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0菩提心利益


   日期:2015/11/15 21: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前面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今天开始讲赞叹具有菩提心的人。

  具有菩提心的人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恭敬。因为前面讲过,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太大了!菩提心太珍贵,太稀有了!如果谁有这个珍宝,谁具足菩提心,这个人福报也太大了,我们应该恭敬这个人。我们不是要赞叹、恭敬那些有权力、有势力的人,那些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具有神通、神变的人。我们应该赞叹谁?恭敬谁?应该赞叹、恭敬具有菩提心的人,无论是乞丐,还是国王,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也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是求解脱的,我们是要成佛的,那么怎样才能解脱?具有菩提心才能解脱。怎样才能成佛?具有菩提心才能成佛。

  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有权力、有势力的人,那么这些人肯定是喜欢世间的钱财、地位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也肯定是喜欢学问、学历等这些功德;如果是喜欢具有神通、神变的人,这个人肯定喜欢神通、神变。因为他喜欢这些功德,所以他就喜欢具有这些功德的人,没有别的原因。为什么你不喜欢那些没钱、没权的人?为什么喜欢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喜欢钱财、地位这些世间的福报。

  钱、权、神通、学问等这些都解决不了烦恼,都无法能够让我们解脱轮回。现在我们不是要解脱轮回吗?我们不是要断烦恼吗?那么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喜欢菩提心,我们应该喜欢具有菩提心的人,如果要赞叹就赞叹他,要礼拜就礼拜他。这样,说明我们也喜欢菩提心,慢慢地在我们的相续中也会产生菩提心。

  在社会上,有的人就喜欢抽烟的人,跟着他自己也学会了抽烟;有的就喜欢喝酒的人,跟着他自己也学会了喝酒。同样,如果你喜欢具有菩提心的人,也能慢慢跟着他学会菩提心。所以,大家应该理性一些,应该聪明一点。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同,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大家应该明白自己该赞叹什么,该恭敬什么。就如无畏如来芽尊者说:他一生当中没有羡慕过世间这些有地位、有权力的人,他只羡慕历代祖师的事迹。我们也应该这样,并恭敬赞叹佛菩萨的功德。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菩萨帮助他人、利益众生的时候,不需要他众托付,不需要他众祈求,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利益众生、帮助他人,这是“自行利益”。若心不甘,情不愿,即使帮助了他人,利益了他人,也没有多大的功德,不是菩萨。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某某人曾经对他有恩,所以现在他对那个人报恩,真是知恩、报恩的人!”不用说人们赞叹,《二规教言论》里讲,这些鬼神都会保护知恩、报恩的人,这也是仁义道德。

  相比而言,菩萨不是因为有人帮助、利益过他而去帮助、利益那个人。没有人托付他,没有人请求他,菩萨与他人之间也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关系,他依然会全力以赴地帮助、利益需要帮助的人。就如《佛子行》中讲的:“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萨不图回报,也不贪异熟果;而世间称之为“大好人”或“大善人”者,他们是图回报的,是贪果报的,是求异熟果的。

  在世间,父母对儿女也是图回报的,所以我说都是自私的。对此有的人还不承认:“我对我的女儿、儿子,是无私的……”怎么是无私的呢?你是关心他,照顾他,但你是有要求,求回报的。儿女们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你心里就烦恼;得不到如是的回报时,你心里就失落,就开始埋怨——这都说明你是自私的。若是不自私,不会有这些烦恼。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啊?虽然自己嘴上这么说,跟儿女也这样讲:“没事,不用管我。只要你们好就行……”但若是儿女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做,心里就不舒服了;没有得到如是的回报时,心里就开始纠结了。虽然嘴上没有说,也没有跟儿女闹,但是心里想不通。这说明你还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儿女都这样,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世人都是求回报的,求异熟果的。听说布施、放生,做一些善事能发财,能健康长寿,能遣除违缘,能保平安,于是就开始布施、放生、做善事,就是为了图这些果报!菩萨呢,无论是布施、放生的时候,还是去利益他人的时候,都是不求回报,不贪异熟果的。菩萨的心和凡夫的心完全是相反的。菩萨为什么这么做呢?在《入中论》里有这样的说法:“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一个菩萨在房间里,若外边有人要饭或要某种东西,听到这个声音,他心里就非常高兴,顿时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声闻、缘觉入寂灭的时候,会有非常不可思议的禅悦,世间任何一种喜乐,都比不上这种喜乐。菩萨听到要饭、要东西的声音,心里生起的欢喜心比这个还要大。

