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见过一位高僧


   日期:2015/9/15 22: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师,您应该见过许多高僧吧?

  :嗯,有把握地说,见过一位。

  :不止吧,你们出家人机会很多呀?

  :您说的是那些地位高的高僧,以及名望高的高僧,我说的是见地透彻、行持殊胜的高僧。同时,由于缺乏了解或缘分较浅,纵然见过一些高僧,我也未必能够肯定。能够肯定并因其深获法益的,只有这一位。

  :哇,那一定很了不起。请您说说吧,让我们也参学一下好吗?

  :好,可以简单说下。那是二零零四年的夏天,那年我比较苦闷,所以准备第三次去朝拜五台山。以前去过两次,但更像是观光游览。

  那时我学佛已经十年整,出家六载。自觉道心纯粹,修学也还算持之以恒。素来自信地认为,大开圆解和明心见性乃是本人的份内之事,肯定能做到。具体方法我是以静坐读经为主,以平时经行观察法理、参悟心性为辅。说白了,也就是走禅、教结合之路。禅乃佛心,教乃佛言,本是不二法门,不可偏废。

  所读经论主要有《圆觉经》、《遗教三经》、《六祖坛经》和《金刚经》等等,还有一些禅宗祖师的开示录,如《血脉论》等等。藏传佛教一些公开的法本,尤其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入门读物,也偶有涉猎。

  在这些经论当中,《圆觉经》与《金刚经》互补,前者可以看做是《华严经》的缩影,后者恰恰是《大般若经》的一品,也是其精华所在。《金刚经》重在破相,《圆觉经》则直接显发如来大圆觉清净实相,一破一立,特别适合互参。初学者没有能力学习《大般若经》和《华严经》,我就是这样,可以选择由这两部经入门。

  《遗教三经》与其它经论互补,上述其它经论都属于法理高深、心行超迈的大乘实相之极谈,而《遗教三经》则极为平实,给予修行人日常生活的修行准则,同样不可或缺。也是世尊的遗嘱,应当时时温习并踏实奉行。

  《血脉论》和《六祖坛经》与其它佛经互补,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正宗的禅宗本色,乃是中国禅之源头。其特色是不拘泥于语言文字,直指人人本具的涅槃妙心,即当前心性。正因为直截了当,所以并不适合所有人的根器。佛经则比较含蓄,心性与法理逐层显发,有理有据,契理契机,适合绝大多数人的根器。

  藏传佛教的法本与汉传佛教经论互补,汉传经论都是文言文,立意高古,十分精辟但似乎有些遥远;藏传佛教法本由于是近代人和当代人翻译的,其语言更加通俗明白,可谓平易近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借鉴很有必要。

  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自己的经典,也足以引导修行人洞彻法理或明心见性。

  那时我三十四岁,出家受戒后在佛学院教过书,后来到了杭州,协助月真法师管理韬光寺和永福寺。当时这两个寺院尚未全面开放,非常清净。白天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晚上则帮助月真法师起草一些文件之类。我一般是上午静坐读经,下午去中天竺走访一方法师和来华法师,在他们那里看书,兼来回散步。他俩都是学富五车之人,满屋子都是书。

  当时一方法师正在研究藏传佛教,想选择一个教派和一位上师,准备去藏地修法。来华法师则与天台宗最相应,兼温习孔孟老庄之学。我自己是坚定的禅教合一路线,希望通过闻思修和禅修,能够大开圆解并明心见性,然后自修兼弘法。末后归宿,则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素来自信,因而被许多人认为是狂妄之徒。大约,是他们特别谦虚的缘故吧。虽然有信心,但毕竟出家已经六年多了,学来修去,依旧没看到见道的曙光,心里不免郁闷。于是,便想再朝一次五台山。

  修行人但凡发心朝山,往往都是心有不安,不安就要动。有偈语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缘心头未悄然。”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我准备了帐篷和睡袋等宿营装备,想去上次看好的一个地方,一个僻静山谷当中的野外,小住一周左右,独自体验下没人打扰的清凉山胜境。

  从杭州到了太原,大学同学张卫中先生热情接待,并执意要开车送我去五台山,说是一定要看看这荒山野岭咋住人的。他的几个朋友也一起凑热闹,五、六个人开了两辆越野车,一大早儿直奔五台山。

