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50集


   日期:2015/8/17 1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进行《阴骘文》的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第七十七句:

  【远报则在儿孙。】

  这是接著上面一句「近报则在自己」,这样接下来讲。讲报在自己这就是讲近报。自己的报可能是在现世,也可能是在来世;现世的报叫花报,来世的报叫做果报。除了报在自己以外,还会报在儿孙。这就是《易经》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就叫做『远报』。儿孙的福还是祸,跟自己造作的善恶息息相关,这是自然感应。假如我们行善积德,自然就会有那些好儿孙投胎到我们家里。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好儿孙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成为有德君子,我们很欢喜。这是什么?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感什么样的儿孙,如果我造作不善,也就会有那些不善的人投胎到我们家里,成为逆子、逆孙,让我们没有好日子过。

  安士先生在发明这段中说到,「与人言后世,盖信者半,疑者半。与人言后嗣,则无论智愚,要皆深信而不惑」。确实是这样子,你跟人说起有来生、有后世,有三世轮回,可能一半人相信,一半人怀疑。尤其是现在社会,真正说深信三世因果的,我看人数是少数的。这是什么?因为传统的因果教育基本都断掉了,在佛门里面还能保存一些,在社会上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所以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转世,他就对自己的行为可以不负责任,反正人死如灯灭,将来如何跟自己现在没有关系,因此他行为造作可以是肆无忌惮。文昌帝君在这里不说有后世,说你自己的儿孙,与人言后嗣,后嗣就是你的儿孙、你的后代,这样无论是智愚,智就是聪明的、有智慧的,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愚就是愚昧的、无知的,对宇宙人生真相、因果轮回报应之理毫无所知的,不管是哪一类人,他总相信有儿孙后代,为什么?明明看著,就在眼前的,他能深信而不惑,不惑是不怀疑。因此文昌帝君就用儿孙来讲,你不相信你有来世那就罢了,可是你相信你会有儿孙,如果你造作不善,那儿孙就会遭殃,这样一说人也就不能不相信。

  下面说,「是人不幸而不知有自己,亦幸而犹知有儿孙也」。这个话说得也是很有讽刺的味道。为什么人愚昧到这般地步,只知道有儿孙,不知道有自己,知道儿孙可以代代延续,不知道自己的神识也是世世代代在延续。这也是很不幸的,为什么?完全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幸好现在我们看到西方的科学界,这几十年来在轮回转世的研究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用大量的事实为我们证明人确确实实有转世、有轮回。末学在两年前在世界五十多个地方做过巡回的演讲,题目都是一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大众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欧洲的国家,对於轮回转世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不由得我们不信,这是科学事实。所以造作善与不善,不仅报在儿孙,肯定是报在自己,不仅是现世有报,来世必定也有报。

  下面说,「但儿孙之贤否,或不能遥必耳,然而兰孙桂子,往往萃於德门」。每个人只要稍微有一点点中国人的思惟方式,总有一个传宗接代,希望能够自己的家族绵延不衰的这种想法。基本上很少有中国人会希望自己的家族没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最后断子绝孙,我看只要是个思惟正常的人不会有这种想法。所以谁都希望有孝子贤孙,可是孝子贤孙并不一定能够遥之,就是很难说你能不能够得到孝子贤孙。为什么?要看你的德行,你是不是有这个德行可以承当得起这种福报。古人有讲,「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他的德愈厚子孙愈贤贵,家族愈绵长。

  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有两个人,一个是孔老夫子,他的德厚,真正堪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所以他的儿孙代代都是贤能,都受到社会大众的恭敬,一听说是孔门的子孙,没有不恭敬的。到现在已经第八十代的孙子出世,依然是受到社会大众的恭敬。七十七代的孔德成先生,你看他到美国,受到美国朝野的敬重,最近他去世了,社会各界都表示哀悼。这什么?尊重孔家,因为这家里出了一位圣人,所以子孙都得到庇荫。另外一个人是范仲淹先生,宋朝时候的宰相。他为官清廉中正,而且自己生活非常节俭,把所有的俸禄都拿来布施,供养家族贫困的人,供养那些读书人,只要别人有困难,他都是解囊相助,尽心尽力。到临走的时候,你看家里连棺材都买不起,为什么?所有的钱都布施掉。一个宰相到晚年居然还那么节俭,就能看出他这种人品。所以你看他的儿子也做了宰相,世世代代的子孙都是非常显贵,一直到民国,这也是八百年了。印光大师赞叹,这八百年子孙都没有衰败,这是范先生的德厚。所以印光大师最赞叹就是孔老夫子和范仲淹先生,真的是有百世之德。所以这里讲兰孙桂子,就是好的儿孙,显贵的儿孙,大福的儿孙,都是出自於德门,贤德的家族。有德必定感应有福,没有德就没有福,没有福的也不会有那些大福的儿孙来投胎,为什么?他们的福很大,你这个家族如果没有福德,就不能够承受他们来。

