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日期:2015/9/5 22: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继续讲(八)愿差别。愿差别分十六: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4、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悉除一切恶道苦”:愿能铲除一切众生的身心之苦。“恶道”指三恶道。三恶道的苦非常严重,很多苦令我们无法想象。这里用三恶道的苦来代表一切苦,包括上三道的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发愿能平等地暂时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究竟上让他们解脱。“一切群生”指六道一切众生。“乐”指身心能获得安乐,能获得解脱。“等”就是平等。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众生,都是平等的。所有众生都不愿意感受痛苦,都想获得安乐;都不愿意六道轮回,都想获得解脱。所以,无论是人道的众生还是其他道的众生,都是一样的。

  “如是经于刹尘劫”:这是指时间。在一切刹土的微尘数的劫当中,去铲除三恶道、三善道这些众生身心上的痛苦,能给予这些众生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佛菩萨在世间就要做这个工作,时间是一切佛刹中极微尘数的劫。不是年,更不是月,而是以劫为单位。不是一劫两劫,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的极微尘数的劫,无量无边,无始无终。

  “十方利益恒无尽”:这讲的是空间。“十方”覆盖一切处,指一切处的众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宇宙,而是十方一切处中的众生。“恒无尽”就是恒时无尽地铲除众生苦,给予众生乐。

  没有不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没有不想利益众生的时候,是恒时的、无穷无尽的!我们就要发这样一个愿。发利他心,做利他的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没有上班和休息的差别,是恒时的。“如是经于刹尘劫”,时间无量无边;“十方利益恒无尽”,空间无量无边。存利他心,做利他事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量无边的。无论是在修道的时候,还是将来成道的时候,都在做。应该发利他心,存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行利益众生的道。

  不能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自己现在还没有成道,发不了利他心,更做不了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这样想!我们应该这样发愿,应该有这样的欲望,应该有这样的希求!在解脱的道路上,尤其在殊胜的大乘行道上,心量不能总是缩小,做事情不能总是退缩。不能等到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将来成道的时候再发利他心,再做利他行。因为要跟佛学,要跟菩萨学,就要学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虽然现在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但是你要有欲望和希求,让自己尽快、立即具有利他心。虽然现在还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是应该争取尽快地具足能力,去度化众生,去利益众生。你学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存利他心,做利他事,都应该犹如懦夫怀里钻蛇,美女头上燃火一般。一个特别胆小的懦夫,怀里突然钻进了蛇,他会立即想办法把蛇赶开,不可能有片刻等待。一位自认为很美的女人,特别在乎自己的容貌,头发突然着火了,她会立即想尽办法把火熄灭,不会有片刻的等待。所以,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也不能等待,应该心里特别急迫地立即去做。

  “怎么还发不出来利他心呢?怎么还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呢?”,“百日共修快结束了,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怎么一点成就都没有呢?”应该为这些着急上火。大家经常着急上火,嘴上都起泡了,但不是为了这些事,而是为了一些世间的琐事。也许是我没看透,但愿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着急上火。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要学佛、要修行,要解脱成佛。但是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享受。成佛了,就不要感受痛苦了,福德智慧都圆满了,只在那边享受就可以了,像有些老板发大财了一样。不是这样的,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六道里的众生是我们宿世的父母,他们受尽了痛苦,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心里应该这样想:“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的利他心,我利益众生的事业才穷尽”。还可以发更大的愿,发更大的心:“即使虚空穷尽了,众生穷尽了,但是我利益众生的事业不能穷尽”。也许有人这样想:“虚空穷尽了,众生穷尽了,你还利益谁啊?”这是愿。修行道上不能懦弱,必须要勇敢一点,发大心,发大愿。“虚空不会穷尽,众生不会穷尽,业不会穷尽,烦恼也不会穷尽。一旦穷尽了,我的利他心,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不会穷尽”,应该这样发愿,也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心态!“我解脱了,就不用感受痛苦了;我成佛了,就可以享受了”,这不是大乘行者。若是存这种心态和发心,很难圆满!

