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第一讲)


   日期:2015/10/12 1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9月2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一些禅修的方法。百日共修已经学修到了三特加行。三特加行有共同和不共同的方法,现在学的都是共同的方法。不共同的方法是大圆满(阿底瑜伽)独有的加行修法,这些不是随便公开学修的。共同的修法主要是身、语、意三个要点。

  调整身、语、意,将身语意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这样禅定会自然产生,很多世出世间的功德也会自然圆满。但是身、语、意要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也是很有难度的!

  (一)身的要点

  不用说心,就连身体要真正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或姿态,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说,毗卢七坐也是很难做到的。毗卢七坐是常用的一种身姿,大乘和小乘都用这个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在身体姿态方面都是有要求的。让身体完全放松也是很重要的,若是身体没有完全放松,也没有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禅定很难产生。即使产生了,有时候也许能入定,但是很容易出现障碍,所以,身体的姿态是很重要的。

  有这样的教言: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心自然就平静了。

  毗卢七坐仅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很多种方法。跏趺坐,有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也就是双盘和单盘,若是能双盘是最好的,若是不能双盘也可以单盘。手结定印,也可以双手扣放在膝盖上。眼睛看着鼻尖,也可以看着前方的虚空。类似于这样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这些都是方法,若是真想把心静下来,真想进入禅定,就要这样。对于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来说,身体的姿态不是很重要,躺着、站着、坐着都可以。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身体的姿态是很重要的。

  要打坐、禅定的时候,有以下几点要求:

  其一,世间的这些琐事统统都要放下。打坐、禅修及禅定的过程中,若是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去关窗户、开门、接电话、关煤气等,都是一种障碍。

  其二,可以说身语意的善业也要放下,比如说磕头、绕佛、转转经轮、捻念珠等等,也都要放下。虽然这些都是善事,也是平时都要做的。但是打坐、禅定的时候,都要放下。否则会影响心态,心不容易静下来。

  其三,通过毗卢七座等方法,让身体完全平静下来,丝毫不动摇。

  这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

  (二)语的要点。

  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通过九次排浊气法让语(气)平静。

  其一,不说世间的绮语,是非长短等都要断掉。

  其二,打坐、禅修的时候,连念经或念佛都要放下,不念经,不念佛。

  其三,念咒有默念的方式,也要放下,什么也不念。一切语言都要停止、禁止。

  通过九次排浊气或三次排浊气等方法,调整语(气),保持适当的状态。

  其实,无论是身体还是语言,都要把握适度,这个很重要。这里只是讲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方法。

  (三)意的要点。

  主要是不想过去的事情,不想未来的事情,也不能分析现在的事情。放下一切分别念,心像三岁的小孩子一样,什么也不想,就这样坐着。

  其一,我们总有很多世间的分别念,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一会儿想家人,一会儿想孩子,一会儿想工作上的事儿,一会儿想生活上的事儿。这些分别念都要断掉,这些都是不好的。

  其二,比较好的分别念也要断掉。比如说观佛像,观坛城,观咒轮,这些都是好的分别念,但是坐禅的时候也统统都要断掉。

  其三,其他内在的、细微的一些分别念,也要断掉。比如说要观察的念头,或者要观察的心理状况等,都要断掉。

  总之,所有好的与不好的、粗与细的分别念,都要尽量断掉。让心保持它自己的状态,即很明了,但是也没有动摇。这种状态并非什么也不知道,一片黑暗。它的状态(自性)是一种明明了了的,没有分别,没有动摇。

  最好有空性的见解。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万法唯心,心也是不可得的,也是空性的。若是有这样的见解,能安住于这样的状态,这是最好的。

  但是今天我们主要是讲一般的禅修的方法,不分世间和出世间。这个时候,主要是尽量断掉内心的一切分别念。其实,要彻底断掉那些细微的分别念是非常难的,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时才可以。但是也要尽量去断掉这些分别念,什么也不想也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只讲一些禅修、禅定的方法,主要讲寂止。寂止,也可以说是禅定。如果这种禅定是有见解,有智慧的,就是止观双运的。见解指的是出世间的见解,智慧指的是出世间的智慧。若是没有见解,没有智慧,它仅是寂止,也是禅定,但不是双运的。

  前面主要讲了身口意的要点。若是修禅定,身口意三门都要先平静下来,一定要调整好,这是基础。现在很多人都想获得禅定,但无论是修世间的禅定,还是修出世间的禅定,都要以此为基础。若是没有什么见解,没有生起智慧,这样修禅也可以,但是不能超脱轮回,也可以获得一些境界,但它是世间的。也可以出现一些神通,比如说五通等。例如宿世通,就是知道自己的前世;天眼通就是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神足通等等。若是没有其他的境界、智慧,只通过禅定,可以获得世间的八大成就。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打坐。有些是为了养生,为了身体好。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想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就。如果想养生,就不用达到刚才说的标准,简单坐一下就可以了。但若是真正想获得世间的一些成就、一些神通,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方法,长期修炼,最后才能获得。偶尔坐一坐是不可能获得的。

