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20】


   日期:2015/8/24 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若人人知此道理,则天下和谐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以也。极,穷困苦荼也。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此二语,最为明显。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业业,恐惧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由兹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95页 因果实证序)

  192、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对当今社会和谐和培养后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人人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少时栽培成性,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为千圣不易之法也。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亦居尘学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风不坠,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圣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则家齐,行之于国于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12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今之时世,坏至其极,其原由于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欲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以心不改良,则一法才立,百弊丛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75页 复卓人居士书)

  今日世道之乱,为开辟所未有。究其根原,总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讲因果报应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则贤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渐可太平矣。祈与一切人皆以此说恳切告之,亦居尘学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7页 复观心居士书)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著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11页 复洪观乐居士书)

  193、念佛人为什么也会惨死?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周颂尧居士原函: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重报后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43页 复周颂尧居士书)

  194、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

  人积善与积不善,因也;余庆与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5页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195、学佛法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因果是以身谤法吗?

  此种人虽聪明学佛法,但因执理废事,不修因果,为偏邪狂妄之人。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故为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学佛之人应深信因果,理事并修。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复取伯诚居士书一)

  196、为什么说佛法包括所有世间经世之道?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何以深则见深,浅则见浅?

  举凡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之善恶报应。倘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

  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

  佛法虽属出世之法,所有世间经世之道,悉皆包括无遗。举凡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之善恶报应。尽义尽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顽劣,则不是伪为,便是故悖。倘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竞倡新法,废弃旧章。虽父子夫妇之伦,尚欲推翻,况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为挽救,普劝悉皆研究佛学。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一传十,由十传百,至千至万,靡然风从。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此实治乱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轮也。当今之世,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训,虽圣贤齐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纵天姿高上,亦难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24页 学佛浅说序)

  197、有人见为善而得祸,便说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说恶不可戒。遇到如此愚人应如何劝教?

  如此愚人当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为其详细剖明,报应事迹,为其揭示,以警其操行,束其身心。须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60页 复杨宗慎居士书)

  198、世之愚人诮谤念佛人为生死预修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YIN杀为有福、为有智。遇此种人应如何对待?

  此种愚人不知因果。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念佛人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要以佛所说为依归,决不以此种愚人所说者为根据。

  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于关于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YIN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为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61页 复杨宗慎居士书)

  199、世出世间圣人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有什么后果?

  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6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200、人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以为人不知鬼不觉。何以解释?

  须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所以稍知因果报应者,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

  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实则暗存恶心,以行恶事。意谓人既不知,有何妨碍。不知吾人之心,与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随起一念,彼则无不了知。故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99页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