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钦哲益西仁波切:开悟与证悟


   日期:2015/8/17 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为一个佛教的追随者应谨守十善业,避免十不善业,当你做一切事情时,要想在我是一个佛教徒,如果我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别人不会说我个人不好,会说整个佛教不好,勿使众生因自己的行为而造做恶业。因此我们应该良好的穿著、具足各种威仪,维护佛教形象,使人家一看到就觉得佛教很好。另外还要避免看到别人的缺点,例如上师若示现出衣着不整等行为,我们不应有上师或他人可以如此,那我也可以照作的想法,别人怎么做是他自己的事,但我们自己一切行为都要合乎佛门的规矩才好;佛教徒应该要常拿个镜子照照自己、反省自己,别看别人如何,这点很重要。无论别人赞叹、诽谤自己都不用高兴或伤心,因为一切对待的本质都是空的。

  慈悲对菩萨或修行者的重要如同花一般,在起初、中途与结果时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慈悲心或疏懒于慈悲心的修持,修行便无法增长、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精进、勤勉、不断的修持慈悲心;就好象是种子种下去后如果定期浇水,他就会一天比一天繁茂。一旦你达到了结果,或即使你开悟、成佛了,慈悲心依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慈悲心,你就不会去帮助众生。因此,初、中、后共有多种的慈悲心,而不要以为慈悲心只有一种。

  菩萨戒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慈悲,也就是我们必须追随愿、行两种菩提心。愿菩提心或想象的菩提心。就是我们任何空闲时,想着我要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常存此好心。而真正的去帮助众生、上师、道场,即是行菩提心、或菩提心的行动。菩萨戒并不是说你真的要能帮助一切众生,你只要能帮助一个以上的众生就算是行菩提心了。只有在你生起一种无法帮助众生的念头时,你才会破菩萨戒,因此也更易破。

  以前有一个人因为严重的头痛而到处乱踢,结果踢到了他母亲的头,就在这个时候他发了一个愿:如在有任何众生踢到了他母亲,其一切恶业均由我承担,结果此愿一发,他的头疼就立刻好了。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承担其恶业的,但只要有一念之善,他的头痛因此而解除了。因此修心对菩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小乘行者则重视外在行为的修持远过注意其内心,其戒条多达两百五十二条以上,全都与外相有关;菩萨戒则以修心为主。

  我们若把帮助别人就当做是帮助自己,如此便可避免退心时的沮丧,因为我们从来不会疲倦于利益自己。此外,有一些人以为慈悲心是针对他人的,但事实不然;真正的慈悲是想到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见到水中的日、月,随着水波的摇动而动摇,以为日、月真的动摇了,那仍是毫无意义的。水的反射下的摇动同是空性,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却为此所惑,这就是对自己的慈悲对当下的我们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在某些佛教学派中说,佛性就是你拥有一种能量去了悟自心,这个就是佛性;好象你种了一个玫瑰花的种子,这种子有可以长出整个花的能量。但一些学派则说不是这样,佛性是心的精髓,他是完全空性的。像这样对于佛性的解释大概有五、六种,甚至于有些学派认为根本没有佛性,例如中观学派就从来不接受佛性的佛法。

  许多以为开悟即成佛,但那是不是真的,所谓开悟是指:一但你识自本心即为开悟,但它并不表示了悟一切;仍有许多部分需要了悟,开悟的人只不过初尝法味罢了,而此初尝法味觉受也不过是全部心性的一部分。因此初尝法味乃至成佛尚有十个次第,也就是菩萨的十地。

  如果你看见了月亮的一个部分,并不代表你看到了所有的月亮,但那一部分确是月亮;月亮一直都是圆的,但是你的眼睛无法见到全部,只有等到环境逐渐改变,月亮逐渐变大、乃至十五的满月出现时,我们方能完全见到。月亮一直都在那里,但为何我们只能见到一部份呢?那是看月亮的人问题,而非月亮本身问题。

