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只有不排斥别人才是真正接受自己


   日期:2015/10/9 8: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语:

  痛苦不是一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家伙在专门与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没有被遗弃。

  如果你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一下花草和晨风,痛苦也许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很容易侵犯别人,陷入施害与受害的模式轮回里。

  我们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打开电视,总是看见有人在讲自己的心得:怎么做饭、怎么化妆、怎么减肥、怎么成功、怎么理财。

  满大街的人都梳着同样风格乱蓬蓬的发型,一到公共场合就都对自己的手机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的心都同时随着股市的涨落而起伏跌宕,可是我们依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很有一套。

  这种自以为是阻止了我们与别人正确地相处与交流。一些人像是患了某种特殊的“自闭症”,在任何场合都热衷于自言自语。更多的人呢,不但觉得自己什么都对,而且必须得对,如果别人不能苟同我们的意见,便感觉很受伤,很不舒坦。

  面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状态,你都需要立即得出结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你就没有价值感、安全感。我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什么的往往被利用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冲突的、战争的各方,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有理的。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又是什么?

  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到孤单、孤立。

  “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比如说参加考试,如果有一半人通过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你就不仅是高兴,简直是欣喜若狂;同样,如果有一半人被淘汰,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沮丧,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被淘汰,你就不仅是沮丧,而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冤、最不幸的人。当你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又孤立、封闭时,你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悲惨、更不开心。事实上,你的情况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痛苦而自杀,每次我听到这样的消息都难过极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有多大,恐惧就有多大。死亡的过程中四大分离,那种痛苦根本不是活着的人所能想象。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选择死亡,可见他们生前感受的痛苦的确是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前面我们讲到痛苦不是一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家伙在专门与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没有被遗弃。

  如果你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一下花草和晨风,痛苦也许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放掉这个、放掉那个,说起来容易,而实际做起来,委屈、无奈、懊恼、愧疚、惶恐、挫败的感受是那样强烈的真实,不是自己不想摆脱而实在是无力摆脱。

  如果是这样,也就不必急于放掉什么,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已经很不开心了。有那么多烦忧伤痛要放在心里,你该需要一颗多么大的心呐!那么就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算是真正接受自己了。

  一些修行人为了训练这种开放能力,故意要与难打交道的人相处。印度的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前,担心藏地人太和善温良,自己找不到修心的对镜,故而故意把一个脾气乖戾、总爱挑他毛病的侍者带在身边。

  虽然我们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对自己好,可令人难堪的是,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在让自己更困惑、更痛苦。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比如下次遇上堵车,看看自己会有什么习惯性的反应:惶惶不安?牢骚满腹?神经质地不停看表?掏出手机开始跟朋友抱怨?批评前面的车、前面的司机、路上的警察、失灵的红绿灯?或是打开广播、唱机,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就这么看着自己,不去评断也不可以纠正。遇到情况不立即被情绪淹没,而是看看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改变。下次再遇上堵车,再看看自己是怎么发牢骚、看表、打电话、一刻不停地折腾。第三次、第四次及以后遇上堵车,仍然是这么观察自己的反应,终于有一天你会觉得自己可笑:发牢骚、看表、打电话、折腾,怎么每次都一样,不能有点创意吗?

  所以,下次再遇到同样情况时,你会做点不同的事情:真正去听一听广播里的人在谈什么,欣赏一首歌,体会旁边那个司机的焦虑,想想因为堵车有哪些安排需要调整……总之,你不再跟自己较劲了。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而什么是执著呢?什么都可以是执著。这就使出离成为一件不得不心无旁骜、精进不懈去做的事,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是陷阱。

  一位修行人曾经去拜见上师蒋扬钦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布施了,只留下一个木碗,那是他心爱之物。来到上师住处,看见满眼的金碧辉煌,他不禁想:“人们不是都说夏扎(一无所有的)蒋扬钦哲旺波吗?怎么住在这样奢华的宫殿里?”这时,蒋阳钦哲旺波指着他笑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我对这满屋金银珠宝的执著远不如你对那个木碗的执著!”说完抢过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