万年以前,水味之厚,同於乳酪。耆婆在时,犹有药王树一本,能照见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参,多成形像,其价止与白金相等,今则价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刚才是讲病很多,现在是讲能治病的宝就愈来愈少。第一个水,一万年以前水的味道很厚重,像牛奶一样,现在没有了。耆婆,耆婆是古印度天竺国的一位名医,他当时有药王树一本,能够照见人的肺腑,就是不用X光就能够看见人里面的内脏。在明朝的时代,上品的人参都有很好的形像,形状真的是像人,人参,而且价格还很低廉,跟白金差不多,现在这个价格已经高了四、五倍。他说现在是指安士先生乾隆年间的时候,虽然价格高了,但是它的颜色、味道不如过去好,现在的人参更不如以前了。所以这是药物愈来愈少。疾病愈来愈多,药物愈来愈少,这什么原因?原因还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造业所致,恶业愈来愈多,善业愈来愈少,所以感得绝症愈来愈多,医药愈来愈缺乏。

  安士先生下面说,「将来五千年后,人寿二十岁时,疾疫灾起,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乎」。这是佛有预言过,在将来人寿二十岁的时候,就是五千年以后,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减劫,每一百年人的寿命减一岁,这是讲的平均寿命。我们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岁,过五千年之后,也就是减了五十岁,那就是到人寿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候会有很多的疾病凶灾,我们讲瘟疫,大瘟疫,死亡人数不计其数,满山遍野都是,而且要七个月零七天,这个瘟疫灾难才会熄灭。那个时候,不要说药,连一般的甘蔗、糖、盐都找不到,更何况说是人参、茯苓、肉桂、附子这些名贵的药材?这些都是众业所招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那只有人类断恶修善,这个只有靠佛法。我们能不能够救别人,那是看别人的造化,愿不愿意学佛,愿不愿意断恶修善,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够幸免於难。要想幸免於难,没有别的,多修善、多积德,另外一定要求生净土,不可以再轮回,再轮回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那你这个灾难怎么能免除?这是讲到末世的现象,病多药少,所以拯救疾苦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佛是无上大医王,推广佛陀教育这才能够帮助人类铲除贪瞋痴三毒的病根,病都是贪瞋痴来的,这才能够铲除人类的一切绝症。

  所以「《婆沙论》云: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於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这是你施药的功德,你想免除灾难,佛经里告诉你,你只要拿一个阿梨勒果,这个阿梨勒果是一种古印度的果子,这是佛随便举出一种,就是你随便拿一种药,但是要治病的,能够奉施病僧,给那个有病的出家人,帮助他治病,你的果报在来世中一定会幸免於疾疫之难。前面讲的,人寿二十岁的时候遇到的大瘟疫,你就不会受,你可能不会来到这个世间,所以你不受这种苦。这里讲到供养病僧,这个僧他是推广佛陀教育的专业人士,他在就能够住持佛法,就能够弘扬佛法,古德所谓法赖僧传,他能传承佛法,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所以你帮助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殊胜果报,这是你种的福田很殊胜。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讲的,要有拯救之心,那种真诚心,真诚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能说我对出家人我才帮助他,见到一个贫穷的人我就见死不救,有这种分别执著心,那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

  下面说,「疾苦之生,非生於生之日,必有所由生」。人间的疾病的痛苦,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疾病本来所生的,都是因为造恶业感得的果报。所以我们如果有疾病,不可以怨天尤人,知道是自己果报现前,有果必有因。在下面安士先生举出《大方广总持经》说到,他是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无眼是盲的,人为什么盲?过去有不善,以恶眼视人,而且怒视这些发菩提心的人,也就是真修行人。「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无舌是哑,过去恶口骂人,而且是骂修行人,毁谤修行人,这些修行人不是一般修行人,是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他念念为佛法久住,为广利众生,他来讲经弘法,如果我们生嫉妒,故意找碴,批评毁谤,将来就得这个报应。

  下面说「《梁忏》」,《梁皇宝忏》,它里面说,「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什么人成为哑巴?过去毁谤过人。「为人短小,轻蔑人故」,短小是长得矮,矮小的因是什么?过去轻蔑人,看不起人,把人看低了,自己就成矮小了。所以应该怎么办?要尊重人,要对人恭敬,自己要谦卑,这人才能长得高大。「为人丑黑」,丑陋、皮肤很黑,这什么?「遮佛光明故」。佛有光明,如果见到佛,他不能随喜佛的光明,他就感得丑陋这种报应。佛现在不在世,什么叫遮佛光明?佛光代表佛陀教育,如果遮拦、障碍佛陀教育,将来也会受这个果报。下面「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人为什么会长那些恶疮,像我们现在讲的肿瘤或者皮肤病,这是什么?过去鞭打过众生,你看都有因果。

