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2014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 第8集


   日期:2015/8/10 19: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师,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尊敬的老师、学长,午安。我们接著下来要进行下午的课,下午的课包括「积善之方」跟「谦德之效」。「积善之方」的分量比较多一点,所以我们可能会从第三节延续到第四节,第四节比较短。我们早上学过「立命之学」,还有「改过之法」。到这边,我们学到现在,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用很简单的话把命运的道理讲出来?末学学一个东西,第一个,一定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以前常在共学的时候,末学都跟学长报告,希望能够书上的意思,自己的话。自己的话讲得出来,跟只是用书上的话,那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命运?末学跟大家报告一下,末学对命运的看法。命运,我们这一刻受用的一切是这一刻之前(包括过去生),自己所造作的业因在这一刻,缘成熟了所结出来的果,这个就是命运。既然是自己做的,自己当然就有办法改变,所谓做好事命就变好,做坏事命就变差。过去的事情,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过去。好的事情,我们把它保持,发扬光大;不好的事情,我们就把它改过,不要再犯就好了。不好的事情,还要在那边责怪自己,懊恼,那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巴不得自己更难过一点。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如果现在过得觉得还不满意,怎么办?现在好好努力就对 了。也不要想未来,未来的事情不是烦恼就能解决的,如果烦恼能解决问题,明天全世界都放假,全世界所有经济问题,大家回去烦恼烦恼就解决了。烦恼解决不了问题,烦恼只会坏事,只有清净心才能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关於钱,来问末学,跟末学交流最多的就是钱,因为末学工作的关系,来问末学最多的就是怎么赚钱。刚刚有跟学长提到,末学就说:来,给你两个答案,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请问要听真的还是听假的?讲真的你一定不相信,要讲假的,先讲假的好了。人家问末学说,为什么在投资上有赚到钱?末学就说假话是这样,因为末学是专业人士,你是菜篮族,所以末学会赚钱,你不会,这是假话。真话是什么?末学有一点点立足之地,那真的都是行善来的,这是跟大家分享。对金钱的态度是这样,今天有幸多赚一点钱,生活会不会有什么改变?不会,因为末学过惯了这样的日子,已经很习惯了。末学好像也没有什么衣服,也没有什么休闲活动,倒是满喜欢看书的,多赚一点钱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多了钱做什么?众生有福报,我们可以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没有赚到,众生没有福报,我哪有办法!日子还是一样过。退一万步想,假设真的有一天日子过不下去了,正好,这一生的责任了了,离开家里四十几年,终於可以回家了,这个真好,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情。所以日子过不下去,不会跟大家借钱,大家不用担心。不过说真的,应该也不用去住火车站,如果真的有一天日子过不下去,要去住火车站,我想佛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以后没有人敢再信佛,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好,这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到第三篇,「积善之方」。「积善之方」,一开始先举两个从古就非常闻名的例子,孔子跟大舜,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举例,《论语》上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举例要举大家容易明白的。容易明白的是什么?很知名,孔子跟大舜,再不然就是举我们身边的事物,所以先举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孔子的妈妈是侧室,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当然姓孔,姓孔名纥字叔梁,所以叫做叔梁纥。孔子的外公要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爸爸的时候,他的考量点是什么?高富帅,现在不都是考量高富帅吗?要知道高跟帅是会随年华老去的。以色事人者,年老则色衰,色衰则爱弛。所以高富帅,高跟帅是会改变的;富更不可靠,财富五家共有,没有德,钱留不住。现在的人考量的点是这个,考量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们看看孔子的外公是怎么考量的?「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怎么样?看看他的祖先有没有积德,有积德,物以类聚,必定会感应同一类的人来做他的子孙,他的子孙后代将来会发达。司马光《训俭示康》里面就讲,「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你看人家都是从一些徵兆就可以推论出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智慧?所以孔子的外公考量的是这个人有没有德行,这个人有德行,现在不发达没有关系,将来必然发达。怕的是这个人没有德行,现在发达,完蛋了,这个是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那个才糟糕。这是孔子他外公考量的点。

  再来,孔子最称赞的人,孟子也很称赞,称赞谁?大舜,这是二十四孝之首。大舜是我们的祖先。末学姓陈,我们知道陈的后代,陈的后代在周朝的时候,封舜的后代在陈国,所以姓陈的是舜的后代。舜,我们知道是圣王,我们等一下还要再讲舜的故事。他大孝,所以得的果报是什么?「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世世代代都有人祭祀,家道永远不会断绝。现在有二十几个姓是舜的后代,你看舜的后代多么昌盛。这是讲久一点的例子。

