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成大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日期:2015/8/29 1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止学》,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典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

  隋·王通 《止学》

  《止学》——智卷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止学》——利卷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止学》——辩卷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王者不辩(资料图 图源网络)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止学》——情卷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止学》——释怨卷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止学》——心卷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3、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於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忧虑和祸患了。

  4、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止学》——修身卷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于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3、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自身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4、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成大事       愚蠢)(五明学佛网:成大事       愚蠢)  

 一个人,越是低调,​越能成大事 

 能成大事者,独有的“锋芒” 

 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 

 成大事的人坚守的八律和15个“道” 

 真正成大事的人​,具有四种处世智慧 

 引人深思的哲理句子,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 

 成大事者:守愚、守静、守​时、守信 

 南怀瑾:成大事者,能任劳还是能任怨? 

 如瑞法师: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要看他如何与人相处 

 欲成大事者,必先戒邪YIN! 

 命中有多少钱是个定数,贪污受贿是愚蠢至极的行为 

 欲成大事者,必先戒邪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