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满一上师:菩提心即佛心


   日期:2015/8/29 19: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心即佛心·序》

  满一上师

  《菩提心》杂志编辑部按:满一上师应国家宗教出版社之邀,以2009年大圆满禅修中心十一法会开示为蓝本,整理出版《菩提心即佛心——佛法成就之路》一书。满一上师在此书中,以究竟的智慧站在证悟成就的顶点,以荷担如来家业的大悲愿力,提出成就菩提心的过程就是完整统摄佛法修行的框架纲领,系统梳理了人天乘、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佛法的修学脉络,次第安立了菩提心各个阶段的修法,阐述了各部修法的共与不共,将八万四千法门都统摄导向殊途同归的究竟证悟。此书是一部显密全圆的佛法修证道次第论著,满一上师为此书亲作序言,并慈悲开许先行刊登《自序》,让学人近水楼台先睹为快。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根本任务就是荷担如来家业。作为佛弟子应该把荷担如来家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任务来承担。但究竟什么算荷担如来家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要想真正弄清楚荷担如来家业的内在意义,还是要看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就和弘法过程。他自己成就之后,到兜率天看因缘,下生以后看到众生之苦,出家、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道,证道以后没有到法界去,而是留世,转法轮,一生说法三百多场,直到涅磐。无非是一个问题,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大悲。在践行大悲的过程中,他自己利用殊胜的方法,证到了空性。也就是在解救众生的同时,他得到了解脱和成就,得到了智慧。那么,我们看佛一生的整个过程,就是大悲心和求得究竟智慧。只有在究竟智慧的指导下,才能有真正平等不二大悲心;只有大悲心才能促使智慧的完成,这是一个整体。所以,荷担如来家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行菩萨道,一个是对众生有责任,来度众生,再一个是使大家离苦得乐,成就佛果。另外就是传递圣道,把这个弘法利生的事业能够延续下去,荷担如来家业也有弘法利生传承延续的意思。只有同时以大悲心为因,以般若智慧为中心,才能使如来家业能够荷担下去,核心就是这个问题。

  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方便法门,释迦牟尼佛留下的每一个法门都非常殊胜,每一个法门契入进去都能得到成就,都能得到解脱。不管中国的禅教律密净,每一个法门都能够从最低到最高达到成就。但我始终有个想法,佛法有其完整性,应该有一个内在的框架或纲领,可以全面系统地统摄各个修法内容。从一个凡夫到成佛,不同方法分配在不同阶段,最后成就佛果。所以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方法,每个方法都能成佛,每个方法都是究竟的,还是得这么看。但从整体上说,诸法安立,各有不共的作用。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承、完整的修法体系,有必要让每一个与佛有缘的众生、皈依学佛的弟子,都详细了解从凡夫到与佛结缘,一直到成就的整体过程。这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修佛者会非常有意义,有帮助。用见地指导修行,用智慧指导修行,明明白白地来修行。

  所以去年我就提出,菩提心,成就菩提心的过程,就是完整统摄佛法修行的内在纲领和框架,是在各个方面体现修法的最好最完整的一个方法。因为咱们学佛就知道,佛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成就了,就是成佛。成就菩提心的道次第和过程,也就是成就佛的过程。如果对这个道次第比较清楚了,那么学佛就不会走弯道,修行就能直达,也不会偏废某些学科。可能看起来学科多了,但实际上时间短了。因为补课就不如基础好,基础一好,修法肯定会好。所以我反复思考认为,成就菩提心的道路涵盖了一切法门的各个阶段。殊途同归,菩提心是各个法门共同的粗线条框架结构、理论体系,最后都得归到不二法门,智慧成就。所以把这个体系搭建起来,智慧由低到究竟,方法由低到究竟,而且在其中能体现各门各派、各个法门、不同次第的特点,使每个法门在整体修行理论框架中都能有所安立,使每个法门都能起到成就佛果的不共作用。这样就更利于成就,更利于解脱,更利于完成菩提心的修持。

