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普劝大众恭敬三宝之倡议


   日期:2015/10/19 13: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敏上师

  各位大德高僧、十方信众:

  现代社会,由于印刷业及各种制造工艺都很发达,很多商家为了包装产品、招揽顾客,达到营利的目的,【把经文、佛菩萨像、塔寺像印在门票上、包装盒上、挂历上,甚至还印在商标上、广告上、名片上;或者制作成各种小挂件、装饰品】;更有一些厂家于产品上(如鞋底)印制佛塔等形象。【这些印刷品和工艺品被当作一般的商品使用,用完后大都被无知的人们扔进了垃圾桶。尤其在景区里,印有佛菩萨、经、塔等三宝形象的门票、香盒等包装盒经常被人乱丢乱踩,垃圾堆里随处可见。】还有一些佛教徒,听信一些【错误的知见,以焚烧经文、佛像来超度祖先,或者把破旧的经书及过期的佛教杂志当废纸卖掉。】也有一些居士,将经书与世间普通书籍视为等同,用来垫座位……种种不恭敬三宝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担忧。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分四个方面对恭敬三宝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剖析,希望四众弟子从自身做起,恭敬三宝,努力行持皈依学处。

  【不恭敬三宝的过患】

  在《佛说慢法经》中,阿难问佛陀:【“为什么都是信佛、学佛,结果却有富贵和衰败不同?”】佛对阿难说:“……有的人信佛、学佛,没有遇到真正的明师,也没有经书、佛像,又不恭敬上师三宝……看到经书和佛像也没有恭敬、虔诚之心。【如果他有经书,就以轻慢、玩耍的心态挂在墙上,或随手丢在床、卧席上,或者扔到衣服、被子、破烂的竹箱里,使得妻子、孩子用不干净的手去拿经书】,纵然遭到烟熏和屋里漏雨的情况,也不去查看和关心那些经书,也不烧香、燃灯向经书作忏悔,就跟对待外道、世间的书没有差异。这样的所谓的佛教徒,【善神就会离开他,恶鬼却得到接近他的方便,紧紧地追逐他不放过,想尽办法让其衰耗害病,各种罪过因此不断增加】,妖魅和恶鬼屯守在他家门口,于是使他不断衰败最终死亡。【性命尽了以后,因为生前的罪恶、业力牵引,堕落到泥犁地狱之中】,这都是因为这个人虽然表面上信佛,但他内心的信仰并不精诚、专一,对佛法的信仰不坚定、犹犹豫豫,无所专据,根本就是不信佛法的人,所以得到这样的罪业和灾殃,衰败、亏耗到这种境地!”以上佛陀开示的种种不如法的恶行及由此而感得的苦报,难道不令人怖畏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因为福田方面的原因导致业力重大,对于三宝、上师、如同上师者及父母等人,即使没有猛利意乐,稍作损害或利益,也会产生大罪及大福。”

  律藏《杂事》里说,拘留孙佛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下令建造大塔。当时有一名工匠曾经两度出言讥讽:“这么大的塔,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完工!”到后来大塔妥善建成后,他深感懊悔,于是用工资造了一枚金铃挂在塔上以作供养。由此因缘,他转生为一个名叫“善和”的人,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悦耳,就是因为福田极其殊妙。福田殊胜,会感得很大的福报,而一旦对此造作不善业,轻视乃至践踏,所感的不善果也较其他更为严重!

   无数厂家为利益故,贩卖如来,其果报当在地狱

  对于在香盒上印制佛菩萨像,印光法师曾这样开示:“卖香这件事,最容易培福,也最容易造罪业。制造粗劣、不洁净的香,装璜标新立异,【把佛菩萨像印在说明书上,以及印在香盒上,又把佛菩萨像夹在香珠眼中。无知的人,竞相购买,亵渎的罪过,怎么能说得清?】说明书、香盒,随便丢弃。这样来追求经济利益,恐怕【这种人不但子孙灭绝,一口气上不来的时候,恐怕永远堕落于阿鼻地狱了。】因为【亵渎佛菩萨圣像的事从他而起,使敬佛的人也获大罪】,况且毫无信心的人呢?”“这种卖香的人,罪业之大,不可形容,他尚且以为得意。”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霞惹瓦亦说:我们随意玩弄正法,无所不为。对正法及法师不恭敬能损坏我们的智慧。我们现在已经够愚蠢了,难道还要蠢上加蠢吗?若我们再愚蠢一点,那还可以做什么?”