  下面说,「《诗》云:克昌厥后。《书》曰:垂裕后昆。往训昭然,於今为烈」。这里引用了《诗经》和《书经》。克昌厥后,就是要担负起昌隆后代的责任,克就是一定要,一定要使后世兴旺昌隆。怎么做?就是修善、修德。《书经》上也说,垂裕后昆,后昆就是后代,流传给后代子孙福报,裕就是福报,我们得多积阴德,才能够庇荫子孙。这是古人的教训、教导,昭然是清楚、明白。儒家它也讲究这个因果,儒释道三家都是注重因果教育的。你看古训就说得这么明白,而现在更要引起大家注意。

  下面说,「发祥在十世五世后者,固称为远报,即或钟英毓秀,现在膝下眼前,其报未始非远。何也?以其对自己言之也,获报而不在自己,则远莫过之矣」。发祥在十世五世以后的这种子孙当然就称为远报,譬如范仲淹先生,家族八百年不衰,那八百年之后的子孙,对范先生而言就是远报。即使是钟英毓秀,现在膝下眼前,这些儿孙,非常优秀的,钟英毓秀就是代表一个美好的、优良的环境下能够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一个很好的家庭便是贤德君子的摇篮,所以这些儿女现在就在眼前的,就在膝下的,也可以称为是远报,不一定是说十世以后才叫做远报,现在眼前的儿孙也可以称为远。何也?为什么?以其对自己言之也,因为是对自己而言的,如果获报在自己,就叫近报,获报如果不在自己,那就称为远报。所以凡是说儿孙,乃至说我们的家里人,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把范围扩大,我们的社区所有的人,乃至我们国家,都是属於我们的远报。如果我们能够积善修福,积得厚,修得多,确实自己得好是肯定的,家族也沾光,这个社区也沾光,乃至这个国家也因你修善修福而消灾免难,这些都称为是远报。所以这个儿孙它也是一种广义的。

  下面我们来看安士先生附了三则故事做为证明。第一个是出自於《宋史》,是「尽诚训导」。讲的是宋朝邓至,这是一位读书人,在家里开了一个私塾招生教学,凡是送来读书的子弟,邓至都尽心尽力的教育他们,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然后教导他们文学、艺术,种种的内容,在他门下成才的人很多,结果邓至的后代很多都是显贵的。在神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神宗在集英殿上颁布那一年进士的名单,进士是最高的一种学位,当时邓至的长子,叫邓绾,是翰林学士,他就负责站在殿上宣读进士名单,当他宣读到自己的弟弟的名字,这个邓绾就下殿来拜谢皇帝,又继续读,读到邓至的第二个孙子的名字,这邓绾又下殿来拜谢皇帝。皇上看著他就笑了,旁边的这些官员也跟著称赞,说这都是你的父亲邓至能够尽诚教人的结果。所以可见得你看我能够极尽全力的教导别人,不辜负别人对我这个老师的期望,他们把子弟送来给我们教那是对我们的一分信任,做为老师就要尽心尽力的教导好子弟,这才不亏待别人,不会误人子弟,这就是为师之义。能这样做到,你看看没想到自己的子弟也能够人才辈出。所以这是所谓天道好还,人能够尽心为人,天也就给我们的酬偿很厚,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

  下面再看第二个故事,叫「贵子复来」,出自於《功过格》。讲的是宋朝在虔州有个人叫做王汝弼,他的言行都很优良,东村有一个人叫刘良,西村有一个人叫何士贤,他们俩的祖父都很贤德,所以这两个人都不错,后来每个人都生了一个儿子,都是聪明过人,於是就请王汝弼为老师,教导自己的子弟。刘良和何士贤家里的财产很丰厚,但是为人却很刻薄,他们的德行比起他们的祖先来讲是差得太远了。结果有一次王汝弼这位老师就站在门口,看见有很多人马过去,像官府的那些人马,结果走到何家,何士贤的家族那个门口,向著里面指指画画,随即又到了刘良的家门口,也是这样对著里面指指画画。王汝弼就问这两家,有没有见到这些人经过你们家门口?结果他们都说没见到。王汝弼也就晓得,大概这是鬼神。结果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发生了瘟疫,这两家的儿子都死掉了。到了那年的秋天王汝弼他就被一个鬼卒牵到了阴间,见到了阎罗王,阎王就问他,你是不是王汝弼?他回答,正是,然后就拿他的福禄来查一查,说你的福禄还很多。王汝弼就藉著机会请问阎王,说刘、何两家的儿子现在怎么样了,为什么他们这么聪明,应该说是栋梁之才,为什么他们就死了?结果阎王就告诉他,说这两个儿子确实都是栋梁之才,天曹因为记录了刘、何两家祖先的阴德,特意派这两个儿子到他们家来投生,本来是要使他们这个家族兴旺起来的,可是没想到刘良和何士贤两个人做事、言行比起祖先来讲差得太远,一点没有祖先的德行,因此天曹就决定把他们两个人的贵子给收回去,而且不久之后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结果王汝弼就苏醒过来,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了两天。所以就把刘、何两个人都请来,把梦中的情形告诉他们。这两个人一听非常的后悔,痛哭流涕,因此从此就广积阴德、济人利物。又过了几年他们两家各生了一个儿子,刘家取名是兆祥,何家取名应元,还是请王汝弼做老师,后来这两个儿子同时考取了绍兴癸丑的进士,地位也都很显贵。

