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日期:2015/10/4 16: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今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这种问题应该连一个小学生都很容易回答:你把你的脑袋在电脑上使劲撞几下,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了。

  这样会是一个很能让人哑口无言的答复,你若是撞得失去知觉昏死过去,当然也就什么“精神”都没有了,就只剩下“物质”了。

  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曾经看到说,据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新陈代谢的作用,组成人体的物质,那些“分子”“原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换成新的,几十年之后,他身上的所有“原子”“分子”都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些了。

  也就是说,从物质上来说,到一个人生命后期时,他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但是,我们知道,他又确实还是原来那个他,因为他的生理特征基本还没变(虽然外形可能因为长期磨损稍有破旧),大脑里面装的“精神”也基本未变(可能字节数有所增多,但是源代码没变)。

  而他的这种不变性却是由DNA构成的那种程序编码唯一决定的,通过DNA→RNA→蛋白质逐层编译(转录)而来。

  虽然是建立在DNA分子这样的“物质”基础上的,但是这种能唯一决定一个人还是原来那个人的程序编码却更像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这让我联想到柏拉图的“理念论”,这种“理念”,又或者称之为理式,形式,并不是指我们大脑里面那个“理念”,而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已经预先由造物主设计出来以形成世间万物的一种非物质性的范式。

  柏拉图认为这种“理念”才是实在的永恒的东西,而我们感官觉察到的“物质”并不是实在的永恒的东西。

  这个是被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严格地说来,这个应该叫做“客观唯心主义”,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唯心主义”。

  而认为人的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世界只是人的大脑臆想出来的东西,这个叫做主观唯心主义,这才像是我们通常一直以为的并加以批判的那种“唯心主义”。

  从柏拉图理念论的角度来看待上面那个问题,会发现这两者在逻辑上非常吻合。

  或许我一开始不应该使用“精神”这个词,这会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人大脑里面那个“精神”,但是如用“理念”这个词,也会一样地产生误解,确实不容易找到更好的表达,只能渐入地解释。

  那么,就算是人本身在“物质”上来说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人,就算连DNA分子本身也早已被更换成了由另外一些新原子所组成,但是这种“理式”“形式”不还是建立在那些“物质”(DNA分子)基础上的吗?

  那么,这就有两个问题:到底“物质”和“理式”孰先孰后?到底有没有“物质”这种东西?

  显然,DNA的遗传编码机制必然是要在地球上已经有了DNA分子这种东西之后才会出现,也就是构成DNA大分子的那些核苷酸小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这么看来,似乎“理式”当然是在“物质”之后的,但是我们若继续追问下去,则核苷酸小分子又是由一些更基本的“理式”来决定的,比如说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说起来,“理式”和“物质”到底孰先孰后还是个问题。而且,到底有没有“原子”这种东西?

  我们说到“物质”这种东西,归根结底它都是由一些“原子”构成,在中学时我们被告知它是由一些“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转动而构成的,就像是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构成太阳系一样。

  到了大学,就会渐渐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电子并不是按照所谓固定的轨道在围绕着原子核转动,而只是随机性地出现在原子中的空间,在它下一个出现点和上一个出现点之间,你是无法找到确定的轨道把它联系起来的,只能是说它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高低而已。

  那么,它在上一个点和下一个点之间的那些时候,它在哪里呢?似乎它并不存在。

  有一种超弦理论似乎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两点之间,它是在另一个空间。

  但这样说仍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文字难以把用数学运算出来的东西表达出来,更准确地应该说是:根本就没有那些“质点”,所有的“物质”形式,都只是一种能量的振动而已,而这种振荡,是交替在一个十维空间里来回进行的。

  其实,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一样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最初,汤姆森,卢瑟福等人建立原子的行星轨道学说时,就发现电子如绕着假想的连续半径轨道运转,所辐射出来的能量却并不是连续的,于是玻尔将普朗克的量子论运用于解释原子结构:辐射能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跃迁的,从而,电子的轨道也被设想为不是连续半径的,而是跃迁的。

  但是这样一来,当电子从一个固定轨道跃迁到另一个固定轨道时,它好像是必须立刻地,不经过两个轨道之间的空间凭空跳过去的。

  但因为通过这个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能够很好地跟实验结果吻合,所以在当时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很快地,它就因为不能解释另外一些更为复杂的原子光谱而失败了。

  然后,海森堡指出:任何关于电子轨道的学说,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对原子进行研究,只能观察到有什么东西进去,有什么东西出来:辐射,电子,放射性粒子。把宏观的牛顿动力学的行星体系运用于微观的原子,是不正确的观念。

