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长老:修行的尺度


   日期:2015/8/7 10: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开悟有解悟与证悟的区别。这既是教下的判摄,也是禅宗公认的入道途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作《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文章的中心思想讲的就是悟入佛法的两种途径,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可理解为解悟,行入可理解为证悟。理入就“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就是指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悟境,加深悟境的层次。行入包括四个方面: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这四行,既可作为悟后起修的实践方便,也可作为一般求悟佛法者的入门路径。所以说,达摩大师开示的这四行非常重要,为我们定出了修行的范围和标准。

  第一,报冤行。冤是冤家债主的冤,不是怨恨的怨。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中会遇到种种障缘,种种阻挠,时时刻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遇到这些事情以后怎么办呢?是跟对方弄个水落石出、鱼死网破,还是包容忍让、以德报怨呢?达摩大师说:我们“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人非天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并引《经》文说:“逢苦不忧。”一个修行者、求道者能够这样对待日常生活中和修行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使“此心生时,与理相应”,就能够“体冤进道”。在这方面,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我快六十岁了,在这六十年的经历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历次的政治运动我都赶上了,有人笑我是“老运动员”。其实这是一种大环境,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共业所感”,在这个大环境里,在“恶业果熟”时,你想躲也躲不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采取“逢苦不忧”、“体冤进道”的态度,对那些从语言上、行为上加害于我的人,都要发起同情心、怜悯心,加强自我克制、自我修养,“以德报怨”,化解烦恼和敌意。这样就能减少许多烦恼,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密。

  第二,随缘行。修行不能违背因缘条件。违背了因缘条件,修行会遇到种种障碍。所谓因缘,就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性,它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达摩大师说:“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报冤行”重点讲“逢苦不忧”,“随缘行”重点讲“喜风不动”;一苦一乐,皆从缘生。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苦是一种障道因缘,顺染污的喜也是障道因缘。如果我们能掌握缘起性空的道理,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就能将忧喜置之度外,洒脱自在地生活。修“随缘行”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待人处事中,落实在遇缘应物中。我们的在家教友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禅七,这也是一种缘,没有缘是来不了。在禅七期间,大家每天打坐,精进用功,都很有收获。但是,禅七结束了,各位回到自己的家里,又是另外一种缘,另外一种条件。缘改变了,我们如果还要成天打坐,既不上班,也不做家务活,那行不行呢?应该肯定地说,那是不行的,因为你还不具备那种条件,还没有那份缘法。就是我们出家人,除了定期的专修,一般地说,要想成天专门打坐也是很难办到的。比如我自己,我很想有时间在禅定方面多体验,放下万缘,专修一、二年,但时节因缘使我无法摆脱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总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多数时间是几件事重叠在一起,推不掉,也摆不脱,只有耐心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动”中磨炼,在“动”中来修持,做到像《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动”中修特别要注意时时觉照、事事觉照,注意管住自己的意念,保持心态的安祥。有了觉照,“动”中能“静”,“语”中能“默”,那就行亦是禅,坐亦是禅,时时安然,处处安然,事事安然了。这种修行难度太大了,必须有定期专修做基础才能逐步达到这种层次。

  第三,无所求行。修“无所求行”就是要我们去掉“贪著”之心。达摩大师说:“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修行人不打破“贪”字这一关,要说是真正修行,那真是痴人说梦,不会有任何实际受用。“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法华经》上的话。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居住的地球,仅是三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色界和无色界依禅定工夫的浅深来判定的。欲界能发起未到地定,然后进入“初禅”,就属于“色界”了。色界有四禅(初禅至四禅),无色界有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称为四禅四定,或四禅八定(四禅四定称为八定)。四禅为一切禅定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四禅。四禅八定境界很高,仍在三界之中,仍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应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无我慧,断烦恼种子,证无漏禅定,才能出离火宅,永断生死。由此看来,修行确非易事,各位不要等闲视之。

  第四,称法行。什么是法呢?达摩大师说:“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这也就是此文开头所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的“真性”,此真性即是法。这个法,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但为客尘妄想所覆”,所以不能显现。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妄想客尘,显真如本性之理。达摩大师说:“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并引《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他说:“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六度行,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根据“三空”的道理,广修六度之行,就是称法而行。三空也叫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三空即施者、受者和中间物三者都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其性即空,故说诸法缘起性空。修布施要达解三空,修其它五度也要达解三空之理,不能著相而求。

  根据达摩大师所说的“四行”去修,我们的修行就会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四行”的要点就是怨亲平等、苦乐随缘、不贪不求、应理而行。能根据这四方面来修行,我们修行的目标很具体,修行的层次会不断提高,修行的效果会更明显,修行的范围会更扩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的尺度       净慧长老)(五明学佛网:修行的尺度       净慧长老)  

 杨曾文教授:痛悼净慧长老 

 黄夏年教授:学问僧净慧长老 

 王雷泉教授: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 

 宽运法师:千古禅风 人天共仰──沈痛悼念一代高僧净慧长老 

 觉醒法师:净心启福慧,禅门作津梁——深切缅怀一代高僧净慧 

 净慧长老:修行第一关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 

 净慧长老: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 

 净慧长老:《心经》与生活禅 

 净慧长老:参禅打坐要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净慧长老:学佛,要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净慧长老:《心经》,到底厉害​在哪里? 

 净慧长老:在家学佛,谨记这四句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