  对于不恭敬经书法宝的过患,印光法师还说过:“然而如今的僧俗二众,【翻阅读诵佛教经典,完全没有丝毫诚意】,种种的亵渎轻慢,难以一一列举。然而由于习惯之行已经非常久远,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安忍,而大众亵渎轻慢的情状,实在是不忍全部明说【(如放置在不净之处;口水沾湿、手指掠划以致染污、损伤经书;读诵经典时威仪不正;随意谈笑等等)】。将释迦如来的法语,视同破损败坏的旧纸。而且不要说不知道要旨意趣的人完全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即使是能深入了知佛经真实义理的人,也只是口头三昧、面门形式的辉光而已。】就如同饥饿的人空说饮食,如同贫困之人点数他人的财宝,【虽然有研究佛法的功德,可是绝对没有真实证得之利益。】更何况亵渎轻慢之罪,何止有弥天的过失?而且将来受苦之期,又岂只是穷劫无尽?虽然是读诵修行之善因,反而招致痛苦的恶果。纵使能够作为将来得度之因,可是难免要在多劫当中备受种种痛苦……希望大家都能依循佛陀的教化如法奉行,期望大众唯有得到利益,而无有受损伤害。”

  世尊曾无数次为救度众生,为半句偈、一句经文舍血舍肉、舍身求法

  【又有人错误地传说,残破的经书可以做火净,这是误导众生的重罪。】《南山律》的《戒疏》里边说:“有的人没有知识,把破的残的经烧掉,认为以火来作净,是有福报的,这是虚妄的想法。”

  “半偈舍身,著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除?失事在福也。”经典里讲,为了半个偈,释迦牟尼佛舍身供药叉。佛经中记载,即使只有经中的“常住”两个字,就可除去众生的烦恼。【半偈、两字尚且有那么大的作用,何况一部残经?怎么可以烧掉呢?这个折很大的福!】

  灵芝律师《资持记》(解释南山律的)说:以前有人这么说,“要烧掉那些旧经的话,把它们摆在干净地方,先说一个偈,‘诸法因缘生……’念完这个偈之后再烧掉是可以的。这是误传,出于哪一本经?哪一个文?没有依据的。【这是把后来的人引入错路,这些是犯重罪,不能做的。”】但是以前,甚至现在我们都还听得到,“经像实在不能补了,把它烧掉,丢在海里”等等这种说法,这是不行的。半个偈、两个字都不能烧,何况是一部残经、旧经?那些还没有残破的,就更不行了。

  灵芝律师又说:假使有一些像,已经破掉了;经,虫蛀掉了,烧又不能烧,看又不能看,残缺的像若供起来,人家看了会起不好的印象,怎么办?找个干净的地方藏起来就可以了,不能烧,也不能毁的。

  学习佛法而不恭敬三宝,就是狮子身中虫,反食狮子肉

  对于僧宝,经典中曾经有一个公案,说明不恭敬僧众的过患:某地有一种坏习惯,以为向出家人身上倾倒垃圾可以感得大福,所以争相效仿。几年后,天上突然降下金银等珍宝和衣食等享用物资,人人欢喜。不料几天之后,天上又普降沙土,所有的人都被活埋而死。先前天降金银等是以前善业所感得的福报,还来不及受用,而不敬僧众的恶业已经迅速成熟。现世已经遭受苦报,后世剧苦更是遥遥无期。【僧众是僧宝的代表,佛法的传承弘扬主要依靠僧团,所以不恭敬僧众的罪业极其严重。】

  不敬三宝,不但对个人而言有种种过患,对正法住世、圣教弘扬也关系重大。《菩提道次广论》中说:“如果我们自己能恭敬三宝,那众生亦会尊敬我们。”发心住持弘扬佛法的人尤其必须注意,作为佛弟子,我们自己如果不恭敬三宝,还指望谁来恭敬三宝?指望那些不信三宝的商人来恭敬就更加不可能了。如果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两群人都不信不敬三宝了,佛法就会越来越衰败。当我们在慨叹末法时代来到时,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碰到不信三宝的人多、明师难遭难遇、正知见的善友很少,这种结果和不敬三宝有什么关系?】乃至出家人常常被社会上的人误解、歧视,认为寺院是寄生虫、没饭吃、失恋者的归宿处,我们有没有想到,【这是自己没有从内心深处发起恭敬三宝,以及往昔不敬三宝的恶业所感得的果报?】

