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7集


   日期:2015/8/13 16: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七十一句:

  【出言要顺人心。】

  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发明解释里面头两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解释。「前辈有云,凡燕会交接之时,稠人广众之际,其中人品不齐,或者素行有亏,或者相貌丑陋,或今虽尊显,而家室寒微,或前代昌隆,而子孙寥落,以类推之,忌讳甚多。必须检点一番,不可犯人隐讳,使人愧愤」。这一段是教导我们待人处事要注意的地方,原则上来讲就是要慎言。古人有所谓言多必失,说话多很容易就会说错话得罪别人。这里讲前辈的人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凡是在宴会交往的时候,或者是在人多的地方,在大庭广众之中,往往人的品类参差不齐,所谓是龙蛇混杂,或者是平素行为有亏欠,或者是有的是相貌丑陋的,这些不可以评说,或者是现在虽然有富贵、有威望,但是他的家室是很寒微,也有的可能是前代祖先是非常昌隆,很显耀,但是子孙都寥落,用这些品类去推广,你就知道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会有很多的忌讳,必须说话要检点,千万不可以触犯别人的隐讳,使人感到惭愧、愤恨。有时候我们说话可能无心,听到的人心里在意,无形当中可能就结了怨,都是因为出言不慎。

  下面说,「若不能遍识,最忌妄谈时事,及呼人姓名,恐或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常有意外之祸也」。这里是讲如果见识不能够普遍,这个遍是广,所谓见多识广,一定要忌讳妄谈时事。当我们了解这些时事不甚深广而去妄谈,发表议论,往往会造成错误。古来这个例子很多,像《三国演义》里面就记载著杨修被曹操所杀,原因就是因为杨修是恃才放旷,以为自己懂得多、领悟得多。结果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曹操进军有一点犹豫,可能是因为形势不好,所以曹操就起了退兵的心,但是又不好对三军这样说,正在犹豫不决。别人给他送来饭菜,上面有鸡的翅膀,正好有人进来请问曹操,说我们三军的号令用什么代号比较好?曹操看到鸡肋骨,他就随便说了两个字「鸡肋」。结果杨修听到了,就跟大家讲,我们曹操元帅准备要撤军了。一时军队都风传起来,曹操知道之后非常气愤。这是什么?揭了他的隐私,他心里想的,还没有公布,就给人说出来,心里就很愤怒,於是就以杨修故意紊乱军心这个罪名加给他,把他给杀头。实际上杨修讲得对不对?对的,是讲中了曹操的心事,但是讲话不慎重,这个是妄谈时事冒犯了忌讳,引来杀身之祸。

  另外还有呼人姓名,直接叫人的姓名这是很不恭敬,譬如说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某个人,你直接就用他的名字,讲某某某,后面也不加一个什么先生、小姐、女士,直呼其名,这就是不恭敬。刚好如果有人,或者那个人在场或者是他的亲戚朋友在场,听到你这么说,回去告诉他,他可能心里就不愉快。所以恐或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这叫犯忌讳,常有意外之祸。下面安士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昔有一友,於广座中,谈及一贵客,其人因言,与彼交谊最厚。未几,贵客偶至,其人不识,与之揖让,因问旁人为谁,旁人曰:此即顷所言与君交谊最厚者也。举座皆相顾微笑。嗟乎!此亦可为轻於出言者之戒矣」。这里讲的这个人是安士先生的一个朋友,闹了一场大笑话。他说他有一次在大庭广众当中跟大家聊天,谈及一个贵客。这个人大概是有身分、有地位,於是这个朋友就想跟他攀上关系。所以就对大家讲,我跟这位贵客交情很深,是世交。没想到不多久这个贵客真的来了,那个人就不认识他,结果还跟这个贵客作揖给他谦让,然后问旁边的人说,这来的客人是谁呀?结果在场的人都认识这位贵客,就跟他讲,说这就是你刚才说的跟你知交,跟你交情最厚的那个人。所以大家都互相微笑,笑话这个朋友,他真的是自取其辱。什么原因?轻於出言,讲话太轻率,太不负责任,打妄语,以为用这种方法来显示自己、炫耀自己,好像认识人多,交结很广,哪知道却被人看破,做为笑柄。所以这个要非常谨慎,戒除这种轻於出言、绮语、妄语的过失,这才能够在社会上受到人的尊敬。古人所谓的「言忠信,行笃敬」,出言要忠信,行为要笃实恭敬,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左传》里面一个故事,叫做「鲁使对薛」,来给我们说明善於言辞很有利益,可能会帮助化解大的矛盾冲突。这是讲到在春秋时代,有滕侯和薛侯这两个国家的国君他们来朝见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是鲁隐公,在爵位上比滕侯和薛侯都要高,古人所谓的公、侯、伯、子、男,鲁隐公是公,滕侯和薛侯是侯,所以次一等。他们都是各有封地,两位诸侯前来拜见鲁隐公,结果他们在争谁大谁小,谁应该先谁应该后。薛侯就说了,我是先受封地的,所以我应该走在先,滕侯就说了,我是成周的卜正官,换句话说,他是周朝的宗族的人,你这个薛国是外姓,外姓不能走在我们内姓的前面,这两个人就争执起来。鲁国国君鲁隐公於是就派了一位大使,叫羽父,来去化解。羽父就到薛侯那里跟他商量。这段话,我想把安士先生的原文,这是《左传》里面的原文,把它念出来,我们来分析别人是如何来善於言辞。