  再讲近一点的例子。了凡先生那时候,近一点的例子,讲了十个例子。为什么要讲这些例子?我们说凡事都是有理有事,事有明确的时、地、人、事、物,明确的时地人事物能够帮助我们生起信心。所以先举这十个例子来帮我们生起信心,什么信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一位,「杨少师荣」这个故事。他们本来是摆渡的,后来可能是上游淹大水,很多财物兼人都被冲下来。大家都争相要捞取财物,只有他们家的祖先是以救人为第一要务。大家都笑他们傻,可是是真傻吗?他的后代,因为凭藉著祖先的积德,后代都显贵。这是第一个例子,杨少师荣,你看时间、地点、人物给我们明明白白都指出来了。所以第一个,它的重点是什么?济溺为要,非分无取,他一心所想就是在救人。

  再第二个例子,「鄞人杨自惩」。这个人是公家机关的一个小办事员,长官在审理一个囚犯,这个囚犯大概是很狡猾,没办法,所以长官很生气,长官很生气就重重的用刑。这位杨先生觉得这个囚犯很可怜,就代他求情。求情的时候,他讲的也在理,所以长官才听得下去。他说这个社会,在上面的人都没有做好模范,没有好好的教化百姓,所以今天百姓才会犯了这样的错。我们知道,尧帝有的时候在外面巡视,看到官兵把小偷抓起来,尧帝做了什么反应?放了囚犯,抓自己。这就好比汤王所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在上位的没有把百姓教化好,百姓才会犯错。在上位的人,如果百姓有犯法,我们要有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哀矜勿喜」,我们应该要哀怜他,他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今天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他有好的教育的话,他今天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所以我们应该要哀怜他,是不应该高兴的,更不要说生气,应该要反省自己,这样为这个囚犯求情。还有,遇到犯人没有饭吃怎么办?自掏腰包。可是他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甚至家里都快没米了,他先想到的是谁?囚犯。因为囚犯很可怜,囚犯没有人帮忙,面有菜色,都饿得不行了,先想到囚犯。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想到别人,我们后面讲到,难行能行,这个福报大。他因为有这样的功德,行这样的善事,所以他的后代也都很发达;后代发达,自己本身的福报一定更不可思议。我们有些人只看到后代的发达,都不知道他本身怎么样。拿本金跟利息来比较,后代的发达只是利息,本金之大更是不可想像。

  接下来这个例子也是一样。领兵打仗的一定要特别小心,领兵打仗,战事是不得已为之。这种都是用非常的手段换取最大多数的利益,所以杀不是必要的条件,我们是希望能够救活最多的人,这是一个考量。古代有很多例子,我们看白起,秦国的大将白起,战胜赵国以后,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再来,我们来看项羽,项羽为什么称霸天下没有多久就败了?秦国的士兵投降他也是一样,后来杀了秦国一、二十万人。人家已经投降了还杀,「诛降戮服」,《太上感应篇》里面讲诛降戮服,「祸莫大焉」。所以这个人领兵打仗,平定贼党,这是为了什么?最大多数人、社会的安定,不得已而为之,能够少杀就要少杀,甚至於无罪的人本来就要尽量能够保全。他用很多善巧方便来保全这些无辜的人,所以一样,后代发达。

  再来接下来,「莆田林氏」。莆田,妈祖好像也是莆田人。莆田有一个老婆婆,常常做馒头在布施人,而且三年如一日。三年,我们常常听到三年这两个字,三年往生,《太上感应篇》讲三年必有福报。为什么讲三年?能够持之以恒到三年,大概就能坚持下去。三年如一日,这就可以看出她的诚心。有一个道士常常去白吃她的、白喝她的,而且要多了,人家也一点讨厌的脸色都没有,是真心的布施。这个道士后来就跟她说有风水宝地,将来葬在那边,子孙可以大发。他们就依照道士所指示的,后来她的后代成功立业的非常非常的多。这边讲到风水,我们对风水有什么看法?风水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常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只要是有德之人所在的地方风水自然好,依报随著正报转。无德之人得了一块好地,这个麻烦大了,你看名过其实,福报超过了德行,一定会有莫名其妙各种祸事发生,来损耗这个福报。所以风水因人而异,因人的心而异,最重要还是在人心。这是讲莆田林氏。

