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室内设计师到佛教艺术传播者的蜕变


   日期:2015/11/23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记者手记:数年前,当她是贺蕾,我对她有很深的印象:时尚、美丽且有才气,是炙手可热的著名室内设计师,“柔性设计风格”的创始人;几年之后再见,她已经披剃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身着素色僧衣,仍开朗健谈,但话题已然变换。

  多数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对于“出家”的印象多从电影中得来,难免把出家与逃避现实、人生不如意等联想在一起,“不然一个如此成功的设计师,为何会放弃原有的生活?”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不解,今天,与她一席对谈之后,我心中原本的种种疑惑都消散了。

  在当下的社会,有信仰的人才是幸福的,年轻人心怀梦想但对未来感到迷茫,富足的成功人士内心之苦,其实也不比年轻人来得少。如今已是佛教弟子的法光法师(对释法光的敬称),现在最关注的,正是人的心灵与精神。或许她由设计师转而向佛的体悟,以及她从佛法中感悟到的一些心得,此次通过中华室内设计网的专访,能够对于更多的设计师有所启发。

  中华室内设计网专访释法光(俗名贺蕾)

  国内著名杂志《南方人物周刊》2013第1期以宗萨仁波切为封面人物,这位被公认为当今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的大师,如此解释佛教在今天的意义:“对佛教来说,东方西方都没关系,它的价值是全球性的。佛教要我们明白因果、缘起、平等性、不偏执、自信……佛陀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可以驾驭你。’”

  认识释法光

  法光法师的一天一般从六七点开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与佛法相关的事务上,每天做大量的功课,还要打坐。有时候在寺院学习,凌晨三点多就起床,晚上九点钟睡觉;有时候在上师身边听闻佛法,上师外出的时候,就自己在网上听讲法录音,同时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

  做设计师时习惯了晚上工作,中午才起床,现在的作息时间大概是以前的她无法想象的。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并不容易,她说这也是修行的一种,“修行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你明白其中的取舍道理之后,就会比较容易去做到。”

  现在她已经不再从事商业设计的工作,即使是老客户请求,她也只能表示“世间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不再接手。她心中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2012年,她在北京创立了慈觉佛教艺术工作室,这家位于画家村内的工作室,其创建的主要目的就是普及大众对佛教的认知,她说“实际上大众对佛教的认识有很多偏颇,真正的佛教并不仅是去寺院拜一拜,求一求那么简单。佛法三藏内容深广如海,蕴藏有太多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人生,关于我们自己的秘密。”

  除了日常的修行之外,目前她有几件正在积极筹备的事情,第一是拍“法师访谈”系列的微电影,通过一些很有才华的法师的亲身经历,改变大众对于佛教徒、出家人的某些错误观念——他们可能曾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毕业于名校,聪明理性,有才华而且非常执着,然后经过学习,渴望了解佛教真理,最终在理性的选择下皈依佛门。第二,她希望通过多媒体的手法,把佛教里面很多优美的故事呈现出来,做一些普及性的展览,比如除了传统的唐卡艺术之外,还有动画等各种现代表现形式。第三,她将于慈觉佛教艺术工作室内定期开办一些知识讲座,“比如说文殊菩萨的造像,通常是右手高举一把缠绕着火焰的宝剑,左手持一朵莲花,花心上放置着一本经函。宝剑代表什么?火焰又代表什么?花朵又有什么表征意义,为何一朵全开一朵是花蕾?也许有人以为这是画家随意所画,其实不然,它们各有所代表的深奥含义,并且能指导修行和启发智慧……”她打算从藏地请一些藏族唐卡艺术家到自己的工作室,开办教学班,教有兴趣的人学画佛教唐卡。第四,她还计划开设一些符合现代人的佛教知识讲座以及短期禅修的课程,引导都市人学习释放消解自他内心的压力。关于这一点,是她真正想要为大众做的事,她说:“现代人生活得忙碌焦虑,内心充满各种负面情绪,却苦于不知如何纾解或者治疗。而我们通常认为身体患病才是疾病,却从不承认我们的心理也患有各种疾病,比如贪念,比如嗔恨,比如迷惘,正是这些负责情绪令我们的内心痛苦不宁,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听闻佛法并进行实际修习,从而让我们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快乐。”