  解脱是心要解脱,圆满是心要圆满。心解脱束缚,心态变得无边无际,无量无尽,这才是圆满。这也是磨练心,磨练习性,驱除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显现光明,圆满自性。利益有情没有空间、时间的界限。在一切时中,在一切处中,要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就是“恒无尽”!

  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任何时候都应该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不是吃饭了,就没有利他心了,就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了,贪吃,呼呼地吃;不是睡觉了,就没有利他心了,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了,呼呼大睡。“恒无尽”,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发利他心,做利他事。

  “吃饭是为了解除饥饿,这里还能有利他心,还能做利他的事吗?”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可以啊!吃饭也是为了众生,若是不解除饥渴,就没法保护身体,没法生存了。保护身体、生命是为了修持佛法,为了成就佛果,这也是为了众生。若要成就佛果,就要有菩提心;成佛以后,就要真正地去利益众生了。最终都是为众生,最终都能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有的是直接利益众生,有的是间接利益众生。你吃饭的行为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这是间接的利益众生,间接的发利他心。吃饭可以先做供养,然后当成加持品吃;也可以先做简供,当做一种圆满的修行。这些都是转为道用的方法。

  “在那边呼呼大睡,这还能有利他心,还是利益众生吗?”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也可以啊!你现在虽然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在梦中都能修持正法,进入光明的境界。但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睡觉也是间接的利益众生,也是一种利他心。

  这里仅是以吃饭、睡觉为例,一切的所思所行都可以存利他心,都可以变成利益众生的一种行为。若是没有仔细领会,这些都会擦肩而过。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每天都在念,而且念好几遍,但是都擦肩而过了,根本没有去领会它的意义,更没有把这样一个究竟的道融入生活、纳入相续。这样发利他心,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身边的几个众生。现在我们对比较善良、比较顺自己心的人,可以存利他心,做利他行。对不太顺自己心、比较凶恶或恶劣的人,就做不到存利他心,做利他行了。这是对境上的分别。当自己心情比较好、心态比较好的时候,可以发利他心,做利他行。若心情不好了、心态糟糕了,利他心在相续中就无影无踪了。若是想和佛学,想和菩萨学,就不能这样。

  《普贤行愿品》是随佛、随菩萨修习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上师如意宝讲,他不希求别的,只希求每天能念诵或修习《普贤行愿品》这样一个功德和善根。所以,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解脱成佛,都应该依托《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重视《普贤行愿品》,它是《华严经》中的精华。《华严经》是佛所说的一切法的精华。可见,《普贤行愿品》是精华里的精华。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发现了《华严经》,它分上中下三部。释迦牟尼佛所化刹土——娑婆世界,它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上部《华严经》的字数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数。当时把龙树菩萨吓住了。他想把这个法弘扬到人间,但是没办法弘扬,量太大了。不用说南瞻部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纳不了。中部《华严经》的分量也同样太大了。下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一个提纲,量也非常多。

  我们解脱成佛的希望应该寄托在《普贤行愿品》上。大家对此不能擦肩而过,不能轻视。《华严经》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这里包括一切。很多人都好高骛远,都追求高深的无上密法、大圆满。其实,无上密法、大圆满法都包含在《普贤行愿品》中。主要是自己怎样去领会,怎样地去接受这个法义。悟性越高,它所讲的境界越高。若是自己有悟性,有智慧,就能了悟它所讲的境界。若是没有这个悟性与智慧,即使是立断法、顿超法等再高深的法,你也悟不到,而只能悟到世间的一些境界或方法而已。

  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大乘还是小乘,是显宗还是密宗,就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境界。法门平等,主要是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根基。所以不要擦肩而过。为什么历代祖师们,为什么上师如意宝这么重视《普贤行愿品》呢?这是有意义的。我为什么讲《普贤行愿品》呢?也是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它的词句含义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若是在字面上去领会,挺简单,也很明了。但是它真正的含义,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领会到。想要真正彻底证得,只有等成佛了。

  5、披精进甲

  大家每天都在修,都在念,不要只在口头上念,不要只在形式上修,尽量要做到心口一致。我们讲精进度的时候,讲过擐甲精进。犹如我们要到战场上和敌人交战,先穿上盔甲,保护好自己,这样心里就有数了,胆量就更大了。同样,我们要发利他心,要做利他事,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心里应该有数。