  进山途中,已经到了五台景区附近,自然环境顿时与山下不同。盘旋在山道上,大家忽然都不说话了,都在静静浏览周边的幽隐山色。这时,我不自觉地忽起一念,心想:文殊菩萨,您老人家有点儿不够意思啊,我都三次来五台山朝拜您了,咋从来没得到过您的指点呢!在这时代,我也算道心纯正的出家人呀。

  念头也就这么几下子,一会儿就过去了。但这些心念非常清晰,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我很希望得到文殊菩萨的指点,解决目前郁闷的心境。

  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但一般不会主动管闲事,因为那有违因果。观音菩萨也好,文殊菩萨也好,其他各位大菩萨也好,都是有求必应。你不求呢,便不会发生感应。但也不可随便求,那会着相,反而会出问题,往往是求不来菩萨,求来了小鬼儿。

  我向来不轻易求人,也几乎不曾求过菩萨。这次是内心郁闷,才自然发生了求菩萨指点之心。那时我就预感到,此行似有机缘。

  到了台怀镇,吃过午饭,驱车直奔我看好的那个山谷,沿着僻静的山路行进十几公里,停车,我背上双肩大包,他们陪着我一起上山。那是一条羊肠小道,往上转过几个坡,走了十几分钟的样子,来到了一小片杨树林,群山里的一小片平地,大约一、两百平方米。由于海拔较高,杨树长得很低,高约四、五米的样子,树林里的空地刚好搭帐篷。

  我用了二十分钟左右,支好了帐篷,并把所有物品放进帐篷里。天色突然由晴转阴,豆大的雨点开始零零落落地往下砸。张卫中和他的朋友们急忙告辞,眼瞅着天色发暗,显然将有一场大雨来临,我便目送他们下山。

  后来,据张卫中说,他们一上车,暴雨就倾盆而下了。回程的路上,前半个小时根本就看不清路面,一片水汽蒸腾。

  野外宿营我是有经验的,二零零二年夏天,曾经在甘肃和青海尝试过半个多月的短期行脚,大多住在野外,算是体验下前人的生活吧。

  那阵暴雨结束后,下午天色又放晴了。但空气变得非常潮湿,这对有类风湿病的我很不利。正因为有这个疾病,我并不适合长期行脚,也不适合条件过于艰苦的住山修行。我的体质属于书生体质,或许是其中比较皮实的吧。但长期行脚、住山则需要运动员体质,或者驴友体质才行。

  接下来几天的山林生活还算惬意,每天清早我便背着香袋下山,里面装着七衣、海青、雨伞,以及钱包和戒牒等,一袭大领长褂,一个水壶,一根简易手杖,步行三、四个钟头到达台怀镇。

  每到午斋时分,便搭衣跟各地的云游僧一起去塔院寺斋堂用斋。饭后在周围佛殿礼佛、礼拜文殊菩萨。然后去塔院寺外的广场绿地上面静坐几十分钟,顺便欣赏下全山美景。那里视野开阔,可东看黛螺顶,隐约遥望东台、北台与中台。只见辽阔的蓝天白云之下,四周山势恢弘,葱葱郁郁,数不清的或红或黄之殿、堂、楼、阁点缀其间,好一个清凉圣境、五顶佛国。

  下午一点多钟,买两瓶矿泉水和两个饼子带上,便慢慢步行上山。通常在太阳落山之前,就能回到帐篷。虽然是盛夏,夜晚的山风却很凉,甚至有点儿冷,一条中厚的保暖睡袋马马虎虎,还要把大褂和备用的衣服盖在腿部。

  那几天夜晚漆黑一片,星星显得格外明亮。虽然不算害怕,但我还是不敢走远,只打着手电在小树林里转悠,要么就在帐篷里面静坐。

  曾在某天凌晨三点左右被一声动物的吼叫惊醒,难道五台山里面有豹子?但显然不是野猪,应该是一种猛兽,只吼了一声,就走远了。

  像这样独自一人居住在山林野外,对于我这类城里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人生体验。尤其是男同胞,都应当实地体会一下,那会帮助你放下许多市侩的斤斤计较。独自面对大自然,人便会发觉自己的狭隘与渺小,这也充分考验着人的自信心。

  住山的第三天,起得特别早,太阳还没出来就往山下走。快到台怀镇的时候,看到不少出家人步履匆匆,这是平日所没有的。一位师父特意催我:“快走啊!要不就赶不上啦。”我问:“去哪儿啊?”回答说:“普寿寺赶千僧斋呀!”