  后面还有很多例子,「冯太史琢庵」、「台州应尚书」,还有「常熟徐凤竹栻」,这些故事大家都可以看。这都是当时真有其人其事,总共有十个故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接著到第三十九页。这边告诉我们,这些人所做的事相差别很大,有些救人,各式各样的,用各种方式来救人。为什么?都是随缘,随著他所碰到的因缘来帮助别人,但是心都是一样,一个善心,事相上就千变万化。接著下来,第三十九页第二段下面,这边我们开始进入这一章的重点。如果要更细的来讲,行善之前(我们都说做什么事之前要先明理),我们自己要问,善恶我们能不能分得清楚?一开始后面这边先讲理,后讲事,所以这边理事都非常完备,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的一起来学习。如果要仔细的说,善有八对,我们应该要仔细的来分辨。哪八对?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偏正、有大小、有难易、有半满,这八对。我们要仔细分辨,为什么要仔细分辨?四十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为善而不穷理」,我们做善事不明白道理,那就是盲修瞎练,可能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事实上都是在造孽,这样就枉费苦心,当然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和结果。所以一开始要先把道理弄清楚。

  第一对,善有真假。一开始先举儒生跟中峰禅师的应答,儒生代表就是凡夫的知见,中峰禅师代表的就是有智慧、明白道理的人的知见。中峰禅师的意思就是说,善到底是真是假,从外表是很难分辨、很难断言的。譬如说,有人就问他,骂人、打人是不对的,我们对人恭敬、对人有礼貌才是对的。中峰禅师说不见得,为什么?凡人都是从外表的事相上在判断而已,都没有看到一个人的存心。所以在这边我们就学到了,我们要不要随便从外表的事相上去判断别人?这个常常弄错,弄错,我们自己造了业都不知道。所以最保险的办法是什么?第一个,事不关己不要关心。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无关大众利益,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好奇,不要去打听、打探,心才会清净。万一真的跟自己有关接触到了,都是好心,他要好、他要不好是他家的事,我们都把人当成是好人不就好了吗?这样每天过得快快乐乐不是很舒服吗?但是是非、善恶、对错,我们还是要分辨得清楚明白;只是分辨清楚明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对自己都是负担。学佛,学圣贤教诲,就是要把事情看得清楚明白,看得清楚明白又能够放下,这功夫才纯熟。

  中峰禅师就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如果对人家有益处的话,打人骂人也都是善。我们常常发现给人当头棒喝,他就觉醒了,那对他帮助很大。「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这个社会上太容易看到了,为了要做一个生意,什么巴结的话都讲得出来,充其量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所以中峰禅师讲善,第一个,善有真假,什么是真?有益於人是真,自私自利是恶、是假。这是最重要的,后面都是依据这个标准展开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所以这边讲,我们行善一定要以利人为目标,能够利人这是出於天下为公的心,这种心是真的,自私自利就是假的。

  请问大家,为什么有益於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恶?何以故?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生活在六道里面,怎么样可以离开六道?六道是不是要断了执著才离得开,对不对?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我执。执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执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需要各式各样的利益,执著位置要坐好的、西瓜要拿大块的,每天想的都是这个。要离开六道,一定要把执著放下,执著里面最难的就是我执,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么解决?叫我们不想,行吗?不行,我们的念头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所以一个巧妙的办法,怎么样?叫我们想别人的好处,不要想自己,这样自私自利的念头(我执)自自然然就会淡了下来。所以有益於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恶,因为自私自利都在不断的增长我执。后面讲,从心中真正发出来的是真的,只是外表做做样子是假的,就是表里不一,表里不一这种是假的。后面又讲,没有目的去做这是真善,有目的做的不是真善,有目的做的都是为了自私自利。这边给我们几个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要记得。第一个,善的真假,这是根本,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有益於人是真,自私自利是假;从心中真正发出来的,没有目的的去做,这个是好的,没有目的才真随缘。这是第一点,善有真假。

