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健康

 明白了吗?啥人有啥命得啥病


   日期:2015/11/19 8: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太阳出于东方,东方为木,为仁;经南方为火,为礼;落于西方为金,为义;到北方就黑了,为水,为智;(中央为土为信);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 要成圣贤神佛的,非推转五行不可,常人偏于哪一行,终久还要死在哪一行上。

  ● 木是能立的,火是拨正的,土是存良心的,金是分清的,水是周遍一切的。天性圆满无说。

  ● 人是五行生成的,世界有五大行,缺一行也不行。人身有五行,缺一行,就不能生存。家中有一伦不圆也不转,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若不各自务本,不做正事,也就不转了,若能大家一心一德,自然就聚神。

  ● 从前男子取法太阳,女子取法太阴,男子(五行)顺行,女子(五行)逆行。今后女子若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顺行了。

  五行之说,自古有之,它与八卦易理同为远古的“积精全神,与天地合一”的圣哲,在静悟中了然宇宙人生的真理,并将其密码包藏在极为简单的符号中(如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以传后世。后来,智慧超群的大师们,即所谓真人、至人,在大彻大悟中,翻译出一些密码,并进行推衍,发露其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如上古伏羲画卦,但其卦辞经文均为后世的文王、孔子所系。历代大学者又写出卷帙浩瀚的易理巨著。五行之说,便是与易理相辅而行的哲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篇》,该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经文。此在殷周交替时期,已经作为文字记录下来了,并解释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便是五行最早的记载。在这之前,也只不过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符号)而已。

  后世的大学者,把五行的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原理,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医学家把它运用到人的生理、病理的领域中,并作为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历代易学家、医学家对五行都有所阐述。

  近代农民思想家王凤仪先生本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夫,由于笃尽伦常,自诚而明,在大彻大悟中,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作了有别于前人的阐释,不拘泥于古说,把它有效地运用到人的性理、伦理和社会之中,发明了性理疗病法,教人推转五行,尽性立命,直至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先生说:“要成圣贤神佛,非推转五行不可,常人偏于哪一行,终久还要死在哪一行上。”如此看来,凤仪先生岂不正是“对远古五行密码做了全新地破译”的大智大慧的至人吗!

  五行说是古人从大自然各种现象的变化运转中悟出来的。先生说:“太阳出于东方,东方为木,为仁;经南方为火,为礼;落于西方为金,为义;到北方就黑了,为水,为智;(中央为土,为信);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能做到与天合一,与大自然合一,就成道了。

  第一章 五行性理

  ● 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轨了。

  ● 人的坏,是受世风湮的。水如财,人全叫财湮假了。受木湮的性质酸,受水湮的好烦人,受金湮的好恼人,受火湮的好恨人,受土湮的好怨人。

  ● 仁义礼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间的五伦就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

  ● 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 土性多的人准怨人,水性多的人准抱屈,火性多的人准欺人,木性多的人准阴沉。

  ● 人身上的五行,就是五味灵药。

  ● 人必具有大信力,才能得道。

  ● 为自己争功争理的,正是败德、败道之苗。

  ● 争理的不明理,明理的不争理。

  ● 火性人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因为他富贵,则气焰逼人;水性人可与共富贵而不可与共患难,因为他遇患难,则颓靡不振。

  ● 面形长方的为金性。

  ● 上焦的病多半是火,下焦的病多半是寒(属水),左右的病多半是金木犯病。

  五行性理简称为“五行性”。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人的元性是具备此五常之德的。然而由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致使光明澄澈的元性受到污染,不得复明,故有禀性气质之偏。如人的性格有急、缓、智、愚、明、暗、达、滞、清、浊、薄、厚,等等之不同。所以常人的五行性不是逆就是克,阴盛阳衰,不仅环境不顺,命运多乖,且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凤仪先生发明性理疗病法,便是根据五行性理,使人的心性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取阳,从而愈病。如能达到五行圆转,既可修身又能齐家,可使人的精神境界臻于至善。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与气质,理就是规律与法则。“性理”是用五行的道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先生明道之后深悟五行之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它,驾驭它,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境遇。在治疗疾病方面,可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拨阴取阳,可使疾病不药而愈。多年沉疴,由此霍然而愈者,不胜枚举。

