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庸之道,分寸之间


   日期:2015/9/10 16: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恰逢过之上,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践行,我知道缘由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言行做过了头;愚笨的人智力不及,又达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昌明,我知道其中缘由了:有才德的人做过份了,无才德的人又做不到。这犹如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却很少有能品尝其中的滋味。”

  孔子十分感慨中庸之道难以推行,他分析其中的原因说,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笨的人又做不到,“过”和“不及”都不是最好的效果,所以达不到中庸之道。

  孔子对中庸之道难行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很具有启发意义,凡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又能合乎礼节的叫和。比如说,在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一笑过之;当别人批评你时,态度要像平常一样自然,做到不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中和”的境界。

  我们常常能听到人们议论对一个人评价时出现的悖论:一个人的优点,往往又是自己的缺点。有人问我可以不可以不出现这种悖论,让优点成为纯粹的优点?我思考的结果是:能。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优点不要过分当作长处,去与别人在这方面短处比较、炫耀、自夸、卖弄时,他的优点就是永远不附带缺点的优点。

  为人处世忌骄傲自满,忌恃才傲物,忌居功自傲,当然也包括得意忘形之徒。也许有人会说,我有才,我有功,就不能得意一下吗?我想,得意一下还是可以的,也在圣人的“忠恕”之道,但不能过分得意。有一句俗话叫“小人得志,穷人当官”,想必大家都明白这是骂人的话,小人得志就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一阔就变脸,那是个小丑形像。所以还有句话叫“得不得意,失不失志。”“得不得意”是说你有了才能,做出了成绩,在别人称赞你时,不要显得志得意满。“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情做过头,都会得不偿失,产生负面效应。要遵循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恰当地表达又合礼节,这样处理人际关系就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知道诗歌成就居于“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六岁即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年少而才华横溢,因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因此之故,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入王府。唐高宗授意,王勃到沛王李贤的府第,充当谋士和指导读书的角色。当时宫中盛行斗鸡,沛王李贤也加入其中,每次都能斗过别的鸡,惟独打不过英王李显那只公鸡。为了讨好沛王,王勃就写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才子文章,自然动人视听,大家夸赞,王勃也得意洋洋。谁知此事传至高宗耳中,龙颜大怒,说用这样庄重的文体竟写如此无聊的文章,且明为檄鸡,实在搬弄二王间的是非,实在可恶。于是高宗下令,免除王勃官职,逐出王府。

  后来王勃在文章中发牢骚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实际上不是他命运不好,而是他自己没有把握好处事的分寸。有才华并得到大家的赞赏,社会的认同,理应是一件很好的事,但他太得意自己的才华,恃才卖弄,恃才游戏,犯了忌讳,得到谪贬,实在可惜。有个成语叫“天道忌才”,实际上忌才者非“天道”,实乃“人道”。才大如海,处处夸炫,自然树大招风,招人嫉妒,心胸狭窄的小人就会设法构陷,招致人祸。

  所以为人处事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事业有所成功,心中可得意,但表面不要忘形,要表现得“中节”,合规矩,给人以有成就不倨傲之感,自然不树“敌”,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