  再来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直,曲就是不直,善有端、有曲。先举例,现在社会上看到很谨慎小心的这些人,大家都很喜欢,都说这种是善人,跟大家都能处得很好的这种,大家都很喜欢。可是圣人却不一定,圣人却宁愿取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最好的当然是找到能够行中道的人,跟他一起学习,这是最理想的。这个容不容易?能够行中道的人还得了!不然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找什么样的人?狂跟狷。狂虽然带著一点点的傲慢,但是他认真。他虽然开始有傲慢,但是他认真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中,也许有一天他把傲慢的习气磨掉了。就是怕你不学。狷,有所不为,耿直廉洁,有所不为。人如果什么事都敢做的话,这个人不得了。所以狷,有所不为。圣人宁愿找这种人。

  至於前面刚刚讲那种好好先生,跟每个人都处得很好,做事好像很圆融、很小心,大家可能认为很好,孔子说这是什么?「德之贼也」,这是贼害道德的人。为什么?这种人让社会是非、黑白分不清,什么他都好好好,社会还有没有是非、黑白、曲直,对不对?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世间人在判断事情跟圣人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於完全相反。我们要跟圣人学还是跟世人学?圣人人家成佛作祖,世人六道打滚,而且三恶道的时间长,所以我们要跟圣人学。而且这边讲,天地鬼神要护持的是什么人?善人。善人的标准是依照圣贤还是依照凡人?圣贤。所以我们要积善,不要外表做做样子,很好看,大家都称赞就是善,不是。真正行善,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要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在心。心谁知道?自己最知道。所以这边告诉我们,要从心里面默默去洗涤,这个只有自己最知道。

  下面给我们判断的标准,什么是端?真正是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纯,没有夹杂。因为一粒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粥,有夹杂不对的因素在里面不纯,不纯遇到缘就会起现行,万一现行刚好在我们最重要的时刻,完蛋。所以纯才没有问题,纯。如果有一毫,你看坏事只要有一毫,这就不得了,因为小恶会变成大恶。刘备在死的时候,留给他的儿子一句话,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事情一开始都是小小的,无关紧要,但是时间久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累积起来难以想像。所以如果有一丝毫媚世、一丝毫愤世、一丝毫玩世这种心都不对,这边的重点还在纯、在一毫上。我们修学有没有这样警省的功夫?还是随随便便就好,及格就好,凑个及格就好,六十分就好?六十分就好,另外那四十分随时题目会变化,人生的题目哪有固定、哪有让我们刚刚好就抓到六十分?六十分是危险边缘,人生的考题随时一变,很容易不及格。所以还是怎么样?止於至善。圣人勉励我们,真的修学,「学不可以已」。学到什么时候停?止於至善。这是讲善有端曲。

  接下来第三对,善有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我们知道内地有一位很有名的陈大善人,阳善的专家,对不对?大家微笑,应该知道末学在讲哪位。陈大善人,从内地到台湾到美国都有。这样有什么好跟不好?后面就告诉我们,「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阴德,我做了没有人知道,会不会白做?福会不会唐捐?不会。为什么?阴德天报之。我们前面才讲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上天的报应最准,一丝毫的差错都没有。阳善,阳善得了好名声,我们在社会上到处受人尊敬,大家都喜欢跟我们相处,做生意也方便,所以这边讲「名亦福也」。但是名很难控制,为什么?因为名是世人给的。阴德是天给的,分毫不差。名是世人所给,世人有这个智慧给得刚刚好吗?没有给得刚刚好,这里面就有麻烦,就常常会发生名不副实的情况。名不副实好不好?名不副实不好,对不对?所以大家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德行很好,没有什么名声,也是名不副实,这样不好吗?末学是故意提出来。我们一般名不副实都是用在负面居多,这样讲就是提醒大家,我们观察事情有很多面。末学有时候在跟朋友聊事情的时候,一开始都要先用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来问他,他才会听末学讲话,不然末学讲东,他马上就想到西去。

  第一个,这边讲,我们的德行如果超过我们的名声,这个好,这种名不副实怎么会不好?好,不足的部分上天会补给我们。怕就怕在我们的名声超过我们的德行,福报超过我们的德行,这时候麻烦了,常常会有乱七八糟的祸事来把我们的福报消耗掉。所以后面讲,「名者,造物所忌」。名是凡人加在我们身上,这个标准常常不会刚刚好。「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种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祸事发生,把多余的福报给消耗掉。「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所以我们被人家冤枉、被人家栽赃,不要生气,子孙往往骤发。子孙都骤发,自己想想看,自己本身的福报该有多大。所以被冤枉,消业障。净空老和尚说,被冤枉,消业障消得很快,但是这里面有隐藏一句话,被冤枉能心平气和才有消业障。我们常常被冤枉是火冒三丈,消了一条,马上加两条上去。所以我们被冤枉要怎么样?要觉得高兴,心平气和,消业障。如果这样的心态,自己就知道福报快要现前了。所以你看阳善阴德,这个很微妙。很多学长听了这句话就跑来跟末学讲,他现在做善事都很麻烦,都常常担心有没有人看见,有时候等了半天,没人看到才赶快匆匆忙忙跑去做。这是不是又生烦恼了?我们在那个当下碰到什么缘,有什么缘就做什么事情,有人看到也好,没有人看到也好,关我们什么事?这边讲的是刻意做给人家看,那个不好。随缘做,人家看到也好,没有看到也好,我们心都清净,福报都不可思议。

