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虚空藏菩萨经浅释(六)


   日期:2015/8/31 15: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若灌顶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习皆悉烧然,失安隐处远人天乐堕于恶趣。何等名为五根本罪?善男子,所谓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1]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2],又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1]兜婆:即窣都婆,佛塔。《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这里是指灌顶刹利王擅自取塔、僧、四方僧物,或者教人去取。

  [2]舍无上乘:无上乘为大乘之别名,谓极之佛法。舍无上乘即舍弃大乘,专修小乘,犯了灌顶刹利王五根本罪之第二根本重罪,又与初发心菩萨六根本重罪之第二根本重罪相合——“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盘,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罪2 专修小乘,不求大乘)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若复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3],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3]持戒毁戒、有戒无戒:灌顶刹利王统领国家有很大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那么如果还有人因为从佛出家修习解脱道的缘故,剃掉胡须和头发,身上披上法衣而出家,他持戒的话这个王子让他们毁犯戒行,本来存有的佛制定的戒律这个王子就把它废除了,给消除没有了,乃至于让国内的这些出家人都脱掉自己的袈裟,逼迫他们还俗,或者是对出家人滥用刑法,自己做了这些事情还命令别人造作像这些个一样的恶业,这是灌顶刹利王所犯的第三根本重罪。

  又“持戒毁戒,有戒无戒”与初发心菩萨所犯第三根本重罪相合——“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4],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作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

  (罪3 说“读诵大乘经典即得解脱”)

  [4]波罗提木叉律仪:波罗提木叉即戒律,在释迦牟尼生前,曾经说过,在他灭度后,应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

  《佛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律仪为应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律仪也就是重在“行依律戒”,依止戒律,以戒行为依据。所以佛灭度后我们都应该以戒为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戒律的内容,理和事上都要研究明白,另一方面要精勤持戒,以之为衡量自身心念行为的标准。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5]。善男子,是名灌顶刹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6],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灌顶刹利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惧,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5]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教别人杀动物吃身体好,造十恶业道、并且教他人令他们行十恶业,这种是有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

  [6]波罗夷: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YIN、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复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罗夷,若有犯者,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何等为五?谓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7]。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三犯根本罪[8]。”】

  [7]谓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叫别人破坏别人土地,房子,城郭,都是有罪。总而言之教别人、令行十恶,乃至于凌虐人民,背叛国家,这样行为的大臣都是有罪。

  [8]叫别人不要学习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都是有罪。毁谤正法也是有罪。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若见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9],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9]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自己破戒,还要教别人去破戒。都是有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五犯根本罪。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彼时大臣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惧。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

  ,如入大海渐渐至深。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现生其土,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愿见,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10]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身,或刹利身、婆罗门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教令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方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波罗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10]合掌至心而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为现身,以诸方便,令彼初发心菩萨发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萨深怀惊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坚住大乘,疾得满足六波罗蜜,不久成就一切种智。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11]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盘,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罪2 专修小乘,不求大乘)

  [10]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初夜分为晚上6点到10点,中夜分为晚上10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后夜分为凌晨2点到早上6点。

  [11]教别人不学习大乘有罪,教别人不要学习小乘,也有罪。难怪有人说,不说话,才没有罪。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作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

  (罪3 说“读诵大乘经典即得解脱”)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汝当覆蔽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净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四根本重罪。

  (罪4 覆蔽声闻经典,只学大乘)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欺妄两舌,希求名称利养恭敬,赞大乘经为他解说,而语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12]者。’为贪利故,见他解说大乘经典得供养者,憎毁轻疾而自贡高,虚诳妄语得过人法。作此行者离安隐处犯波罗夷,于大乘中为犯最重根本罪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宝洲乘船入海,而于中路自坏其船,没溺而死不自济命,岂能得宝?如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乘正信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始得入海自坏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痴初发心菩萨,以嫉妒故虚诳妄语得过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五根本重罪。

  (罪5 虚诳妄语:我得过人之法)

  [12]摩诃衍: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汉语译为大乘,即菩萨的行门,以世出世间法恒利一切众生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解了,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炫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将导众人游行旷野,经过丛林极大饥渴,见彼林中有诸美果而弃舍之,取于毒果食已命终。善男子,彼人犹尚不能自济,况复兼能度于余人?彼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识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炫卖,犯重根本罪,违负三世诸佛菩萨,为诸贤圣之所弃舍,堕于恶趣。是故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罗,不应亲近此恶菩萨,若亲近者亦皆得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炫卖,犯重根本罪,违负三世诸佛菩萨,为诸贤圣之所弃舍,堕于恶趣,是故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罗,不应亲近此恶菩萨,若亲近者亦皆得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罪6 发大乘心却贪利养,不为人解而轻自炫卖,亲近者亦得罪)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刹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何等名为旃陀罗义?彼谓造作诸恶心业,此恶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放逸憍慢,嗔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斗诤,恃王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传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复如是。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七根本重罪。】

  (罪7 取善比丘物以奉世俗)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刹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斗诤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13],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善男子,彼善比丘坐禅诵经,皆是佛法出要正因,是上福田,又是忍辱三昧法器,能说妙法成就众生,破无明黑暗开世间眼,济拔众生烦恼业恶。若彼恼乱故犯重罪,是善男子犯八根本重罪者,未能深入于佛正法,以功德智慧极微少故。善男子。是初发心菩萨犯此八根本重罪已。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犯波罗夷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回生死离善知识。】