  下面又举《法华经》说,「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谤斯经故」。斯经就是《法华经》,也通指一切大乘经典。人这一生为什么会患种种的怪病?像水肿干痟,痟是头痛,疥癞痈疽,疥是一种皮肤病,癞就是麻风病,痈我们一般讲的化脓感染,疽这是长毒疮,这一类的病都是夙世毁谤大乘,获罪如是。所以「可知有一种病,必有一种致病之由」,凡是有一种病,肯定是有前生的因。真正学佛的,这一点因果首先我们要能够承认,从来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统统都有它必然的原因。我们知道这个,绝不会怨天尤人,绝对是什么?要改恶修善,把那个病因断除,然后积极努力的行善,自然病就消了,福就现了。我们能够教导别人这么做,让别人也能破迷开悟,这也就是舍药材以拯疾苦,而且是拯救於未然。所以这里讲,「施舍药材,救於已病之后;劝其不造恶业,救於未病之先」。所以劝导人不做恶业,那是从因上给他断掉,他以后不得病了,比起得病之后再施舍药材那要好得多,他不会受苦。所以布施佛法就是治病,劝人断恶修善这就是治未病。

  下面讲,「一是听讼犹人,一是使民无讼,并行不悖可也」。这个听讼犹人、使民无讼,这是孔子说的,《论语》里面讲的,孔子自己说,「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就是判案,审查案情我跟其他人差不多,就是有时候断案很公正,也可能会出现差错,但是孔子他能做到什么?必也使民无讼,「必也使无讼乎」,就是让百姓不要再有诉讼,没有案情,你也不用判案了。为什么人可以不诉讼,不发生案情?因为通过教育,百姓他都成为有道德、有善心的人,绝对不会跟人过不去,所以怎么还会有什么诉讼?不打官司了,这是治於未然,听讼是治於已然。当然这两者要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同时来实施,双管齐下,标本兼治,这样才行。我们现在世间社会的病况该怎么治疗?也是标本兼治。譬如说一个社会的犯罪率很高,当然要加强法治建设,但同时更重要的,要加强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让人能够明了,不要再造这些罪业,这就是治於未然,治於未病,社会这才能够达到和谐。

  因此我们师父上人常常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要推动教育,如果能够在国家电视台,在这些媒体,请一些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长者,每天教学,这个社会很快就能够改善社会风气。现在我们师父上人在北京接受凤凰卫视的访谈,他们要做一套节目,今年准备在凤凰卫视里面播放。凤凰卫视是一个世界性的华人卫星电视台,覆盖面很广,很多人喜欢看,在国内也能收看到。请我们师父上人每个礼拜做一次访谈节目,请老人家教学。这个媒体能够这么播这些圣贤教育,那真的是对於这个社会、对於世界是带来重要的和平方面的贡献。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出自於《付法藏经》的,叫「多劫无病」。这是在过去在毗婆尸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他是薄拘罗尊者,当时他在毗婆尸佛在世的时候他还是个贫苦的人,有一天就见到一位比丘患了头痛的疾病,於是就以至诚心施舍一个阿梨勒果,就是一个给他治病的药,结果这位比丘吃了以后疾病顿时消除。因为这个贫人做过这样的功德,所以九十一劫以来,这位尊者不管生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都没有病苦。这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他是薄拘罗尊者,证得阿罗汉。

  下面一则故事叫「疮发人言」,这是出自於《汉书》,以及水忏的缘起。我们有的同修可能参加过三昧水忏这种法会,是忏悔的。这个缘起是什么?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这是在汉朝汉景帝时代,当时分封了七国的首领很多领土,当时这七国首领都骄横放肆。其中有一个吴国的首领有谋反的意图,汉景帝当时的一位大臣,叫晁错,很有名的,他就看出了首领可能有谋反的意图,就担心会发生政变、变乱,去劝皇帝削藩。汉景帝削藩当时是很有名的事件,就是削减他们的封地。结果这七国知道这个事情,都一起起兵造反,因为他们原来就很放肆,现在一听到要削藩,他们就被逼出造反。汉景帝很忧虑,战乱到处都起来了,马上就跟大臣们商议怎么样解决。这个时候吴国的丞相,叫袁盎,因为跟晁错有私怨,这个时候就趁机劝皇帝,说七国叛乱,根本原因在於晁错,他给皇上出了这个削藩的坏点子,现在要平定祸乱,最好把晁错给杀了,向七国表示我们不再削藩。皇帝也逼於无奈,真的没有别的办法,於是就下令把晁错腰斩於东市,腰斩。当时有一个晁错的仆人上书申冤,皇帝又很后悔,因为晁错毕竟是一位老臣,可是人已经杀了,来不及了,就这么这个事情发生了。