  这里讲,「滕侯、薛侯,来朝於鲁,二国争长」。就是刚才讲的,滕侯、薛侯两个人争谁先谁后来朝见鲁隐公。「薛侯曰:吾先封」。我先得封地,我应该在先。「滕侯曰:吾周之卜正也」。我是周的卜正官,我应该走在先。薛是庶姓,你是外姓人,「吾不可以后之」,我不能走在你后面。「公使羽父,请於薛侯曰」,羽父就是鲁隐公的特使,他去朝见薛侯,跟他讲,「君与滕君,辱在寡人」。这个是古文,辱在这里是一种谦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承蒙你怎么样,这里说辱在寡人,就是承蒙你和滕君两位诸侯来看望寡人。这是鲁隐公的谦词,非常的谦虚。下面说,「周人有言曰:山有木,工则度之」。这是周朝,因为春秋的时候都用周礼,它是属於周朝末年,周人,周朝的人民都有话说,山有木,工则度之,山上有良好的木头,那些工匠他就会把它采集来,用工具把这木头来切割来使用,度之就是量度,然后切割做家具。「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这个是讲到周人他们的话,既然山有木,工则度之,宾客有礼,主人也就选择他,这是一种类比。所以周朝的宗盟,按照周朝的规矩,异姓应该走在宗族人的后面。这话是对薛侯讲的,薛侯是异姓,换句话说,暗示他应该走在滕侯的后面。

  下面又继续说,「寡君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齿」。寡君就是鲁隐公自称,如果我到你们薛国来向你朝拜,你看很谦虚,本来鲁隐公的地位比薛侯要高,但是他说他来朝拜你,来朝拜,不敢与诸任齿,就是不敢跟你们宗族同姓的人一起排列,换句话说,我肯定会走在后面。这是告诉他,我们是守礼的。「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君就是对薛侯讲的,说薛侯你,承蒙你辱贶寡人,这个贶就是赐赠的意思,就是承蒙你赐我面子来拜访我,来看我,这是给我很大的面子,就希望你答应滕君的请求,希望他走在滕侯的后面。结果这话一说,「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薛侯听到之后就答应了,於是就走在滕侯的后面,让滕侯为长。所以你看看,鲁隐公派的这个大使多会讲话,一下把两个人的矛盾给化解了。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薛词固嫌直遂,滕语亦太迫切」。薛侯讲话用词是有点太直,不给人留面子。他是说什么?他说我先得封地,所以我得走在前面。你看非常直,别人一听肯定会起反感。滕侯他也不太会讲话,他讲的也太迫切了,他说我是周朝的宗姓人,宗族的人,我应该走在前面,就争了。虽然是有道理,是符合礼的,但是这也很难让人接受。「唯有羽父之言,谦和宛转,文彩动人」。羽父是鲁隐公派遣的大使,你看他讲出来的话谦和宛转,而且很有文彩,能够感动人。这是会说话,出言能够顺人心。所以「细玩其词,当分作六层看」。玩就是你细细的体味,把《左传》的这段话你细细的去体味,你发现羽父他讲的话可以分作六个层次。安士先生他也是读古书读得很深入,《左传》是左丘明演绎孔子所著的《春秋》,这里面都有大学问。安士先生他把羽父讲的话分做六个层次,这是教我们如何来说话,如何进退应对,这个学问不得不学。

  我们来看,「首二句,叙明其事」,头两句话就是讲的事。我们倒过来看羽父他说的话,第一句是什么?「君与滕君,辱在寡人」,这是第一句,他是对薛侯讲的,说薛侯您跟滕君承蒙你们来看望寡人,这是讲事,这是头两句。「以下便作宽缓之语」,下面就讲出一些宽缓的、缓和的话,先把人的那种矛盾的气息缓和一下。「将山有木一层,陪起宾有礼一层」。下面就引用了一个类比,他说周人说的,周人有言,「山有木,工则度之」,这是第一层,这是属於第三句。第三句里面有两个部分,先是讲山上有木,所以工匠就会把它采集下来,这是良木,所以去采集它。陪衬什么?宾客如果有礼,主人必定会招待他,换句话说,强调礼的重要。底下我们再看,这属於「得借宾引主之法」,借宾来引主。「不说宾无礼,反说宾有礼」。你看这是对薛侯讲,你是宾客,他说你是有礼,本来他是无礼的,他要争走在前面,这按礼是讲不通的,他应该是走在周朝宗姓人家的后面,但是反而说你有礼,所以主人会招待你。所以这后面才讲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这个礼是什么?按照周礼,异姓人是走在后面的。你看慢慢慢慢的才带出主题。而且还说,如果我来朝拜你,我也不敢跟你的同姓的人走在一起,多么谦和。

