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53】


   日期:2015/9/5 7: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521、临终助念适合用什么法器?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5页 临终三大要)

  又人之临终,助往生念佛,只宜击引磬,不可击木鱼。木鱼声浊,引磬声清。阁下试于朝暮念佛时,息心谛听,自知优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2页 与 江易园居士书一)

  522、临终助念应该念几字佛号?

  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5页 临终三大要)

  523、为什么临终时只可念佛,切勿另诵别种经咒?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终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诵别种经咒。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又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彼虽不能念,听见佛声,心即清净。若持咒则止有加持力,彼无由随诵,此从古以来之定例。助念于将去时为最要,岂持咒毕,方以念佛为回向乎?光《文钞》中亦有其说。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终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诵别种经咒,则不能令彼心中默随也。关系非小,故为补书于后。

  现今之世,无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厌闻,此种高明,实为卑暗。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由高明之人,专谈理性,不说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祈见一切人,皆以因果为劝导,则其利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2页 与江易园居士书一)

  524、断气后,最少应念几个小时的佛?

  光《文钞》中,顺人情,令过二小时后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经一日者,为尤好。

  将亡人令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气断已过三点钟后,再为洗换哭泣等,则不致贻误大事。

  观令夫人之临终景相,则往生西方,可以无疑。至于扶乩所说,究不出理事判断之外,可以无须疑豫。唯亡后只念半小时佛,即举哀,放倒揩身,尚觉太早。光《文钞》中,顺人情,令过二小时后再举行,尚属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实则宜四五时方好。尚有经一日者,为尤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45页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待至临终,则全家念佛。无一事可问,亦无一事交代,大家同声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会洗澡换衣,则甚好。若自己不能,则万不可预为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一有此种瞎张罗,定规破坏正念,不得往生矣。令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气断已过三点钟后,(此至少时,尚宜多念。)再为洗换哭泣等,则不致贻误大事。哭泣亦不可废,当以息哀念佛为事,切弗以哭泣做假场面。老人临终如是,年轻人亦如是,则定可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82页 复夏寿祺居士书)

  525、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着,念佛人应如何以同体之悲心,助临终人成就往生大事?

  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令心散乱,亦勿悲哀喧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古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亦名传送识,第八阿赖耶,亦名含藏识。夫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识既灵,故人初受母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后,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识尚未曾去。动着触着,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着,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复生者,详载典章,历历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礼,缘眷属恩爱,尚望其万一复生耳。若我僧家,虽不望其复生,而亦不能不体其痛苦。遽尔搬动,以及迁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物尚如此,而况同为人类,又况同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极,嗔心易起。唯嗔心故,最易堕落。如经云,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命终时,侍臣持扇,误堕王面,王痛起嗔,死堕蛇身。缘有功德,后遇沙门,为其说法。以闻法故,乃脱蛇身,而得生天。观此,可知亡者识未去时,即行穿衣搬动,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堕落。宁非忍心害理,故施惨毒。应思我与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恶缘。若云事属渺茫,无从稽考,则经典所载,岂可不信。迩来种种流弊,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故无暇细察冷暖,由是习以为常。纵有言及此者,反笑以为迂,致令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令心散乱,亦勿悲哀喧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当助念,令病人随己念佛音声,心中系念。若有钱财,当请众僧分班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令病人耳中常闻佛声,心中常念佛号,则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无钱财,亦宜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后之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前谈说。只宜击引磬高声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断不宜用。任彼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则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转硬,应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于臂肘膝弯,少刻即可回软,然后盘腿入龛。至诸事齐毕,尤须长为念佛。所有诵经拜忏,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俱须依之而行,则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胁而卧,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随其自然,坐之者入龛,卧亡者入棺,尤为得当。但今人沿习成风,恐不以此为然,亦唯听诸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后一着,最宜慎重。其照应病人者,当以同体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胞,恳祈人各注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89页 临终舟楫)

  卷十一 念佛行人与应读典籍

  526、学习净土教义有哪些主要的书可看?印祖为什么教吾人力修净业要以古为师?

  《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龙舒净土文》,《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印光法师文钞》,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

  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

  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加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2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接手书,不胜惭愧。光何人哉?敢曰宏法,不过略知净宗大义而已。有不嫌卑劣者,光则必以此告之。座下欲专修净业,当熟看《净土十要》,此净土著述之菁华也。余诸书皆宜看,而《净土圣贤录》为尤要。阅此,知净土大海千经万论所赞扬,往圣前贤悉归趣,决不致被余宗知识舌锋所夺,余宗愈破,信心愈坚。最初即欲先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及禅净之所以然。若不以人废言,宜先看光《文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卖的,光处无有矣)。光之文实为芜秽,于禅净界限及所以然,实发明详悉,易于明白。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依此说,其言则可依从,不依此说,纵说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亲见本来,皆属宗家作略,不到大彻大悟后,兼深通经藏,或致明宗而隔绝往生胜利也。要极要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7页 复慈霞大师书)

  527、《阿弥陀经》有哪三部著名的著述?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自此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期出五浊之恶世,冀证四德之玄猷。如是则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圣众偕迎。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撩起便行,阿谁无分。书此愚忱,敢告同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6页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528、欲知念佛之所以然,应看哪些净土经典?

  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彼妄谓净土法门,为权渐小乘者,皆毁谤华严,及谤佛谤法谤僧之极重罪人也。其《净土三经》之注,并净土诸书之宜专精看者,光《文钞》中与徐女士书中备言之,此不具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4页 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529、净土法门提倡念佛人读哪些经论善书?

  《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弥陀要解》,《安士全书》,《感应篇直讲》,《印光文钞》,《寿康宝鉴》。以上经论善书,皆为净土法门所提倡。

  《净土五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详观其序,大意自知。《净土十要》,为净土著述之最切要者。第一要《弥陀要解》一书,为此经注解之冠。《安士全书》,为善书中冠。《感应篇直讲》,文字显浅而不俗鄙,雅俗同观,均易得益。《印光文钞》,文虽拙朴,义有可取。依此而为提倡,决无悖伦误国之诮。《寿康宝鉴》,当为已知人事子弟之续命书,不但青年应当看,即老年也应当看。欲子弟长寿,全靠老年为之常谈祸福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 复真净居士书)

  530、可以死心依从哪两本书作为净宗指南?

  《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5页 复尤弘如居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