  所以这也说明,祖父阴德招来的贵子,但是如果是自己不能够像祖上一样修善积德,贵子也会失去。祖上有阴德者尚且有可能贵子夭折,如果祖上还没有这样的阴德,那我们的子孙又会怎样?幸好这两家这两个人觉悟得很快,听到王汝弼死后复苏之后,把阴间的情形告诉他们,他们就觉悟了,痛改前非,努力修善,结果失去的贵子又失而复得。所以你想想,原来是刻薄的人,改过修善还能够得到贵子复来,如果原来不刻薄的,本来就是乐善好施、仁慈爱物之人,他们的子孙必定是比刘、何两家更为贵显。所以懂得这个因果报应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人。刘、何两个人之所以能够回头,正是因为还算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经王汝弼一点,他就能够明白,就能够改过自新,可见得因果教育多么重要!

  下面看第三个故事「神示葬地」,出自於《善余堂笔乘》,这个故事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这是讲到在建宁这个地方,杨少师荣,杨荣是少师,少师是太子的老师,这个身分是极为贵显的。他的祖父过去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遇到大雨,河水都上涨,把很多的民房都冲毁,很多人也都淹死了。很多的船夫都争著抢河里面的那些财物,只有杨少师他的祖父还有曾祖父,父子俩都是船夫,他们只有救人,在水里打捞人,那些货物一无所取。乡里人都笑他,怎么你们这么愚蠢,这些东西不拿白不拿,可是没想到,到后来杨少师的父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就渐渐丰裕了。所以人有福报不用担心,现在不拿,以后来的更丰厚。结果遇到一位神仙化成了道人,对他的家里人说,对他父亲说,说你的祖父有阴功,你的儿孙将要贵显,最好你把你们的祖父安葬在某地。於是杨少师的父亲就依据道人的指点,把自己的祖父、曾祖都安葬在那个风水宝地,就是所谓的白兔坟。结果后来生下了杨荣杨少师,年纪很小就考上了进士,位列三公,三公就是所谓的太师、太保、太傅,太子师。追加他的曾祖父和祖父跟杨少师一样的封号,而且杨少师的子孙都很发达。所以这是积德行善感得的天报这么样的美好。古人讲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寺院里面修建七层塔这叫七级浮屠,那个功德很大,但是要知道,救人一命功德比造七宝塔功德还要大。所以杨少师的祖上积这么样的厚德,在患难当中只有救人,而没想到贪图财产,所以子孙荣贵。远报的子孙能够荣贵,我们想当然他近报的自己来生后世肯定是非常的殊胜。换句话来讲,我们看那些在患难当中乘人危难而捞取一把的那些人,损的阴德就太多了。

  这里安士先生有一个评论,我们来看看。他说「葬地吉凶,原系一定之理,但非人力可以强求耳」。葬地,这是埋葬祖先的地方,一般人都讲究风水,先去问一个吉凶,看看对自己和后世有没有帮助。可是你要知道,吉凶祸福它是有一定,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强求得来的。这个一定之理是什么?就是因果报应之理。正如《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吉凶祸福的原理就在於人为善为恶感应而得到的后果。已经造了善与不善,这个吉凶祸福也就已经定了,再去强求、改变难。只有什么?你从现在开始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修未来的福。改得快,修得勇猛,你的福报就来得早、来得大,是这个道理。

  「世之不务修德,但觅地师,希图吉壤者,固非,一概不信风水,不顾年月方向,但云他年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便可安葬,误置亲尸於凶杀绝地者,亦谬」。虽然我们晓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最主要的是他自己造作善恶业力而定的,所以如果不修德行,只是找一些风水先生,地师就是风水先生,帮我们去找一些风水宝地,吉壤就是吉祥的土壤,风水宝地,这个是错的。我们要抓住根本,风水是枝末,根本抓住了,枝末自然就得到了。所以不可以舍本求末。所以固非,就是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人也不能够太偏激,这里安士先生说,如果一概不信风水,完全不去谨慎的选择,对於这个年月,这是流年,是有一定的影响,还有方向,这是风水,如果对於这些方面一概不去讲求,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只是说只要以后这里不会被铲平为道路,不会变成开发成新城开发区,这个地方就可以安葬了,往往可能把自己父母、祖先的尸首安葬在凶杀绝地。这样的做法也错了,为什么?毫无恭敬心,对父母没有敬就没有孝。父母在生的时候,一个孝子也会选择一个好的地方让父母居住,让父母身心愉快,这是尽孝。父母走了以后,我们选择一个风水比较好的地方安葬父母,这也是尽孝。《弟子规》所讲的,「事死者,如事生」。不能说生的时候尽孝,死了就不要,那就不能叫孝。所以风水虽然是枝末,但是也可以做为选择的一个参考,总要尽一片孝心。但是要知道,风水它是果,因还是在自己的德行。