  所以安士先生这下面讲到,「犹之子产不言曲钧而曰直钧,何其善於辞命也」。这个也是一个历史上的故事,也是同出於《左传》。子产是郑国的一位大官,春秋时代的,他跟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子产他这时候,「不言曲钧,而曰直钧」,这个典故是什么样的?这个典故是讲到在郑国有两个官员,这两个官员其实是属於从兄从弟,做为从兄的叫做公孙黑,从弟叫公孙楚,按辈分讲,公孙黑为长,公孙楚为幼,而且公孙黑是大官,大过公孙楚。结果当时有一位姓徐的家把女儿许配给公孙楚,因为这个女儿长得很美,公孙黑就生了抢夺的心,想要去抢亲。结果抢来抢去没办法,两个人争执不下,就请徐家的女儿自己来选择。这个女儿就选择了公孙楚,还是原来那个未婚夫。结果这么一选择,他们俩就成亲了。公孙黑就气急败坏,这个人是小人,所以他就想要杀死公孙楚来抢夺这个太太。所以他就穿上盔甲,外面罩上一般的服装,拿著兵器,就到了公孙楚家里。结果公孙楚他也早有料到公孙黑会出这一招,没等公孙黑动手,他就先拿长矛来去刺他,结果一下子把他的脚给刺伤了。公孙黑逃回家里,就非常气愤,就召集众大夫来,准备给公孙楚定罪。这时候子产也在其中,子产他也是他们同门宗族的,叫公孙侨,他是一位很负盛名的政治人物。他就说到什么?说「直钧,幼贱有罪,罪在楚也」。他用直钧,就是这里安士先生讲的直钧,这个钧在古代是称为尊上,就是对於尊上的尊称。直钧,直是正直,正直无邪曲,子产称呼公孙黑说你是正直的尊长。你看这讲话极其谦和有礼,本来公孙黑一点不正直,他去跟人家抢亲,人家女儿已经许配给别人,他还要去抢,这本身都已经是无礼、邪曲,他还称他是直钧,不讲曲钧,这个话确实是善於辞命。

  下面安士先生继续给我们分析,《左传》这段话细细去体会,学怎么说话。「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这是羽父跟薛侯讲的,属於第四句。按照周礼,异姓要走在后面。这什么?「正是推原欲长滕之故」,这是先把前提讲出来,应该按礼来讲,滕侯是走在前面的。下面又说,「要说君若辱贶寡人,先说寡君若朝於薛,其语谦婉和平,令人闻之自喜」。你看羽父还没有说君若辱贶寡人之前,就是承蒙你来拜访我,这句话还没讲出来,先说什么?如果寡君先来朝拜你薛国,我必定不敢跟你同姓的人走在一起,肯定走在你同姓人的后面。你看其语谦婉和平,谦恭委婉,心平气和,听到了之后人都能够生起欢喜心,这会说话,就接受了你的意见。所以我们讲话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别人,顺著人心说话。下面又说,「正如秦伯对晋使,不言执其主以归,反说寡人之从君而西」。这也是非常会说话,秦伯对於晋国的使节说,他不讲我请你们的国君过来,而说什么?寡人从君而西,就是我跟著你们的国君走,没有说我带著你走,是我跟著你走,这都是非常会言辞。所以这里讲到,「岂非巧於措词耶?此种皆出言顺人心处,初非谄媚逢迎可比」。所以会讲话倒不是谄媚逢迎,而是什么?让人生欢喜心,能够采纳正确的意见。

  下面又引用「随宜说法」这个故事,出自於《高僧传》。这里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看怎么样说话。这是讲到南北朝刘宋时代,刘宋,宋文帝叫刘义隆,当时有位高僧叫求那跋摩,他跟罽宾国的国王是兄弟,在刘宋时期他就来到刘宋的首都建业,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文帝就接见了他,向他慰问,也非常恭敬他,向他请法。皇帝就问他,说我常常就想吃素戒杀,但是很难做到,怎么办?这位高僧就对皇帝说,帝王的修行方法跟老百姓不同,老百姓根性低下,难以自觉,听从上面的号令,如果不让他们用戒律来约束自己,怎么能谈得上修行?帝王是以四海为家,天下的百姓都是你的儿子、臣民,你只要说一句好话,天下人民都会高兴,实施一样好的政令,所有的人都会歌颂你,你能够尊重贤人,提拔有才干的人,减免赋税,天下就自然风调雨顺,都有丰收,你在这一方面持斋,功德不就更大了吗?在这个方面来戒杀,不是利益更殊胜了吗?难道一定说要减半天的饭食才叫持斋吗?难道一定是救活一只动物才叫做广济生命吗?结果宋文帝听到这番话拍案称叹,他说俗人不明白这些远大的事理,一般出家人又死在教条里面,哪里像师父您这一番教导,真是使我恍然大悟!结果你看看,这些话实际上在儒家里面早有提到,做为帝王不本身就应该这么做的吗?要对百姓减免赋税、提拔贤能,做这些好事。这个话并不是第一次出自於法师口中,但是法师所说的确实非常顺应文帝的心理,而且说的也是正法,这叫善巧方便。所以度化众生一定要懂得契理契机,契理是你要讲的是正法,不能够邪曲,契机就是你讲得很符合他的根基,他听了就有受用,就能够去依教奉行,这个话才是真正有利益众生的话。如果是契机不契理,那叫魔说;契理不契机,那叫闲言语,没有用的话。

