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净宗理论研讨轨迹(17)


   日期:2015/10/28 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信仰的践履是与净宗经典的迻译与净宗理论的研究并行而进。净土念佛法门作为外来的异质文化,在中国传布的过程中,必然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摩擦、冲撞,直至融合。念佛往生净土作为一种极具超越性的宗教文化,正与注重实践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形成互补平衡的格局。净宗信仰在中国的弘传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理性研讨的轨迹。兹依年代将净宗理论建树的几个高峰点略作讨论。

  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可以见到以祖师思想为标志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诸如东晋慧远大师(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唐善导大师(他力本愿),宋永明大师(万善同归极乐),明莲池大师(融合宗教,指归净土),近代印光大师(敦伦尽分,颛蒙念佛)等。在此净土思想发展过程中,亦间入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疏文,形成净宗理论研究各擅其美之格局。

  北魏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依据《无量寿经》意旨与龙树菩萨的判教,倡导他力本愿说,为净宗理论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石。

  隋朝净影慧远法师首次作《无量寿经义疏》,精详透辟,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义要类分三种,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并概标愿目。其释文为当时学者所见重,亦对后代学人启迪良深。其《大乘义章》中,设净土义一章,精细论述净土之种类,对弥陀净土的相状性质,多有注释,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天台祖师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后身,圣智深广。其学识以《法华经》为参照系,立五时八教之教相,判十界凡圣之四土。又深信阿弥陀佛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临终念佛往生。撰《净土十疑论》,总摄净宗主要疑问,开显念佛宗纲心要,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此论被蕅益大师列入《净土十要》。智者大师还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等净土著作流通于世。

  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祖师,对净土法门亦有甚深的关注。撰《无量寿经》及《观经》义疏,殷勤劝示往生,频举十念往生之要,阐释净土类别与性质。在念佛信仰与修持上,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诚礼忏,临命终时,令侍者烧香称佛号。可见吉藏大师对真空(三论宗)妙有(净土)作一体观,为念佛践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背景。

  唐代念佛法门普遍隆盛,其经典教义亦盛为学人所钻研。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怀感、迦才、窥基诸师次第宣法。诸家亦竞作著述,阐明净土教旨。净宗研究在唐代蔚成一大高峰。兹引道绰、慧日与窥基之说,以窥一斑。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承继昙鸾大师的教旨,强调依阿弥陀佛本愿力,可得往生净土。立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教判,力倡在末法时代,众生出离生死的要路,非依净土一门而莫属。《 安乐集 》意趣有三:第一为摧破异见邪执,第二为破诸师的谬解,第三是为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本书义理引证繁富,是净宗的一部重要论著。

  唐代慧日法师效法义净三藏游竺乾之风范,泛舟渡海,到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凡历十三年,因观音菩萨现前加持,获信念佛往生法门,笃志不移,专弘净土法门,撰《 往生净土集 》三卷。初卷破斥异见;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本书仅存上卷残简,余佚)。慈愍三藏广引经论,视净土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斥责禅家空腹高心,求升反堕。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宗各派,主张教禅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这一摄各宗以融合净土的主张,是慈愍三藏的独创,对中国净宗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巨,并波及到日本与朝鲜。其后法照大师(禅净合行)、永明大师(万善同归净土)、元照律师(戒净双修)、莲池大师(禅净同归)、蕅益大师(禅教律一源,指归净土)等的思想与践履,均与慈愍三藏开其先声有内在关联。

  法相宗弘传瑜伽唯识之学,期望往生弥勒兜率净土,同时亦翊赞阿弥陀信仰。玄奘大师译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其传承弟子窥基大师撰《阿弥陀经通赞疏》。窥基大师由玄奘大师剃度出家,学贯大小乘经典,造疏计可百卷。释解佛经,曾有笔锋得舍利二七之瑞相。其诠示释尊宣说念佛法门之原由有三: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众生觉悟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令众生皈净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的不净。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永受诸乐。为破上述三种轮故,释尊乃说《阿弥陀经》,接引懈怠散乱众生,圆成佛道。窥基大师作为法相宗祖师,如此劝赞净土法门,耐人寻味。

  宋代三百余年间,在净土信仰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同时,净宗理论研究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净二宗祖师之身份,撰《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宗镜录》,会宗各家,推崇净土。其《禅净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印光大师语),其影响渗透力至今不替。

  慈云遵式法师专立往生正信,以礼忏念佛为事。撰《往生净土忏愿仪》为净业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课,复为在家人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内涵包括:一、决疑门,不要疑师、疑法、疑自。二、行愿门,开示日常实践芳规,包括礼忏、晨朝十念法、系缘忆念佛号、备修三福等(此文被蕅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幽溪大师暮年,奉《普贤行愿品》为日课,临终趺坐,以手指于空中,书“妙法莲华经”五字而往生。念佛法门之神妙,于斯可验。

  天台四明尊者(法智大师) 以天台祖师身份笃修净土,建念佛施戒会,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念,俾成净业,誓取往生。撰《 观经妙宗钞》,倡导约心观佛之新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由观西方依正庄严而现其境,亦即是我心性被西方景观熏发,而显现其所具之本佛本土。该著以天台教观注释观佛三昧,义理精深,乃净宗一部重要著述。