  我当时想,佛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完成的过程就是修行成佛的过程,这最能代表佛陀的思想,荷担如来家业。整个体系应该以五乘佛法为理论构架,首先要论证佛心就是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完成胜义菩提心的过程,也就是成佛的过程,再转入五乘佛法的次第阐述。五乘佛法安立了,就有五乘佛法的修行方法。把五乘佛法的见地阐释清楚,五乘佛法的次第安立以后,再安上不同阶段法门的修法,整个架构体系也就完善了。

  本书阐释佛法修学体系有七点不共:

  第一是强调了以往多被忽视的人天乘佛法,特别是人乘佛法,这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乘是佛讲的,任何教派都不否认是正法,不管禅教律密净各宗,还是中国、韩国、日本、印度、藏区等地,都承认人天乘是正法。但是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把人乘忽略了。安士高时期翻译了很多佛讲如何做好人的经典,比如《愚人经》、《人经》、《善生经》、《道业经》、《教诫经》等,这都是指导人道的经典,怎么作一个好人,怎么做一个合格人,怎么保证下一世作比这一世更好的人。安世高翻译了不少,但是后面没有人讲,也没有人注释,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有人重视。这说明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尽管承认人天乘是正信,是正法,但是被忽略了。人天乘佛法被忽略的后果是,佛教入世受了影响,佛教宣传自己受了影响,培养信众也受了影响,甚至使佛教队伍都受了影响。学佛者、佛法修行者不能与世间结合,求得世间圆满,再出世间圆满。队伍受影响,弘法受影响,社会形象也受影响。直到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后来印顺法师提出“人生佛教”以后才受重视,但由于那时候战乱也没起多大作用。目前正是国家昌盛时期,也是政府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很多人提倡传统文化,所以现在把人乘佛法讲好了,在教内大家都明白了意义,要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先做好人,就是入世精神,菩萨精神。这样也能让每个人与儒教相应起来了,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使家庭好了,细胞好了,整体国家才能好,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对入世有好处。这对每一个修行者求得世间圆满和出世间圆满也是必要的,为更上一个台阶的修行打下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乘应该好好补上这一课,多讲一讲人乘的修法和人乘的要求。不仅要讲佛怎么教作一个人,儒教怎么做人也可以提,中华传统文化做人也应该吸取,这是圣人对做人的教导,要展开说。

  第二是佛教讲做人的不共。佛教讲做人和儒教、传统文化不同的地方,也要体现出来。首先,前面讲的不共是这一世如何做人,做好人,做合格的人,佛教并不只是为这一世,为此世和后世都要好,好上加好,一次比一次好,是有因缘有条件的,这就与儒教与传统文化不一样了。其次是指导思想不一样,佛教是从因果来认识做人,在明因果的基础上,就有了根据,有了内在的力量。内在力量在修法上就会体现出来,修法上讲究五戒和清净心,以清净心生起善心。善心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戒,一个是作善事。戒本身是清净自己,也是善心,也是菩提心的显现。所以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是成就人道,人道的清净心、善心是成就世俗菩提心的第一个阶段。其实,世俗菩提心就是主要解决人道的问题。菩萨要在六道中度众生,脱开人道,修菩萨行就难以落地。人道的善心是从清净自己入手,自己想清净就要持守戒律,如五戒,断除烦恼,使自己身心清净,与此同时又不伤害别人,也是菩提心的一种显现。清净自己、持守戒律的同时,还要做善事。因为佛法修行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所以要多行善事。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做善事能使自己身心快乐,做善事能够促使下一世的提升。以上就可以促进成就世俗菩提心,这是在人乘体现的。所以人乘佛法既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合拍,也与社会需求合拍,符合佛法的入世菩萨行,也能为修行打下基础,更符合自己修行的道次第。

  在人乘佛法方面,我们强调了戒律。有些人把戒作为一种约束,就错了,戒本身是清静,戒的东西是烦恼,戒掉就使自己清静,把烦恼的东西消除,这叫戒。烦恼是造业,既是造业又是烦恼,守戒既清静又去除业力,那就得戒。为什么人们戒不了,主要是没有深入分阶段、分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去戒。那就是违反性烦恼、困扰性烦恼、隐伏性烦恼没有分出来。如果分出来这三方面烦恼,身口意所做,分别对治,再加上从根本上智慧解决了,就没有烦恼了。做人如果从这个层面,从高层次入手,从清净心入手,就很容易使自己清静,再守戒也就不痛苦了,感到是一种清静,是一种善业,就会很自然地做好人。修佛守五戒不会感到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享受了,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提升。强调戒律,大讲人乘,这是一个不共。