  下面引《懿行录》里面一个故事,叫「巧为讽谏」。这是讲明朝有一位尚书,叫王友贤,他是山西人,因为曾经花钱买了一个妾回来,被自己的妻子嫉妒,而且常常这个妻子去虐待这个妾。结果这位王友贤出外,这个妻子就把这个妾关起来,关在一座楼里面,不给她送饭,饿得她快要死了。这个妻子的儿子叫做王毓俊,他当时只有几岁,见到母亲这样对待妾,他就对母亲说,说母亲,她如果饿死了,那别人就要讲母亲的不是,不如每天给她一碗粥,让她慢慢的死,这样别人也不会认为母亲你不贤良。你看这儿子多会说话,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来说。母亲听了这话也有道理,於是就答应了,就让王毓俊天天送饭。这个孩子偷偷的就把一些饮食藏到一个小袋子里,利用送粥的机会暗中的带给他的庶母,就是这个妾,於是救了这个庶母的命。到了第二年,这个庶母生了一个儿子,王友贤,就是这个尚书,就暗中的把他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抚养。等到这位尚书死了以后,这个儿子王毓俊就继续抚养他的弟弟,而且非常的关怀、照顾他。所以这个孩子,你看救了母亲的过失,真的是很会说话,善於进谏。《弟子规》里面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真的,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真正做到了,说话非常顺父母的心,同时他的做法也并不是违反正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想再跟大家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安士先生这里没有,但是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学学该如何说话。第一个是选自於佛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是出自於《大宝积经》里面的第二十五会,之前我们有学过这里面的一些内容。这里主要是讲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初业菩萨业障深重,根性很暗钝,而且很喜欢愦闹,很喜欢谈说世事,很喜欢睡觉(困)、戏论,还广营众务,种种的贪著,妄失了正念,在菩提道上已经退转了。他们固然有他们的因缘,这是过去因为造了口业,毁谤说法师,所以堕到地狱里面一千八百万年,出来之后还要受残疾的果报,一直遇到佛了,还没能够业障消除。佛给他们预言,要等到末法时代,业障才消完,才能够真正念佛往生净土。当时弥勒菩萨,这是大菩萨,等觉菩萨,见到大众当中有这些业障深重的小菩萨,於是他就起了慈悲心,到他们那个地方去跟他们慰问,以种种柔软的言词给他们说法,让他们欢喜,跟他们讲,说「诸仁者,云何汝等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你看弥勒菩萨说话多么的谦和恭敬,称他们是诸仁者,仁者是仁慈的人,也就是菩萨,诸位菩萨。弥勒菩萨这里是向他们请教,云何汝等,你们这么多菩萨,如何能够在无上菩提圆满道分天天增长进步而不退转?你看这句请问里面又含有赞叹,暗示说你们在菩提道上你们天天都在进步,没有退步,我想向你们学习一下你用什么法,用的是什么样的功夫。你看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地位比他们高太多了,他是当来下生的佛,可是对这些初业菩萨,业障深重的这些修行人,用这么柔软、这么谦卑恭敬的话来向他们请教。这么一说,当然这些初业菩萨就生欢喜心了,同时也生惭愧心,因为并不是弥勒菩萨所说的那样,在无上菩提没有退转,其实已经退转了。所以他们回答说,「尊者,我等今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你看他们惭愧心起来了,说我们在无上菩提圆满道分已经退步了。

  「何以故」?他们自己说,「我心常为疑惑所覆,於无上菩提不能解了」。我的心里总是有很多的疑惑,怀疑佛所说的,怀疑自己,没有信心,对於无上菩提的大法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你看心里面很多的怀疑,怀疑我自己能成佛还是不能够成佛?佛讲的,说人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是我对这句话不能解了,怀疑,对自己所做的,叫堕落法,也不能明了,认为自己是不是会堕落?可能还不至於堕落,这些都是种种的疑惑。确实我们现代末法众生常常会出现的疑惑。所以「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因为有了疑惑,这个善法就生不起来,善法被疑惑给缠覆住,不能提起勇猛精进,就懈怠了。弥勒菩萨跟他们怎么说?他说「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你看看多会讲话,弥勒菩萨他自己不回答这些初业菩萨的问题,虽然他是等觉菩萨,这些问题他能不明了吗?他完全可以自己解答的。但是他说你们可以到如来释迦牟尼佛那里,释迦牟尼佛是应供、正遍知,正遍知是无所不知,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所以佛是圆满的大觉,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你们这些疑惑可以请教我们的世尊,他一定能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他知道你们的根性,可以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你看劝他们到佛那个地方去请教,然后他们就去了,向佛那里请教。见到佛痛哭流涕,惭愧忏悔。所以佛给他们说法,让他们觉悟,最后还给他们授记,说他们在末法时代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些初业菩萨之所以能得度,多亏有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真的是善巧言语,『出言要顺人心』他做到了,让这些业障深重的菩萨听到之后很欢喜,很愿意受教。所以我们学习弘法利生、要向别人介绍佛法,这一招我们要学,要懂得谦和,懂得让别人生欢喜心,但是又不是谄媚巴结,正所谓质直柔和,这才能摄受众生。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虚云老和尚的一段典故。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是民国时代一位高僧大德,禅宗祖师,他活到了一百二十岁,可以说是近代,他跟印光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三个人齐名,三大高僧。他在有一段时间住过云南鸡足山,在鸡足山那里帮助修复祝圣寺。末学也曾经去参拜过那个寺院,而且寺院后面还有虚老的灵塔,末学也去参拜过。虚老在七十二岁那年在鸡足山祝圣寺讲经,结果那个地方,因为当时已经是清朝被推翻,袁世凯那时候正当政,袁世凯做过八十八天的皇帝,那时候是军阀割据。云南有一个军阀,叫李根源,他是云南新军的头领,曾经到过德国去留过学,是西洋派的,对於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特别他不信佛教,正好在那时候,他在云南的时候,军队抓住了两个不守清规的和尚,所以他就更加的愤恨,於是就决心要把佛教给消灭掉,鸡足山是佛教圣地,他就先在这里下手。带著数千骑兵,架著机关枪还有炸弹就来到鸡足山,一路上都在炸毁佛寺,逮捕出家人,甚至杀害,这真的是灭法、毁佛。虚老正在祝圣寺讲经,结果有人慌忙来报,说:老和尚,不好了,您赶快走吧,军队要来杀你。虚老一问,原来是李根源将军要来毁佛。虚老很镇定,他说我正想要去拜会一下这位大帅。所以就从祝圣寺出来,迎著军队来的方向,前面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那些兵士因为都是本地人,都非常敬仰虚老,所以见到虚老,马上对他说,说虚老您赶快逃命吧,我们大帅要杀你。结果虚老正义凛然,镇定自若,他说我不会逃命的,我正想去见见你们大帅,请你给我引见。於是就来到大帅面前,大帅正在太师椅上坐著,一见到虚老来了,看见虚老白发飘飘,气宇非凡,李根源心里面产生了一点敬服,果然是名不虚传。摆出一副很傲慢无礼的样子:你就是那个虚云吗?虚老说:正是贱号。你看多么谦卑,贱号,贱是卑贱,我就是虚云。李将军就厉声呵斥,说我正要抓你,你还送上门来,你不怕死吗?我问你有几条命?李将军这么一问,虚云很泰然的说,大帅,虚云只有一条命,但是也不是什么不怕死的英雄,只是一个出家人。今天特地冒死来见大帅,实际上是为了保全佛教,向大帅来请命的,请大帅立刻停止拆寺毁佛。李将军一听,冷笑,你真不怕死?拿著手枪对准虚老的太阳穴,威胁他说,我只要手指一勾,你就命丧黄泉了,还逞什么强。