  再接下来,善有是非。我们知道鲁国,鲁国到后来国势比较衰弱,很多穷人被卖到国外去当奴隶。他们有国法,可以把国人赎回来的,政府会发给奖金。子贡把人赎回来了以后不领奖金。我们知道子贡是大商人、有钱人,孔子的最大赞助者,对不对?孔子的金主,学生兼金主。他想我这么有钱,干嘛去领国家这些奖金?他也是出於好心。但是孔子对这件事有批评,说子贡没有为大局著想。子贡的名字叫端木赐。没有为大局著想,你有钱,你可以不领,对生活没有关系,可是其他人,这笔奖金不领差很大,以后大家想做了白做,干脆不要做好了。所以孔子对这件事有批评,大家以后都不想做善事,做了白做。另外一个例子,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送他一条牛,高高兴兴的牵回家。外面的人看,有够贪心的,举手之劳,还要了人家一头牛。但是孔子却称赞,为什么?因为这样以后大家都喜欢做善事,做善事有好报。

  这就回应到我们之前,今天早上所讲,凡事有没有十全十美?凡事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学习最重要就是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有限的环境之下,怎么样能够发挥到最大的效益,这是智慧。给我们十全十美的环境,每个人都成功。所以智慧是在这边。圣人在考量事情是什么?最大多数的利益,影响层面的深远。所以什么叫做善有是有非?这边就讲,圣人看事情,「不论现行而论流弊」,现行就是目前可以看得到的,流弊就是以后衍生出来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他考量的层面都是既深且广。「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错,可是将来对大多数人是不好的,影响的时间又久,这种是不足取。「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好,但是将来有长远的利益,这个就值得做。这就是通权达变。

  我们说学问是不是有四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今天一起共学,这是一个层次;共学有没有发心想要做,又是一个层次;发心想要做,能不能持之以恒,能不能屹立不摇,又是一个层次;能够屹立不摇,到最后有没有真的智慧产生了,能够通权达变。孟子为什么喜欢跟孔子学?孟子跟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喜欢跟孔子学?「圣之时者也」。孔子懂得通权达变,能够在不是完美的状况下为整个天下国家谋求最大的利益,圣之时者也。这边是教我们该怎么做。

  其他教我们分辨,四个,「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这每一句话有两个解释,完全相反,请看下一个表格。我们说实质比较重要,还是形式比较重要?实质比较重要。大家为什么现在都看形式、看外表?所以回去以后要记得,看到好的事情、好的东西记得要看实质,不要被外表迷惑了。如果外表是非义、非礼、非信、非慈,存心是义礼信慈,这样好不好?譬如说这个人要跳楼,我一巴掌把他打下去,他觉醒了。外表看起来,打他一巴掌合不合理?可是存心是不是为他好?这种是可取的。所以上面的红字,如果存心是礼义廉耻这些,外表怎么做不妨碍,外表是因应众生的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但是现在社会刚好完全颠倒,是下面,存心是非义、非礼、非信、非慈,外表装得是义礼信慈,这个才糟糕。也就是说外表装得义礼信慈,是不是伪君子?内心都是一些叉叉叉的东西,这种伪君子,伪君子让人最难防备,伪君子恶过真小人。真小人你知道,他摆明了,你还要跟他来往,那是你自己的抉择,伪君子让人没有办法防备,所以伪君子恶过真小人。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请问各位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这个社会现在很多伪君子,我们从早上学到现在,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赞叹他,把他当成真的,引起他的惭愧心、忏悔心,赞叹他,我们要学这个。他之所以还有伪君子,搞不好他还有一点羞耻心,不敢赤裸裸的把他的恶念显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就这一点赞叹他,把他做了什么事情都当成真的,来引发他的惭愧心、忏悔心。我们等一下,「与人为善」,马上就要讲这件事。所以这四句话各有两个解释,完完全全相反。

