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日期:2015/9/18 1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着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断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呢,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的相续的因缘。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有关系,现在的你跟未来的你也有关系,其实过去也包含了现在,现在也包含了未来,它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思想,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说这个水流是从过去而流到现在,你现在的水干不干净,跟你的上游的过去的水是有关系的,你来生的水流会变成什么样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种前后关系的互含互摄。那么这当中呢,阿赖耶识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当我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体结束以后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呢,阿赖耶识扮演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生命的相续,完全靠阿赖耶识来作一个沟通的桥梁。

  所以阿赖耶识它管着我们生命的两个相貌,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这决定了你今生当中的内外的因缘。

  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要面对两种因缘,只要你还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会把它的当中的成熟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变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报。

  所以外因缘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会跟谁结婚,那么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这一部分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因缘。那么当然阿赖耶识它也变现一个内因缘,就是你前七识的活动,你的思想。

  什么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过程有关系的,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动呢,这些所谓的前七识的活动,它也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前生留下的等流习气。那么当然,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结果,跟生命的过程,我们就面临了选择。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很难两个都兼顾,除非你是法身菩萨,能够无住生心。

  那么第一个选择,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缘,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么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内心空虚的,因为你没有时间照顾你的心地法门。而且外在的果报你一接触以后,你一旦攀缘,那后果不堪设想,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尽为风,你会陷入阿赖耶识这种广大的大海深渊当中,你一定会跟业力牵扯不清,因为这个过去的业力,你一旦攀缘它,就像《楞严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业力越搅越复杂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报销了。

  那么第二种人呢,就是把今生随缘认命,把它放下,他专心的去经营内心的思想,他把重点放在开创未来。其实你今生的结果,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可以做微调,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结果不成比例,你花费很大的精神改变很少,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了,白忙一场。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慢慢放弃今生的结果,开始把心带回家,好好的经营你的内在的思想活动,因为它开始在累积一个新的因地,它开始在创造你的未来。

  那么当你把心往内观照的时候,你面对你的思想,你要面对三个重点:

  第一个,前五识会给你各种的感受,苦乐忧喜舍,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当然第二个,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还有第七意识的执着。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因为你必须要做好临终正念的准备,临终正念是要准备的。很多人以为说,我到临终自然就有正念。诸法因缘生,没有说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识,它可不轻松哦,内忧外患。我们马上会讲到前七识的活动,第六意识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恶业力,会透过感受来刺激你,让你心动,向内它受到第七意识执着的干扰,你有很多的盲点会误导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是内忧外患,你必须要做两个工作:外调感受,内治执着,你才有办法把正念栽培起来的。其实你的内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达到临终正念之前,你根本没有太多精神体力,去攀缘外境。说实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内心的世界,你有很多问题要处理的,你有很多功课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从临终的正念的角度,我们既然今生的果报,跟来生的净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放下,放弃今生!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没有比别人两倍的时间,所以你的精神体力,只能足够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当中,我们会看看第六意识,它是多么的困难,它必须要面对过去的感受,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盲点。所以它怎么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内对治执着、然后建立起一套它的忆佛念佛的正念,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了。

  好,你不是只有万缘放下就可以了。万缘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础而已,你这个基础没有,你就甭谈了。但是你万缘放下以后,你还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门,你要修一些止观,要发愿。所以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第八识了,因为第八识它的相貌就说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到,走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第八识的内外因缘,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现象,因为你不同的选择,你就有不同的来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功课       攀缘)(五明学佛网:功课       攀缘)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楞严悲华法师:坚持本身就是功课 

 仁达法师:诵经与功课 

 仁达法师:仁炟的功课 

 慧光法师:别人赞叹善法,是别人的功课 

 心道法师·灵鹫山佛教教团:观不攀缘心无所缚 禅修明心了脱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传喜法师:修行立功课 心念不空过 

 印良法师:随缘与攀缘的善行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1171经:本 

 净土法门法师:把攀缘心放下,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 

 净土法门法师:起心动念是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