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该如何合理地与欲望共度一生?


   日期:2015/10/17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曾问我:“修行有没有窍诀?”我说:“有。早点起,别无他。”所以,修行要靠自己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生几十年一晃即过,故要用来闻思修行,或为众生发心做事。——弟子规另解

  稻盛和夫是日本经济的传奇,他不用优美的文字取胜,也不用高深的说教让人五体投地,而是将其多年心得以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企业人会从中领会真正的企业发展之路,而普通人亦将感受到最高境界的“为人之道”。我对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两年才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就已经想清楚了。——马云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昏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人们却又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人的一生大抵都要与自身劣根性作斗争,譬如嗔、贪、痴。今天分享的文章较长,内有一则哲理故事。请耐心阅读,相信于您亦有裨益。

  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它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

  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的一棵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

  “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

  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

  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口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

  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身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噬——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

  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

  据说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而且非常佩服。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的确,把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之深,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谓绝无仅有。

  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中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释迦告诉我们,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

  上述故事中的“蜂蜜”是指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各样的快感和享乐。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龙”,是人们心造之物,它如实影射人们丑陋的思想和欲望。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瞋”;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蓝龙比喻忌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痴”。佛教称这“贪、瞋、痴”为“三毒”。三条恶龙就隐喻这三毒。按释迦的说法,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特别是其中的“贪、瞋、痴”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是死死缠住人心、不肯须臾脱离的“毒素”,人们即使想摆脱它们却总是摆脱不了。人这种动物,每天每日都要受这“三毒”的影响乃至控制。想比别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头地。这一类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当这种“欲望”无法实现时,就转为“恼怒”: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同时又反过来“妒忌”那些有钱有名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受上述情绪的支配和摆布。

  在这一点上,就是小孩、婴儿也毫不例外。拿我的孙儿来说,当我疼爱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两三岁的孩童,就已经像大人一样,受到了烦恼的毒害。

  当然,欲望和烦恼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们同时又具有“剧毒”,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痛苦和焦虑,甚至断送了人的一生。

  细细想来,人还真是遵循因果辩证规律的动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动力之中,却含有陷人于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因比,重要的是尽可能“摆脱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们、控制它们。在具体做法上没有捷径,但只要将诚实、感谢、反省这一类“简单易行的修炼”持续实践就行。另外,平时养成用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也很重要。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暂停片刻,吸一口气,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

  这样做非常重要。就是在做出结论之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使你的判断不是基于单纯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对于摆脱欲望而言极为有效。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呈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欲望       利他)(五明学佛网:欲望       利他)  

 吕有祥教授:自利利他精神的现代价值 

 黄国达居士:真俗无碍、慈悲利他 

 雪漠:别落入欲望与贪婪的蛛网 

 卢志丹居士:幸福感并非欲望的满足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说心理疾病源自对本能欲望的压制 

 宽运法师:修学大乘 自利利他 

 法闻法师:读诵经典是自利利他的重要修行方式 

 体慧法师:自利利他皆成就 

 厚观法师:自利 利他 

 月悟法师:学习济公济世利他的菩萨精神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七、利他 

 传喜法师:善护口业 出言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