  我们现在看到要饭的就想逃避,有人来寻求帮助的时候,找一千个、一万个理由拒绝。你跟菩萨相比,这两种心态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们对儿女都做不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了。当我们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心里就特别讨厌。怎么会这么不乐意呢?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菩萨对一切众生不分亲仇,对任何众生不求回报,不为异熟果。不求回报、不为果报是什么意思?因为菩萨是完全无私地去奉献付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菩萨听到有人寻求帮助,听到要饭的声音,内心顿时生起了极大的喜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他们把一切众生视为福田,视为自己成就佛果的唯一助缘!因为他们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情特别迫切。哦!今天自己没有去找福田,但是福田找到门上来了,还能不高兴吗?心里还能不喜悦吗?

  “为什么要回报呢?应该感恩这些众生,真的!若是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修六波罗蜜多?若是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积累善根、福德?”你看人家念转了,这也可以说是转识成智。这才是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世人没有这个智慧,转不了念,不会转念,所以不会有这些善举,即使有,也是装出来的。装不行,也许装一天行,装一个月行,时间再长就不行了,有一天一肯定会露馅的。装是装不出来的,装是不长久的,所以不要装。若是具有正知正见,就不用装了。

  菩萨要种福德,众生是良田。若没有众生,怎么种福田呢?若没有良田,我们就种不出好庄稼。一样,菩萨要种福德,就需要众生,若没有众生就种不了福德,所以他把众生视为福田。他要解脱成佛,就要积累福德,要积累福德就要靠众生这个福田。有这样的福田,他就高兴了,高兴得不得了。他觉得很难得,一定会珍惜,不会错过。我们没有正知正见啊!真的,明理很重要啊,正知正见很重要啊!不明理就没有正知正见,这样学佛难,修行更难!因为要“装”,难啊!要“装”一辈子,难啊!真的难啊!

  己二、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施舍的对境仅仅是少量众生,就是几百个人,几千个人,但那已经不得了了。时间也只一年施舍一次,或者一个月施舍一次。如果一个月施食一次,一年就是十二次,而现在那些慈善家也没有这样做的。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也就是吃的、喝的、用的。布施的时候,不屑一顾,带着轻蔑的态度,极不恭敬,认为:“我在给你做施舍啊!”觉得自己有钱,很了不起,在给那些弱者做施舍、做帮助。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

  现在有很多慈善家,有很多所谓的大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都毕恭毕敬称赞他们。他们所做的善事就是那么一个有限的、有漏的善事。有限是什么意思?就是对境众生有限,只是几百个人、几千个人;所施舍的物质也有限,就是一些常用的吃喝穿用这些物品,不是无上菩提,不是圆满的佛果;时间也是有限的,就是一年一次,或者几年一次,不是无穷尽、永恒的;心态也是有限的,不是以平等之心,而是以分别念布施的;心态是有漏的,所布施的食物也是有漏的……都是有限的、有漏的。尽管如此,人们依然非常赞叹,说他是大善人,都毕恭毕敬。

  具有菩提心的人,更应该值得我们恭敬、赞叹。

  己三、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萨生恶心,不要说亲自伤害,仅仅生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入恶趣。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堕入多少劫的地狱。这里讲的仅仅是起心动念,若是真有行为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若是没有行为,仅仅是起心动念,那么这个恶念连续产生了多少个刹那(一个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要感受多少大劫的地狱之苦。生起一刹那的恶念,就要在地狱里感受一个大劫的痛苦。劫,若是用年来计算的话,无法计算。几千亿年为一个中劫,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长劫在地狱里感受地狱的痛苦。佛陀在《寂静定幻经》中云:“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这是伟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萨亲口讲的。

  若一个菩萨对另一个菩萨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狱里感受一个大劫的痛苦,就有这么大的罪过。要下地狱,感受这么严重的果报。若是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一个菩萨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话,罪过非常大。就如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讲的:即使今天亲手杀害了三界一切众生,这个罪过非常大,不敢想象。但若是你诽谤一个菩萨,这个罪过远远超过前一个罪过。

  所以,大家不要轻易说别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既不赞叹,也不诽谤,这样你就不会造这种业。佛菩萨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来度化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也许你认为在高高法座上的这些上师或者法师,肯定是菩萨。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规的人肯定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萨。不一定!