  本来经像、塔寺是三宝的代表和所依,应当作为众生恭敬顶礼的对象,但由于人们的无知轻慢,上述种种不恭敬三宝的现象比比皆是。试想,如果有人把我们的父亲或祖先的照片扔进垃圾堆,或者焚烧,我们会有何感想?而象征了解脱和圆满功德的佛法僧三宝形像,却屡屡被丢弃、被践踏,作为佛弟子,我们又于心何忍,又怎么能视而不见?三宝是众生解脱的唯一圣福田,【末法时代众生造作如此种种不善业,如果一大群人共创不敬三宝的恶业,那么众生的苦报就会极大。这其实是导致共业福报急剧损减的原因,也种下了堕落三恶趣和无法值遇正法等果报之因】,令人惋惜不已!

  那么,在当下这样的情形下,恭敬或者轻视经像不仅是关系到佛弟子自身修行的问题,同样也成为一个众生共业福报增减的普遍性问题。当很多佛弟子也在为所谓“2012灾难”等问题而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福报增长或灾难降临的原因在哪里?如果还随意丢弃、踩踏经像等等,福报从何而来?灾难又何能不增?】

  弥勒菩萨弟子世亲菩萨所作的《俱舍论》说:“对有德的人不敬重,这是无惭;造了坏事不害怕,这是无愧。爱乐跟恭敬,就是信心所跟惭心所,这两个心所只有欲界、色界才有。”恭敬之体是惭,反之,不敬就是无惭。【“对戒定慧及有戒定慧功德的人,不恭敬、不尊重,无所畏惧,不去向他学法,不对他行弟子礼,那就是无惭。”】无惭无愧是不善心所,一切不善心之中都有它们,有了无惭无愧就会对有功德的对象(比如三宝)无有崇敬,无所畏惧,无恶不作,一切恶业之门由此开启,进而领受极重的恶业苦报。

某些动物和鬼道也是有很浅的五通,知道自己宿世业果的根源,也懂得忏悔

  【不敬三宝之原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三宝是无上大功德田,对众生有无上的大恩德,是一切世出世间圆满的根本。【我们对三宝之所以不恭敬,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三宝的功德、价值以及对我们的恩德。】这也表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还很欠缺,对三宝没有感觉到稀有珍贵。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由我们内心对这一事物价值的认识程度来决定的。比如社会上的生意人,经过一番努力,好不容易签下一份合同,他会将合同视为珍宝,藏在保险箱里,小心保护。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很明白那份合同的功德——会带来财富!所以便努力保护好它。又如大家看到地上有一万元钱就会知道捡起来,【如果看到的是一百万、一千万,绝不会嫌捡得太累,就是因为认识到了钱的价值。】而三宝的价值超过摩尼宝,能够带领众生趣入涅槃城,得到究竟的快乐。如今,【三宝之代表却屡屡被随意丢弃、践踏,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对其功德的认识,难道超不过一位商人对合同的认识和重视?】

  或许有人会说三宝字纸我们捡多了没处放,可家里自己的相册却可以放一大摞,那是因为我们觉得那相片上的图画就代表了自己,要是被谁乱扔乱画弄坏了,自己就会痛心不已,因为我们觉得它们有价值。而见到佛像、经文扔在垃圾堆里却麻木不仁,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经像的价值。

  或许还有人会认为,佛像、经书等只不过是一些铜木、纸张而已,不必当作真佛、法宝看待,所谓“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何必执着事相?这种人不仅知见、行动上没有做到一个佛弟子应该做的,反而还为自己找了种种颠倒的理由,实在是愚痴而可怜!对此,印光法师驳斥说:“【古人修行,都能证悟至高无上的真理。今人修行,很少有人彻见自己的心性。难道是众生根机不一样的原因吗?或者还是恭敬、轻慢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吧!】众生沉溺于轮回苦海,必须仰赖三宝慈航普渡,然后才能度脱有期。佛法教化引导世人,全然依靠经像的久住护持,然后才能代代相传、永驻世间。”