  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发誓“虽然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我仍然要去度化他们,直到轮回穷尽、众生穷尽”,“虽然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是无量无边,但是我发誓发愿都要学,直到学完,直到学成”。这种誓愿就是盔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尤其是真正利益众生的时候,应该要有这样的誓愿,有这种心量。这就如同车的发动机。车的质量好坏主要是看发动机,若发动机好,车子就好。同样,自己是在行小乘道还是行大乘道?能不能圆满这些行?主要看这个愿。愿大就是大乘,愿小就是小乘。愿大则心大,能够成就大;愿小则心小,也只能成就小。完全取决于心,取决于愿,这是我们修行上的主要动力。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诸众生”指的是六道一切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时间是在一切劫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恒修普贤广大行”:“普贤广大行”就是普贤菩萨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说一切佛的所想所行,因为普贤菩萨是佛。他身为菩萨,但是他是位后菩萨,不是当位菩萨。当位菩萨是指住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位后菩萨就是他已经成佛了的。普贤菩萨已经成佛了,是十一地,即佛地;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既然他已经成佛了,为什么还示现为菩萨呢?他以菩萨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在相上更方便一些。

  我们讲极乐世界图的时候,为什么阿弥陀佛在中间坐得那么稳,两位菩萨在两边站得那么累呢?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这里也有特别的含义。在相上,到六道里直接利益众生,菩萨比较方便。按世间法来形容,阿弥陀佛相当于国王,两位菩萨以及其他菩萨相当于大臣、将军。国王下达命令,应该是这些大臣去落实。将军应该亲自到战场上去对抗敌人,国王不能轻易动身。国王是一个国家的主干,需要特别保护。

  我们经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不亲自来,安排两位菩萨来。如果众生实在执着要求,就幻化一个阿弥陀佛。体上没有分别,但是在相上、在众生面前,应该有一点点分别。如果相上没有高低之分,一切就混了。为什么两位菩萨在身边站着呢?他们要做佛的事业,要去利益众生,怎么能舒舒服服、稳稳当当坐着,哪有这个时间?你看观音菩萨忙得,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幻化出那么多眼睛看众生,幻化出那么多支手救众生。

  普贤菩萨也是如此,他的愿力也很广大。他当时也是这样发的愿,以菩萨的身相度化众生。在体上,普贤菩萨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但在相上,二者是有分别的。他发愿的时候,没有发“自己示现成佛”这个愿,而是如同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一样,愿“轮回不空,我也不示现成佛,以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

  普贤菩萨是成佛了的,所以“普贤行愿”也可以说是佛的所思所想。普贤菩萨是以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的,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思想和行为。“普贤”也可以指一切菩萨,一切菩萨也就是普贤。“普贤行愿”可以说是普贤菩萨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所想所行。

  “广大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确广大,完全是站在一真法界的境界中讲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所以是“广大行”。我们就应该学修这些。

  “圆满无上大菩提”:能恒时修习普贤广大行,自然就能证悟圆满无上菩提了。

  普贤行愿就是利益众生的思想和行为。他的思想不离利他心,他的行为不离利他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常随顺诸众生”。他在一切空间和时间当中,也可以说在一切时、一切处当中,恒时不停地修行普贤广大行——利他心和利他事。

  无论是发利他心,还是利他事,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很多人对此都有疑惑:我的心是好的,做的事也是好的,怎么没有如是的结果呢?世间人总是求果报,总是等回报。自认为发利他心了,自认为做利他事了,然后就迫不及待地等着:“什么时候我的身体能好?什么时候我的家庭能平安?什么时候我才能解脱?什么时候我才能圆满?”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开始怀疑了:“不是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都能圆满吗?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吗?我这个利他心、利他的事怎么像往海里、湖里扔石头一样,什么反应也没有呢?”