  所以看到,「观少师发祥之所,系神人指示,知风水之说不可不信矣」。杨少师他能够这么发达,为什么?祖上有阴功,所以感得神人来指示,告诉他一个风水宝地,他安葬在那里,果然子孙发达。所以你也不能说这个风水之说是迷信。风水之说它等於是一个什么?把这个现象告诉你。但是你要得到好风水,那也不是每个人能得到的。是什么?「观其祖父,必如此积德,而后始遇此善地」。他的祖父能够这样积德,才能感应神人指示,才遇到白兔坟这个风水宝地。如果他祖父没有这样积德,肯定遇不到,神人也绝对不会来指示他。所以积德是因,神人指示这个风水宝地是缘,有因加缘才有结果。「又知风水之说,不可徒恃矣」。恃就是依靠,如果你只依靠风水,不讲究积德行善,以为找个风水,一定能够对家里好,那就搞偏了。风水充其量是一种缘,因最为重要,有好的因自然感得好的缘,结好的果。所以这里面不可以迷信,不能尽信风水,也不可以完全否定风水。正是古人所讲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一个人有福德的话,他到哪里那里地方都是好风水,他没有请风水先生去看,他住在那里,不好的风水,因为他的德行感召,也变成好风水了。所以很多人他会问,我们中国名山你看大部分都是佛教的道场,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难道出家人很会看风水吗?这些名山都是风水宝地,怎么他们这么会选择,都到那里去修行?其实不然,原因是因为出家人,古来的高僧大德真有德行,真有修行,所以到了那个山上,即使是那个地方风水不好,他在那里住上三五年,风水也改了,就变成风水好的地方了。所以风水,那属於境界,境界随著我们心转,正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存心,存心善,依报(环境)跟著就善;如果我们正报(存心)不善,即使到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住上三年,那个风水也变糟了。

  在历史上就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先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忠臣,可是他的下场是皇帝把他灭十族,满门抄斩,这个因果的故事让我们惊心动魄。方孝孺他的父亲过去曾经上山去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来埋葬自己的祖先,结果在那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穿著红衣服的老人向他礼拜哀求,说你明日所选的风水宝地正是我在那里住了很久的地方,我想哀求你宽延三天,先别造这个坟墓,等我的这些全家老少子子孙孙都搬到别的地方去之后你再来修坟,给我三天时间,我会报答你的恩情。这个梦醒了以后,方孝孺的父亲也没当一回事,以为作梦,都不是真的。第二天上山,找了这个风水宝地,於是就准备开工修坟。挖了地上,一看,地底下有个大的洞穴,里面竟然有几百条的红蛇,结果方孝孺的父亲就用火把这些红蛇全部烧死。就在那天晚上他又梦到了那个红衣老人,满面怨恨啼啼哭哭的向他责骂,说我诚心诚意的来哀求你,可是你今天竟然把我全家子子孙孙八百口全部烧死,你既然灭了我的族,我也要灭你的族。

  结果后来方孝孺的父亲就生了方孝孺,方孝孺他的舌头像蛇的舌头一样,分叉的。从小也很聪明,长大之后官做到翰林学士,受到明太祖朱洪武提拔。后来明太祖的孙,就是明惠帝,任用方孝孺,方孝孺非常的忠诚。结果太祖死了以后,太祖的另外一个儿子,北方的燕王,就想要夺取自己侄儿惠帝的王位,於是带兵南下,攻入了南京。当时文武百官都投降,就唯有方孝孺一个人不肯投降,真正是非常的刚强不屈。燕王於是就命令方孝孺,说你要替我写一个诏书昭告天下,说燕王是保护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结果方孝孺不肯写,他忠於自己原来的皇帝,逼著他写,结果方孝孺就在报告上写上四个字,叫「燕贼篡位」,燕就是燕王,燕王是朱棣,说他是篡位来的。结果燕王看了非常的气愤,说你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当时非常的刚强,回答说,你灭我十族我也不怕。结果燕王一怒之下,就把方孝孺十族都腰斩了。一般我们讲九族,家族里面顶多是九族,十族是哪来的?第十族是包括方孝孺的门生,同门的这些学生,统统都杀掉。所以你看,整个家族十族灭尽了,有多少人?算起来有八百多口,就跟方孝孺父亲梦到的那个红衣老人发的咒誓一样。那个红衣老人就是蛇的头,他发誓要报仇,说方孝孺父亲灭了我们家八百口,我们也要灭回你八百口,方孝孺就是这个红衣老人投胎来的。在人间我们看方孝孺是一个忠诚不屈的义士,但是所造成的结果真的就是报复了方家,真的死了八百口,灭门。

  所以你看方孝孺的父亲本来是想选择一个风水宝地,选择风水宝地是为了昌隆子孙。他是选择了风水宝地,那个地方确实不错,如果不是不错这些蛇也不会选择那个地方栖息,这蛇都很有灵气的,就是因为这一念的凶狠,为了自己的利益,贪这种风水宝地,竟然不肯宽限时日让这些蛇搬家,而残忍的把八百条蛇杀掉、烧死,你看把好好的风水宝地就变成了让自己家族灭门的凶地,这不是明摆著依报随著正报转吗?善心才能够感得好风水,凶狠的恶念自然会感得坏的风水,明明好风水也给你转变成坏风水。这里就是讲到「远报则在儿孙」。

  我们最后看《阴骘文》的最后一句,第七十八句:

