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净土妙严与科学美


   日期:2015/11/4 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科学以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建构数学模型、经由实验证明等为特点,大多由人的第六分别识来完成。净土则是离心意识以无分别的智慧观照的对象,因此净宗可以说是一种超验的科学,是以心性般若为前提的。净宗与科学难以作简单的类比,而美或能充当沟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学经历着从重视美到倾向经验最后又回归美的螺旋式的发展。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认为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实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图说:“灵魂一见到美的东西就感到敬畏而战栗,因为它感到有某种东西在其中被唤起,那不是感官从外部曾经给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沉的无意识的境域之中。”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两种定义: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辉透过物质现象的朦胧显现;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体之间固有的协调。

  而亚里士多德开辟的注重经验、逻辑与分类的科学路向把美看作是观察者的个人特性,而不是自然事物的特性,这种观念致令西方科学长期偏离美。本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逆转。西方前卫科学家开始注重美,认为美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发现科学真理的最高手段,亦是衡量真理的第一标准。爱因斯坦一生寻求对世界本质的了解,坚信自然的基本设计应是简单与和谐。这一理念引导他作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科学发现。海森伯说过:“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这种光辉(指美的光辉——注),借助于它的照耀来认识真理。”德国数学物理学家魏尔更把美推到科学认识至高无上的地位:“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分子生物学创始人詹姆斯•沃森曾提到美如何引导他们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甚至将由美求真视作科学探索的唯一动因:“我没有试图直接解决某一个物理问题,而只是试图寻找某种优美的数学。”事实上,对理论形式的美的揭示,常常导致对理论内涵的深刻把握。可见,科学的真与科学的美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现代物理学家探究亚原子微观世界,对物质内部构造的优美、和谐、对称、质朴等规则性表示惊叹,他们相信宇宙是按照美的数学原理运行的。从表象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丑陋杂乱的世界中,然在物质结构内部(亚原子世界)却存在着优美的秩序;用佛理诠释,这个宇宙是众生共业所感的秽土,在秽土深层,含藏着一套与妙明真心相称的优美法则(此乃染净相杂之阿赖耶识所致)。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俨然不动。净土秽土,理体无二。然娑婆众生心性浊染散乱,不能显发深层美质。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从妙明真心流现的妙严净土,将心性深层美质充分彰显。所以,探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从现象界契入本质界,对把握美的本质,启迪科学真理的发现,均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兹拟从科学美要素:对称、简单、透亮,对照西方净土的境况,略施讨论。

  一、对称性

  对称是整体的和谐与结构的有序,即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和谐。从人体到建筑,从微观原子世界到宇观河外星系,均贯穿着对称性原则。对称性是物理理论的最本质特性。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亚原子水平上存在一种镜象对称,那里的每一粒子都对应有一个质量相同性质相反的反粒子。根据对称性原理,物理学家预测到反粒子与虚粒子的存在。

  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景物,诸如宫殿楼阁、莲华宝树、宝网铃铎、幢幡宝盖等从整体到部分无一不体现出对称性法则。试以宝树为例,西方净土宝树栏楯楼阁遍布,互为间饰,每一宫殿外悉有宝树围绕,一重宝树又间以一重栏楯。每棵宝树上,有七重罗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华丽璀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众多宝树整齐布列,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有极强的对称美感。琉璃地下的金刚七宝金幢,八角八方,具正方体对称,四根宝柱的平衡对称,给人以稳健刚美的愉悦。

  量子力学昭示:物质本性具有机整体性。每一粒子在一没有终结的怪圈中由所有其他粒子组成。粒子内部又显示出结构有序性。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具有如太阳系运转的有序轨迹。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与宇观世界具同构对应。

  西方净土的结构和谐美,触目可观。七宝地面上,有天华树华随风播散,飘坠于地依颜色作种种排列组合,青黄赤白,间饰错致,组合成光色形相对称和谐的图案华毯。遍布佛国的莲华,一一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有百种珍宝的光色;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明,映饰着莲华。无量宝莲华构成西方净土整体(大系统)的和谐对称,每一莲华一一叶脉的光色图案,又构成局部(小系统)的和谐对称,整体与局部相得益彰。和谐对称美体现在西方净土从巨系统到微系统的各个层面。深广无际,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这种和谐对称性体现出一真法界的本质特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认知价值。

