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菩提甘露165:一心念佛,对治烦恼


   日期:2015/9/14 23: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说来说去,念佛法门总是要对治烦恼,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对治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往生。

  不管什么烦恼来,总是尽量地念阿弥陀佛,用一声佛号系心。

  这样,任何烦恼都会慢慢地消逝。

  经上说,其它的三昧,只能对治一种烦恼。

  对治贪的,不能对治慎。

  对治慎的不能对治贪。

  唯有念佛三昧,能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罪障。

  假使能把佛号念的纯熟,念得好像铜墙铁壁一样,便不会被任何烦恼所破,而能破尽一切烦恼。

  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就好比金刚一样了。

  所以念佛三昧,以叫做金刚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做般若波罗蜜。

  因此,各位有烦恼的时候,尽管一心念佛,不管什么烦恼,都会被消灭的,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这个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会,小孩子了也会,这要比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方便得多了。

  不过烦恼来时,要至诚恳切念佛才行。

  如果念佛不诚不切,不但破不了烦恼,势将被烦恼所转。

  至诚念佛时,人家骂,我听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给不好样子看,我看不见,心空空中楼的。

  所谓装聋装瞎。

  (其实并不是“装”,而是真的见如不见,闻如不闻。)

  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

  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

  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则我见生,但空法,则三宝来灭。

  有人说:“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颠倒执着。

  你说:“不念佛,心就是佛。”

  那么我也可以说:“你不念饿鬼,心就是饿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

  这种说法是拨无因果的,是不承认因果律的存在的。

  他不知道心净则佛土净。

  心若念恶,则地狱饿鬼畜生相现;心若念善,则人天相现。

  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现。

  如果说:“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狱,心就是地狱,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

  那么法界缘起,势被破尽,三世因果都归断灭。

  由此可见,心要是不空,就增长我见;要是片面地空法,轻者会落入无记,重者就堕入断灭。

  彻底说起来,空法的人,也是“我见”作崇;若是不起我见,必不见于空,也不见于不空。

  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或者说是和一面镜子一样。

  你骂你打,镜子都能照出来。

  你走了以后,镜子里一点影相不留,还是清清净净的。这叫作大圆镜智。

  你不要认为人家骂,你听不到,人家作脸色你看不见,就是傻瓜。

  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骂,你也相对骂,人家作脸色,你也摆样子,那叫识心造业。

  这样,你会被业所系,受苦无穷。

  你把苦因当作适意,岂不是傻瓜吗?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一样,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不能污染它。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

  念佛人的心,要以这种境界为标的。

  大家看到太虚空吗?

  劫末的时候,大火烧到初禅天,太虚空虽然容纳了这样大的火,却一点没被烧着,大水淹到二禅天,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水,但一丝没被湿着。

  大风吹垮了须弥山,一直吹坏到三禅天,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风,却丝毫没被吹动摇。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这种地步,苦来容苦,乐来容乐,如意不如意来都能容纳,却不被其所动,这就是和太虚空一样了。

  这种境界,老祖师有一句话,就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

  这种境界太高了,这是所谓“用大圆镜智导发境智”,不是凡夫一时能办到的,不过凡夫也可从浅近处修学。怎么修学呢?就是不看外境,不听外境,不为外境所转,装聋装瞎,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太高了呢?

  因为念“阿弥陀佛”是“境”,也名为“法”,我们能念佛的“念”,叫做“智”,也叫作“心”。

  就心和法来说,便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能念佛的那一念,叫做智,所念的阿弥陀佛,称之为境。

  佛本是无,心念故有;心本是无,佛起才有。

  所以我们的念佛“心” ,是阿弥陀佛佛号所起的,如果“佛”不起心,那么,这心必是杀盗YIN等恶缘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时“佛”也不是独立的,是因为心念才有的。

  要是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现其他各种业道。

  所以“心不孤起,佛缘起心;佛不孤起,心缘起佛。”

  我们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因此,欲求往生,就绝对没有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称作为智境,佛起心称作为境智。

  可是当我们用智去照境的时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正是阿弥陀佛起我们这一念的时候。

  阿弥陀佛起我们的这一念,叫做“境智”。

  我们至诚恳切念佛,必能引发境智。

  如果引发境智,那便是阿弥陀佛和我的念佛心,起相应了。

  相感则通,佛和我心相应,才能往生净土。

  怎样才是阿弥陀佛和我相应呢?

  当阿弥陀佛和我相应的时候,就可以看见阿弥陀佛了,可以现前见佛,也可以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临终时见佛,或命终以后生到西方见佛,这都叫作修成功了念佛三昧。

  因此,我们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启发这种境智。

  十方世界的众生,可以用四种智导发这种境智。

  第一辈的众生,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如文殊、龙树等)。

  这辈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生常寂光土。

  随其大悲心愿,也可生到实报庄严土。

  他们是以大圆镜智,导发境智,所以说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

  第二辈众生,在十方世界的国土中,以平等性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

  他们生到西方,生在实报庄严土,也可分证寂光土。

  第三辈众生,于十方世界的国土中,以妙观察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

  他们到了西方生在方便圣居土。

  第四辈众生,就是我们大家了。

  一切愚痴凡夫,甚至五逆十恶,只要真心念佛,至诚恳切,都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

  我们是怎样导发境智的呢?

  我们是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

  什么是成所作智呢?

  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仅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掺杂别心和邪念。

  例如,眼见色,只分清楚红的黄的,没有憎爱二心;虽分别色而不起憎爱二心,叫作“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这样,眼识便转名为成所作智。

  所以念佛人,就得装瞎,见一切色不生憎爱二心。

  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僧爱二心,就转识心而为成所作智了。

  这种成所作智,虽然是凡夫所修习的,但是它的功德与大圆镜智是相同的。

  这是我们念佛用功的要紧处,大家应特别注意。

  在这七天中一定要五根清净,用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定可往生。

  用成所作智导发境智,说起来似乎很深,但是作起来却很容易。

  眼睛不乱看嘛;耳朵不乱听,只听佛号嘛;鼻子不乱嗅,只闻旃檀香嘛;嘴巴不乱说话,只念佛号嘛;身子不乱其他触念嘛。

  这还办不到吗?

  这样念去,叫做“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要说七天如此临终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

  不要说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与也得往生。

  《阿弥陀佛经》不是告诉我们,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吗?

  不过,所谓一念,是指临命终时,最后一念而言,不是我们现在这一念。

  因为临命终时最后那一念,再没有后念了,所以能往生;假使还有后念,便要随着后念走了。

  所以我们现在纵然念出清净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后念,后念一起,便又随着后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由此可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就是要守护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

  只有和五欲不发生关系,才能导发境智,导发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极乐。

  如果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裟婆受苦了;要是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转识成智了。

  我们念佛到这种地步,往生西方极乐,就没问题了,便可生到凡圣同居士中去了。

  初果以前的圣人,和我们一样都生在凡圣同居士。

  二果圣人也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是三果圣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功德力高的,才可生到方便圣居土了。

  可是我们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可参与常寂光土。为什么呢?

  经中不是说么,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嘛。

  这是因为你装聋装瞎的时候,正和大圆镜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的地方呀。

  因此,不要认为装聋装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若愚”,是大智慧者呢。

  既然装聋装瞎和大圆镜有一分相似,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就不用说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摄起来,不要它落入五欲。

  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

  这样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

  若是念不到这一地步,那只怪你没有诚愿,自己讨闲岔,不能怪别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