  还有许多人以为金刚乘中的菩萨十地,是在自身之外所得到的什么东西,但事实,那不过是你自己的心罢了,此心之中一切本来已经具足。因此诸上师常说:勿于身外求法,自心中即可寻得正觉。莲花生大士与一切本尊都不是外在的,这一切都是内在的。这边有两个杯子,我们以为是两杯子,其中各有一个不同的空,但现在杯子如果破了,其空便融合为一;也就是说杯子的外在不存在时,便无法将两个杯子中的空分开。而这比喻中的杯子就是我们的身体或执着,两个杯中的空分别代表着佛心与凡夫之心,除了外在使他们不同外,他们其实是无差别的。

  现在我们因执着而怯懦,以为自己诸佛之心是不同的,一旦去除执着后,自心便与诸佛无异。自心虽实质上与一切诸佛无异,但由于外在的差别,因此我们以为它们是有差别的。本尊的心就是我们的心,因此莲花生大士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二者完全相同,而不是说莲师存在于你的心中,或二者有任何分别。我们的修法便是需要先将此概念于自心中,把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合而为一,这个修持就是心的修持。当上师对你显示水晶球、镜子时,其中充满了不同的颜色,然后上师一次又一次反复的问我们:这些颜色究竟存在于水晶球之内或之外呢?如果你当时能了解其意义,便是真实的了悟了。

  在金刚乘中,确实有特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快速的开悟。在上例之外,当我们领受灌顶时,宝瓶就像是我们的身体,其内部是空的,而一切外境的变化是因为我们的心,如果此时我们了悟到心原是空性的,那就是初地。五种不同的灌顶,如瓶灌、慧灌等能使我们证得十地,其中最后一个是金刚上师灌顶,那就是完全证悟。

  其实一个灌顶中就有得证十地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以为开悟是很遥远的,那是由你的心所决定于剎那的。例如灌顶时,当上师把水晶求拿给你看时,如果能真正了知其涵义,便能当下成佛。这点如何可能做到呢?你必须是一位上根的聪慧弟子,有正确的发心,而上师有着真正好的加持力,如此其指示便能真正有效。

  因此当你在修法中了解到,心外无一物可得时,其实连这个所谓的心亦不可得;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说没有心的存在。但你若反复的思惟便会发现心是空性的,别人虽能告诉你糖尝起来是什么滋味,我们也能了解所谓尝到甜时的感觉,但那与你自己亲尝毕竟截然不同,而惟有自己亲尝才能真正的体验;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反复思惟,直到自屈了悟一切覆障时,这就是菩萨的初地。

  然而心的精髓并不仅仅是空性的,恰如太阳之精髓般,太阳的精髓是光明、光线与空;心虽是空性、不可得的,但心却有许多活动。我们所作的一切就像是牛奶般,牛奶的精髓是奶油,如果你把牛奶好好的精练,就会跑出奶油来,但在你精练之前,奶油虽在牛奶之中,他却不会跑出来。又如同一面脏的镜子,如果一再的擦拭,便会愈来愈亮。我们如果把心自然的放着,那就像牛奶般,如果你精练它,藏于其中之精髓——奶油,也就是空性便跑出来,如果你从未尝试寻找自心,便永远不知空性。

  听过那洛巴如何开悟的故事吗?有些人认为一只鞋子使他瞬间开悟的,但那不是事实,在这之前他已修持了十二年了,只不过这段期间他尚未能了解为开悟;一直到他被某个东西碰触时,他才了解了心的本性。

  如果一个人打你的头,当你的感觉会是什么?当时那个直觉念头非善非恶!这一剎那即是心的本性,但是你如果想想心的本性,然后说找不到心,这已是妄念。有个故事说当某大菩萨入于甚深禅定中时,有蛇来咬了他一口,他的整个身体都中毒了却未死去,因为他正在禅定中——无心可言,对外境毫无感觉,但是如果他一出定便会立刻死亡,因为它的感觉又回来了。如果你真正有了很好的了解时,你会了知在空性之外,一切都依旧活动着,这就是初地。也就是说在甚深禅定中,心是完全空性的,但在此之外,一切仍照常活动着,我们仍旧吃饭、睡觉、走路、得到证悟、禅修;能使这一切不离空性就是初地。

  (殊胜的成佛之道龙钦心髓导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开悟       证悟)(五明学佛网:开悟       证悟)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惟觉法师:开悟三帖药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机缘和佛力加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开悟前提录 

 仁清法师:开悟和往生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