  接著下来,善有偏正。这边就先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有德行的人,人家找他麻烦,他不跟他计较,结果这个人就愈加放肆,最后犯了死罪,害了自己的命。本来是想为他好,不要跟他计较,结果怎么晓得最后害了他的命。这吕文懿公的故事,这种叫做善心行了恶事。为什么会善心行了恶事?我们之所以常常会善心行了恶事,总是我们的智慧有限,考虑也不够周全。所以凡事真的三思而后行,多想想,不要急著做什么事情,著急常常只会害事。末学这几年做事的经验,真的,急只会害事。我们遇到一个事情,第一件事,一定要记得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先让自己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我们有时候碰到什么事情常常急著要做,后果常常做不好,花更多时间收拾,末学这几年的经验是这样,不要急。所以第一,碰到事情,我们之所以会善心行了恶事,总是经验不足,智慧不够。所以多看、多听、多学习,帮助我们增长智慧,补足这点不足。另外有一个,天下饥荒的时候乱民四起,富人怕被抢劫,就组织民兵,动用私刑。这个富人不是吃素的,不是善男信女,敢来抢我的钱,把你抓起来毒打一顿。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自私自利?结果无意中让这个社会安定下来,这是恶心行了善事,我们常讲的歪打正著。当然各有各的果报,各有各的因果果报。

  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最怕的就是正中偏。我们讲邪师说法,最厉害的邪师是什么?百分之九十九都对,只有百分之一不对,就这个百分之一才害得了我们。如果百分之十都对,百分之九十都不对,我们一看就很容易辨别。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我们会不会听到一个,念佛有什么好,在家念佛帮得了什么人?出来做善事,不要念佛了,我们有没有听过这种话?很多人听,好像有道理,不要念佛了。念佛的功德有多大,大家知道吗?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一个地方有真心修行的人,这个地方周围很大一个范围的人都不遭难。念佛将来成佛,能救的人有多少!我们有没有智慧去考量这些问题?所以正中偏,这个很麻烦,正中偏极麻烦。有什么可以破正中偏?唯一一条路,依法不依人,深入经藏,只有这一个,没有别的路。就是老和尚常讲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边讲偏正,偏就是不正。

  接下来,善有半满,第四十六页。善有半满,有三种说法。我们是不是今天来上了课,真的发大心,回去一定要好好做善事,明天命运马上一帆风顺,是不是这个样子?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你看我们从今天早上学到现在,至少都有两个字,「三年」,大家有没有看到?三年不是三分钟、不是三小时、不是三天。所以第一个,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福报要现前,善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同样的道理,坏事做到了一定程度,祸事会现前。今天我们行善,福报没有现前,怎么办?怎么想?绝对是自己做得不够,不是方法不灵,一定要有这个信心。我们依照圣贤的教诲、依照祖师大德所教,今天福报没有现前,绝对是我努力不够,绝对不能起疑心说这个方法错了。起了疑心,这个方法错了,信没有了。圣贤教诲的学习,我们早上讲过,信解行证,第一步都没有,后面就白讲了。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态度。

  《书经》上讲「商罪贯盈」,商纣王的罪就像钱一样,可以串成一贯一贯的这么多。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福报要现前,就好比我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面,要很认真的放、很认真的累积,像投扑满,要很认真的投,扑满才会满起来。如果只是痴心妄想,在家里钱都不投,只是在想有一天这里面钱会满起来,可能吗?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请通知末学,末学也要,不然上班还满累的。这是第一种说法,告诉我们善行、行善,不管做什么,修习圣贤学问也一样,耐心很重要,一切法得成於忍。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所以很多事不容易做成。行善也是一样,急於求成,行善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弊病,就是急於求成。