  【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哉!】

  安士先生他在注解里面说到,「此一结,举其成效而言,是总收全篇之局,与前上格苍穹句遥应」。这一节是整一篇的总结,这是用成效来说的,成效就是『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它是总结全篇。这是跟这一篇前面说到的「广行阴骘,上格苍穹」那一句是遥相呼应。「百福千祥,虽统言其获报之厚,然其中未尝不缕析条分」。这里讲的百福千祥都是形容这个福很多,很多吉祥的事情,不可一一来列举,百和千都是形容其多。言获报之厚,里面确实也需要缕析条分,把它分开来分析。「如行时时之方便,则有方便之福祥」。这是讲到,如果行时时之方便,前面有这一句,我们也讲过,他就得到时时得方便的福祥,福报。「作种种之阴功,则有阴功之福祥」。阴功是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我们做阴功就有阴功的福报,也会感得别人帮助我们,我们不知道谁在帮助,暗地里就自自然然所谓的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不可思议的这个感应的出现,这是因为有阴功。所以总是修什么得什么,如是因得如是果,丝毫没有差错。

  「善大,则福祥亦大;善小,则福祥亦小」。所以因大果亦大,因小果亦小,这里面完完全全是自然感应之道。「信如潮汐,捷於桴鼓」。所以我们要信这个因果,它是自然之理,好像海潮起伏,没有人去推动它的,它是自自然然呈现出来的这些状况。桴鼓,桴就是击鼓的槌子,槌子敲鼓就有响声,敲得大力点响声就大,敲得小力一点响声就小,一敲就响,非常快捷,所以真叫做如影随形。百福千祥人人都希望有,可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为什么?每个人造作的善恶业力不一样,阴德不一样,百福千祥是从阴德中得来的。百福骈臻,臻就是来到、就是圆满,骈就是共同,共同来到,圆满,千祥就好像云一样的集来了,无不是从阴骘中来。

  「阴骘二字,篇中凡两见」。这《阴骘文》短短五百四十三个字,阴骘两个字就出现了两次。「上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里提到一次,「是帝君以身立教,自言其功效如此」,这一句是讲在前面的,它是属於第七句,是帝君自己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的时候,「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是他以身来立教,现身说法,正己化人,自己说自己得到的这个功效。这里,「此言百福千祥,必由阴骘,是帝君鼓励士子,欲吾辈仰法帝君,亦将上格苍穹如此」。前面是他以身立教,这里是劝导我们,我们希望得到百福千祥,那就要努力的广行阴骘。这是帝君鼓励士子,士子是读书人,明白道理的人,只要明白道理就称为士子,不明白道理,书读得再多,都不能称为士子。所以明白道理之后,要仰法帝君,我们要效法文昌帝君那样。你看他一十七世都广行阴骘,能上格苍穹,感动上苍降下无量的福祥。他能这么做他得到,我们效法他也这么做也一样能得到。所以这是最后勉励我们要努力的修积阴骘,这句话就是全篇的总结。

  安士先生后面又附了四则故事给我们说明,第一个是讲「地上天福」,是选自佛典《树提伽经》。这是讲到在天竺国有一个国王叫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位大臣叫做树提伽,树提伽福报非常大,跟天人是一样的福报,受用非常自在,财富无量。有一天国王坐朝,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一块非常白皙的棉纱毛巾吹到他的殿前,大家捡起来一看,好像不像人间的东西。国王看到之后,就以为是上天赐给他的毛巾,一定是天降瑞相,我们的国家将要兴旺了,所以很高兴,只有树提伽沉默不语。国王就问他,为什么你不讲话?树提伽才说,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条毛巾其实是臣在家里用来擦身的毛巾,因为挂在水池旁边,可能是被大风吹过来。这真的是让这国王觉得没什么趣了。又过了几天,大家又看到有一朵九彩的金花,大如车轮,掉到了国王的宫殿前面,国王又召集大家来看,然后询问树提伽这是哪来的?树提伽说,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朵花实际上是臣后院里一朵枯萎的花,大风偶然吹来,把它吹到这。

  国王很吃惊,说你们家到底是什么样的?於是就对他说,我想到你家里去参观游赏,可不可以?树提伽说当然可以,非常欢迎。国王说我要带二十万人到你家,你们家能不能容纳?树提伽说,任随大王的意思。国王就问他了,那你看看,你回去准备,看什么时候准备好我们能去。树提伽说随便哪一天,也不用准备,臣家的床席是自然的,不用人去铺的,饮食也是自然的,不要人去做的,盘子、碗都不用人去举来的,也不用人呼唤,自然就现在面前,吃完也不要拿走,自然它就消失。国王愈听愈觉得怪,於是就带著二十万人到他家,从他家南门进入,结果看见门口站著三十位童子,都是端正可爱。国王问他,这是你的儿孙吗?树提伽就说了,启禀大王,这是臣守大门的家奴。他们又进去,到了内阁门,又见到有三十个童女,绝世无双美貌。国王就说,这是你的女儿吗?树提伽说,启禀大王,这是臣守阁门的奴婢。他们又往前走,到了堂前,看见白银为壁,水晶为地,这水晶透明的,真的像水一样清澈。国王说,这是水,我不敢前进。树提伽说了,大王不用担心,这个水晶地坚固无比,什么东西都不可能弄坏它的。所以就带著国王走上殿堂,那真是富丽堂皇,七宝做的家居宫殿。