  第三,天乘安立为世俗菩提心的第二个阶段。对于神仙,有些人比较模糊,好像谈天不究竟,或者佛教徒不具备这种资格,或者不正信。很多教界特别是出家人,谈仙色变,左得不行。但是天道仍然是正信的佛法,不但正信,而且要想当天人还很不容易。因为他不知道,更不去研究做天人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次就开始讲,当天人是一种正信的佛法。以往别人没有提及或不重视作天人,这一世当人,下一世怎么能作天人?具备的条件,具备的标准必须说清楚。所以是按照正法来说作天人的标准。

  道教讲究当神仙,其它宗教也是当神仙。道教当神仙跟佛教正好有相符之处,其它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善法,当神仙都要遵循善法,施行善法,行善。而佛教特别突出的就是十善法。道教讲必须立善,当小神仙三百善,大神仙千二百善,这都有要求。佛教讲十善法,是从身口意高层次上的善法。同时还得修禅定,所以我在这里讲了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作大神仙的必备条件。只有禅定才能促使更清静,才能使善法做的究竟、圆满。反过来也只有做了善法才能进入禅定。因为他清静了,戒律也清静,好事也清静,才能由色界天到无色界天,达到最高点。我又认为应该多讲教界不大注意的天乘,因为人们对天乘有偏见,所以才造成人们不讲这个天道。所以这一次讲天就是不共,而且不仅讲天,还把天人的形成、位置,以及到天上当天人的条件,具备的标准等等都说清楚。借助天乘讲四禅八定是成就世俗菩提心的第二阶段。同时也把神仙、天人差在哪,不究竟的地方,如何才能进入涅磐,也给大家说清楚——就是不够灭尽定,心行处没有灭。若心行处没有灭,再高再微细的禅定,仍然是我们识里产生的东西,就是心里产生的东西,还有心行。有心行,就是世俗,就不能达到最高的清静和究竟。所以这就给大家说清楚了,只有心行处灭之后,再生起的清净心,才是真正佛说的清净心,达到究竟涅磐。

  所以这一次讲法安立上阐释菩提心,从人乘戒律善心和天乘四禅八定两个阶段成就世俗菩提心,这在汉地大乘讲法是不共的。包括藏传佛教对人天也不注意,更不去鼓励人们怎么这一次做人,下一次作更好的人,能当天人,讲做人天的条件,以前没人讲。这几个不共的特点,是按照五乘佛法的次第安立进行的。同时还是讲了佛法人天乘的不共在哪里。

  第四个是成就解脱菩提心,就是解脱道。这也纠正了以往佛教对小乘的看法。在过去大乘密乘对于小乘是有偏见的。很多人认为小乘根本没有菩提心,不是菩提心成就,就是证悟了空性,自己解脱了,这么个过程。但是我总是觉得,小乘如果没有菩提心的平等性,是进不去的。我觉得小乘是有菩提心的。后来看了一些小乘的书,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所以这一次提出来,小乘是成就解脱菩提心的一个阶段。这也是菩提心,也是解脱,是菩提心的范畴,而且修这个菩提心得到了解脱,但是自了的解脱。为什么说他是菩提心,因为具备了菩提心的性和相。菩提心的根本有体相用三条,体是空性,相是光明。他见性之后基本具备了这两个,虽然光明不太强,但毕竟具备了,具备了菩提心的基本的体和相。所以应该斩钉截铁说他是菩提心,而且声闻有声闻的菩提心,缘觉有缘觉的菩提心。只是小乘缺少更完美究竟的大悲菩提心。我们这一个不共是讲了,小乘是菩提心的范畴,而且能得到解脱。小乘有无量的慈悲喜舍的菩提心,但他这个菩提心是愿心,这个愿心是愿意让众生好,愿意让众生高兴,愿意让众生离苦得乐。小乘这种愿心也是无量的,因为众生无量,他这种心也是无量。只是这种无量不究竟不彻底。而且目的和大乘也不一样,他目的是为了自了,才修四无量心,他是为了自了,才修菩提心。所以我们还揭示了小乘的不完善的地方,他只是愿,而且是为了自了。