  结果虚老这个时候就对李将军说,说虚云早已经心存为佛捐躯的这个念头,大帅你就随时开枪好了,若是虚云一死也能够满足大帅的心愿,我也不会爱惜这一个风烛残年的身体,不过希望能够死前让大帅听我讲明白,如果能够大帅从今以后不再毁佛,那虚云甘愿一死。李根源一听,更加的气愤,说:虚云,你量我真不敢杀你吗?你真不怕我?虚老就说,大帅要杀虚云还不容易吗?但是大帅要虚云畏惧那也是不可能的。李根源一听,好!你有种,那你闭上眼睛,我就开枪了。虚老就说,我也不需要闭眼睛,你就动手吧。这个时候李根源一看,这人真不怕死,於是就收回手枪,反倒就问他,说你说得也对,我要你死那还不容易,但是我要叫你死而无怨。你先回答我,你口口声声说我毁佛,佛教到底有什么益处?虚老一看机会来了,正好向这位李将军介绍佛教。他就说,佛陀设立佛教,立下大慈大悲,济世利民,普度众生,脱苦度厄,劝化世人为善去恶,修行修德,自度度人这个教育。佛教首先教人治心,心乃一切烦恼之根本,本得其正,而万物以宁,而天下太平。李根源一听,讲的话有道理,他的颜色也就缓和下来。他又继续问了,他说你这个老和尚倒是修持不错,还挺懂道理。不过我看你们佛门里面大多数和尚都是不做好事,都是导人迷信,又不从事生产,是社会的寄生虫。甚至还有些和尚吃肉、喝酒,违犯清规,那真是不是东西。虚老听了之后就微笑,他说和尚本来它是佛教僧人的通称,当然有圣凡贤愚的不同,不能够用一、二个不肖的劣僧来唾弃全僧。就好像我们如果看到有一、二个秀才没有德行,就骂孔老夫子没有德行,怎么可以这样?又好像大帅您统领这么多兵将,军纪严明,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二个官兵他不服军纪,怎么能够说大帅你不是聪明正直的人?你看多会说话。

  他又说了,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要从事工业、农业的生产,凡是对社会人心治安、伦常秩序有带来帮助的都是属於生产,况且出家人他也有自耕自给,并非一概依赖社会,出家人能够治经治学,教化世人,能够善化风俗,这即是生产。生产的意义不仅是限於庄稼耕织,其实百工诸业,莫不为对於社会有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包括士农工商军政医教,这统统都是生产者,怎么能说佛教的僧尼不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位李将军听了之后频频点头,说你真的说得挺有道理。我再问你,我们是学科学,科学是反对迷信的,你们这个佛教劝化人讲这些迷信,实际上这是我最瞧不起的。结果虚老又说了,首先我们得说明什么是迷信,所谓迷信,乃是指那些不明真理、不知究竟,而且不辨善恶、不分正邪的盲目附从。譬如说杀人来祭邪神,宰牛羊鸡鸭来拜祭鬼神,用金银来贿赂鬼神,用行YIN乱来妖媚鬼神,这些统统都是邪行,这是迷信。但是如果教人忠孝仁爱,倡导信义和平,崇扬礼义,坚修廉耻,发扬大慈悲的佛心,普度众生出於苦厄而极乐平安,教导世人以慈悲为怀,互助相扶,以慈悲仁德教化世界,以六度万行做为精进之本而勤力修持,趋善退恶,反正弃邪,这种是正信正智,哪有迷信?李根源一听,愈听愈来劲。