  我一听有意思,这真是歪打正着,没想到随便来住几天山林,还赶上了难得一遇的千僧斋,那得去呀。于是加快脚步,跟在几位僧人后面来到普寿寺,恰好归入最后一批比丘队伍。

  普寿寺是尼众道场,管理严格而正规。那次千僧斋法会各方面都非常如法,场面宏大庄严,一直在播放赞僧偈,赞颂僧宝功德,尤其赞颂大比丘僧之功德,听了令人顿生惭愧之心。

  说实话,作为一位比丘僧,我是不够合格的,因为在持戒方面不够严谨。这有客观条件的局限,但主要还是自己习气太重,道力羸弱。因此我一向自称沙门,这也是效仿古人,中国历代僧人多数自称沙门,或某某僧,极少有人自称比丘。

  但凡自称比丘的出家人,那都是持戒精严的高僧大德。例如虚云老和尚,常常自称“幻游比丘虚云”,那意味着,老和尚既是一位合格的比丘,同时又证得了如幻三昧。名字是表法的,这个名字我没资格效仿。

  住山的第四天,一沤法师和来华法师先后来电话,说的是同一个事儿,一批香港居士组团朝拜西藏各大寺院,他们曾经多次去天台山佛学院供僧,和各位任课法师都熟悉,特意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半个月后成都集合。问我要了身份证号和在家姓名。

  那时我还没去过西藏,机会难得,又是熟识的人一同朝佛,当然要去。两位法师的意思,邀我近几日就到成都,大家一同先去峨眉山游览。这也是商量许久的计划了,因为我们当年的一位优秀学生传灯师在峨眉山做执事,一直邀请我们去。这次既然要到成都,正好顺路。

  一想到游玩,这山里住得就索然无味了。年轻人嘛,心思散动,喜欢凑热闹。于是打算明天再住最后一天,住满五天,提前两天下山。后来,我还特意把这套宿营行头带到了西藏,他们散团以后,我独自在西藏山南地区行脚数日,兼浏览拍照。直到遇到了大暴雨,大段路面积水一尺多深,才被迫放弃,搭乘运输矿石的大卡车离开西藏,经青藏线回到内地。

  第五天午饭后,我照例先拜佛,礼拜文殊菩萨,然后在大白塔外面的绿地上面静坐。最后欣赏下五台山的天光美景,准备明早离山。

  静坐结束,刚刚起身走了几步,忽然听到侧后方有人说话:“哎,哎,这位师父,请过来坐坐吧。”转身一看,二十几米外,一位出家人正在向我招手,我便大步向他走去。走近一看,大约是一位苦行僧,衣衫简朴,精神矍铄但两眼通红,说明他正在练习“不倒单”,就是晚上不睡觉,代之以静坐或经行。看样子,年长我三、五岁,应当是六十年代中期生人。

  苦行僧很热情,是那种潇洒的热情,丝毫也不拖泥带水,招呼我坐下。落座之后,他说:“哎呀,今天咱们有缘,我平时不和人说话的。”他声音很响亮,说话没有任何迟疑。但他什么都没问我,直接就滔滔不绝地独自讲起来。那些话在一般人听来,基本都是胡话,漫天不着边际。但在我听来,完全是针对我在讲开示。

  苦行僧所说的内容,几乎都是在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或者帮我确认一些见解。他说了大半个钟头,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几点,他说:

  一、我是碧山寺出家的,不做早晚课已经十多年了;

  二、我常在山西、陕西这两个省讨饭(指乞食)吃;

  三、我还从来没去过西藏和藏地呢;

  四、如我体会,佛菩萨也没啥神通,不过是当下了别而已;

  五、菩萨、罗汉都是修出来的,发于行愿,愿满则成,都属于“行得”,唯有诸佛不是“行得”,而是本自不动;

  六、修行人,放下面子行去!行到愿满,自然明白。所谓放下我执,依我看,首先要放下面子;

  七、色身尚假,何来六根?哪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的?

