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刘余莉:奢侈传家难


   日期:2015/8/22 14: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政要论》上有这样一段论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尧舜之居,土阶三等,夏日衣葛,冬日鹿裘。禹卑宫室而菲饮食。此数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节俭之至也。”也就是说,凡是修身、治国的人,关键点都是在于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所以经传(此处指《礼记》)上有一句话说:“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考察历史会发现,凡是有家有国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昌盛,没有不是凭借于节俭的。他失去天下,也没有不是因为过分奢侈浪费所导致的。节俭的人,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奢侈浪费的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情欲。放纵自己情欲的人就危险了,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就可以平安了。尧、舜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三级土台阶,夏天穿着粗布所编织的衣服,冬日也是只穿着鹿皮制成的大衣,他们的衣服都是很粗陋的。禹也是同样,他的宫室非常简朴,饮食非常微薄。这几位帝王并非生来情之不好,而是他们最大程度地做到了节俭。恰是因为节俭,能够使天下太平。

   中国古人讲:“欲是深渊”。一个人的欲望一旦打开,就没有边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哪里做起呢?《大学》上说,要从“格物”来做起。“格物”就是格除自己的物欲,使你面对财色、名利都如如不动,这才叫有定力,才能够明智。“格物”之后才能够“致知”,你的智慧才能够显明。“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你才能把心放正,你才能够去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要想修身,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提升自己的境界,从哪里做起呢?应该从格除物欲做起。我们吃、穿、住、行都要力求俭朴,不要拿钱来奢侈浪费。中国古人从小教导孩子要勤俭持家。所以,曾国藩虽然做到了四省总督,家庭非常的富裕,但是他仍然要求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而且告诉他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够放纵自己的欲望。人在童年的时候应该积福、惜福。一个人一生的福分是有限的,不能年轻的时候都糟蹋光了。中国人有一句话:“少年得志大不幸”。少年的时候就非常的有钱有势,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福分,还大手大脚地放纵奢侈,很快就把自己的福分给消掉了。所以中国古人与西方恰恰相反,我们从小教导孩子勤俭持家。我们去参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看了之后非常感慨!为什么?因为这些家虽然非常的富裕,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用《论语》来教导子孙。甚至他们家的亭子上,写的都是《论语》上的教诲。他们能够富贵超过三代,都是因为勤俭持家、孝悌传家。所以我们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很好、很富裕,也不能够随意地浪费,要懂得惜福,懂得积福。中年的时候,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来贡献社会,回馈国家,服务人民。当一个人心中有这样一种观念的时候,他即使承担很重的工作,也不会感受到压力。因为他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社会的和谐,乃至于千秋万世所做的贡献,看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他没有压力。由于中国人把儿孙教导得很好,到老的时候,儿女围绕膝前,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人生轨迹,确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摘自《群书治要十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