  利他心和利他事都要有智慧的摄持。“哎呀,他太可怜了,我给他点东西。”这不是利他心,不是利益众生,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因为对方贫困、残疾而帮助他,这也是一种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但不是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和利他行。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利他行与在普贤行愿里讲的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是无分别的。虽然你在给众生发利他心,为众生做利他事,但应该有菩提心的摄持,应该有广大智慧的摄持。“众生愚痴颠倒,造了恶业,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因此而可怜。“现在机缘到了,他需要我的帮助,我应该去利益他”,这才是有智慧的想法。这种发心与理念和普通的凡夫完全不同。

  “普通的凡夫”是指大乘佛法里所讲的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他遇到残疾人或有困难的人,也许会发利他心。但是他没有智慧,也没有菩提心,仅仅是因为这个众生很可怜而去帮助他。这是一般的同情心,是一般的善事。佛和菩萨的发心就不一样了,佛菩萨知道他痛苦的原因,也知道他是有缘众生,应该结缘,为他种下善根。若是他本身非常有善根,直接就可以利益他了。若是因缘还没有成熟,现在没有这么大的善根,但只要跟他结上了缘,给他种下了善根,他就跑不掉了,将来就有机缘被度化了。所以要有智慧地恒顺众生,这是一个方便门。

  菩萨发利他心、做利他事时,会去恒顺众生。通过智慧观察他是何种根性,因缘在哪里。

  当时密勒日巴求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一位成就大圆满的上师。那位上师告诉他:“我这个法很简单,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随时修随时成佛。”但是他前面有一句话:“若是具有善根。”密勒日巴觉得自己以前学咒术学得都很快,比如学降冰雹之法,一学就会。那些也是不容易成就的,普通人都学不了,修不成,但是自己学会了、修成了,自己的善根应该没问题,应该能修成。于是他也不学不修,在那里睡醒了就吃,吃饱了就睡。几天后上师来了,看他是这种状态,就说:“我的口气确实有点太大了,以你这种行为,不能成就大圆满的。”其实这也是有意义的。上师观察到了他不是修大圆满的,是修大手印的。他的根性、因缘不在这里,应该在马尔巴大译师那边。然后就告诉他,“在某个地方,有位马尔巴上师,经常到印度求法,现在在藏地弘扬大手印。你的因缘在那儿,你应该到那里修行。”他一听到马尔巴上师的名字,心里就生起一种不同的感觉,当下就泪流满面。他自己也知道,那就是自己宿世有缘的上师,应该去找他。

  他找到马尔巴上师以后,马尔巴当时也不收他为弟子。马尔巴是位在家身份的成就者,天天要放牦牛,还要耕地,非常忙,哪有时间摄受弟子?他还有其他弟子,他们偶尔也来求法,但上师不像我们这样每天都给他们讲法。密勒日巴非常虔诚,马尔巴也没法拒绝。但是他也找了好多借口。密勒日巴说,“我是拉多地区来的一个罪孽深重的大恶人。”马尔巴一听就生气了:“你罪孽深重和我有什么关系?都是你自己造的嘛!谁让你杀那么多人,谁让你造那么大的恶业?你杀了那么多人,造了那么大恶业,现在到我这里来宣扬。”不愿意接受他。其实这也是考验,不能不接受啊。因缘到了,马尔巴也没办法。密勒日巴更坚定,他说:“我现在一无所有,吃、住、法,都要靠您老人家。”前面有一个条件,不然他不敢这样说。前面的条件是:“我的身口意可以完全供养给你。”马尔巴又生气了:“你的身口意给我有什么用?我不需要这些。你胆子也太大了吧!要吃住还要法。你修行、成就为了谁啊?难道是为了我啊?还不是为了你自己嘛!”密勒日巴很固执,还在那里恳请。最后马尔巴没办法:“行,要么我管你吃、住,然后你到别处去求法。要么我可以给你传法,吃住你都自己解决。”密勒日巴一想,自己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法啊!于是选择了要法,吃住自己可以解决。他没地方住,上师马尔巴就给他安排到牛棚里住。