 供养佛像就是供养诸佛如来的法身,不论佛在世,还是入灭,所有的供养,得到的福报是一样的

  【恭敬三宝能得到何种利益及为何恭敬三宝】

  恭敬三宝能得到什么利益?依于这佛法所依——经像,我们得以忆念佛陀、正法,能增长福德智慧,能够得到现世和来生的安稳快乐,乃至能完全成办佛陀的果位。下面当详细叙述:

  恭敬三宝的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的,详细地记载于经、律、论三藏经典之中,近则人天福报、远则三乘圣果,都必须以恭敬为基础。【比如你去收集三宝字纸的时候,做的当下就可以遮止众生不敬三宝的罪业。本来我们看到佛像、经文字纸被扔得到处都是,现在我们恭敬他,让他成为大众恭敬的对象,这一善举能净治自己往昔不敬三宝的恶业。】

  《大集经》中说:“商主天子问:佛陀住世时供养,世尊是受供者,而布施的人由此得福;【世尊灭度后,供养佛像等等,那么谁是受供者?佛陀说: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不论佛在世,还是入灭,所有的供养,得到的福报是一样的。】”《善生经》中也说:“佛陀说如来具备圆满的智慧,是一切智的含藏者。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一心一意地勤修供养。佛陀在世时,供养佛陀的生身;佛陀入灭后,供养佛陀的舍利、佛像以及佛塔、寺庙。供养之后,对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对完善生命品质充满信心。对三宝更要保有尊重、恭敬之心。”

  《金刚经》也说:“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又说:“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无论在什么地方,假如有这部经,那么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全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记载,阿底峡尊者到某地时,有一个密咒师对尊者没有信心,不听尊者讲法。有一次,尊者看见一位负责记录的僧人,以牙齿上的污垢来粘补经书,尊者深生不忍,说:“这人太可怜了。”并阻止他说:“不可以这样对法宝不恭敬。”咒师在一旁见闻后,对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于是追随尊者恭敬闻法。这说明,我们能恭敬三宝,会令不相信佛法的人信奉佛法,别人也会恭敬尊重我们。

 

  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

  道宣律师《戒疏》说:“供养法宝的东西,是指在纸张、竹木上面写经画像,或者箱子、橱柜、盒子等很多器具,乃至包袱、布巾等曾经放置过法宝,【如果发心这些东西永远布施给法宝,就不允许改转。法所受用物要和佛法一样恭敬的。法宝是寂灭之道理所依持的,普通的东西法受用就成了重物。】因此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有罪过,处理好了就会得到利益,是从涅槃无为的道理而生罪生福。”《行宗》解释说:“上面列出的物品,以下解释为什么会如此。纸张、箱盒等器具只是世间普通的东西,但所依持的对象法宝是至真无价的,所以它们也变成无价。”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阿罗汉,因为他过去曾用泥修补过一尊佛像的坐骑——大象,因而感得生生世世有金象伴随。我们现在修补的不仅是佛的坐骑,而且是佛身,从因缘果报来说,人天福报尚且大得不可说。如果你发的是出离心、菩提心,那果报更是无有穷尽。【对于那些做工不如法的佛像,我们去收集珍藏,将来我们就有福报亲见化身佛,或者可以遇到非常如法、有加持力的佛像;修补经书则是开智慧的因,将来能值遇圆满教法,能听闻善知识讲法。】《瑜伽师地论》说,这些对于我们修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顺缘。

  印光法师说:“【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那只是结了个将来的缘分,难以得到现世的利益。】入道有很多门路,只能根据个人的志趣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一定的,【就是一个‘诚’,一个‘恭敬’。这两件事,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也不能改变。”】谚语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能恭敬的人,要有大智慧,所以恭敬有大功用、大利益。