  在小乘里面,我们还讲了修小乘成就最根本的方法,修四圣谛,修十二缘起法。四圣谛、十二缘起法弄清楚,什么是苦,佛的基本理论都在这里面。佛讲的核心内容就是四圣谛,人间的实质是苦,苦的原因等。实际上这些应该是我们学佛前行的内容。在讲解小乘这个问题上,我们把三十七道品做了详细介绍。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行最根本的方法,八万四千方便法门都离不开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变十,十变百,变成无量法门,都是从这来的。因为人们过去对三十七道品不了解,所以对自己所修的法门,上师所教导的方法,显宗所说的这些修法,就没有从根本上明白,这也是修行的一种缺失,对修行极其不利。所以这一次又把过去认为修小乘是自了汉、自私的这些方法,好像就属于小乘被看不起的修法,三十七道品,作为整个佛教修行的根本大法,一个母法,介绍给世人面前。这个想法是不共的,也做了一番思维和策划工作。这样认识三十七道品,我们每一个人修法就都有了根基,有了来处,各法安立就更明确,更清楚。这还是不共。

  第五是关于大乘菩提心。大乘菩提心主要是一个愿,一个行,这两个问题。这个可以说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就是解决一个愿,一个行。菩提心发不起愿来,就谈不上行。再者,菩提心没有大愿,也成不了大菩萨,也不能往前走。关键在于发愿发不起来。发愿非常难。这一次显密圆融,汉传藏传,加到一块,探讨怎么发起愿来这个课题。第一我们对汉传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做了重点介绍,基本能代表大乘发菩提心的想法和做法。第二是以阿底峡尊者的七重因果作为发菩提心的很好方法。七重因果方法的基础仍然是佛的基本理论——空性,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是无量的,众生无量生生世世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从基本认识和观念上,把众生都变成做过自己的父母。但是光知道还不行,还生不起大愿,必须从自己最亲近的母亲观起。现在有的人说不观母亲,而是想独生子更容易生慈悲心,但独生子没有报恩的说法,再全身心去付出还是还债。无论如何还是要观母亲,然后根据都做过母亲的推论,把众生都看成如母的众生,一看如母众生甚至为自己在受苦,就发愿,要救度。这就与小乘不同,承担起了救度如母众生的责任、重任!发菩提心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用七重因果的方法就是这样发菩提心。

  修菩提心也有显密,我们主要介绍两个方面。首先,密乘修菩提心,行菩提心,是自他相换。自他相换的理论也有安立,是怎样安立呢?是平等智慧的安立,必须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安立才能成功。比方说,我是缘缘合成,你也是缘缘合成,都是空性,根本是一致的,而且互相还有转换,都是根性平等。自他相换的根本也是空性,做的事也是空性,就是三轮体空。有了三轮体空的理论,再从人的凡夫俗子的感情上去自他相换。凡夫俗子谁都愿意让我好,我幸福,我圆满,或者亲人圆满,或者不认识的也圆满,但仇人生不起来。现在是切换调换一下,把利我的思想转过来,众生都是一样,人家也需要幸福圆满,我成就人家的幸福圆满。原来是对别人漠不关心,现在是对别人要关心,对自己漠不关心。这都是平等性智,以凡夫俗子的我执自利来切入,通过自他相换,解决了修菩提心问题。自他相换的修法,汉传佛教是没有的。我们以显密圆融,运用这个修法,切实提升修行,弥补了缺憾。其次修菩提心,大乘必须受菩萨戒,必须按菩萨戒的要求清静自己。该做的不作也是犯戒,严格要求自己。从清静自己的必要性上,为荷担如来家业的重要性上约束自己。然后就是六度四摄,以六度圆满福慧资粮渐证成佛,以四摄度化众生,这就是大乘。这和大家讲的基本都一样,我只是从重点上加以简要介绍。我们特别强调了作大乘菩萨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地讲了,要想作大乘菩萨的三个标准,就是责任心、成佛和弘传佛法,三个根本。