  请国王坐在一个金床上,这个床是用黄金做的,然后在一个用白玉做的茶几上面给他端茶。这时候树提伽的妻子从一百二十重七宝帐中缓步走出,向国王作礼。结果作礼,抬头的时候眼泪就掉下来了。国王就问她,你为什么不高兴?树提伽的妻子就回答说,因为闻到大王身上的烟气,所以泪就掉下来,大概是很刺激。国王就说,百姓烧的是那些树脂,诸侯烧的是蜜,天子烧的是漆,漆又没有烟,那是最好的一种薰香,怎么会让你流眼泪?树提伽就回答说,臣有明月神珠,挂於殿堂,什么东西都不用烧,它到晚上会自然的发光,形同白昼。国王烧的这个漆它薰到身上,你看让树提伽的妻子都流眼泪,受不了,因为她的家境太好了。树提伽的堂前有十二重高楼,广大宏伟,国王登上去,看到四周一望无垠。国王非常的喜欢这个地方,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多月,大臣就请国王回去,国王也不肯回,於是又住了一个月。树提伽在国王要回宫的时候,就用绫罗缯彩布施给二十万人。

  国王就对这些臣子说,没想到树提伽是我的臣子,竟然他的富贵超过我这么多,我真不甘心,我想用四十万人来讨伐他,夺取他的财富,可以吗?结果很多臣子也就附和说好。於是国王就调动兵力,带著四十万军队,把树提伽家里团团围住,围了数百层。忽然就见到树提伽家里面走出一个大力士,举著一个金杖,他一比划,就看见四十万人的军队统统都倒下去,而且走不动。这个时候就见到树提伽乘著云母宝车出门来问大家,说你们不想起来吗?那些人都说我很想起来。於是树提伽就举手一挥,这些人马才能够站起来。国王知道没有办法跟他匹敌,於是就撤兵走了。以后这个国王跟树提伽都前往拜见世尊,问佛,到底树提伽前世是什么因缘,这么大的福报。佛就跟他们讲,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在山道里面走过,见到一位有病的出家人,於是发起了敬爱的心,给他布施房宇、衣、饮食以及种种的生活用具,让这位病僧一无所缺,安心办道。这位商人还将自己的功德回向发愿说,愿我来生享受天上那样的自然的供养,又愿我早成佛道,济度恶道的众生。结果就是因为他布施这位出家修道人的功德,他这一生你看虽然还在地上,是人,但他享的是天福。当时这个商人就是树提伽,那位病僧就是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看到,所谓「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真的是过去修大福德感应来的。

  下面第二个故事,讲「举家福泽」,这是出自於戒律里面的,《四分律》。讲到佛在世的时候,在跋提城有一位大居士,叫做琝荼,家里非常的富饶,财富充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他拼命送人都送不尽。家里面有一个孔,像车轮那么大的孔,那个谷米自自然然从里面就涌出来。他的妻子用八升的米来做饭,结果竟然能够养活四部兵,就是养活军队,以及四方的人,还吃不尽。他的儿子用一千两黄金来布施给军队和四方的乞丐,都布施不尽。他的媳妇用一盒香供养军队和四方的乞丐,香也用不尽。他的奴婢,耕田的奴仆,用一犁田,结果耕出的米无数,吃不完。他的婢女用八升谷来喂这些四方兵的马,也吃不尽。你看全家老少各自显出自己的福力。琝荼他自己这么大福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样的原因,就问佛。佛就告诉他,你们每个人都有福力,这是从前在王舍城有一个织布师,他还有他的妻子、儿、儿媳、奴婢有一次正要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辟支佛来他家里乞食,辟支佛是圣人,出了三界,全家人当时见到辟支佛来,很高兴,都纷纷拿出自己所吃的来供养。辟支佛说,你们供这么多我也吃不完,你们每个人供一点就行了,对你们不少,对我已经够满足了。於是大家就都供养了他。辟支佛受供以后就现出神通,飞身到虚空中,现出种种的神变。结果织布师全家看了都非常欢喜,后来他们一家命终以后都生到天上。佛告诉他们,说你们就是前生这个家里的人,现在从天上下来,还有余福未尽,有这样的福报。

  我们看到这样的福报很羡慕,为什么他有这样的福报我没有?他这么幸运遇到辟支佛能够供养,我为什么遇不到辟支佛?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像佛菩萨,没有一个证果的圣人,上哪找辟支佛?如果琝荼当年他们家也是这样的心理,我想辟支佛也不会去找他们家去应供,为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分别执著,强烈的分别执著就不堪受福。好像这个人心量太小,就如同那个器具很小,你往里头装水,装一点就满了,就溢出来了。所以量小福就小,量大福就大。量怎么叫大?分别执著少就叫量大。没有分别执著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个福就不得了,不可思议。所以他们前生肯定是乐善好施的人家,不管见到谁,都欢喜供养,见到每一个乞丐都是这样供养的。所以偶然有一天来了一位辟支佛,他也如同平日那样去供养他,这叫真心供养。真心里面没有分别的、没有执著的,不是说辟支佛我就供养多一点,乞丐就供养少一点。有这种心,他得的福肯定不大。所以要平等施,这是得大福报。总有一个机会佛菩萨来示现来应供,所以你能平等供养,必定得不可思议的福报。千万不可以有差别的心、高下的心、傲慢的心来供养,要以恭敬的心、平等的心、清净的、不求回报的心来供养,这个得福无量。