  五行性的阴阳消长之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声音以及气质的清浊中观察出来,(与《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篇》不同)。先生在性理疗病的实践中,发现恨怨恼怒烦及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造成疾病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乃是属于五行性中的阴面。其阳面则为纯洁善良光明之德性。(这里所讲的阴阳是心性中的阴阳,不同于中医学生理、病理上的阴阳)。人之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先生说:“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五毒是人的气禀性,化除五毒,即是“化性”,此乃五行性理学说的关键。

  凤仪先生说:“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人的性不好,才把命闹坏了。”所以他特别强调人要化性。五行具体在每个人的心性中不是单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异,阴阳悬殊,并有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

  凤仪先生说:“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轨了。”

  五行表现在性、心、身三界中,不好严格划分,尤其心与性,总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而身又受心性的支配。所以每一行在三界中的作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如阳木仁德,既含藏在心中,也体现在性中。阴火在心和性中都表现为急躁。又如阴金虚伪在性和心都有突出表现。阳土宽宏大量,心胸开阔。在心和性中也都会体现出来。如此等等,不好严格区分。只要在日常实践中,自己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按五行的道理,严以律己,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一、木性

  木性人的外表,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材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度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爱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器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在家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

  1. 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浑身发抖,一旦暴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

  2. 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

  3. 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

  4. 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虑后果。

  5. 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拨阴反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

  阳木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担当力,敢做敢当,好生恶杀,公而无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从,有定见。处事不谄谀,行为端正,能忍辱。所以先生说:“木是能立的”。常存悲天悯人之心,化俗救世之愿,舍己为人,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皆俱阳木之性。

  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它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机。“仁者爱人”一个人常存仁德之心,便可心性清明,身体安和,少私寡欲,常乐无忧,既无嗔怒之侵,又无物欲之累。因为仁者不看他人过错,他人有过错,则发出怜悯心,他人有优点则生出赞美心。孔子说:“仁者寿”,正是指此类人而言。所以先生说:“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阴木性的根子是“不服人”。在家庭里常存不服之心,好说过头话,则家庭很难和睦,易形成夫妻反目,父子不和。在群体里,互不服气,则必然有失团结,严重时可引起殴斗,甚至凶杀。家庭内,邻里间,以及社会上,此种惨状,并不少见。其实原本可以避免的现象,却不时发生。归根结底,无不是由于一念“不服”所引起,由于不服,引动暴怒,发展到殴打,最终导致凶杀。由此看来,一念不服,却含藏着可怕的杀机,所以阴木性人一生多难。

  先生说:“不服人的人,他的心境,好像被人绑着似的,能服人,就松开了。”殊不知这种“被绑着”的不服心理,一旦把劲憋足了,必然冲断绳索,其“爆破力”足以酿成一场大祸。所以必须用阳木的仁德来照化粗暴的阴木。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二、火性

  火性人,面上尖中宽,多丰满,色偏红。走路摇摆,行动急速,说话声音尖多破,舌音重,毛发稀疏,气度岸然。生气时,面红耳赤。火性分阳火阴火,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火性,急躁多贪,喜虚荣,好夸张,行多狂妄,奔高贪好,争名逐利。外明内暗,见人不见己,知进不知退,得理不让人。常以屑琐细故,致使全家不欢。欺负老实人,吹毛求疵,好争理,喜奉承。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做事虎头蛇尾,态度拘谨,行多过失,屡改屡犯。老年多昏馈。

  阴火好恨,恨的表现:

  1. 个人利益被伤害,气愤得不到发泄时的心情。

  2. 内心潜藏着不满,伺机报复;满足不了私欲,便耿耿于怀。

  3. 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有触动,便引起愤恨的火焰。

  4. 愈得不到发泄,埋藏在心底里的祸源愈强烈,一旦爆发,便可酿成大祸。

  5. 恨的特点:隐而后发,一发便易引起狂涛巨浪,往往存有预谋。

  阴火内存,恨多伤心,心跳心慌,头晕目眩,惊怖不眠,甚者神经错乱,颠狂谵语,暗哑疔疮危及身命,这是受阴火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化阴火为阳火,以辞让为心,责己达时。

  阳火即是真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达理,温恭安祥,守礼守分,文采节制,表度有章,聪明谦让,举止大方,事无巨细,考虑周详。能高瞻远瞩明理达时,有“无入而不自得”之象。所以先生说:“火是拨正的。”古今创制大经大法的伟人哲士,皆是阳火性的功能。