  晁错死了以后,结果他的魂怀恨在心,他恨谁?恨这个袁盎,恨之入骨,要来报复。一直到后来,汉朝之后经历过好多个朝代,你看汉朝之后是三国、晋、南北朝、隋朝,到唐朝唐懿宗的时代,有一位悟达国师,这也是很有名的高僧,修行很好,被封为国师。当时还没有出名之前,他跟一位僧人在京城相遇,这个僧人得了大病,结果大家都很厌恶他,唯独悟达国师对他格外恭敬,一点厌恶都没有,而且照顾他,帮他治病。这位僧人被他的诚意感动,就嘱咐他说,你今后如果出现了危难,可以到西蜀彭州茶陇山来找我。原来这个僧人不是别人,他是一位得道的尊者。他还告诉他,说你到那个地方,山上有两棵松树做为标记。后来悟达国师住在长安,德望也一天一天增高,唐懿宗皇帝拜他为国师,赐给他一个沉香宝座,对他无比恭敬。结果你看皇上对自己这么恭敬,自己就会生一点觉得自己确实修得不错,傲慢心起来了。傲慢心一起,护法神就离开了,结果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了。悟达国师的膝盖上面长出一个毒疮,这个疮很奇怪,这个疮长得跟人的脸一模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而且还要吃东西,还讲话。这个疮折磨得悟达国师日夜都睡不好觉,非常痛苦,什么样的名医都请来,怎么样都治不好,几乎要夺了他的命。

  这时候悟达国师忽然想起来,曾经帮助过一位有病的僧人,告诉过他,说自己如果落难的时候可以去找他,现在自己有大难,去找他吧。於是就到了西蜀彭州茶陇山,到了那里已经是黄昏,四周都没有人,正在徘徊,远远就望见有两棵松树,就是这个地方,他赶紧走过去,就见到那位出家人在等他。悟达国师就向他述说了自己的这种痛苦,这位僧人就跟他讲,说没有关系,这个山崖底下有泉水,明天早上你去洗一洗,就会好的。结果第二天早上有一个童子就来带他到山岩下泉水去洗这个毒疮。悟达国师正捧起水要去洗毒疮的时候,忽然这个疮就开口说话了,他说不能洗,我有冤情要说。什么冤情?这个疮就说了,说国师你博古通今,你曾经看过《西汉书》吗?看过。《西汉书》上记载著袁盎杀晁错,这个故事你知道吗?国师说是,我读过。这个恶疮继续说,你就是那个袁盎,我就是晁错,被你当时向皇上进了谗言,让我被腰斩於市,这个冤仇我生生世世都记著,但是你自从那一世之后,你十世都是高僧,我没有办法伤害你,你严持戒律,有护法神,现在你因为受了皇上的恩宠,生起名利心,生起傲慢,结果损害了你的德行,这时候我就有机可乘,我要报仇。不过因为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来帮我洗这个脸,所以现在我的怨恨也化解了,不再跟你结怨了。悟达国师一听,心中大为震动。他捧起这个水洗这个疮的时候,一洗,痛彻入骨,就昏死过去,等他醒来之后这疮也不见了,人也好了。於是悟达国师病好之后,他自己就悟了,知道这个因果真是不得了。过去你看汉朝时代造的恶业,到现在唐朝,那冤亲债主还跟著,还要报复。所以写下一个三卷的《三昧水忏》流传后世,主要是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业。

  安士先生在这里评论当中说,迦诺迦尊者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罗汉弟子,你看他变成一个病僧,跟国师相见的时候,这是为了创造救度国师的因缘。这个时候国师他非常的有爱心去照顾这位病僧,他照顾他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是一位尊者,他只知道这是一位病人,要照顾,所以尽心尽力的给他调养,没想到无意当中种了大福田,遇上了迦诺迦尊者,结果在自己落难的时候,蒙尊者的救度,帮他化解这些怨恨。这个因还是因为当初悟达国师这一念真诚的慈悲心,舍药材以拯疾苦,拯救这个病人。所以我们帮助疾苦之人也要学悟达国师那样,不要希求任何的回报,甚至也不要想说他是圣人还是凡夫,全是以一个真心、一个纯净的爱心帮助他,这就是修无上福田,你就把他当作佛、当作菩萨、当作父母那样的去供养,你就得到这样的功德。特别是佛经也跟我们讲得清楚,一切唯心造,你心里认为他是佛,认为他是圣人,你去给他医治,去给他供养,你这种虔诚心,生起的福德,跟供养真正的佛、圣,一样的,全在我们这个真心。舍药材以拯疾苦,这后面有十一条,告诉我们预绝各种疾病的神方,这个也很好,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十一条就暂时不讲,大家有机会可以自己看看。总归来说,都是要想免除疾病,必须要多积阴德、多修福善、供养三宝,那才能够真正免除疾苦。

  好,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08/12/10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