  诚如印光法师所说:倘使我们能够暂时止息狂妄的知见,在清静的夜里自我思惟,则必定心神惊悸恐惧,感慨伤心而涕泪滂沱也。自己悲哀昔日之无知,誓愿毕其一生以竭尽其诚心。从此心意肃穆恭敬,身业口业清净无染,永远断绝粗俗鄙劣之邪恶态度,恒常依止经论的圣人之言。如果真的能够如此,才可以于佛法的大海之中,随分随力,各各获得真实的利益。

  对残破的经书加以修补等等,就可以净化往昔诽谤佛法、烧毁或跨越经书等罪障

  对于法宝,【如果我们恭敬凡是带有佛教文字的经文、纸条之类,对残破的经书加以修补等等,就可以净化往昔诽谤佛法、烧毁或跨越经书等罪障。】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觉得【听闻法不能忆念文义,思惟法不能了解它的义理,修习法又不能相应——恭敬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授。】

  有些人做世间俗务非常精明,脑筋很灵,因为无始以来串习太多了。一学佛法,就学不来了,【反应又慢,记也记不住,这种情况,肯定是往昔在三宝面前造了很重的恶业。怎么忏悔呢?以恭敬三宝来忏悔。】

  具体地讲——加行:【当你想去捡地上的佛像的时候,就对治了不想恭敬三宝的过失。】以前我们在做不恭敬三宝的坏事时,也有个想做的心在指挥我们,现在我们开始恭敬三宝,实际去做的时候,这个好的想法就对治了原来那些坏的想法,把它忏悔了。正行:【你在擦弄脏了的佛像并修补装裱的时候,不断重复这些动作时,就对治了我们无始以来行为上对三宝的不恭敬。】结行:你做完了,随喜自己,很高兴,这不但是大大的积资净障,还对治了你以前干完坏事时心里乐滋滋的那些恶思惟。由于这样做就能使恶业渐渐清净,善业逐渐增长,智慧开启、福德增上,这样听闻法渐渐能够忆持文句,思惟法能了解法义,修持法能生起证德,因此大家应当努力行之。  

  《地藏十轮经》忏悔染衣人,我宁于父母,造身语意恶,于汝终无害。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于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

  【如何恭敬】

  对于三宝,我们内心的恭敬依靠观想三宝的功德与恩德来生起,而身口的恭敬则主要依据经教及大德的教导来行持。

  《佛说优婆塞戒经》说:“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意思是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见到身形不具足的佛像,要隐藏起来,劝人重新制造;修造后身形具足了,再示之于人。【见到毁坏的佛像,也要至心供养,与完好无损一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所应修行的学处有三种。第一种是要把佛陀的身像视为恭敬的对象,如同大师(佛陀)本人。无论它们的质地是好抑坏,也不可抵毁讥评,不可对它们轻忽不敬,例如随意放在污俗下流的地方,又或用来抵押典当。”对于佛经,宗大师说:“即使内容少得仅有四句的正法,亦不可不恭敬。不要把经书抵押典当,不可作为商品买卖,不可放在空地之上或低俗下流的地方,不可与鞋袜并持又或跨越经典。对经书应当恭敬,要把它们视如法宝。”对于僧众,“【绝不可以对僧伽、出家众、仅现沙门相的人或他们的象征物(指身着三衣但不具戒律的人,又或只是一片袈裟)轻毁责骂。】勿作自宗他宗的分别,从而敌视他宗行者,应如僧宝一样,敬重僧伽。”

  朴穹瓦尊者说:“我有一种对佛像的看法,我心想,这是我的无上皈依处,我是这样来看待的。”如同尊者这样对待佛像,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一次,大瑜伽师请印度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鉴赏一尊文殊菩萨像,他说:“这尊佛像好不好?若好的话我使用绒巴噶格瓦给我的四枚金币来购买。”尊者答:“至尊妙音的佛身是没有缺点的,而匠艺则属于中等。”说完之后,尊者就将佛像放在头顶上,祈求加持。尊者对所有佛像都是这样恭敬顶戴。亲为佛授记之印度大成就者龙树菩萨著的《亲友书》也说:“凡是善逝的身像,不论工艺高低,甚至由木头雕成,智者均应恭敬。”

  对于阅读经典的威仪规矩,印光大师这样说:“应当洗净双手,洁净桌子,怀着恭敬、虔诚之心,如同亲见佛陀和善知识,自己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利益。凡是想要阅读经典,必须先洗手漱口、洁净书桌、端身正坐、双手合掌,然后用拇指与食指翻开经书,慎重小心保护经文,不要把它弄脏、也不要使其受损毁坏。一来可保持经文寿命,二来可保持经文完整,第三能长养福德和智慧,第四可以远离种种过患。”

  所以凡是佛弟子都应当【依教奉行,一起努力行持恭敬三宝的善行,末法时期就可以转为正法久住。】

  多宝讲寺 比丘智敏

  二〇一二年农历三月廿三

  【附:恭敬三宝之具体做法】

  我们能做什么?

