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海云继梦法师:因果律,因缘法


   日期:2015/9/10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接着看这分经文最后一句:“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佛告诉须菩提,“一合相”不可说,这是什么意思?因缘法不可说,因缘和合不可说。常常有人这样问:“师父!你看那人病得那么重,是不是前辈子造恶业?”是啊!他是前辈子造恶业,但前辈子造恶业,只是诸多因缘中的一个因而已。此时,除了因为这些“因”聚集外,还得加上“缘”才会现前,而且缘力必须足够,才有可能成就这个果,否则也不会成就。所以他“病”,要如何能说得清楚?你也只能很笼统地说是“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业障即至。只能这样说,至于什么因、什么缘,就不得而知了。

  譬如有个人身体很弱,得个感冒就死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病是因,感冒是缘,事实上因缘不是这样看的。他为何感冒?天气这么好,怎么会感冒呢?“不小心”那么不小心才是缘,感冒不是,感冒只是一个“相”。问题是他身体本来就很弱,为何感冒那么多次都不死,偏偏这次会死?你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因为Timing到了,时间到了。

  真正的因,并非感冒,只是“时间到了”,所以非死不可,感冒只是个藉口,不要怪到感冒头上去。感冒何罪?那么多人感冒,怎么都不死,为何只有他会死啊?你说:“就在这时候一个不小心……所以死了。”因此,感冒不过是众多缘当中的一个罢了,不能把所有罪都怪到它头上。你可能还会辩驳:“不止喔!不是这样,他因为身体很弱很弱,弱到这个时候,于是就一命呜呼了。”一谈开,理由更多了,但这些都只能称为“理由”,种种理由都只是因因缘缘当中的一部分而已,知道吗?

  最重要的是,他的业报到这里为止,不必再受业了,所以死了。假如他业报不止于此,再活五年,还得继续受五年的苦,对不对?若作如是想,你反而会说:“还是死的好。”人家就骂了:“夭寿喔,怎么可以这样说!”所以看世间法,一合相不可说不可说。所有谈这些因因果果的,通常都当作教材、教育。有没有听人家说过:“坐时不要靠在大殿的墙壁上,靠墙壁福报会消失。”(你看!我一说就有人身体开始移动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福报修得半死,哪能让福报就此消失呢?你听说靠墙壁是因,福报消失是果,福报怎能让它消失?所以就不敢倚壁而坐啦!

  这不是因果律,只是教育的手段。为何有此一说?因为常常有人坐没坐相,老喜欢两条腿往前伸,很难看,在佛面前不要坐成那个样子嘛!我们又不好意思明讲,所以就说:“席地而坐,两条腿向前伸的人下辈子会没有脚。”这一来,大家一下子就都把脚缩回去了。然而这不是因果,而是教育。既不是因果律,也不是因缘法,是教育的手段。

  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理论不如今天如此发达,只是一个方便让人做善事、好修养,所以便产生这些说法。现在大家学佛以后这些都会背,但这些通通属因果教材。因果教材并非真理,也不是因果律,是杜撰的、编造的。它都在劝人为善,但与佛教无关。

  古代社会有很多刁蛮的人不受教,譬如唐代宗的小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小儿子当太太,郭子仪当时被尊称为老令公。这个小公主调皮捣蛋,验马爷便遭殃了。附马爷有时难免被惹火,一巴掌就打过去了,公主一气之下跑回娘家。老令公想,这公主一回去,万一说了不好听的话,惹火皇帝,可怎么办?于是郭子仪把附马爷绑起来,送上了金銮殿,“皇上,对不起,我养子不教,该杀。公主是金枝玉叶喔!怎么可以打她?”皇帝赶紧步下龙座,回答道:“两小无猜,他们家务事,国法不办,你家法去办就好。”

  郭子仪心想:“这下可麻烦了!皇帝老儿虽然口说家事家法办,心里可能气得七荤八素啊!弄不好的话,全家恐怕都不保咧!”皇帝即使英明,但冒渎犯上的风险总是不小,那就不得不想个法子来教化这个刁蛮的小公主,于是郭子仪大兴土木盖起了十阎罗殿,盖好之后又不开放。小公主心里头纳闷儿,就问公公:“那里面是什么呀?”