  现在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谁的名气大,谁有势力,就跟着谁跑。没有办法的事,众生就是无明嘛!佛说“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讲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讲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气有多大,他的势力有多大。有名气、有势力的“大堪布”、“大法师”、“大上师”、“大法王”,他们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说不一定。相续中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气或势力有多大,这二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世间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气、有势力、能鹦鹉学舌般地讲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这些来衡量人内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众生,这种情况多着呢!他们不图名气,不图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舍,“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这是最好的窍诀。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近不远、不赞不谤。接触时不近,也不远,没有必要太亲近,也没有必要跟他闹矛盾吵架。对他既不赞叹,也不诽谤。我们不会轻易赞叹,轻易诽谤,轻易接触,也不会轻易放弃。各修各的,佛度有缘,有缘可以在一起学修,没缘就没办法了。不要说别人,对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说;对其他的世间人,也不好判断,所以也不能说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断啊!佛菩萨哪里都有,观音菩萨有三十多个应身(化身),包括军人、乞丐、猎人、妓女,什么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经常给大家讲,众生有四种类型:内熟外不熟、外熟内不熟、外熟内熟、外不熟内不熟。内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调柔、如法,内心也很清净、调柔。外不熟内不熟者,内不清净,外也不清净,行为不清净,心也不清净。这两种好判断。内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净,内心很成熟、很清净。很多大德高僧都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内心很清净。外熟内不熟者,内心很不清净,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装”!像我这般的人,从小就学会了装,一直装了快四十年了,已经装习惯了。这种人外表上看很清净,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这么有智慧啊”!但是内心不是很清净,内心是无明的。可见,不好判断啊,不赞不谤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里有正法,哪里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这里主要讲福田!若是对菩萨——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能生起欢喜心或信心的话,这个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他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恶念的果报!前面讲了,恶心的罪过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话,这个功德会超过前一个,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应该经常恭敬、顶礼具有菩提心的人。

  我们没有他心通,也没有观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谁是菩萨。但是我们现在在这里,经常恭敬顶礼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们!这样没有错,就要这样顶礼,那么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议了!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这是以类比来说明。佛陀给文殊菩萨讲,假设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的眼睛被挖出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让他们复明了,这个功德很大吧,无论谁都会说:“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议吧。但是,具有清净的信心、欢喜心,毕恭毕敬地看一眼菩萨,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这样的功德、利益和福德,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萨,但是必须以清净的意乐、清净的心态去看,这样功德就大,所积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议!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念,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他能转为道用啊,若有磨难,有人伤害,这是好事。有人伤害你,修忍辱的机会来了;有疾病、灾难,消业的机会来了。你看,菩萨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认为的。

  真的,痛苦、磨难是消业的机会,这是消业啊!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着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转为道用,能转变心态,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转变心态,不转为道用,心里烦恼痛苦、着急上火,那就难了!那是真正生病了,真正着魔了。作为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不应该手忙脚乱,不应该心慌意乱,先把心定下来,然后转为道用,当成好事,转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没有生起嗔恨心或恶念,反而增长善念、增长功德,这就转为道用了。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都是好事,没有魔不成佛,都是消业的机会啊。《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心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这就是转为道用。肚饱被暖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一切都比较顺利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天天谛听佛法妙语,这个时候坐得都很像样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对境,遭受磨难、坎坷的时候,还是个凡夫,一点变化都没有。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面对绝症,面对死亡,比如地震来了,海啸来了,若是真能稳重起来,若是真能不当回事,如如不动的话,那就是个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决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吗?真的,在对境当中,尤其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心如如不动,心态还是那么平静,这就是修行人。若遇到一点点违缘、障碍的时候,就开始动心了,那不是修行人,更谈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说的都好听,还说:“我要修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圆满,即身成佛,有那么容易吗?若是在一切对境当中如如不动的时候说这个话,有点靠谱,之前说这个话有点太早了。那个时候,境界才差不多了,离佛的境界才不远了,说:“我要修持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身边的佛菩萨听着也觉得差不多。否则,你再喊这些话,身边的佛菩萨也许看都不看,因为你的修行根本就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有违缘、有障碍是好事。遇到一个违缘,就能提高一个层次;遇到一种障碍,就能增长一种智慧。这是磨炼的机会,这是成就的助缘,求之不得啊!真的,以前自己就有过这种感觉,很多人肯定也有过这种感觉。有人骂我,我不骂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别人;有人伤害我,我不伤害别人……这是对一个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个菩萨的理念来想,一点都不难,这不都是解脱的机会,成就的助缘吗?这都是求之不得的,这都应该是千载难逢的,所以不是“装”,而是心平气和、心甘情愿。现在,我们有时候能忍一忍,有时候也能转转念,过后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说我,我还没有说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这说明还是不行。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很坦然,很正常,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还没有呢!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具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这里讲的菩萨还不是胜义谛的菩萨,只是世俗谛的菩萨,因为前面讲的基本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不仅是圣者,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备,也可以做到。若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就是超越的,是普通凡夫做不到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何人生此心”:不论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礼彼人身”:作者要礼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寂天菩萨在此处膜拜、顶礼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