  阳火的核心是“明理”。不明理就等于在黑暗中走路,随时有落进陷阱的危险。先生说:“世界是个万迷阵。”财色名利,权势地位,以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其诱惑力是非常强的,一旦失足,陷入其中,便可断送了个人的一生,悔恨莫及。只有明理的人,才不会被这些奢侈繁华,扑朔迷离的假像所迷惑,所以“明理”是黑暗中的明灯,它会指示人们走一条永无懊悔的坦荡之路。处事通情达理,为人光明磊落。明理者自会达时,达时者当能契机。

  阴火的根子是“争贪”二字,试看古今中外,有多少恶贯满盈、身败名裂的人,不是被争贪二字拉入陷阱而走上绝境的呢?想当年,他们又何尝不是手握权柄,富甲一方的耀眼人物?贪财者往往不择手段,无不损人利己,以私害公。原来,贪得无厌,欲望无穷,是阴火的特点,而争功争理是阴火的本能。凤仪先生说:“争理火就外攻。”既伤人又害己,伤人则是由于争理,破坏了人我关系;害己乃是觉得自己有理,错在对方,心中过不去,想不开,耿耿于怀,无明之火上炎,心脏必然受病。争功的人,多因私心膨胀,名利第一。其实,越是争功,越会降低自己的价值,不但败坏声誉,且染污了心灵。所以先生说:“为自己争功的,正是败德败道之苗。”

  黏滞性是阴火的又一特点,遇物黏物,遇情黏情,情牵物累,不能自拔,必以真火方能断之。先生说:“真刚就是真火。”

  先生说:“人得知进知退,若打算化火性,一退就化啦。若一味的前进,哪能化火。”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三、土性

  土性人,面容丰厚多方,色偏黄,背隆腰厚,唇厚,手背厚,行动稳重,语音宽宏,唇音重,气度沉稳,生气时面色发黄。土性分阳土阴土,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土性人,固执呆板,朴拙,思想单纯,蠢笨蛮横,心小量窄,近于愚直,易上当受骗。不开通,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语,好生怨气,疑心特大,无中生有,以假当真。一生多累。

  阴土好怨,怨的表现:

  1. 受欺侮或受压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状态。

  2. 事情没做好,受斥责,内心委屈。

  3. 吃亏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

  4. 事不遂心,埋怨别人。

  5. 怨的特点:含而不露,忍而不发,不伤他人,伤自己。

  阴土内存,怨气伤脾,脾胃软弱,膨闷胀饱,胃寒腹痛,上吐下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则噎膈转食,有伤元气,中亏气短,或气淤气窒。

  要想愈病,必化阴土为阳土,明因果,生信实,法自然。

  阳土即是真土,是土之本性,信实忠厚,笃诚淳朴,宽宏大量,能容能化,勤俭朴素,克尽职责,举止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久。所以先生说:“土是存良心的。”对奇才异能,可兼收并蓄,厚德载物,为成功之母。

  阳土性的核心是一个“信”字。信是诸德之根本。没有信字的人,在人群中是立不住脚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佛家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凤仪先生说:“人必有大信力,才能得道。”可见“信”,在为人处世修道立命中是何等重要!

  人们为了一种理想而奋斗,或对某一宗教的信仰,其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信的劲头越足,其感情越强,则所产生的力量便越大。如历史上“李广射虎”一事,便是说明信能产生力量的最好实例:西汉将军李广夜间行军,忽然发现前面山角下有一只老虎,他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一箭射中。兵士们走近一瞧,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箭陷得很深,拔都拔不出来。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进去呢?他回到原地,对准那石头又射了几箭,却再也射不进去了。怎么回事呢?原来第一次射的一箭,绝信是老虎,所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后来知道不是老虎了,没有那射杀老虎的感情,所以就射不进去了。这充分说明信是力量的源泉。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信——感情——力量。所以在信仰的对象确定之后,便实实在在的信。信而不实,等于不信,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效应。信有几种不同的层次:

  浅信,即半信半疑,待他信仰之后,没见到任何利益,便不信了。

  深信,认为自己所信仰的是一种真理,绝无反悔,如树之根深,大风虽然可以摇动,但是吹不倒。

  真信,是阳土的本质,与所信仰的对象,已打成一片,成为一体,中间毫无间隙,雨打不透,风吹不进,已将信仰体现在实践中。生命的性质,被所信仰的对象所融化。所以具备信德之人,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然而其信必为正信,而非迷信才是。

  大地厚德载物,万物土中生,因其宽宏大量,容而能化,所以阳土的景象,是大大方方,平平和和,自自然然。

  阴土的根子为“怨”、“疑”二字。“怨”是五毒(恨怨恼怒烦)的总根,“行有不得者”皆怨人,从不责己,所以不仅人际关系不和谐,且诸事无成。怨气就是阴气,越怨人,阴气积的越多,五脏六腑被阴气所薰蒸,岂能不病!