  1. 可以去旅游时把带有佛像、塔庙、经文的游览券、门票自己收起勿扔。有力量的请把地上的捡起;更有力者,请把垃圾堆里的像捡起;更有力者,请找收门票者索要废券;更有力者,请找有关单位说明这样印制门票会让很多人举手之间造下业障,请勿印刷。

  2. 在去寺庙烧香、拜佛时把地上的印有观音菩萨等形像的商标收起、捡起,劝说等,广说如上。

  3. 对有关寺庙管理人员说明情况,劝彼处理或交给自己,或阻止大家乱扔乱烧,说明道理。

  4. 给以三宝形象作为商品包装物的生产厂家电话电讯劝止。例如,“观音饼”盒上印有观音像,月饼盒上印有弥勒像,僧衣厂、尤其是制香厂的商标,以及造像厂的广告纸等。

  5. 其他如残破的经文以及信佛的人去世后的经书佛像妥为处理,如结缘等,不能将皈依证等随亡者焚化。

  6. 劝他人做到以上诸条。

  7. 见到他人做时,随喜赞叹,互联网上鼓励。

  8. 发愿恭敬擦拭佛像若干尊或收藏安奉若干尊。

  收到后如何处理?

  1. 佛像分类:

  A:可重新流通结缘者,要求:做工如法,完整无损,无其他干扰图案,背后有俗人照片者不流通。经过沐浴、修补、装裱后送人结缘。

  B:放山洞储存者:除A类之外者。例如残破不能修者,做工不如法者,包布后记录下若干尊像,一者自己存放于箱内,二者放无人山洞或室内楼阁空处,三者交给寺院。

  2. 处理程序:

  (一)皈依、念皈敬颂。

  (二)剪裁:佛像周围留空白尽量大,剪成方形。这是指广告纸、挂历、门票等佛像与商品混合的图案,若是单独的像,不能剪边。

  (三)浴佛:先念三个浴佛偈,然后先湿布后干布,擦干净。观想自己及众生业障惑障消除。

  浴佛偈:

  诸佛相续本清净 纤毫尘垢而亦无

  为超生死涅槃故 奉请如来澡浴身

  如彼大觉降生时 诸天供养天净水

  我今亦以净天露 奉献如来澡浴身

  佛身语意不具诸烦恼 为净有情身语意业障

  奉请佛身语意澡浴水 愿净有情三门三业障

  嗡 萨瓦达塔嘎达 阿必肯嘎得 萨嘛耶喜耶阿吽

  注:此法行尤能对治非人干扰及已造作诸种恶业,及现世顺缘不具等及净除修道中各种障碍。

  (四)A类:修补、装裱,用于流通法像。

  B类:同一种佛像,同一规格者,裁成同样大小,擦干净放在一起,用黄布包好捆好,或放小盒子里,把数字贴在外面,放一张样品在外面,然后放在纸箱内,外面标总数,本来带有佛像的盒子擦干净,将其他佛像装入,外用黄布包起。

  门票、名片等载体上的佛像,分AB类后如上处理,B类可放入香盒子,外标数量及“放山洞”字样。

  佛像与寺庙像分开。

  (五)回向

  1.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愿我及一切父母有情所造破坏塔庙、佛像、经书的罪障消除、净化,包括所有历史上造此类焚烧破坏经像者的恶业净化。愿我等能积集成就佛色身、法身的功德等等。

  2.自己加入其他希愿的颂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三宝       恭敬)(五明学佛网:三宝       恭敬)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梦参法师:朋友皈依三宝后,常有自杀念头,怎样处理? 

 如瑞法师:依靠三宝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记卷第十五(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费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费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大随)(费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