  “加害结乐缘”:《宝积经》里讲:“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王子诞生的同时,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国的国王,都来拜见这个小王子。小王子刚诞生,还是个小孩,也不具备什么功德、威力,但是国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辖的小国的国王都要来拜见他,要进行顶礼、供养。这是一个比喻。某人生菩提心的同时就成了佛子,犹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间的众生都礼拜他,他成为了顶礼的对境、所依。因为他生起了菩提心,成为佛家族种姓,成为佛子了,所以就要礼拜。犹如具相王子一样,王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将来一定会继承王位。同样,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顶礼和供养具有菩提心的人,因为他具有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

  “皈依乐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刚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萨也会令做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虽然施行加害,应该成为敌人,但是菩萨不会与他为敌,甚至以慈悲之心摄受他。即使暂时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暂时与他结恶缘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结上缘了,不会放过他的,最终一定会度化他。“乐源尊”,菩提心、菩萨是一切利乐的来源啊!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就对他做恭敬顶礼。寂天菩萨带着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些后学者们,礼拜了这个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随着寂天菩萨,也给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萨顶礼、皈依。

  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应该顶礼,应该皈依。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能力,没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这样做:顶礼十方一切菩萨,皈依十方一切菩萨。我们吃饭的时候,穿漂亮衣服的时候,首先供养给十方诸菩萨,然后当加持品吃,当加持品穿。这里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这样。

  我们现在面对的人中,谁有菩提心,谁没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这个人坐姿很好,看似这个人很慈悲,然后到他面前磕头,这不太合理。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内心,你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你可以这样做: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界,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我发自内心地顶礼、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萨。这样就没有错,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应该这样做。

  前面讲:“若对菩萨生起了恶念,就要下地狱遭受痛苦。”而此处又讲:“即使与菩萨结上恶缘了,菩萨也会利益他。”这二者之间会不会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虚的角度讲的,若是你对菩萨生起了恶念,一定会遭受果报,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而后者讲的是菩萨的慈悲和愿力,菩萨的慈悲是平等的,对善人、恶人都不分别,平等摄受;菩萨的愿力是无尽的,无论是结善缘,还是结恶缘,都要度化,都要度尽。这两点怎么去理解?若是与菩萨结恶缘了,没有忏悔,可能先要下地狱遭受痛苦,等业力穷尽了,因为他跟菩萨结上缘了,所以菩萨还会寻找他,救度他,不会放弃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萨结上善缘了,今生能解脱;若是跟菩萨结上了恶缘,最终能解脱。两者都能解脱,但一个是今生解脱,一个是以后解脱,就这个差别。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经中讲,慈力王让五个罗刹吸他的血,虽然这些罗刹后来下地狱了,但是因为跟菩萨结上了缘,所以菩萨最后到地狱去度化他们。这个公案说明,即使伤害了菩萨,菩萨最终也会找他,会度化他。

  第一品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第二品将要讲皈依、供养、忏悔,这都是产生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怎样才能产生,以何种方式去修持菩提心,下面就要讲这些内容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功德利益)(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功德利益)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