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释延续: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浅说


   日期:2015/8/13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释延续  

        善导大师所处的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大师的净土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部分。

  一、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无量寿经》言往生净土者分为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则分为九品。《无量寿经》的三辈与《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并不对应。隋朝三大师中,最早注疏《观经》者为净影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本疏判定往生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谈弥陀四十八大愿摄受。嘉祥吉藏大师和天台智者大师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判定往生净土之事理因果。善导大师直截了当指出,这些注疏与经典不符。

  (一)关于上品往生:

  《观经》说,上品上生者有三种人: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善导大师指出,以此可以证明,上品往生的三种人,正是佛涅槃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善导大师引用《观经》讲解上品中生:此等往生者不必受持大乘;只说义解,不说修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些也是凡夫,只是修学较弱。上品下生的标准: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二)关于中品往生:

  善导大师讲解中品上生:依《观经》应该是: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众恶,无诸过患。

  依《观经》说:受持一日一夜净戒者,回愿往生,命终即得生净土,为中品中生。这是无善凡夫,逢遇小乘,受其小乘戒,回愿往生,仗佛愿力得生而已。当然,小乘圣人也能生,但《观经》乃佛为我等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说。

  依《观经》说:中品下生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净土乐事,闻已即生之凡夫。他们行孝行慈不是为了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本来是不遇佛法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劝令往生,回心得生。

  (三)关于下品往生:

  善导大师依《观经》说,并非大乘始学凡夫,这类人没有佛法善根,连世俗善根也没有,只知道作恶。若遇善缘劝令往生,即得往生,若不遇善缘,必定下堕三恶道中,不得出离。

  善导大师由此而总结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二、仰信佛言,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依善导大师立场,经乃佛说,为绝对真理;论则是菩萨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可能有不太圆满或者曲解佛意的地方。经与论相比,经重于论,经与论有矛盾的地方,以经为准。尤其是净土法门其事理因果皆是佛果地境界,“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特殊法门,不思议法门,实非凡夫所能思惟,甚至也非菩萨所能解悟。横超之法,决不能做竖出之用。若站在自力通途法门来诠释净土,难免出现差错。此处,实则也提醒我们在末法时期,必须以圣言量为标准,即佛说经典和净土宗祖师言说为智慧择法依据,否则,很可能自误误人,错失得度因缘。

  善导大师在谈到深信时,特意指出: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失往生之大益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三、弥陀净土是报佛报土

  首先善导大师引用《大乘同性经》说法,然后引用《无量寿经》及《观经》证明极乐净土是报佛报土。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如《观经》:“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四、指方立相,住相证果

  为何偏指西方呢?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以及诸佛劝向西方。”(《往生礼赞》)

  指西方为何又要立相?

  “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象。”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观经四帖疏·定善义》)

  善导大师指出《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为宗。而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净土经典以佛名号为经体。名号也是相,此相是实相,安住名号即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善导大师特示称念佛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观经四帖疏·定善义》)

  指方立相:指方者指定西方安乐国也,立相者建立弥陀之相好,而观想西方正报、依报之庄严事相(即《观经》中定善十三观),由此指方立相而得生净土,径登不退。

  在此末法浊世,其余法门迂僻难成,唯念佛法门可出离生死,安住此门,信愿持名,必成正觉。

  五、往生正因:安心、起行、作业

  安心即三心具足,三心者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身口意三业时时处处以净土为依归,忆念、赞叹、礼拜阿弥陀佛及西方依正二报;身口意三业时时处处对三界六道及依正二报生厌离、轻贱、弃舍之心行,一往情深,求生净土,真实恳切,厌离娑婆,无有留恋,此为至诚心。深心,即深信之心,深信不疑,永不退转。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一声十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往生礼赞偈》)

  信自是生死凡夫,烦恼业力随身,常没常流转,不能出离三界六道,今生再遭轮回,以一己之力,实难截断烦恼,出离生死苦海。信西方净土实有,信弥陀慈父愿力弘深,为我等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我等浪子出离三界,我等只要至诚恳切,称佛名号,十声乃至一声,定能往生,绝无疑虑。

  回向发愿心:“所做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往生礼赞偈》)

  所作一切身口意善业,不管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皆悉回向求生净土,绝不回向求人天福报。

  “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正行之中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其他为助业。

  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恭敬礼拜,毕命为期。)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专念专想,毕命为期。)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相续无间,毕命为期。)

  四修法: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其中,长时修贯穿在前三种修法之中,而四修法处处与信愿相应,互相增上,信愿行相扶,净业必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导大师       净土思想)(五明学佛网:善导大师       净土思想)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李志夫教授: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净界法师: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杨曾文教授: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蔡惠明居士: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陈永革博士:论晚明弥陀净土思想的诠释取向及其效应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三、天台佛学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二章 天台宗与其他佛教宗派关系研 

 伍先林博士: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二章 净土思想在佛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