  安士先生评论当中说到,说在谚语当中说,「一人有福,泽被一屋」。虽然如此,在同屋里头的每个人,实在讲他们自己的福分都是他们各自修来的。你有福你能够福泽家人,家人也得有福,才能受你的福泽,他要是没福,你要帮他,他也受不了。所以总是福要自己修。福有大有小,每个人不相同,那都是所谓的「自作自受,自求多福」。所以安士先生这里说,贵人家的子女,必无乞儿相貌,贱奴家的后代,必无卿相八字。为什么?因为同业才相感,同类相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自己过去生中是这个因,所以就会有这个果,自然的。我想改变现前的状况,怎么做?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自然你的境界就改了。

  好,下面第三个故事,是「累世科第」,出自於《现果随录》。这是讲太仓县有个人叫王文肃,名字叫锡爵,这个人谦恭温厚,广积阴功,他是做一个神庙的负责人,地位也比较显贵,可是他终身对任何人都没有两样,没有分别,庙宇也是无论大小他都会为庙宇题书额来护持神庙,因为古代神庙是因果教育的场所。像我们师父常讲,中国古代三个教育机构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一个是祠堂,每一家都有祠堂,祭祀祖先的,教孝道,第二个是孔庙,供奉孔子,至圣先师的,教尊师、教伦理道德,第三是城隍庙,城隍庙是教因果教育的,所以护持这三种教育场所那个功德很大。这位王文肃晚年还叫工匠用金和银和在一起的汁来画菩萨的像,而且亲手在像上题写《心经》,布施给人来供养,护持正法。结果他的儿子缑山先生,叫王衡,考上了进士第二名,一般讲榜眼,状元、榜眼、探花,这是进士的头三名。他的孙子烟客先生,叫王敏,也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而且信仰三宝,每到黎明时刻就起床来礼拜诵经。他十七岁就会念《金刚经》,一直到八十岁,没有缺过一天。在荒年他常常出钱来施粥济民。有一次他的同乡有一位叫陆允升先生,就梦到在一座大的寺院里面,就有一个老僧对他说,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的豆子,六个人在挑这个豆,有黄豆、有蚕豆等等。老僧说,这都是这位王文肃他的孙子烟客先生前生所积的善业,大善是用给一个蚕豆来记,小善就用一粒黄豆来记,这里你看看,有六石这么多的豆子,可见得他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这位烟客先生王敏生下了儿子九个人,孙子二十多人,全都是金榜题名,地位显要,第八子还两次当了丞相。所以后来这位先生,就是王文肃先生,也被加封相位的爵号。所以一家你看累世科第,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全都是因为祖上有积功累德。

  第四个故事叫「福被江南」,是选自於《东海家乘》。这是讲到明朝在昆山这个地方,这也是安士先生的家乡,在江苏,有一个人叫做徐在川,这个人他是刑部官员徐申的儿子,很擅长於文学。有一次在江浙一代出现了倭寇,就是日本这些盗贼来江浙一代骚扰,常常都有战事,可以说搞到民不聊生,当时又出现饥荒年,所以难民载道。这个官员又因为正在打仗,不敢向朝廷报告这个饥荒的情况。当时有一位官员,叫做严公正,他在家里,於是徐在川就劝他应该为民请命,要把我们这里饥荒的状况向皇上禀奏,结果严君听了之后犹豫不决。徐在川就代他起了草写了一个疏文,滔滔数千言,情词非常恳切,非常哀婉,然后就哀求严公,请严公来上报,然后还善巧的跟严公说,说你不妨可以问问算卦很准的一位瞎子,可以看看是不是应该上疏。之后徐在川就焚香告帝,祈求上天加被,而且暗中又送一些钱给那个占卜的瞎子,希望他劝这位严公要上疏。结果一占卦,占得一个吉卦,内容就说的是上天协助,很吉祥的。於是严公看了之后也很高兴,就决定上疏。结果这一上疏,果然得到皇上的批准,最后免除了江南全省的赋税,使到很多人都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而且把粮仓也打开,让凡是过去缴过税的百姓,统统都来领回自己的粮食,这对当地解决一个大问题,所以欢声载道。没过多久这位严公就被皇上提拔,最后荣登相位,做了宰相。这位徐在川,就是当时鼓励严公上疏的人,他也做了交河令,成绩很好,政绩显要。他的长子被聘为太仆公。太仆公的曾孙有三个人,结果有一次大考,名列进士的头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统统都是这一家的。后来又生了五子,这五子也统统都做了进士,所以江南一带称为叫五子登科,子子孙孙当中做官的都很多。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人能够全心全意的为民、爱民,他的这个功德之大确实是福泽后世,福被江南。所以人发心只要是勇猛,精纯为人,没有考虑到自己,天报之福就特别的快速。

