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境随心转,是圣者;心随境转,是凡夫


   日期:2015/9/15 1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昨天讲到自己名声受损时,理应值得高兴,下面继续分析: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有些人进一步狡辩:“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萨,别人对我进行赞叹,我快乐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产生欢喜心。作为一个利益众生的人,众生快乐我也快乐,就像儿子特别开心时,母亲也必然会欢喜无比。所以我这种高兴,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有些人一听到赞叹自己的敌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会出现,脸色也会马上晴转多云。平时在交谈中也看得出来,我赞叹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的,他就比较认可,一直在旁边随声附和;如果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要么他闷闷不乐,根本不吭声,要么立刻站起来反对:“你这样赞叹是不合理的,他这个人如何如何坏……”自己的敌人被赞叹了,有些人就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居然受了表扬,简直气死我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以菩萨的爱心来对待,很多矛盾冲突、包括心里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渐化开的。有些人特别恨别人,有时候真正分析起来,应该说理由很小,就是因为他自己修行不好,总把别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牢牢记住,久而久之变成一块“心结石”,若没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医,很有可能逐渐化脓,最后发展为绝症,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化解,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常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永远对别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别人对你做了再大的帮助,你可能当下就忘了,也没有想去报恩,但为了一点小事,报仇之念始终放不下,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还牙的行为,是一种世间人的传统,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还有些道友发生矛盾后,两个人表面上虽然已做了忏悔,说自己心里不记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心里还有很多伤痕没有愈合,只不过是形式上敷一个泡沫而已。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充满爱心、平等对待,千万不能因为某人对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记在心里、恨在眼里,否则跟世间俗人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佛法的收益,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倘若行动上比以前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浅。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们受到称赞时,应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欢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这样的习气,受到挖苦诽谤,心里实在受不了,连吃饭睡觉都不香;得到赞美荣誉,就飘飘然忘乎所以,欢喜之情无法控制。其实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过,赞美的声音无有实质,也没有心识,纯粹只是空谷声般的无情法,对这样虚幻的词句,有什么可让人高兴的呢?如果值得高兴,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把赞叹词录在复读机里,整天放给自己听,那快乐可以一直伴随着你。但是这有意义吗?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谁都不会这样做。现在有些人很喜欢吹捧人,一见面就对你赞叹不已,别人也觉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词句对今生来世均无实义,假如为此而沾沾自喜、欢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须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一般来讲,境随心转,是圣者的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的行为。我们凡夫人的心,有时随色法而转,有时随声音而动,有时随香气和味道而摇摆不定。但对有修行境界的人来说,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会受到丝毫干扰。古大德说:“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为实执习气所牵,一直对贪嗔痴等外境牢牢执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后,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欢喜快乐或哀伤痛苦时,自己应当稳重自持。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副天要垮下来了的模样。外境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测试一个人证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会先用大量的美言来赞叹他,然后用猛厉的语气呵斥他,接着让他静下心来观察:刚才受赞叹时的心态与后来受呵斥时的心态,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假如没有任何差别,自己的心这样执著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就能开悟。

  所以我们凡夫人的习惯,跟高僧大德们的行为,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别。自己到底是趋入凡夫这条路、还是圣者这条路,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也应该好好观察。倘若一直随原来的习气转,则应马上加以制止,不要再继续前进了。尽量向解脱的方向迈步,才是每位欲解脱者的希望与期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境随心转       凡夫)(五明学佛网:境随心转       凡夫)  

 净界法师: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三讲 大手印之定 六、下机渐道凡 

 戒法法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仁焕法师:凡夫错在没有认识自己 

 大安法师:四十八大愿对凡夫众生的意义所在 

 大安法师:九品往生皆凡夫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雪漠: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卢志丹居士:心随境转则烦,境随心转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