  第六是最后圆满成就究竟菩提心。成就究竟菩提心按说也包含在大乘里,宗喀巴大师讲大乘发心就是佛乘。我们的不共是专门列了个佛乘,为什么这么讲呢?虽然按说大乘修完就是佛乘,就不用再讲了。但是他没有涵盖所有关于成佛的不共教授。大乘的目标是成佛,也就是圆满证悟究竟菩提心——佛心,有基、道、果三个层面的教授。大乘菩提心是从基位、因位讲成佛的修法,需要很长的时间,渐证成佛。还有道位和果位的修法,即从道位和果位直接修究竟,最有代表就是金刚乘。道位金刚乘修法是依靠上师传承的力量,把自己变成本尊佛,直接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至本尊成就,并在本尊中行菩萨利生事业度化众生。同时根据学人的不同根器,亦可加修圆满次第,即通过气脉明点的特殊修法,转识为智,证悟空乐、空明和无念妙觉智慧,成就究竟菩提心。当然细分还有侧重气脉修法的父续密集五次第和侧重光明修法的母续胜乐那洛六法。在这以上,密法里对金刚身和金刚心的论述就非常透彻了。果位金刚乘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圆满,见地跟禅宗见是一样的,就是人的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都具有清净的本觉智慧,或称佛心、本心、真心、如来藏,也就是究竟菩提心,均本来具足,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无二无别,从这点上说都是佛,只是众生多了个障碍,而佛是清静无染,去除障碍也就行了,就本具的佛性上说,是无需修无需证的。这个“东西”也没好,也没坏,也没多,也没少,就是原来那个“东西”赤裸地显露出来了。所以,修法是从果上修,就是直接从佛上修。从金刚乘上说,佛乘基位菩提心就是前面讲的大乘菩提心,主要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和成佛的愿心。佛乘道位菩提心的密义是佛光的密收密放。佛乘果位菩提心就是大圆满讲的一切安住在本觉智慧中。佛心是什么样呢?成佛以后是什么样呢?就是大圆满法所阐述的最透彻的体相用一味,即体性本空,性相光明,其功德是大悲周遍。

  在本书中,金刚乘重点介绍了大圆满。因为大圆满见便是佛知佛见,而且这个见最高。从凡夫俗子到佛的七层见地,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直达到佛知佛见。而且大圆满修法,根据七层见地,附上了七个阶段不同修法。见与修法相辅相成,有什么见配什么修法。依次分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极密三乘,最后是大圆满,也是按这七层见地走的。世间法就是人天乘,出世间法就是九乘。大圆满法从佛乘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较切合。所以关于成就菩提心的几个次第,成就世俗菩提心,成就解脱菩提心,成就大乘菩提心,成就究竟菩提心,这是我们讲的不共之处。

  第七是怎么作度众生进入佛门修行佛法的增上缘。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个不共的思想,由三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众生跟佛的缘分,缘分深的接触深,缘分浅的接触浅,跟佛有缘分就能接触到佛教。接触到以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这时候作为一个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弟子,荷担如来家业最重要的任务是作众生学佛的增上缘。他要是跟佛接触,你要想办法灌输佛的知识,他要是有学佛的要求,你要介绍佛的法门,介绍老师。只有作增上缘,才能让学佛的种子成熟,让更多的众生接触佛。这里有一个不共,弘法利生要有主动性,不能被动。过去中国文化就是,好像在这等着,你既然找我来你就求我了。这里面有个作增上缘的不共,荷担如来家业就是要积极地去弘法利生。没有缘的让他接触佛教,有这个缘;有了缘,让他尽快抓紧了解认识佛教。第三个层面就是皈依,要想有成就,发菩提心最关键最基本,第一大关,第一课就是皈依。皈依是发菩提心的根本,也是发菩提心的开始,也是发菩提心的保障。只有在三宝加持下,诸佛菩萨引导下,皈依以后,有了课程教授以后,才能够完成四个次第的成就,不管是成就世俗菩提心,成就小乘菩提心,成就大乘菩提心还是成就究竟菩提心,皈依是最根本的。作增上缘就是使大家尽快认识菩提心,认识佛教,然后带着他皈依佛教。我们把皈依也讲成是发菩提心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一个不共。皈依的本身就是发菩提心,是真正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成就的基础和保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满一上师)(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满一上师)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