  再来第二说,第二说举这个例子,有一个女生,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布施,然后方丈亲自来帮她回向忏悔,这个女生后来因为这个福报显贵了。这真有其人其事,这个女生是明神宗的妈妈,万历皇帝的妈妈。了凡先生是明朝人,说的又是皇太后,不方便点得这么清楚。后来显贵了以后再去布施,皇后之尊当然「位不期骄」,你在那个地位,你那个傲慢的习气不长出来都很难。「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我们有地位,你想要不傲慢很难;你有财富,想要不奢侈都很难。我们哪能做得到这种事情?位不期骄,禄不期侈。人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是逆境还是顺境?顺境在侵蚀人心是不知不觉,逆境大家很警醒,今天日子过不下去得要改变、要努力,大家还容易警醒。所以你看,她显贵了以后去布施,傲慢心自然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这时候布施的钱再多,功德有没有之前大?没有。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功德的大小、福报的大小还是在心。另一个故事,这里面讲另一个故事,吕祖(吕洞宾)修仙三千功行成於一念;前面讲了凡先生万善成於一念,这个是三千功行成於一念。所以善,什么是半、什么是满?在於存心,这是一说;存心真切是满,存心不真不切是半,不满,这是一说,这又是一种说法。

  接下来第三说,第三说标准高了,「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所以善的大小不在事相,一个乞丐捐一百块,跟郭台铭捐一百亿,哪一个功德大?郭台铭捐一百亿,等一下坐他的飞机到香港去吃鲍鱼、鱼翅;一个乞丐一百块,可能在今天的烈日下,要跟人家磕头磕两天,能够把这个捐出来,他可能又要饿两天,哪一个难?所以善的大小不在事相的大小,在存心的大小。所以这边讲为善心不著善,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有几个原则。第一个,随缘做,碰到什么做什么,只问该不该做,不问自己喜不喜欢。自己喜不喜欢是不是自己的执著?只问应不应该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的做,在能力范围之内做。超出能力范围,硬要做,譬如说行善很好,今天赶快去银行多贷一些钱来行善,这跟商人贷款做生意一不一样?贪心。行善这么好,不然今天回去等一下大家都要好好上上网,看看网路上有什么善事做,这样好不好?这是攀缘,这跟业务员在外面招揽生意不是一样吗?到处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做生意的机会。所以我们做善事随缘做,碰到什么做什么,在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心都是圆满的。《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都是圆满的,事上成不成就要看缘。如果我们做善事著相了,做了善事念念不忘,还到处跟人家宣扬,这样虽然很认真在做,心量小,所以这个只有半善而已。

  这边就举了布施当例子,布施我们该怎么布施?这边讲三轮体空。三轮,哪三个轮?布施里面有三轮,三个要素,施者、受者、施物(布施的人,接受的人,还有所施的物)。这些会成就都是当时因缘和合,刚好巧合所产生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怎么能够执著这个相?刚好我们有那个缘凑在一块而已。我们说诸法因缘生,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布施完了,那个缘就不见,就散了,我们还把它放在心里干什么?那不是占用脑的记忆体空间吗?现在记忆体不是很贵吗?所以三轮体空,叫我们把施者、受者、施物这些相,做过就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都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可以得清净心。再小的善乘以无限大的心量,福报无限大。这边讲「斗粟可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如果我们总是想东想西,用妄心在做,我们布施得再多,事上乘以小的心量,福报小小的而已。所以这个标准高,能够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大概只有法身大士才行。但是我们做不到,可以学习,我们可以慢慢把它淡化掉,布施养成习惯以后就渐渐的不会把它放在心上。这是讲到善有半满,有三说。三说实际上是两说,第一说是要精进、要努力的累积,第二说跟第三说都是讲心量的大小,只是第三说的标准高,这是法身大士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学习,一时放不下没有关系,先从淡化开始。圣贤的学问都很慈悲,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这是讲善有半满。

  接下来,善有大小。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善?大家都希望做大善,可是想说没有好多金条,怎么做大善?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我们也想做大善。事实上,善的大小是一定要有钱才做得了的吗?我们之前和学长一起在讨论一些问题,其实主动去化缘常常有很多弊病,人家五十公尺外看到我们,跑得跟看到鬼一样。现在农历七月还没结束,真的,鬼还看不到,看到人比看到鬼还害怕,因为我们给人家压力。所以化缘没有掌握到分寸,容易断人法身慧命,看到佛教马上想到「要钱」。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贴个公告,要不要来随便,连箱子都不要放。放个箱子,让大家随意投也可以。不要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很明显的地方,看到人家没有投,自己会不好意思,都会给人家压力。