  然后虚云又说了,所谓科学,乃是人类智识的积聚与探讨,继往而开来,知往而究未来,从已知求证未知,这种是求证的学问是永不停驻的,务须不断的探讨,那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在当前的阶段科学知识固然比以往古代是大大进步,但是是否就已经无所不知,是否完全了解宇宙的奥秘,李根源说那当然还不能。虚老就说,现代的科学知识,无论是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学、医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但都未曾真正接触到宇宙本体的奥秘亿万分之一。今人只是讲科学,尚未深入宇宙深处去研究。西洋的中古时代,仍在黑暗时代就饱受教会的统治,说什么地球是四方的,讲什么天方地圆,又讲什么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著地球转,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谬论,现在都能够证明是谬论,但是佛在经典里面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讲明,宇宙是无限的,天外有天,世界外面还有无穷的世界,也早就知道地球是绕太阳而运行的,也早就知道宇宙当中有亿亿万万的星球、星云,这些西洋科学只是到了十八世纪才能够用望远镜观测到,用显微镜观测到细菌、微生物,佛经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说出来了,说一滴水中就有无穷的生命存在,那就是细菌。所以佛经早就指出,宇宙大是无限大,小也是无限小。这些观念在《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大般若经》里面都能够找得出来,只要细心去读,就会发现佛经所讲的那真是科学。

  这一番议论李将军听到之后喜上眉梢,而且愈听愈有味道。他们的谈话很多,都记载下来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够全部给大家讲出来,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虚老是非常善於言辞,不仅有深厚的德行,正义凛然,而且善於说法,你看把这样的愚顽的恶人转变过来,让他生欢喜心,对佛法生起敬慕之心。所以李根源听到最后,就拜倒在虚老的足下,请虚老给他授三皈依,他要做虚老的弟子,而且晚上请虚老不要回寺院,干脆你就在我这,我要好好的宴请虚老。虚老虽然是持过午不食的戒,但是那天为了度化李将军,也开缘。所以开缘是为众生的,这叫开戒,不叫犯戒。所以一直谈到晚上,让李将军真正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他自己非常的后悔,因为自己无知,毁灭佛教,所以他也很害怕,知道因果报应,将来要堕地狱的。所以就请问虚老,说我自己一时糊涂,已经杀僧毁寺这么多,罪业深重,这怎么办?虚老跟他讲,说大帅,你看称呼他大帅,非常的恭敬,虽然是他的皈依弟子,还是称大帅,说你既然已经明白过来了,现在发心信佛,也足见大帅是善根深厚,觉悟得很快。杀僧毁寺这也是当今一时之风气浪潮,也并不是先生一人之过。你看看,先给他安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先生今后去恶从善,将来极力护法,这样功德莫大矣」!你看劝他改过修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是跟他讲说,是呀,你将来一定堕地狱的,这样一讲就让他生起懊恼,他就很难生起改过修善的心。李将军这时候问,我怎么样子能够做到将功赎罪?虚老就跟他讲,说往昔阿育王也曾经杀僧毁寺,大毁佛教,后来幡然悔悟,改为护法,大弘佛教,在四处都建设佛寺、佛塔,遍及全印度跟缅甸,他极力行善,倡导信奉佛教,成为佛门的大护法,这是功德无量,千古传诵。现在先生你因为有无明,没有觉悟,糊涂,所以才杀僧毁佛。幸好所毁的不多,先生你如果也发心将来尽心的护法、助善,那怎么不能赎罪呢?结果李将军听到这个话,感动得痛哭流涕,跪著向虚老忏悔,发愿要尽自己的余生全力护持佛教。后来李将军就派军队护送虚老回寺,回到祝圣寺。

  因为虚老去了一夜没回来,大家都非常慌乱,以为虚老凶多吉少,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虚老竟然骑著马由一队军人护送著他回来,而且李将军亲自给他牵马。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你看虚老那种善巧说法,度化众生,把那种愚顽恶劣的人都能够转化过来,这也使我们相信人皆有佛性。「人之初,性本善」,他现在变坏了、变恶了,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扭转,这个责任不在他,在我们自己,我们不懂得善巧说法,不懂得「出言要顺人心」。真正掌握言语的学问,真的是无往而不利。好,我们下面继续来看第七十二句:

  【见先哲於羹墙。】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先哲者,谓往古圣贤」。先哲这里就是指古圣先贤,儒家有孔子、有孟子,佛家有诸佛、菩萨,道家有老子、庄子,这些都属於先哲。『见先哲』的见,「见之云者,谓心慕身行,如或见之也」。这个见不是说真的用眼睛看到,先哲都是古时候的人,所以怎么能够亲见?这里所说的见是讲到心里仰慕,身子效法学做圣贤,这个叫见的意思。下面说,「羹墙二字,勿泥,当与参前倚衡一例看」。「见先哲於羹墙」。这个羹墙它是表法的意思,羹本意就是汤水,墙就是墙壁。羹墙它表示什么?表示日常生活,所谓日用云为。所以不能够拘泥於文字,要看出字里行间的意思,这个要把它当作参前倚衡这个例子来看。参前倚衡这句是出自於《论语》,原话是这么讲的,「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问什么叫德行?如何去行圣道?孔子就跟他讲,说言忠信、行笃敬,言语要忠实、守信,行为要笃厚、恭敬,这样子的话,虽蛮貊之邦行矣,蛮就是南蛮,貊是北貊,这都是古时候落后的少数民族的地方,叫蛮貊之邦,也就是不通中国文化的,不懂得礼仪的这些地方,如果有人能够言忠信、行笃敬,即使到了这些没有文化的地方,也能够把人感化,也能够可行。反过来,「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言不能够忠实守信,行为不能够笃厚恭敬,你到了州里,州里是指自己的乡里、家乡,也会令人反感,处处行不通。

