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谦逊不傲慢是真吉祥


   日期:2015/11/15 15: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我们必须深怀敬意对待佛陀、佛法、僧团、双亲、师长、善知识及长辈,其实也要恭敬所有的人。即使佛陀觉悟后,仍在观察世界上是否有值得他尊敬的师长。当佛陀了解没有一个师长能胜过他的觉悟的时候,他就宣布尊敬法。那些勤修佛法,以及那些行正法的人,会更进一步地尊重佛法。人尽量谦逊不傲慢。其实我们能得到少许的吉祥是因为不傲慢。尤其是修行佛法,我们应该明了谦逊的重要。

  一个“无所不知”及知道许多佛理的人,如果没有谦逊的态度,将致使他不能受教于好的导师。真正谦逊的人,必须拥有的正确态度就是:“要谦逊得好像地毯,时常给人践踏,或者像一头牛没有了双角,又或者像一条蛇没有了毒牙。”智者应该是没有慢心,他不自我宣导,不为自己宣传。在行动、谈吐方面没有骄慢,反而谦逊,谦逊是真吉祥。

  所以我们应该谦逊到什么程度呢?佛法讲的像地毯,任人践踏。有《心地法门》这么一本书,是民国一个法师讲的,叫什么名我忘了。九四年我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说人的心应该像什么?像大地。为什么像大地呢?因为大地不仅是平民走过没有反应,任人践踏,就圣人走过,它也没有惊讶。即使牛羊等等从这儿过,包括它们拉屎、拉尿,它都没有任何反应。我们的心应该像大地一样。所以这就是谦逊,这就是真正地谦逊。(编者注:《心地法门》,民国时期慧明法师讲述。法师曾任杭州灵隐寺住持。)

  在《别译杂阿含经》卷六,佛言:“迦叶当知,有五因缘能令法灭,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转。何等为五?”

  第一个,“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然复依止佛法而住。”第一个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对佛没有真正的恭敬心,只是供了。虽然是供了,但是呢,并没有给予重视,有时候佛像落灰了他也不管。他并不是奔修行没时间管,而是有时间打打麻将,去做点好吃的。

  另外,不供养佛。供养佛,这里有很多说道。什么叫不供养佛呢?他就说“初一、十五啊,给佛弄点水果,弄点饭菜供,完事了”,这都不是真正地供养。真正地供养,应该是当你起来的时候,第一杯水一定要供养佛,第一口饭一定要供养佛,这才可以。有的说太麻烦了。是麻烦一点,养成习惯就不麻烦了,你知道你这一供养,能消多少灾吗?

  每个水它都是一个因缘,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所以水有两重性,有时候得利也是它,被害也是它。如果我们把第一杯水供养佛,你再去用水,人就不被水转,不被水害。如果你把水当成一种物质,而没有真正去供养佛,这水虽然喝了、用了,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但水的害处你克服不了。所以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他以为是一种着相,他以为是佛要喝水,实际上你所谓的供养就是供养你自己,就是让你得到真正的吉祥和平安。

  所以供养佛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可供可不供的小事。我们想得到佛法,你就虔诚地供。倒不是说需要你另买什么东西,“我把市场所有好东西都拿过来了,我花了多少钱”,不是。是平时你所用的一切都先供养佛,这样的话就远离了很多的灾难。因为时间关系,这里不能讲得过深。但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至心归命于佛。至心,就是这个心除了佛,没有别人,甚至以命来皈依佛,这才会得到佛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太散乱了,去供佛,但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也没有至心归命于佛,也就是没有真正地皈依。然后还想依佛而住,你想能得到“住”吗?你必须得做到前面这些才能住。

  第二个,“不恭敬法、不尊重法、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这个也很重要。有的人就不尊重法。他说“我挺尊重法,不光尊重佛法,我也尊重其他的”——有的搞什么儒教思想啊,还有一些搞天主教的思想,搞这些东西,他以为:我这是慈悲,这叫平等。实际上是不恭敬法,也不尊重法,也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他以为佛法可有可无,同世间法一样的。佛法是无上法宝,当我们至心去归命顶礼的时候,才能得到佛法。何况你还修一些外道法,还想得到佛法的利益,还依佛法而住,能吗?是不能的。

  第三个,“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养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别人持戒他说是执着,他说随随便便不叫执着。上午我讲了,不尊重戒或不按照戒律做,那叫执着。因为执着他的思想,执着他的想法,那叫执着。严格持戒那不叫执着,那叫破执着。所以不能至心受持戒,依佛而住的,这样的人都是善法退失,不能吉祥。

  第四个,“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养教授。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养,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复依此教授而住。”就是对讲法的法师,或是教授师,不能至心向教授师请教,不能接受别人的教诫,这都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

  第五个,“于同梵行,佛所赞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养,不能至心礼拜问讯,然犹依彼而得安住。”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但是他又不尊重佛说的梵行,就是清净行。不去恭敬,也不去尊重,不去供养,不能至心地礼拜问讯。比如说同修道友来了,僧人来了,我们应该至心地礼拜问讯。这些他都不能做,还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可能吗?不可能。

  所以,“迦叶!以此上来五因缘故,能令正法,渐渐灭没,衰退忘失。迦叶!复有五因缘故,能令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何等为五?恭敬世尊、尊重于佛、供养于佛,常能至心皈依于佛。于法于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应供养、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种善因缘故,能使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以是义故,应当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

  这一段讲的恭敬,去掉慢心。又想得到佛法利益,又想叫佛法久住,必须得这么行持。有时候我们光看到表面,还有一些实际的行为并没做到,所以正法就不会久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谦逊       恭敬)(五明学佛网:谦逊       恭敬)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礼仪的本质是恭敬 

 蔡礼旭老师:孝顺恭敬父母 

 蔡礼旭老师: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领受 

 慧光法师:佛法恭敬中求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7、威仪寂静不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