  狐疑之心常存,对人便不能以诚相待,常常无中生有,处处提防他人,在家庭则夫妻失和,在社会则孤立自己,其心境难得平静,总是自我煎熬,痛苦不堪。必把怀疑变为信实,心里彻底放下,撒手落地,相信因果,才能化阴土为阳土。

  第一章 五行性理

  四、金性

  金性人面形长方,色偏白,颧稍高,唇薄齿利,身段苗条,眉清目秀,举止轻灵,气度活泼,说话声音响亮。生气时面色苍白。金性分阳金阴金,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金性多虚假,好分辩,喜变更,虚妄不实,咀甜心苦,好冷笑,习于谄媚。更为甚者,残忍嫉妒,巧言令色,笑里藏刀。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闻人过,好言人短,刻薄寡恩,得权在位,便能乱世,凶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则父子责善,夫妻寡义,分崩离析。

  阴金多恼,恼的表现:

  1. 对环境不满意,但又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

  2. 看不上的人,还躲不开;孤芳自赏,“患人之不己知”。

  3. 琐事缠身,哓哓不休;或事不遂心,说不出,道不明,处于自我折磨的心境。

  4. 处事虚伪,但又露了破绽时的心情。

  5. 恼的特点:多出于嫉妒,好表现小动作。

  阴金内存,好恼伤肺,气喘咳嗽,咯血,甚则肺痨、肺癌以及各种肺经疾病,这便是受阴金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化阴金为阳金,生出义气,遇事多想人之好处。

  阳金即是真金,主义气,性豪爽,善交际,善言谈,活泼开朗,敏捷果断,取人之长,知过必改。危难不避,劳怨弗辞,见义勇为,见得思义。所以凤仪先生说:“金是分清的。”善于判别善恶是非真伪。古今成大功的奇才义士,光彩人物,多属阳金之功力。

  阳金的核心是一个“义”字。古人注释:“义者,宜也。”即应当的意思。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意思是说仁是人之本心;义是人之正路。善恶、是非、真伪,都是用义字来判断。义的另一个含义是“义气”,即为了他人,或公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古人极赞有大义的英雄豪杰,称为“大义参天”。可见仁人义士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崇高!

  义的精神实质是“无我”,放弃小我,而成就大我。历史上“舍身取义”者,不乏其人。义与仁字或忠字常常连用,称“仁义”或“忠义”。具有此种高风亮节的人,可谓人类中之精英。

  具有阳金性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善于取人之长,凤仪先生说:“找好处是真金。”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自然会生出义气来,才能与人溶为一体。否则常存他人的缺点,便是集聚阴气,不仅徒增烦恼,且有害身心健康。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意思是说,你善良我用善良之心对待你,你不善良,我也以善良之心对待你,这样,我的德性就增长了。其实,不仅从好人身上找出好处,更要从劣人身上找出好处来,这正是拨阴取阳,以义用事。

  阴金的根子是“分辩心”。好计较小事,过分地着意利害得失。更为严重的是不愿意让人指责缺点,常常进行辩白。它与辨别是非,分清善恶的心理是不同的。分辩心是一种不老实的表现,不愿暴露自己的过错,为掩盖缺点而进行分辩。惟恐被人割掉他身上的“毒瘤”,所以恼气常存。不论对谁,都不能推心置腹。这种心理在某些人身上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把责任和过错推到别人身上。由于这种心理的发展,便可产生说谎、嫉妒、虚伪、欺骗,甚至出现奸诈、凶狠等等恶劣行径。以高质量的要求来讲,分辩心是人我溶为一体的死敌。

  分辩心是自私心膨胀的产物,其深层常常包藏着祸心,发作起来,危害极大。有时外面伪装的很巧妙,不易被人们识破。

  琐碎好叨咕的人是分辩心的异化状态,由于好看别人不对(看不见自己的不对)的心理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欲变阴金为阳金,必须从分辩心的萌芽时期下功夫,多找人的好处,否则待到成熟之后,才想改变就困难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圣贤       圆满)(五明学佛网:圣贤       圆满)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