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七情内伤?


   日期:2015/10/21 14: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变化、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变化,是由中国古代那些熟读四书五经,既通晓儒学又精通医理的饱学之士,通过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与儒学理论相结合,融会贯通而得出的结论。这七种情感的划分,实际上正是来源于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情感表现,所以无论是与我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非常贴近。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七情内伤”,就是说,这七种情感,一旦某一种突然或者长时间过度表现出来的话,就会导致我们身体阴阳失调、机能紊乱,甚至导致身体处于一种病态。而关于情绪、情感障碍影响健康的说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可致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而吐血或昏厥猝倒等症。所以我们观察容易发脾气的人,一般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头发较少。因为怒气上冲,中国有句话说“怒发冲冠”,怒气到了头上经常会发热,所以爱生气的人头发就会比较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特征。还有一句话说“聪明绝顶”,为什么说“聪明绝顶”呢?因为聪明的人往往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觉得这么容易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他很容易生气,一生气就会血气上冲,头顶发热,头发就不易生长。又如喜伤心。正常的喜乐,可以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但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对那些会影响我们情感变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高兴还是伤心,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能遇到事情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分激动,要让自己的心态永远处于一种中和稳定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谓的“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绪没有发出来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情绪虽然发了出来,但是并不过分,而是以礼为节度,符合礼的要求。儒家认为达到中和,就能内圣而外王。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些人都做到了“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实与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费时间甚至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处境或身外之物而大喜或大悲呢?思伤脾,是指过度的思虑会引起脾胃失调,使人的消化系统出现障碍。由此可见,由一些外部不利因素而导致过分的思虑,以致钻牛角尖不得解脱,同样是一种心理的失衡,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病态中,无法正常生活。恐伤肾,是说过分的恐惧会使气下陷,使人容易大小便失禁。像我们有时说“这个孩子被吓得尿裤子了”,就是出于这个道理。《三国演义》有“芦花荡三气周瑜”的故事,《精忠岳传》有“虎骑龙背,笑煞老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描述,《说唐》评书中,也有“笑煞程咬金,哭死程铁牛”的描述。这些故事可以说是《黄帝内经》上这几句话生动的例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脾胃失调       心情舒畅)(五明学佛网:脾胃失调       心情舒畅)  

 一曲《心是莲花开》,回归自然,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