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17】


   日期:2015/8/23 8: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61、往生净土需要哪三资粮?

  具足信愿行,即是净土三资粮。同时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YIN,自利利人,更合佛意。临终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去。

  念佛的人,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53页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YIN,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52页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162、为什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乃最简便之要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5页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85页 复汤文煊居士书二)

  163、依哪八句话,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谈玄说妙,弄口头,求神通,宜置之东洋大海外,方可亲得实益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10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91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三)

  164、信愿行三者是什么关系?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吗?

  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复陈锡周居士书)

  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79页 复琳圃居士书)

  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9页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165、如何认识和处理愿与行的关系?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此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书)

  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按时杭僧□□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学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蕅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6页 复拟答某居士书)

  166、念佛求生之人,为什么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谁?

  末法人障深慧浅,求知不可得。不如学愚夫愚妇,老实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附来书)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窃谓灵峰、梦东诸大师,及我师文钞,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妇通途立说。若吾辈能通文字,心思复杂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妇之念佛方法,断断不能往生净土。鄙意以为念佛求生之人,当先求知念佛的是谁,盖既见主人翁,则念佛方有用处,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应当如是,即念经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动谓老实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识得念佛的是谁,则念佛何能老实,何能死心。纵使日夜十万声,于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专主持名,不参是谁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罢参以后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见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实可哀愍。当时时苦口劝人,而居士中竟有谓我为邪见者。佛法真义,沉晦至此,曷胜痛叹。兹特披陈所怀,敬求印证,并乞详加阐示,众生之幸,非仅雨木一人之幸也。

  详观来书,不胜钦佩。阁下欲令一切人亲见本来,直登上品,观经所谓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发菩提心,劝进行者,其阁下之谓乎。虽然,说法当须观机,若不察机,妄投法药,则与庸医以药杀人无异。须知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使世皆上根,则阁下所说,诚为有益。而上极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愿求生,而教以参究是谁,参而得之,固为大幸,尚须重发切愿,以求往生。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参者,其能真到大彻大悟地位者有几。夫知念佛的是谁者,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勿以余人论,即阁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阁下未到,以至则决不敢说灵峰、梦东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及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语。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然,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光虽庸劣,民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已所学而从我乎?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43页 复汪雨木居士书)

  167、念佛之人为什么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无信愿求生,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生死不了,轮回无有出期。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一函遍复)

  168、念佛人为什么不可以自杀求往生?

  若厌世心切者,不如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以自杀求往生不仅不能往生,反而成枉死鬼矣。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0页 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169、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错在哪里?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1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170、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8页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所言照料林事(编者注:谓居士林团体事务),不能专修,深恐难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难如愿者。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808页 复王诚中居士书)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5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