  “不好说。”郭子仪故意卖关子。

  “不好说?那我要自己去看喔!”公主任性道。

  “唉呀!说不得,只好带你进去看好了。”郭子仪答应了,于是就带小公主进去。

  郭子仪指着那些人偶肖像道:“你看!不孝的媳妇就是这样……那边那个跟先生吵架的太太就是这般下场……不孝顺婆婆的媳妇就那样……”公主一看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从此以后变乖了,早上还会起来煮稀饭。

  真的这样吗?它是很好的教材嘛!尤其那种刁蛮、谁都管不了的公主:“我爸爸是皇帝,你敢怎么样!”你就输她了,她福报那么大,又不懂得反省,好吧!只得找阎罗王来治她了。那只是一种教材,对广大的社会群众具有启示作用,但不是真理呀!若混为一谈,以为都是佛教说的,那佛祖实在有够冤枉。这些并非都跟佛教毫无关系,毕竟很多都是援引佛教的故事,可是其“作用”其实都用在社会教育上,也就是普遍劝人为善。

  因果教材皆在于劝人为善,从劝人为善当中端正人格、心性,使其恢复健康。在人格、心性都很健全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谈论修行,所以那是属于前行的部分,并非主体。大家要懂得这个意义呀!假如通通当成佛教如是说,那就错了。那些仅属社会教育,是有为法的一部分,这要弄清楚呀!

  因缘组合的部分是不可说的,而“因缘法则”则不可思议。佛法讲“因缘法”,并非只是因因果果就结束,事实上这些因因缘缘是不可说的。“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凡夫只看到“相”,而不能看到“非相”,所以称贪着其事。“其事”二字,即贪着那个“事相”。因为贪着事相,所以都当成真的。你留意看看,“人”是“事相”,“事相”是一“合相”,怎么合成这个“人”呢?那就不可说啦!

  其实也非完全不可说,只是说来说去,愈说你愈不懂。因果、因缘法乍听之下很容易懂,事实上没那么容易。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在座各位,姑且不论长相,就衣服而言,每个人所穿尽皆不同。为什么会有差异呢?因为各人因缘都不同啊!两个人也许可能买相同的衣服,但可能你这次穿来,而他刚好没穿来。这就是因缘,这次你穿来,是显的,他有,是隐的;下次他穿来时,他是显的,你则又隐了。怎么去谈这个因缘呢?

  因缘法里有所谓“秘密隐显具成门”、“一多相即”、“同时俱存”、“因陀罗网境界门”,华严的十玄门即涵摄在内。般若经典无法广及那么多,所以说这是不可说的。就华严的立场而言,虽然比较容易说明,但要讲得很清楚也不容易啊!“事相”就摆在那儿,但要具足并不容易。

  各位,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是很难去谈这件事的,有些人我很希望他出家,可是他就会推托,说有种种因缘之故不能出家,事实上他出家后会比在家好上一千倍,然而他就是不愿意出家,不但不愿意,还以种种理由来障碍出家,这就麻烦了。另外有些人是不该出家,却硬是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他不出家还可以吃牛肉面,一出家后天天想着牛肉面,那更麻烦了。这种情况就是不懂因因缘缘之间的关系。

  如同之前所说的,必须先了解本心,然后透过训练,才能了解别人的心。我们如何看这些诸缘和合呢?譬如同样一句:“师父,我可不可以出家?”自己发心问与听过我讲以后再来问,二者的因缘就完全不同了,你知道吗?有些人会觉得:“为什么?他就那么优待,我就那么糟糕?”不!是因缘不同。这就是我们自己本身要能够肯定,但有多少人能自我肯定呢?有些人是我们一提,他就来了,但那是从知识上得来的,而非“相应”而来;从相应中来的是很殊胜、真实的,和由事相上、知识中来的不一样啊!