  善的大小,这边讲有个卫仲达先生,他有一次被抓到阴曹地府,阎罗王拿出来善恶录,他的恶事很多,整个地府都摆满了,但是善事短短的一个,像一根筷子这样而已。这个卫先生,我们想想看,当时一定汗流浃背,这下子完蛋了,善事一点点,恶事摆满了。还好,还有下文,因为还要秤一秤重量,拿来一秤,这根像箸子一样的善事比整个地府的恶事重量还重,阎罗王就高兴了。原因何在?还是一个,善恶不在事相的大小,在心量的大小。而且一定要警觉一件事,我们起心动念就造业,想善就造善业,想恶就造恶业,一旦造业,抹都抹不掉,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去除。所以才说定业不可转,你已经起心动念,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它抹灭掉,定业不可转是讲这个,所以我们在起心动念处要小心。我们想要学习有成就,常常要想一件事,我今天学佛的、我今天学圣贤教诲的,我这样想可不可以?我这样想符合圣贤的教诲吗?符合佛陀、祖师大德的教诲吗?要常常这样想,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秤完了以后,了解这个道理,什么是大善?志在天下国家,善虽然小可是很大。为什么?心量大,心量是放在天下国家。如果是为一己的自私自利,你善虽然很多,做了很多,但是也是小善而已。现在人就是这样,做善事只是为了自己的福报,刚好中了这一条,「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现在人做善事都是中了这一条,所以福报常常很难显现。很难显现怎么样?骂佛祖,骂佛祖胡说八道,罪上加罪。所以做了,做了没有效,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常常记得,修学没有效的时候,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我今天修学,书上的境界我为什么入不了?我们今天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前面有什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怎么没有改造命运?怎么没有心想事成?我们就应该要检讨,我哪里做错了。想不出来怎么办?亲近明师,亲附善友,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要常常检讨,看看有没有偏离原来的轨道。末学跟大家分享,真的,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真的可以做到,这几年总觉得每天过得快快乐乐的。不是没有碰到困难,没有碰到困难当然快乐,有碰到困难也没烦恼,烦恼很快就可以摆平,绝对可以做到。每天觉得快乐,晚上睡得好;不用睡太多,末学常常一天睡不到五个小时,每天精神都很好。所以真的是可以得到,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真的可以得到,只要我们修的是真因。怕是怕修错了因,修错因就麻烦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我们要注意。

  接下来,善有难易。善有难易,一开始就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樊迟问孔子的话,樊迟问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就这么说。我们要行仁、修仁,都要从难处先做,没有耕耘哪有收获?以为在家里翘著二郎腿自然就会有收获,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所以先难就是告诉我们要先下功夫,先有努力才会有收获。「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就要从难的地方先著手。后面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实在是很赞叹,末学自认做不到;自认做不到,一定要常常看。两年得到的一点点薪水,完全拿来帮人家;还有十年所存的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帮人家,这个容不容易?不要讲两年、十年,叫我们拿一个月薪水,统统拿出来,看做不做得到?这边讲的你看,都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很难的事情我们做得到,这个福报大。为什么?转变大。容易做的,对我们来讲转变不大,转变不大当然命运差别不大;难行的我们能行,看那个转变多大,命运的改变很明显。所以这边告诉我们,「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有钱布施很容易,有权势容易影响人家,财势立德易。贫贱作福难,没有钱的人,你叫他布施不容易。如果容易做你又不做,这个是自暴自弃,自损现福;很难做的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很可贵,将来的福报十分的可观。这个是讲难易。

  这边这八条,这八条跟我们说理的部分,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偏正、有是非、有大小、有难易、有半满,这个我们要分辨清楚。分辨清楚,我们才能够在最有效率的方式来行善,最有效率我们做起来也舒服,别人接受也舒服。圣贤的教诲都是要叫我们走捷径,不会故意带我们绕远路的,只是看我们信了能不能真干而已。所以大家回去想想看,我们有没有真信?「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十年。有真信,这一条看有没有做到,做到真信。「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你看多难,我们不敢做,没有真心。我们知道自己的信还不够,没有关系,佛菩萨很慈悲,圣贤教诲都是循序渐进,不会要求我们一蹴可几。但是我们总是要一步一步去做,所谓跬步千里,积小步成大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是落实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想要一步登天,那都不切实际的想像。

  好,我们这节课刚好到这边是一个段落,我们先休息一下,然后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把《了凡四训》的后面把它圆满。我们这节上课就先到这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积善之家  陈威男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4/08/26  台湾台北市救国团剑潭青年活动中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青年学术研习营)(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青年学术研习营)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 

 其它法师: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 

 传喜法师:感悟传统文化 传承千古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