  (罪8 或法说非法,或非法说法,舍正经律,诽谤经典)

  [13]“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教别人不要念佛经,说什么念佛咒更好,这样说有罪。教别人舍正经律,这样要下地狱。“善男子,是初发心菩萨犯此八根本重罪已,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犯波罗夷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回生死离善知识。”

  很多人教别人舍弃释迦牟尼佛佛经。说不要念佛经,念佛咒更好。这样教,要下地狱、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犯波罗夷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回生死离善知识

  【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现种种形示生其土。或现刹利形。或现婆罗门形。或现声闻形。或现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而为说法。令生惭愧极大惊怖又教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疾得无上菩提。】

  附表:菩萨戒的开遮持犯

  本表系依据

  《瑜伽师地论》

  《虚空藏菩萨经》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

  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

  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

  3、有的叫“犯非染污起”,(也叫非染违犯,翻轻垢,应自责其心)。

  二、戒品数目:

  1、18条根本罪

  2、46条违犯罪

  3、5根本戒

  共69条

  三、“他胜处法”:

  “他”即烦恼,为烦恼所胜,名“他胜处”。

  四、羯磨文的解释:

  羯磨,梵语译为“作业”,即作授戒、受戒之业,通过羯磨文的宣告仪式,成就受戒、忏悔等等事业,也可译为“办事”,即由此成就受戒的事业。

  授戒的作法,也可称为白四羯磨:宣读表白文、告大众授戒的作法。其次宣读授戒法给受者的表白文。读四次的表白文,就叫“白四羯磨”。

  五、重复处:(有何区别)

  (一)十八根本罪二: “自赞毁他”(念求利养)

  十八根本罪 十一: “嫉毁妄慢过人说”(见他说大乘得供养,憎毁轻嫉而自贡高)

  障般若 六: “自赞毁他”(爱染心、嗔恚心)

  (二)十八根本罪七: “妄说空”(妄说大乘)

  十八根本罪 八: “退他菩提”(说人不能行六度)

  (三)障般若一: “轻声闻乘”

  十八根本罪(虚空藏十):“毁谤声闻缘觉乘”。

  (四)障般若二: “废自乘”(于菩萨藏一切离舍

  使者(778644776) 20:37:23

  十八根本罪(虚空藏八):“退他菩提”(不乐大乘)

  十八根本罪 四: “弃舍大乘持伪法”(谤菩萨藏)

  (五)十八根本罪三: “勤修异道”(于外道论,精勤修学。)

  障般若 四: “乐外论”(于外论,研求善巧,爱乐味著。)

  (六)十八根本罪二: “悭法财”。

  饶益有情戒 七: “求财食等不施给”。

  (七)摄善法戒七: “如理求法不施法”。

  十八根本罪二:“悭法财”。

  (八)十八根本戒三: “不忍忏谢”,不受他悔。

  六、文句不解:

  1、十八根本戒 十三: “恃力夺取禅给诵”。(集颂)

  2、障碍禅度 三: “贪味禅”,是否“贪味静虑”,贪味禅境。

  3、障戒 二: “护他律仪不共学”。(不与声闻共学,犯戒)。

  4、障戒 三: “应不共学”。

  五

  五戒、菩萨戒共

  十八

  六十九戒

  一、贪名闻、利养

  自赞毁他、贪利养恭敬。贪供事以爱染心摄徒众。邪命取财,言自得。

  二、悭于法财

  悭法财,延请不往,怀嗔恨不饶益,不敬耆德,不施法,不作神通,不说正理,念旧恶,不开解,不以财法摄徒众,他烦恼不制止,退菩提,不好答,不受施。

  三、不敬三宝

  不敬三宝,谤三乘,舍大乘,谤小乘,修异道,盗三宝物,夺衣返俗,破村邑,恃力夺取。

  四、谬误说法、学法

  妄说空,退他菩提,谤别解脱,退菩提心,应共学不学,不应共学而学,舍声闻乘,毁二乘,谤别戒。

  五、嗔、慢、邪见

  以嗔报嗔,犯他不谢,不受他悔,邪见,妄语,掉动,不敬三宝,不生信解。

  六、放 逸

  心不寂静,不乐涅槃,耽乐睡眠,喜世论,不求教,不舍五盖,不往听法,于过不避免不防护,贪静虑。

  七、不作饶益

  不助伴,不看病,不济盲聋等,非理不说,有恩不报,不解愁恼,不随顺有情,不赞扬有德,不教诫、摈责,不制止他恼,不受施,不作神通。

  八、五性戒

  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

  五无间罪。

  基本达69条

  初步学习,梵网戒有二十四条瑜伽戒无。如饮酒、食肉、畜杀众生、国使戒、为利倒说、两舌、不行放救、骄慢懈说、不善知众、别请僧、不敬好时、不行救赎、不发愿、冒难游行、不修福慧、不供养经典、破法(内众有过,向白衣说罪)等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虚空藏菩萨经       戒律)(五明学佛网:虚空藏菩萨经       戒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杨曾文教授: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温金玉教授: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明一法师:禅修好处戒律说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能弘法师:戒律与修持 

 能弘法师:因果与戒律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