  有些人是这么想:“那个师父说,来听他一堂课,他就保证度我到成佛,若是如此,再苦也要去听他一堂课。”有的甚至想:“师父说看电视也可以,那我就看一堂课好了。”结果,他也不管看懂或看不懂,反正看过一节了,就要师父保证度他到成佛了。没错!尚未听到这些话之前,就很忠心在听的人,是属于第一阶段的,那种人我会度到成佛,没错。若是听到这番话才来听经的,则属第二阶段,这些人要达到究竟成佛道,中间得受多少苦难,我就不知道了。

  你听说买爱国奖券会中奖,便去买一张,结果怎么没中奖?你得记住,没有人跟你保证说每一张都会中奖。我告诉你买爱国奖券会中奖,但可没保证每一张都会中奖。你总共只买一张,然后觉得:“奇怪!怎么都没中奖?这师父好像说话不算话。”关键就在这里——你是投机取巧的心?还是真诚之心?这两者间差异有多大,因缘的不同也在此,然而你看得到吗?

  有人会抗议:“你本来就那么说的啊!”我当然是这样说过,问题是你有没有真诚之心?抑或只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倘若你想:“师父既然这么说,那我决定跟到底了。”这就不同了!决定跟到底的心与投机取巧听一节课的心,是截然不同的。还有一种情况,他不小心在电视上看到师父讲经,觉得师父讲得不错,于是“加减听”,听过了,第二天找不到,因为他忘了是哪一台播出的,后来就没机会再看了。像这种情况,那是他有很好的因缘。有的是一面吃自助餐一面看到的,看完回去也不知道是哪一台,当然找不到了,这种因缘就不一样。以世间法而言,此谓之“碰巧”,但他跟这个法有很深很强的因缘在,明白吗?

  另有一种因缘,有些人好几年前在电视上就看过了,但是看不懂,觉得奇怪,佛法怎么这样讲?因为听不懂,之后一看到是海云讲的就关掉,直到有一天他又不小心看到,那时突然觉得:“嗯?这讲得很不错呀!他是谁呀?”其实和他五年前所见的是同一人。为何前后感受如此不同?因为五年前因缘尚未成熟,五年后才成熟呀!所以不要紧,因缘不成熟就不要听,因缘成熟再来嘛,“葡萄成熟时,我还会再回来!”因缘成熟再来就好,因缘不成熟则不要勉强。

  因缘不成熟,硬要你来这里坐着听,也是难过呀!你心里老是想:“这个师父一直讲这个,怎么不讲点好笑的。”听说有一次某法师讲经,他正在谈行法时,有位老菩萨说道:“师父呀!怎么不讲个笑话让我们笑一笑。”把那法师气得半死:“我在谈修行,你要怎么笑?”真正触及重要的部分,若不相应的话,就会产生此种现象,原来他是为了听笑话而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因缘法的相应实在是不可说,这里面甚深微妙,甚深微妙啊!

  佛陀说的公案好比说故事,看了觉得很轻松,也很精彩,你所看到的文字记载,那叫“相”,一合相,只看到那部分,叫做“浅略释”,若要往里看到“非相”,就得深入第四层才看得到。第二层称为“秘密释”,也就是就文字上来解释其法理意义,那个还没有办法看到皮。第三层就是透过佛法的思维模式,把那个一合相转变成理论,然后透过修行证入才能了解的,那叫做“密中密”,此透过修行即可了解。若修行的工夫更深一层,进入“实相境界”,就叫“深密释”,很深的秘密。这便是一般所谓的粗、细、微、妙四个阶段。到了第四层,你才能够体会佛所说的“非相”,而和合假相这部分,则属第五个阶段,那叫“不可说”。

  一般而言,浅略释,是属于粗的部分;细的部分,称秘密释;微,称密中密;妙,则为第四个,叫深密释;然后,第五个是不可说,分成以上五个阶段。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非相”或者“一合相”不可说,必须历经第四个阶段以后。各位想想看,“脑筋”能钻到第二个阶段已经很不错了,若要进到第三、第四个阶段,那就得透过实际修行,非常仔细、深入地修行才有可能。刚刚为各位举的例子,“能、所之间如何”的那个问题就是一个重点,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因缘)(五明学佛网:因果       因缘)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因缘 

 其它:十二因缘与大乘三系(杨云唐)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新春开示-因缘果报 

 其它: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 

 惟觉法师:福报与因缘 

 惟觉法师: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郭元兴教授:略论佛教与中国书画之因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佛法住持世间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