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菩提甘露127:一个目光短浅、贪图现世享乐者,必定无法清净持守戒律


   日期:2015/9/9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开头一定要学一样,要把这一样东西学得熟透,为什么?唯有熟透了,才能提得起观照功夫。

  所谓观照功夫,就是把你所修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处理世间一切事务上,这就叫做观照功夫,这样学佛就学活了。

  活学活用的佛法决不在多,多了就功力不够,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经上下功夫。

  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深入容易得定得慧,换句话说,你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有感情冲动,你会用理智不用感情。

  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了。

  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

  在境界里面,回过头来把你的迷情转变成佛号,这就是观照。

  如果我们佛号是这样念,就得力了。

  烦恼才起来,“阿弥陀佛”,烦恼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把烦恼给化解,你怎么不自在?

  不懂得这个道理,“阿弥陀佛”愈念烦恼就愈多,本来就很烦恼,再念愈念愈烦恼。

  阿弥陀佛是“自性觉”,念佛是唤醒自己圆常大觉。

  我们在迷的时候需要念佛,需要把觉性常常唤起来,就是要用观照功夫。

  觉悟的时候也要常常念,为什么?初初觉悟,这个力量薄弱,如果不念又容易迷。

  所以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马上提起佛号,把念头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

  你这样念佛,二六时中,你身心清净,你的智慧增长,无论处什么事情,你都比别人看得清楚,比别人高明!

  在藏传佛教各宗各派、显教密法中,都极其重视上师的作用。

  但这并非藏传佛教所独创,而是佛教一致的优良传统,只不过这种优良传统,由于各种原因,在汉传佛教中已经式微,甚至逐渐湮没,惟独在藏传佛教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继承罢了。

  佛经中说,如果没有上师,甚至连佛的名字都无法听到,更不用说佛法了。

  在金刚乘密法中,上师的地位尤为突出,因为密法认为,上师是加持的源头,是成就的根本,如果轻视上师,无论如何刻苦修炼本尊密法,都将一事无成,毫无成就。

  现在很多人由于不了解藏传佛教的内涵,见到如此重视上师,就误解藏传佛教是个人崇拜的宗教。

  其实尊师重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即使世俗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无一不是依赖老师的教导,何况对于内容深广抽象的佛法,如果没有老师的亲自指导,怎么可能完整获得成就呢?

  当然,并非随便拜一位上师,就可以达成所愿,在显密佛法中,对各自的上师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在拜师前没有经过仔细的观察,那么可怕的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如果不经缜密观察,而轻易随便拜师,就象吞饮毒药一般。

  显教大乘上师的标准

  拜师如就医,如果恰逢良医,则药到病除;如果碰到的是庸医,非但病痛难以治愈,尚有丧命之忧。

  而且在佛法看来,即使遇到庸医,也仅仅是此生生命的终结,如果拜到不合格的佛法老师,那么损失的将是生生世世的幸福!

  因此在选择佛法上师的时候,不能重视名气、地位大小以及徒众的多寡,应该严格依照经论中所提供的上师标准,加以观察和选择。

  上师的品德、学识等一定要高出弟子,如果上师的德才比自己还低,则没有跟他学习的必要。

  在《亲友书》中说:“拜低劣者为师,结果是自己跟着堕落;拜相等者为师,自己毫无进步;只有拜高尚者为师,才能有所裨益。因此应该拜德才超胜者为师。”

  正如世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一是上师自己要勤奋修持、努力实践。佛法不同于世间知识,不能光说不做,必须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大乘上师自己要精勤修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二是上师要勤于教导,奋于利众。以佛法、善行敦促弟子,诲人不倦。

  戒律本意是“调伏”的意思,即是调伏狂放不羁的粗野内心,使之柔和慈善。无论上师身份是僧是俗,都要遵守相应的戒律。

  如果是出家比丘,则要遵守250条比丘戒,如果是在家居士,则要遵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相关戒条。

  戒律是品德的保证,是高尚情操的最低底限,一个不遵守戒律、肆意妄为的人,是不堪作为佛教大乘上师的。

  慈悲爱心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良好素养,特别是学习大乘佛教者,更是应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菩提慈悲爱心。

  作为大乘佛法的上师,自然要有慈悲爱心。如果缺乏了慈悲爱心,那么讲授佛法、授徒育人都成为牟取名利的工具,就会出现贪财卖法,穷人学不到佛法的可悲局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佛法的上师,还是世俗的教师,都应该以育人为己任,不看重弟子、学生的出身贫富,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特别是大乘显教的上师,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忘我地教育弟子。就象西藏一位嘎当派的大师慬哦瓦所说那样:“虽然我讲说了很多佛法,但从未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因为众生都还在苦恼当中!”

  这是说上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语言和逻辑思维功底,能根据弟子的根基情况,因材施教,巧妙地把佛法的义理传授给他们。

  上师自身虽然具备多种功德,但如果不善于传授,弟子同样无法得到良好教育。

  一般人营营逐逐无非为了现世的安逸享受,而佛教最基本的戒律目的就是防止后世堕落。

  只有目光远大,不看重眼前蝇头小利者才能为了后世大计而遵守戒律。

  一个目光短浅、贪图现世享乐者,必定无法清净持守戒律。

  按照佛教的说法,包括蝼蚁在内的低级生命也是在追求眼前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只是注重现世享乐而无视后世的存在,那么他就不堪作为大乘显教的上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目光短浅       戒律)(五明学佛网:目光短浅       戒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杨曾文教授: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温金玉教授: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明一法师:禅修好处戒律说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能弘法师:戒律与修持 

 能弘法师:因果与戒律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