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道源法师:我所见闻的印公大师


   日期:2010/5/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序言

  印光老法师圆寂之后,无论僧俗一致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这是印祖在世数十年所修的自利利他之清净善因,所应当得到的清净善果。只此一点,就须要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尤其是出家人,身后所得到光荣,与身前所得到赞扬,是不大一样的。因为身前的赞扬,难免没有人情、势力夹杂其间。多多少少总有些逢迎、奉承、应酬的意味。身后所得到的光荣,乃是“盖棺论定”,毫无“世态”混扰其间,那才是最纯洁,最真实的。记得印祖在世时,有一位居士梦见大势至菩萨在上海弘化。他赶忙来到上海,原来是印祖在“觉园”启建念佛七。这位做梦的居士,恍然领悟,原来印祖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此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的传遍佛界。讵知印祖得闻之后,不但不生欢喜心,反而对这位居士,毫不留情的痛呵一顿!由此事类推,设若印祖在世时,我们推举他老人家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定要“吃棒”的。那么印祖已竟去世了,大家为甚么还要推尊他老人家为祖师呢?这正是越不要名越有名!净德所感,应当如是。现在菩提树月刊,为印祖做纪念,大家执笔写纪念文章,都是由于一片钦仰恭敬之心。这才是最纯洁最真实的纪念。要写纪念印祖的文章,当然要写印祖的真修实行,中兴净宗等大功大德。但我以为不必写,因为“印光法师文钞”一书,流通颇广,佛界人士,几乎人手一册。其大功大行,已昭昭在人耳目。即使再写,反成赘言。再者,我也不敢写,因为我的笔力不健。倘若因为我的文笔拙劣,不但不能增加印祖的光明,反而给他老人家加上一层暗影,那真是“佛头著粪”欲赞反毁了。所以我想写一些所见所闻的小事,或无伤于大雅。

  二、正说

  甲、行脚参方之艰难

  印祖是陕西人,初出家即归心净土。逢到游方僧人,便问哪里有专修净土的道场?大家皆以“红螺山”相告。河北省怀柔县资福寺,建筑在红螺山上。自前清嘉庆年间,彻悟祖师住持该寺以来,弘扬净土,大兴莲宗,该寺遂成为有名的念佛道场。行脚僧有两句口头语:“南有金山高旻,北有红螺上方”。这是说,要参禅,须到镇江金山江天寺,及扬州高旻寺。要学净,须到红螺山资福寺,及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红螺山之道风,直至民国,尚未衰落。是以一般行脚僧,咸以此山奉告,印祖遂决意前往参学。及至红螺山,知客师看他很老实,不教他进念佛堂,派他当“行堂”。“行堂”之职务,是专为众僧盛饭添菜的。当了一期——六个月,仍然不许他进念佛堂。印祖以为事与愿违,乃决计南游,行脚至汉口,听说有一莲华寺。修净土的人,一听到莲华二字,就觉着欢喜,即至该寺“挂单”。知客师仍然因为看他很老实,就请他当“库头”。常住——寺院的规矩,各殿堂的“香灯”,每半个月——十四、三十午后,到库房领取香烛灯油一次。印祖——库头师即时上楼为他们取物品。讵知印祖上楼不久,就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楼板剧烈震动,尘土弥漫室中。几位香灯师,以为把甚么重量的物件碰倒了。于是高声喊问:库头师!库头师!你把甚么东西弄倒了?楼上并无回声,大家觉着奇怪。于是一起上楼,看看究竟。上楼一看,不得了!原来是库头师倒在楼板上不省人事了!而楼上热不可耐。大家赶快把他抬下楼来。一面活动他的手脚,一面用冷水喷面浇头,一面大声喊叫:库头师!库头师!大家忙乱了一阵子,印祖才苏醒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六月里天气很热,而汉口是一“盆地”,热的更厉害。莲华寺的库房,又是一座“半楼”;楼上的尺度既不够高,而上面盖的只是一层单瓦片。时在正午,烈火似的太阳,晒透瓦片,热气流通不出去,简直像一个蒸笼。印祖是西北人,没有抗热的习惯,因此一上楼就热晕过去了。印祖行脚数千里,一点佛法尚未学到,却几乎把性命送掉。足见行脚参方之艰难了。

  乙、住寺修学之不易

  我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山西之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之道场。四川之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之道场。安徽之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之道场。浙江之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之道场。此四大名山,为行脚僧之必须朝拜者。印祖既到南方,遂发愿朝礼普陀。普陀山在定海县之东,距县百余里。孤峙海中,风景奇特。气候温和,炎夏不热。山中有“茅蓬”百余座。有“丛林”二座:即前山之普济寺,后山之法雨寺,简称为前寺后寺,为挂单接众之处。朝山者以前寺较为便利,故多止宿于此。后山之地理环境颇为幽深,住人比较少,因此显出静雅宜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巍峨广阔的藏经楼。中间供有“明板”“清板”两部大藏经。二边有四间宽大的寮房,是准备阅览藏经的人住的。可是这时候除了一位香灯师外,却没有一位阅藏的人。这位香灯师也是北方人,跟印祖一见面就有缘。即劝印祖住下来看藏经。他就陪着印祖到客堂“讨阅藏单”,幸蒙“准单”。印祖从此住进藏经楼,一住就住了三十年。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句话也只是习惯的口头语。若欲名符其实,应当说是观音菩萨的香火地。道场二字,是有名实无了!这并不是说全山没有一个办道的人。有之,也都像印祖一样,只是隐居潜修而已。因此普陀山的宁静,也只是山水风景的宁静,“人事”方面却是相当复杂的。现在说一个小小的故事,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有一天,前寺请了一位新任的“维那”师。这位维那师是真心办道的老修行。曾在高旻寺住过三冬四夏,请过“堂主”,带过“维那”,“出身”是很高的。他接职之后,即到后寺向印祖“请开示”。并说出他的志愿。他说:“普陀山是天下的名山,现在弄成这个样子,实在太不像话了!承前寺和尚看得起,命‘学人’当维那,‘学人’就要当职尽职。一定把禅堂的规矩整顿起来,给全山作一个模范”。印祖很诚恳的对他说:“你发心整顿规矩是好的,但是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普陀山不是高旻寺啊”!这位维那师,口中虽唯唯应是,可是心中并不以为然。