  八、你只管修行,过几年就明白了。

  ……

  第一条是在告诉我,修行无关乎形式。我自己也早就不上早晚殿了,但当时还存有一点儿疑问,苦行僧彻底帮我确认了。第二条证明了我当时的猜想,他确实是一位时常乞食的苦行僧。第三条帮我解决了一个挺大的疑问,那就是,如今单单奉行汉传佛教,是否还能够修行获得成就,而不必非要依赖于其它教派?苦行僧的证量虽无法推断,但他心地纯净,说法简洁明了,往往一语道出要害,不假思索,显然已经见道。同时,他似乎可以当下了知我的心念,这在后面得到了证实。他的成就,足以证明单单修学汉传佛教在如今时代同样可以获得殊胜成就。

  在我学佛以及出家前后,那是藏传佛教大发扬的时代,十个汉地出家人,有八个去学藏传佛教,还有一个学习南传佛教,一心继承汉传佛教的人寥寥无几。更有许多无知之辈,一边受着汉传佛教的恩泽,一边却说汉传佛教没啥好学的,传承都断了,不会获得成就。

  第四条乃是超级牛叉之语,那是说神通没啥稀奇的,贵在当处了别。什么叫做“当处了别”,或者“当下了别”?不假思维,随心自然显现是也。谁才能做到?心地清净的大修行人。苦行僧已经做到了,至少做到了一部分,才说得出来这话。

  第五条踏实而透彻,直指本来面目不属修证,清净法身本自天成。佛陀不是修出来的,而只需要觉悟。对此我有所了知,但苦行僧给予了我确认。

  第六条当即受用,明心见性必须初步破除我执,对我来说,之所以还没做到,主要原因就在于“爱面子”。这也是做法师的通病,受人尊敬,太注重个人形象,等等,都会增长我执。

  第七条乃是成就者之语,需要实证如幻三昧,方才有如此斩钉截铁之确凿见地。

  第八条是给我的预言。过了三年左右,我真地明白了。大修行人之预言,不是白说的。

  当时听得我深为感动,不知不觉竟留下了泪水。和人聊天时流眼泪,从来没有过的事儿呀。感动之余,我便起身礼拜苦行僧,以示谢法。同时,心里忽起一念:“文殊菩萨果然灵验,这次五台山没白来。”

  这念头才一动,那边苦行僧开口了,他一边挥手,一边用他的山西口音大声说道:“这次你五台山白来了?没白来吧?”你看人家这修行,那心地就似明镜一般,真是了不起。

  后来我问了他上下,他法名心清,五台山碧山寺出家,山西人。我心里称他为心清禅师。

  临分手时,我再次顶礼表示感谢,这次我才一拜下去,心里忽起一念:“人家虚云老和尚,有人礼拜他,他还还礼呢。”这心念才一动,那边心清禅师开口了:“哎呀,我也应该给你还礼呀。”说着,他也拜了下去。

  可是,前一次他并未还礼,因为,咱没动那心思呀。心清禅师心地清净明了如斯,真是我修行的终生榜样。

  像这样的高僧大德,按达摩祖师所说,可谓是祖师级别的高僧。当年有人问达摩祖师,什么叫做“祖师”?达摩祖师回答:“行解相应,名之曰祖。”接着又补充道:“须明他心,知其今古。”

  此后我再没去过五台山,因为至今自己也没啥成就,拿什么去见文殊菩萨呢。关于心清禅师,实有其人,他不是菩萨的神通变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娘胎里出来的汉传佛教僧人。碧山寺乃是禅宗的十方丛林道场,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之一,历来高僧辈出。

  忽然想起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他曾对大众说:“你们不要担心佛法会断,实在没人教了,菩萨会教。”大意如此,仅凭记忆录出,并非原话。

  见过一位高僧,仅仅年长我几岁的心清禅师。那时他还不足四十岁,已然修行如此殊胜。如今禅师年约五十矣,其道力功德岂可测度乎!

  心清禅师说过,将来咱们还会见面的。一想到这句话,我便惭愧于自己的懈怠。习气深深,好自努力呦。这就是我见到心清禅师的往事,自觉受益匪浅,愿与您和大家共勉。

  时值末法时代,真正的高僧还是有的,只是如世尊云,如今时代乃是“贤圣隐伏”。为什么?因为众生业力越来越深重,与圣贤越来越不相应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文珠菩萨       五台山)(五明学佛网:文珠菩萨       五台山)  

 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温金玉教授:佛教五台山 

 温金玉教授:五台山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 

 如瑞法师:普陀山佛学院与五台山普寿寺尼众联谊会开示 

 麻天祥教授: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山佛教史》 

 王孺童居士:五台山与中日文化交流 

 周齐教授:五台山佛教文化之“场效应”──关于“佛教名山文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药师山·紫雲居士:五台山参访记 

 业露华: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体慧法师:五台山朝圣 佛七开示 

 体慧法师:体慧长老五台山宝华寺佛七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