  第二天,他出去化缘,要到了很多青稞背回来了,心里很高兴:“我要到了这么多青稞,一百多斤,上师一定会很高兴。”他知道马尔巴脾气不好,但是他得到的东西多啊,马尔巴示现上也是很贪财的。马尔巴的房子是个简陋的木房,他背着很沉的青稞到了门口,蹲到地下放袋子时,碰到了马尔巴住的木屋,房子摇晃了。马尔巴又生气了,出来把他打了一顿。

  密勒日巴不容易,但是马尔巴观察到了他的根性、因缘,心里有数,必须要以这种方式摄受他。对密勒日巴来说,这是最合适的方法,也是最快速的消业方法,通过苦行达到圆满成就。那洛巴依止帝洛巴、马尔巴依止那洛巴的时候都是很艰难的,密勒日巴依止马尔巴的过程也是如此。

  最后密勒日巴成就了。要摄受弟子时,马尔巴告诉他:“现在是末法时期,具有你这种信心的众生很少,所以以后你摄受弟子的时候不要跟我学,不要用这种方法,应该以温和的方式去度化。”后来密勒日巴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很温和。惹琼巴经常不听密勒日巴的话,经常和密勒日巴顶嘴,自己想去哪就去哪。惹琼巴年纪也不小了,好像四十多岁了。有一次,密勒日巴坚决不让他去拉萨,但是他一定要去。密勒日巴也没办法。惹琼巴去了以后,就遇到了障碍。尽管最终他也成就了,但是遇到了很多障碍,修行过程也很艰难。密勒日巴为什么没有用那些暴躁的态度和行为来度化众生?随顺众生,也要知道众生的根基、缘分在哪里。

  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想度化身边的这些众生,应该要观察他们的根性、因缘在哪里,不应该直接去说。“你必须要学佛,必须要修行!若是你不跟我学佛,不跟我修行,就离婚!”不能这样太直接,没有随顺众生。应该想点办法。他的根性在哪?他的缘分在哪?虽然他不愿意念经,不愿意打坐,但是他愿意听佛歌,愿意听我们大圆满歌曲里的这些歌,就给他唱唱这些。尽管他现在不愿意到庙里去,不愿意到道场来修学,也没有事,就陪他去看看电影,陪他到外面运动运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引导他。比如,看战争片时就对他说:“杀了那么多人,你看这些可怜的众生。”看其他的电影时,“你看,多无常啊!”就这样慢慢地引导他。如果遇到的是不信佛的众生,甚至反对得特别厉害,看似一点善根和因缘都没有。对这样的人也不能硬碰硬,应该恒顺恒顺。他反对的时候,实在接受不了的时候,你就偷偷地学,默默地学;他比较高兴的时候,你们两个说话比较能合得来的时候,就透露一点,慢慢让他接受,别太着急。这也是一种方法,这就是恒顺众生嘛!

  我们要度化身边的众生,要帮助身边的众生。因为这些都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根基,一点机会都不给你,你对他一点方法都没有的时候,没有事,进行善根回向,然后默默地发愿。愿他尽快在相续当中成熟善根,尽快生起信心;愿自己能尽快度化他,帮助他。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若是你真心能够发愿、发利他心,就能为他种下善根。真的,心和心是相通的,如果你真正用心去利益他,善根一定能够真正融入他的相续,这绝对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连水这种物质都能接受信息,接受心的力量、万物的力量。更何况人呢?

  物质没有心,人是有心的。物质是心的幻化、显现,也可以说是心,但是它没有心。若是物质有心,比如柱子有心、水有心,就要承认柱子能成佛,下面的河流能成佛,但是不能这样承认。有的人讲,物质也有心,有见闻觉知。这是不正确的。它们是心的显现,是心的游舞。比如,大海和波浪看似两个,实际上是一体的。心和心的显现看似两个,实际是一个。有情的众生可以成佛,无情的众生不能成佛。

  这就是恒顺诸众生。其实还有很多内容要讲,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怎样劝请自己转心中的法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普贤行愿品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普贤行愿品       达真堪布)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30~39)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40~52) 

 张秉全居士:持诵《普贤行愿品》,利益殊胜难思议 

 如孝法师: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念诵 

 周叔迦居士:普贤行愿品颂疏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5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6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