  而最初通过用射线轰击原子来“探测”出“原子核”的卢瑟福,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原子内部的情况,间接测得的结果也可能是在射线与原子内部相互作用下的畸变。

  于是,海森堡就通过纯粹的数学形式——微分方程式重新建立了一个原子结构学说,这种学并没有任何“物理性”的解释,也就是所谓“机械的”“物质的”,能为人直观性地理解的那种解释。

  接下来,薛定谔又根据波动力学的观点“质点只不过是波动体系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原子结构,建立了一个在数学上与海森堡的理论等价的理论。并进而推出测不准原理:不能够同时精确测量到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也就是说,如果越精确测到其位置,则其速度就越不精确;反之如果越精确测到其速度,则其位置就越不精确。

  这样,微观层面上的“物质”就成为了一种虚空的东西。

  到了最后,物理学家干脆认为:并没有“物质的”原子这样一种东西,原子及其组成部分,被分解为一种波动系统,或者波群,甚至干脆就是“由一中心向外进行的一组事件”。而这个“波”,也根本不是我们在宏观层面上观察理解到的那种“波”,而只是一种“概率”。

  这是从微观的层面,从宏观的层面来说,自古以来物质被看作是在空间上延展,占有一定量体积的空间,并在时间上连续永恒的一种东西。但是随着相对论的提出,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了,时间和空间对于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对的,甚至被认为是想象的臆造。这样,宏观上的“物质”也被看作是了相对时空中的“一串事件”而已。

  其实,牛顿早就认识到:力学的最后基础绝不是机械性的。所以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这个“上帝的第一推动”。

  那么,至此,“物质”显然并不是我们直观理解的那种机械性的东西了,而只是一种空虚的“能量波”或者“作用”,但它也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吧?就好像“场”一样,不也是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么定义这个“客观”的概念?到底世界上有没有“客观”这个东西?

  很显然,这个“客观”的概念,是跟“绝对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相对论已经证明:就连作为“物质”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性的,而只是对于观察者的相对性的,则很明显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客观”的东西。

  那么,是否可以用这样一种简单的事例来加以反驳:当一个有主观意识的人“存在”于这物质世界上时,这个物质世界是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当这个有主观意识的人死去之后,这个物质世界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仍然存在。这不就可以证明这世界是“客观”了的吗?

  然而,大家忘了,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始终都是从另外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判断的,也就是观察者你自己,你观察到的所谓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另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的生死而改变的“客观”事实,其实只是对于你自己来说没有改变。

  如何理解这一点?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所观察到的这个世界的“客观性”,也即那些它所具有的“客观特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声音,冷热,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这个世界所时时恒有的,而是要与人你本身这个“物质”相互作用才能显现出来的。

  比如说,颜色,声音,这应该算是这个“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性质吧?我们人能够观察得到所以我们认为是那是客观的。但是有些动物是色盲,有些甚至没有眼睛耳朵,那么光和空气波的这些“客观”属性对于它们来说则就是没有意义的,不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你也可以反驳说:颜色,声音这些东西并不能算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人的主观感觉,但这些东西至少跟“场”是性质相近的东西,既然“场”可以被看作是“客观”存在,为什么前者不属于这个范畴?

  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有另一些例子可以说明:反物质,这种东西本来就确实是不存在的,它即使存在的话,也会马上泯灭。但是却能够人工地制造出来暂时性地显现。在它不存在的时候,它是没有任何“客观”意义的,但是却又能够短暂地显现给我们看,这时它好像又显得有“客观”意义。

  类似的还可以推举到暗物质。

  那么,就算所有的“物质”只是一种“相互作用”,但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吧?但我们仍可以追问:这种规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更何况,由于“物质”似乎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则每一个“规律”都有着更为微观的“规律的规律”来决定,这样层层相套,则永无穷尽。

  这就好比“唯物主义者”们喜欢刁难的那样“上帝又是谁制造出来的呢?”,若你说“客观规律”是自有永有的,则我也可以说上帝是自有永有的;若你追问上帝的来源,则我也可以追问“客观规律”的“规律的规律”又是从何而来?

  当然,我自己并不信奉宗教(但也不是故意不信,只是找不到从哪一点入手去接受这些东西),我不认为有人格化的神,因为连古希腊人都知道“如果牛能够说话,它也会把神描述成牛的样子”。

  但她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种东西。

  我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物质       精神)(五明学佛网:物质       精神)  

 傅味琴居士:安居的精神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其它: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王雷泉教授:素王的精神永存——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 

 王雷泉教授: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王雷泉教授: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王雷泉教授: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