  元照律师是南山律宗第十六祖,早年深探律海,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于净土门中,略无归向,甚或轻谤。后遭重病,神识迷惘,莫知趣向。无奈之余,依五停心观之多障众生念佛观的训示,持念弥陀名号,得愈疾病。由此病缘,顿觉前非,自是以谦恭心,专寻净土教门,一心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辗转化导。二十余年,研详理教,撰述《阿弥陀经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等,阐扬念佛义理,深得念佛堂奥。元照律师在为高丽王子义天僧统开讲要义时云:“末世众生,惑业深重,自疑自障,不生深信。或以理难事,或将凡拟圣,迟疑不决,闻说而不信。盖不知此门全假他力,弥陀世尊本誓愿力,积劫熏修功德之力,威神光明摄受之力。故经中造恶众生,火轮相现,遇善知识教称十念,尚得往生,何况毕世修行净业,复何疑乎?”持名念佛乃多善根,而其余之行业为少善根,所以称名得灭罪往生。元照律师深契念佛往生全假他力,可谓正信正见,难能可贵。

  宋代居士佛教盛行禅净双修之风。杨杰居士参禅得悟后,宣扬弥陀教观,倡导专念之要,晚年画丈六弥陀像随带身边。王古居士撰《新编古今净土宝珠集》、《直指净土决疑》等,述禅净一致之旨。苏东坡居士命匠人画阿弥陀佛像追荐亡母,自作其偈,谪惠州,携一轴阿弥陀佛像,答人曰:“此轼之往生西方公据。”

  王日休居士博通群书,舍儒修净,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临终站立往生。为弘扬净土法门,曾撰《龙舒净土文》,记述净土要法,并古今往生人行迹,感化劝信后人影响甚大(印光大师早年读此书残本而起信)。

  明代三百余年,净土信仰勃兴的同时,净宗研究又形成中兴高峰格局。明初禅宗大老梵琦禅师(又名楚石),退居筑室,号西斋,专修念佛法门。定中见大莲华充满世界,阿弥陀佛在莲华中,圣众围绕,作《怀净土诗》二千余首,其中一部分选为《西斋净土诗》。蕅益大师赞曰:“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华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于此,蕅益大师指梵琦禅师为阿弥陀佛的示现,读其诗具消尘念、生极乐之功效,吾辈净业学人当常诵之。天台大佑法师撰《阿弥陀经略解》、《净土指归集》,推崇净土念佛法门。妙叶禅师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教旨,亦极力指斥禅者谬见。袁宏道以参禅开悟之资质,导归净土,撰述《西方合论》十卷,蕅祖赞誉为:“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故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吾人当深研之。

  莲池大师撰述《阿弥陀经疏钞》,广大精微,事理双备。采用《华严》总启十门的释经框架,结构宏阔,汪洋恣肆,如走盘珠,妙义无穷,诚可谓净宗之百科全书。融汇大乘八宗理论,诠释念佛法门。《疏钞》推崇持名念佛一法,至简至易最约要。念佛法门是本于如来大悲之特殊恩锡而说,是末法众生解脱生死的捷径。并将《阿弥陀经》与《华严经》会通,确证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无二无别。注释《阿弥陀经 》之一心不乱,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以理一心即是达摩直指之禅,即是一心三观,即是转识成智。主倡禅教同归净土,圆融无碍。莲祖的这部力作,净业行人宜恒常披寻研探,于吾人信愿持名之修持,力用甚巨。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撰《弥陀圆中钞》,以台宗三谛三观圆融不二之旨,注释大佑法师《弥陀略解》,意以极乐世界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唯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唯妙有而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合二而行之,则圆中圆满。幽溪大师亦有《净土生无生论》,阐释净宗义理精微,乃净宗研究之力作。据载:幽溪大师初始开讲《净土生无生论》时,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五浊恶世之大津梁,径登安养九莲之胜方便。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其净宗理论力作是《阿弥陀经要解》,推尊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之法,乃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不出于《阿弥陀经》之外。苦口婆心劝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要解》文约义丰,阐前人之未发,印光大师赞誉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清代祖师中,经门人辑录有截流大师《净土警语》、省庵大师《省庵法师遗书》。其中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感人肺腑。《彻悟大师语录》,悟解超拔,理事圆融,开示净宗理念与修持,恳切而详明,诚为后世净业行人之轨范。

  清代居士撰书弘通念佛法门者甚众。彭绍升居士撰《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阿弥陀经约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重订《西方公据》,著述宏富,影响甚大。周梦颜居士撰《安士全书》,印祖赞为:“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牖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魏承贯居士以一代大文学家之才具,会集《无量寿经》五译。杨仁山居士作《阐教篇》,对日本净土真宗予以辨析,有正本清源之效用。

  民国印光大师有《印光法师文钞》广行于世,文字三昧,真修实干,劝化感召力巨大,允为现代净业学人之大导师。圆瑛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疏释古德义理,周详完备。现代海内外亦有诸多法师、居士弘扬净土法门,借助现代传媒,影响甚大,亦深受广大净业行人欢迎。从上述粗陈净宗研究线脉,证知儒道文化传统为净宗超越文化的兴盛昌达提供了沃土。

  综上所述,始源于佛陀时代,昌达于龙树时期的念佛往生法门,自东汉末年移植到中国之后,日见昌荣。经晋隋至唐代,一时蔚成大观;清末渐衰,复经印祖倡导,其生命力与影响力又趋兴盛,可以预见净土法门将于未来的时代更为辉煌。于兹深感佛智渊深,佛恩浩大;净土法门的隆替乃佛法兴衰之晴雨表。允为末法最为契理契机之圆超法门,普门广度一切众生,其巍巍功德赞莫能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无量寿经)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