  下面说,「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这句话是讲,你站著的时候,就好像把这个言忠信、行笃敬看在就在你面前,你要是坐车的时候,就好像彷佛你就倚靠在车的衡木上。换句话说,常常要有言忠信、行笃敬,这样子才能到处可行。结果「子张书诸绅」,子张听到这个话也很感动,效法要学习,就把这个话写在他的衣带上面。因为孔子说参前倚衡,也就是处处要想到言忠信、行笃敬,所以子张听了之后立即依教奉行,写在衣带上面。这个是表示什么?具体形象的说明,不可忘先哲的教诲,这就是羹墙的意思,这个都是表法,形象化。下面说,「圣贤道理,随处发现流行,活泼泼地。倘执著形迹,稍存意必固我,是犹叶公但知画龙,而不知有真龙矣」。所以学习圣贤的道理要懂得随处学习,随处发现,随处实践,要活活泼泼的运用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如果执著於文字,执著於这些语言里面所说的先哲,而且心里面稍存有意必固我。意必固我也是《论语》当中说的,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要绝四毋,就是不能有这四样执著。意就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知见;必就是必定要这么做,我非得要这么做,这是执著;固就是固执;我就是我见。如果有这个意必固我的执著,这样学先哲也学不好。这里引叶公的故事,叶公画龙,叶公好龙,很喜欢画龙,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有真龙,有一天画龙画得很逼真,把龙真的引来了,来看他,结果叶公看到龙他就很害怕。这是什么?他不是真爱龙。所以叶公好龙这是做为一个笑话来说。

  这里安士先生举了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有味道。他说「余昔年偶见一人,手执《中庸》,因与论《中庸》大义」。余就是安士先生自己,在过去曾经见过一个人,他拿著《中庸》这本书,《中庸》是四书之一,古人都读,安士先生看到他这么好学,就跟他谈论《中庸》大义。「且告之曰」,就告诉他,「《中庸》本无形相,若执定三十三章者以为真中庸,孔颜之道,尚未梦见」。安士先生确实是有学问,你看他通儒通佛,对於儒的《中庸》的道理悟透了。他说《中庸》本没有形象,如果你把《中庸》里面三十三章这个文字执著为真的中庸,那就大错特错,你根本对於孔颜之道没挨到边,孔是孔子,颜是颜回,这圣贤大道你梦都没梦见。结果那个人听到之后,「其人大怒曰:君是禅学,非吾儒道」。要跟他划清界限,他很气愤,说你讲的是禅学,是佛,不是我们儒。於是,「遂将《中庸》反掷於案上」,把《中庸》这本书就反过来放到案上。「余曰:子诚小人矣」!安士先生说你真是个小人!「其人问故」?他问为什么你这么说?「余曰:仲尼不尝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不是曾经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也是出自《中庸》第二章。「今子反中庸於桌上矣」,今天你不是把《中庸》反在桌子上了吗?你不是反中庸吗?你不是小人吗?「其人曰:小人反中庸,岂反置手内所执者乎」?这个人就说了,小人反《中庸》怎么能说是把手上的书反过来呢?反《中庸》不是说反手上的书。「余笑曰:然则吾所谓无相之中庸者,固如此也」。所以安士先生笑话他,说我所说的无相的《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怎么是说文字的《中庸》?「其人默然有省」,这个人听了之后他好像略略明白了,醒悟过来了,原来真的,先哲的道理哪里只是文字?你看安士先生真的是善於教化,把这么深奥的道理,你看就用手边的、身边这个小事就给他点醒。所以执著於语言、文字,没有真正见先哲,他只见到文字。禅宗里面也有这个话,说指月之指,就是看到月亮,月亮代表自性,代表真如理体,我们见不到月亮,要通过佛经,佛经是语言、文字,就像指月的手指,这个手指指著月亮,告诉他说这是月亮。聪明的人他会顺著你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他就看到月亮了。可是执著的人他听了你这句话,说这是月亮,他以为你这个手指就是月亮,他执著於手指就见不到月亮,就好比执著於文字你就见不到文字头里的真实义。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看圣贤的经典,要懂得悟弦外之音,字里行间这个意思不在文字里,所谓意在言外,不能够读死书。

  你看《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就教导我们,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要舍离这些言说,言说是言语,文字就是我们这些文字,记载圣贤经典的这些文字,不能执著。甚至连心缘相都要离,什么叫心缘相?就是你那种思惟想像推理逻辑,统统叫妄想分别执著,不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不可能见性。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说这些性理非关文字。这是无尽藏比丘尼拿著《涅盘经》去请教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但是他是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明心见性了。他就告诉无尽藏比丘尼,说我看不懂这文字。这比丘尼就问了,说你看不懂你怎么能够说得出来?这个道理你怎么能明了?六祖就告诉她,这桩事情非关文字,跟文字不相干,换句话说,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性。但是我们放不下,放不下要通过学习,明白道理,然后放下。所以虽然是非关文字,但是不能不学文字,不能够不读圣贤书。就好像我们如果不认识这个指月的手指,不通过手指望过去看月亮,那我们自己可能永远看不到月亮,要借助於这指月之指。这指月之指就是佛经,就是圣贤典籍。