  刚才讲的身口意的一些要点,也可以说都是前行,也需要练很长时间。自己应该安排时间,先不做其他的,先练习这些要点。比如,用三天、七天,也许更多的时间,一步一步地练身口意的要点。其实这是一种窍诀,这样比较扎实,也比较稳定。否则,既不扎实,也不稳定。就像我们现在学修一样,虽然学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但都没有落实,也没有一步一步地实践,这样是不会受益的。虽然很多人学修的时间都很长了,但是都没有任何境界,也没有产生任何功德。主要是因为我们虽然都知道,都明白,但是没有去做。还有的不扎实,实际就是糊弄自己。百日共修每天四座修法就要这样做,但是没有人认真去做,若是你这样坐,现在快到一百天了,你的变化会非常大,肯定会有一些进步,有一些收获,但是很多人什么都没有。

  下面讲一些具体的禅定方法。

  我们的心,其实叫“藏识”,密续里叫“普作王”。“藏识”就是阿赖耶。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都从这里产生,从这里幻变,其实都是心的一种幻变。若是你降服了心,一切就都降服了;心自在了,一切就都自在了。若是真正明白了,问题都在心里,若想解决问题,也要从心入手。去驯服心,驯服了心,一切都驯服了。之所以称它“普作王”,因为世出世间的一切显现,无论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都由它来造作的,从它这里产生的。之所以称“藏识”,也是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清净的不清净的显现,都是它的幻化和游舞,所以也叫“阿赖耶”。它是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根,快乐由它来造,痛苦也是由它来造。所以,一切都是由心来造,都是由自己来造,跟天主没有关系,跟耶稣没有关系。

  想要驯服这个心是很难的。我们的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有时候想安住,想静下来,但静不下来,越想静越静不下来,越想安住就越安不住,起心动念更多,分别念更多。所以这方面也有很多方法。虽然它是野马,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抓住它,驯服它,最后它老实了,怎么都行了。同样,心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驯服它,它就能平静下来。

  对于脱缰的野马,你直接去抓它,它可能跑得更快,你根本追不到它,也抓不到它。你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在它能看见的地方,放一些它爱吃的东西,它会慢慢地走过来,慢慢地吃东西,然后慢慢地它就不怎么怕人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抓住它,驯服它。心也是如此,不要让它直接地安住,直接想平静是很难的,要通过一些方法。

  就像被风刮的沙子,风停了,沙子自然就落地了。你不要去想好与不好的,不用特意地安住,自然地安住,它就平静了。若是你直接去观察,直接去特意安住,这样你无法安住,可能分别念会更多。心跑了,抓回来,然后又跑了,又抓回来……这样容易患心理上的疾病,精神容易出问题,会出现很多障碍。通过一些方法让它静下来,禅定自然就会在相续中产生。

  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

  这也是一种方法。找一个所依,心专注于所依上,不散乱。心特别专注,它也是一种明了的状态,没有散乱,也没有动摇。

  讲闻法方式的时候也讲过内收和外散。心专注于所依上的时候,不能内收,即过度专注,这样容易昏沉,容易出现障碍。这时也不能外散。心不能动摇,也可以说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样坐着就可以了。

  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

  心放在所依上面,但心还是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中。入定坐一会儿,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可以出定。出定的时间也不能长,心也不能放逸,一定要注意。接着再入定,再进入那种状态,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又从那种状态中出来,时间也不能长。为什么这样要求?时间短,则不容易出现内收或外散等障碍。否则,若时间长了,就会像你们打坐那样,有的在那昏沉、打瞌睡,有的散乱,身在修法的行列中,心不在修法行列中,不在大殿里,跑到家里去了。若时间短,就不会出现外散、内收这些障碍。次数多,出定又入定,入定又出定……这样可以产生禅定,产生这种功德。

  入定和出定的时间都不要太长。大圆满里更强调这点,时间要短,但是次数要多,出定、再安住一下……慢慢就可以连起来。此处通过这个方法修禅定也是这样,时间要短,次数要多,最后可以连起来,就能很顺利地出现禅定。否则,容易出现障碍。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禅修不成功,没有什么功德,就是这个问题。

  最后收坐的时候,不能直接起来就走,慢慢地把这种状态运用到日常行为当中,回向、念吉祥,这样就可以结束。

  这是一种方法。有这样的所依(对境),将注意力放在所依上面,就可以了。

  今天先讲一种方法。这样修炼也可以产生禅定。只靠这个方法,别的什么也不用,也可以圆满世间的八大成就,这也是非常殊胜,非常不得了的。现在很多人禅修是为了养生,但这个利益太小了;修世间的八大成就,对世间人来说,这是大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但若是与出世间相比,微不足道,什么也不是。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修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禅修       达真堪布)  

 大寂尼师: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禅修对现代的意义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7.禅修者的心路历程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