  前寺禅堂里,住有二三十个人。这时有一个“风气”:大家都喜欢吸“旱烟”,每人有一支五六寸长的“旱烟袋”。新维那“进堂”,第一次“表堂”,就命令各人自动的把“旱烟袋”砸掉。因为他在高旻寺,请过“班首”,带过“职事”,有“先声夺人”之势!大家也就不敢公开在禅堂里吸烟了。可是吸烟的人是有瘾的,他们忍不住的时候,就偷偷的吸一下。吸过的烟味,被维那师闻到了,于是大发脾气,实行“搜单”。结果,在“止单”位子下面,把旱烟袋统统搜出来了。在维那师的盛怒之下,一阵乱摔,破碎无余。大家虽然没有当面反抗,在背后却想出了一个“软法子”来报复他。上晚殿了,念弥陀经,念到“六方佛”时,已经念到北方佛了,忽听一人高声念“南方世界亦有日月灯佛……”。于是大家跟着念下去。已经念到下方佛了,忽然又一高声“西方世界亦有无量寿佛…”。大家再接着念下去。如是“三环九转”的念,念了两点多钟,才把弥陀经念完。直把这位维那师气的几乎晕倒在大殿上。下了殿就“溜单”了。印祖能在普陀山住二三十年,是全靠“不出风头,不管闲事”八个字,才能相安无事的。足见住寺修学之不易了。

  丙、开创道场之方便

  苏州灵岩山灵岩寺,是印祖开创的净土道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印祖在普陀山住了二三十年,为甚么不把普陀山改成净土道场呢?观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把普陀山改成净土道场,不是名正言顺吗?普陀山是中国的名山,再加上印祖的大名,不是相得益彰吗?灵岩山已片瓦无存,欲兴道场,必须重新建筑。普陀山之前寺后寺,殿堂雄伟,僧寮完备。只要起香念佛,道场即已成就,不是事半功倍吗?提出这些问题来的人,都是对于普陀山的内情——真实状况不大了解的。普陀山的前寺后寺两大“丛林”,只能说是“半十方”。或者说是“表面十方”。因为前后寺的住持大和尚,是由本山一百多个茅蓬里“房头子孙”选出来的。真正的十方僧——外海人是无权过问的。举此一例,已可以“思过半矣”了。其他的复杂问题不必多说了。

  灵岩山寺之复兴,当然不是一日成功的。但只费了短短十几年的光阴,而竟能在一座荒山上,建筑起来前后四层正殿,以及配房僧寮,雄伟高大,精致庄严,不能不说是奇迹。凡是到过灵岩山的人,无不赞叹:“这都是印光老法师的功德啊!”意思是说:因为有印祖帮忙化缘,才能修建起来这座大寺的。印祖从来不向人化缘,恐非外人所知了。那么重建灵岩寺的钱,是那里来的呢?当然大多数都是印祖的归依弟子布施的。可是印祖并不直接向他们化缘。这时印祖已离开普陀山,在苏州城内穿心街报国寺闭关。凡是来求归依的,或是来请示的居士们,印祖都顺便介绍,请他们到灵岩山一游,参观这座新成立的净土道场。他们到了山上,看见那样的浩大工程,自然会捐助资财的。这样毫不勉强,自动发心,才是清净布施,才能得到最大的功德哩。这都是印祖开创灵岩山净土道场的方便啊。

  三、通结

  印祖之所以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者,自因其自利利他之大因缘大功德所成就。自利方面,如临命终时之自知时至,舍报安详。利他方面,如一部文钞,风行天下,见者闻者,莫不获益。又如兴建灵岩山寺,成为全国唯一之净土道场。使出家者专修有处,在家者归依有地。这些荦荦大端,自有诸大德秉笔赞颂。我现在只把亲见亲闻于印祖的二三小事,写出来聊供参考。

  佛门有两句常谈:“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一位伟人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我们在前面所写的二三小事上,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印祖有一种超人的“忍力”。在红螺山当行堂,在莲华寺当库头,设若不能忍,也就返回陕西去了。在普陀山那个复杂的环境中,设若不能忍,如何能一住三十年。忍于逆境,已竟不易。忍于顺境,则更为难。为建寺而化缘,岂非天经地义。无缘可化者,尚勉强去化。而是时之印祖,已芝兰满天下。归依弟子中,正不乏有钱的大居士。而且已离开普陀,住在苏州,不会再受人之嫉妒障碍。若是化缘,正可以大化特化。而印祖竟能忍住不化,这种忍顺境的忍力,更非常人所及了。倘再推究其忍力之来源,当系得力于一“诚”字。因印祖之为人,过于“老实”。无论自行化他,皆是直来直去。即待人接物,亦毫无一点虚伪。所以在平凡中成其不平凡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念佛)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