  我们在今年就看到这样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今年五月十二号在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在这个地震当中就有一位英雄的少年出现,他的名字叫林浩,他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才十岁。结果这个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小林浩跟其他同学一起从教学楼往外转移,林浩是班长,带著大家跑,结果没跑出去已经被压在废墟当中。小林浩当时在废墟里面组织自己这些班的同学唱起了歌曲,「大中国」的歌,鼓舞大家士气,安慰那些受到惊吓的女同学,大家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有不少的同学爬出了废墟。结果当小林浩挣扎出来之后,发现还有不少同学埋在废墟当中,这位小林浩没有惊慌逃离,而是再一次的钻到废墟里面展开救援。他把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整个过程当中他身上多处受伤。之后这些同学都被转移出来,脱离了危险。结果在五月二十号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的电视台都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这位九岁半的儿童,竟然能够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想到别人,而不是自己想逃命,当时对全中国的人民都是一种激励。后来这位小同学接受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四个部门的表彰,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而且在颁奖的晚会上受到了我们国家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亲切接见。他的父母原来是位很平常的打工人士,因他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阴功而显要。我们都熟知的,在今年二00八年八月八号晚上八点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位小林浩同学跟高个子明星姚明,一起走在中国代表团的最前面。这位从来没有出过大山的孩子,就是因为他在患难当中能够想到别人、救护别人,你看他的福报现前,令到全世界亿万人的瞩目、赞叹。那我们想到,他的未来也一定是一片光明。所以真的是,人只要能够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必定是上格苍穹,必定是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文昌帝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

  古来的例子太多太多,现在眼前的例子也不少,都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就拿我们最亲近、最敬爱的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法师做例子,你看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福报很少,正好遇到抗日战争,逃难,流离失所,后来到了台湾,也是一个人,举目无亲。有人给他算命,说他是一个乞丐的命,贫贱到极处,而且还短命,不超过四十五岁。我们师父也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家族里,祖父、父亲、伯父都没有超过四十五岁就走了。所以后来学佛了,他也就把自己的时间表定在四十五岁。他是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三十三岁出家,出家就讲经。他的发愿就是讲经教学,振兴佛陀教育。结果到了四十五岁那年真的得了一场病,他也不找医生,不看病,知道寿命到了,医生治病不治命,看也没用,老老实实念佛求往生,没想到这个病就好了,他就继续讲经,你看一讲讲了五十年,到今年是八十二高龄,我们一看他,福报愈来愈殊胜。

  就用世间的说法,所谓五福临门,这个五福是什么?第一是长寿。你看我们师父本来是四十五岁的命,结果活到了八十二,依然这么样健康。长寿、健康是无畏布施。长寿和康宁都是五福之一。我们师父过去常常放生,无畏布施,布施医药。一开始拿出一块钱、两块钱布施,现在你看他,就在澳洲,每个月拿出两万块钱澳币,就在图文巴小镇上布施给当地的一个医院还有临终关怀中心。在五年前我们师父到泰国访问,是泰国当时的副总理查瓦利将军接待,当时正好泰国的太子五十岁寿辰,准备建一家僧伽医院,还缺二百万美金,我们师父就慷慨答应了。旁边的人都说,师父这是二百万美金,不是泰币,怕师父听错了,二百万可不是小数字。可是我们师父答应了之后,回头问,那钱在哪儿拿?大家也都你看我、我看你,没想到三天之后就有护法居士把二百万美金凑起来,送到泰国指定的帐号。所以今年这个医院也建成,我们师父应邀去参加它的开幕典礼,末学也有幸前往。你看这里讲的长寿、富贵、康宁,我们师父上人福报都现前了。这个富贵不是说你有多少钱叫富贵,是你有福,你身上可以没钱,可是要用钱的地方就有人供养,那真的是富贵,而且很自在。这是什么?财布施。还有好德,好德是师父他的德行,你看举世敬仰,不仅是佛教徒对他很敬仰,连其他宗教的人士,见到他没有不恭敬的。考终命是最后,我们师父他已经告诉我们,拿到往生把握,这一生肯定往生。为什么他能往生?他放得下,只要对世间什么都放得下,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定能往生。所以你看看,世间人享的五福师父上人都有。怎么来的?这一辈子修来的。所以我们读《了凡四训》,知道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看看我们师父,他就在眼前,他就是个大了凡。他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更殊胜,了凡先生是命中活到五十三岁,他延长到七十三岁,我们师父命本来是四十五岁,现在八十二岁高龄,还是每天你看精神奕奕,讲经不断,讲《华严》,他的富贵、他的声誉,各方面的福报,比了凡先生殊胜太多了,但是原来基础比了凡先生差。正说明什么?百福骈臻、千祥云集真的是从积功累德、修阴骘中来。修阴骘就是修大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断的做,自然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读了《阴骘文》,一定要依教奉行,也能得到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好,我们一起共勉努力。我们《阴骘文》到今天就全部讲解圆满。有说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十集)  2008/12/30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5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