  下面安士先生又举了一例,更有味道。他说「一日有人举『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孟子说的,就是你如果全信书了,不如没有书。这个书特别是指《书经》(《尚书》),当然也是泛指。所以读书要懂得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博学是你读得很深很广,但是光学,而不思、而不问,这样子不能够消化吸收,所以博学之还要审问之。审问是要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疑情,不能解了的我们要深究,要去探讨,要去深入,审问之。慎思之,慎是谨慎的思惟。还有明辨之,明辨是真正明了了,辨别清楚了,把里面的奥义统统都能够明了,这才是真正读书。如果光是读书里的文字,可能就死在书本里,那不如无书,这个话是这么解释。

  有一个人就跟他讲起这个话,「余曰:此语却未敢便道孟夫子说得是」。这话里面带著禅机,说这个话,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说的,我们也不敢就说孟子说得对,你看,因为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你尽信孟子,不如无孟子,这个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不能够死在语言文字相当中,孟子不是《孟子》这本书就是孟子,也不是孟子这个人才是孟子,孟子说的是什么?孟子是圣贤之道的代表,你怎么能够说圣贤之道就是《孟子》这本书呢?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真正会学的,日用云为、起心动念、待人处事接物哪里没有孟子,哪里没有孟子之说,哪里没有孟子之道?

  所以真正明了之后,原来「见先哲於羹墙」,先哲之道处处皆是。禅宗里面也有这个话讲,叫「百草头上祖师意」,祖师就是古圣先贤,禅宗祖师都是明心见性的大德,他们的意思在哪里?百草头上,你看看,花草树木,一花一叶,哪样不是祖师意?随拈一物哪里都是见性,这里讲的道理很深。所以「此友拂然,余微笑」。这个人不明了,安士先生给他微笑,也不说话,让他自己去悟。「其人良久,始恍然曰」,过了很久之后他才恍然大悟说,「君可谓善读《孟子》者矣,我几为君所卖」。他悟了,悟了什么?他就说了,说安士先生您可谓善读《孟子》,你真读懂了,我差一点被您给捉弄了。他悟到什么?这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要去悟,别人悟到的境界说给我们听,我们也不甚了解,总要自己去悟。

  下面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往矣,要其遗文固在也」。这些举出的十位古圣先贤,第一个是尧,第二是舜,第三是禹,第四是汤,这些都是圣王,第五是文,周文王,第六是周武王,第七是周公,第八是孔子,第九是颜回,第十是曾子,这些都是古圣先贤,他们人已经不在了,留下这些遗文在,就是他们的书籍还留在世间。「闲尝神游千古,网罗百家之言以读之,反覆沉思,参以先儒议论」。安士先生有空闲的时候他就尝神游千古,曾经经常神游千古,跟古人在一起,网罗百家之言,搜索百家的言论来细细的阅读,反覆的沉思,常常的去思考。这个参就是参究,参以先儒的议论,对於先儒的这些议论常常的去参究。「若其言与吾合,则密咏恬吟,悠然神往」。这是善读书,如果古圣先贤的言论跟我心相合,这样子密咏恬吟,就细细的去吟咏、去体会,悠然神往,这个是去体会那种非凡境界。「间有一二欲合而必不可者,则笔之於书,质诸至圣先师,俾存其说於天壤」。有空的时候,如果看到有一、二处跟我们的本心不合的,就是欲合而不可,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这些例子,就把它用笔记录下来。这是什么?所谓质疑,这就是审问、慎思,向至圣先师质疑。使到目的是什么?俾存其说於天壤,目的不是为了把至圣先师的言论给打破,而是让他们的学说真正的含义永存於天地之间。

  所以学问的态度很重要,不像现在人,所谓质疑,他提出他那一套,把古圣先贤都打在一边,甚至好像古圣先贤都不如他说得高,不是这样。安士先生这里所谓质疑,是澄清一些疑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些文字,要把它重新的提出来加以说明,使到古圣先贤的真实义能够长存於世间。「故三十年来,曾有《质孔说》一编,以自娱玩」。所以三十年来,安士先生很有心,把这些曾经有疑难、有困惑的这些说法都把它搜集起来,叫《质孔说》。孔是孔子,儒教,就是对於孔子儒教里面所说的这些难以自圆其说的事,把它都赋予说明。他自己很谦虚,说自己拿来娱玩,自己拿来体会的、咀嚼、体味,不是给人炫耀的。「非敢谓如见先哲也」,他自己不敢说见到了先哲。「只期发明圣学,不负先哲之训已耳」。目的只是为了把圣学更加阐明出来,让大家更能够明了,不要被一些语言、文字给误导,这样才不辜负先哲的教训、告诫。「爰摘数条,以公同志」。底下给我们摘录出几条《质孔说》里面的说法,来供大家,同志是同一个志向的,跟大家分享。这同志就是志在圣贤的人、效法先哲的人,跟这些人来分享。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七集)  2008/12/26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