  二、简单

  简单是寂定与智慧的最高体现,前卫科学家们认识到一个美的理论应契合最经济法则,缺一不行,多一不可。海森伯曾云:“如果自然界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形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的,它们是显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在宇宙森罗万象中,简单性存在于一切复杂性之中。

  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华丽的景观中,贯穿着简单性法则,西方净土诸种景相,以圆形为基模,衍生出无量繁富的形相。诸如莲华、宝池、幢幡、宫殿、圣众圆光等。《 观经 》所述十六妙观,日观排第一,以落日悬鼓作观想西方净土的下手处,表明简单性与西方净土多样化景观耦合的深意。

  西方净土的简单性含摄丰富性,是故简单而不流于单调,从简单(一)衍生成复杂(多),多样化统一,简单与繁富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极乐世界遍布楼阁精舍、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雨天乐、色光声香等,诸往生者游历其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表证西方净土简单与复杂的高度协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单调的景物难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信息量少故),过于复杂的图案则加重人的知觉负荷而阻抑审美观赏。故而,简单与繁富的中道——多样化统一即是简单性美学原理的本质内涵。西方净土景物在无尽的重复中闪烁着无穷的变化,给人以奇妙而特殊的感受。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损圆融,既富丽繁复又不杂乱无章,既和谐统一又不陷入单调枯燥。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对本土的建筑、绘画、音乐、园林设计等均有甚深的启发意义。

  中国文化之源《 周易 》亦具简易的特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意谓乾以平易表证智慧,坤以简单作为妙用。现代自然科学大多将简单性视为真理评判标准之一。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仅显现简单与复杂的和谐统一,而且,净宗修持方法即是简易性的最好注脚,只要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方便,便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成就佛道。用功精纯,亦可契证三昧,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证知六字洪名即具至极之美,是无量光寿的结晶。

  三、透亮

  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具正负电荷,最终表现为波动(动态形式),是一种连续的变化,是能量的连续“舞蹈”。婆罗门教以湿婆的舞蹈与旋律表现宇宙动态统一的形象。在日常审美体验中,光与色的瑰丽璀璨,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落日、彩虹、热带鱼、蝴蝶和花卉的美。

  西方极乐世界光色绚丽,晶莹透亮,美不胜收。西方净土的地面由无量珍宝自然合成。或以琉璃为地,黄金为道;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为道。这些珍宝交相辉曜,光色莹亮。地下又有七宝金幢支擎,众宝流光溢彩,与地面珍宝之光互融交映。地面讲堂宫殿,宝池树林亦辐射光明,地面与宫殿壁柱上,如透亮的屏幕,随意显现十方佛国的景象。极乐世界不仅天人圣众身有圆光,而且种种无情器物均能放光(高纯度故)。西方净土没有日月(或虽有而不显光),也没有昼夜之分,光明恒常。光明不仅具照明之效用,而且能作佛事,消除业障,开显慧光。极乐圣众心光显现,精明洁净,十方世界无能比者。西方净土种种景观,光中有色,色中有光,光色参回,极具美感,令往生者赏心悦目,熙怡快乐。

  概言之,西方极乐世界的超然美无量深广,上述三项只是撷取与本土科学美相关者,略作对比。西方净土的美是一真法界永恒光辉的彰显。娑婆秽土的美则是一真法界透过重重隔碍的投射。柏拉图认为纯粹理念世界是完美的实在,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与幻象,是残缺不完美的,柏拉图的这个观点不无深意。吾人研讨西方净土依正美质,或能窥探到森罗万象宇宙生成的奥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内涵)(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内涵)  

 耕云先生:禅的基本内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方立天教授: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海空法师:愿行的力量(上)发愿与行愿的内涵——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