  从贺蕾到释法光

  也许正是因为贺蕾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拥有太多的光环,所以她受到的关注才会更多,她的选择才更让人感到诧异。

  她从小拜名师学画,十岁入著名画家刘克刚先生门下,接受传统中国画及专业的美术训练,七年后又师从旅美著名画家季若霄女士,接受中国画白描及大写意训练。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她不甘心放弃对绘画的热爱,又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主修服装设计,二十三岁便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个人时装发布会,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迅速成名。数年后她进军室内设计界,留学意大利佛罗伦萨ACADEMIA ITALIAN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亚洲唯一的学者受邀参加奥地利总统剪彩的欧洲ESSL私人美术馆开幕典礼。留学归来后,更是创造出柔性设计的独特风格,成为国内软装饰设计的倡导者。

  以告别俗世的《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是贺蕾告别俗世的一个纪念。在这本书中,有不少设计界、艺术界知名人士为其写序,从设计的角度来解读她的作品,也有同为道友的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撰文,谈及她的心路历程。

  释法光设计作品集《心静如水》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雅丹教授如此评价她及她的作品:“温馨、祥和、优雅、灵性的设计,源于她女性的敏感细腻,以及那颗对人类关爱怜悯的心。设计之于贺蕾,正如叔本华所说:‘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贺蕾的设计,折射了她心净如水的内在境界,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所缺乏的精神内涵,她的设计里有一种学院派设计家难以达到的纯洁魅力。——维也纳艺术评论家李力

  柔情、温馨、舒适、雅致,这些女性设计师的特性品质,已经在逐渐柔化中国僵厉坚硬的室内环境。贺蕾的设计中,除以上女性“柔”的特质,还有几分“奥”。她早期的作品试图表现很前卫的理念,如今,她回归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城市规划及建筑评论家贺承军

  由于客户的独立性与普遍性,室内设计更不容易体现文化的标志与社会特征,而贺蕾以其特有的生活与教育背景,将其自身的思想通过其图示,表达出能引起共鸣的艺术情节,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场景因素。我们无法逃脱商业社会中物质利益的束缚,但精神的追求是每一个设计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毕竟,在一切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之中,精神是起到绝对作用的。——建筑设计家宋照青

  释法光

  《心静如水》这个名字即代表了出家人释法光现在的心态。没有炽盛的欲望,也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因他人的赞美或批评而左右自己的心。书中收录了数个医院项目,它们不似平常的医院让人觉得有压力感,表现出了一种温馨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氛围。城市规划及建筑评论家贺承军更是评价它们是“目前中国人性关怀最深切、色彩最绚丽、手法最细腻洗炼的室内环境”。贺蕾本就是国内软装行业较早的倡导者,也早就形成了有其鲜明特色的柔性设计风格,而且这些作品均出自贺蕾接触佛教之后,其中表达出的人文关怀,的确让人深感温暖。

  《梦禅》(摄自作品集《心静如水》)

  书中还有一个作品《梦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个曾在国际家居展上获奖的创意空间作品,里面的家具由她设计,材质、形态是现代、时尚的,但传达的意境是禅意的。强烈的对比,如同现实与梦境。她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入到了设计当中,让人一眼就被吸引。如同她正在做的事,就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表现形式譬如网络、微电影,来传递佛法真理,普及大众对于佛教的认知。

  专业与心灵的双重分享

  不论是曾经作为设计师的贺蕾,还是现在传播佛教艺术的释法光,她的身上有太多东西可以分享。更为重要的是,她如此乐于分享。

  作为设计师贺蕾,她把她从事设计工作20年来的经验一一总结,在《心静如水》这本书中悉数分享:(1)拥有一颗爱的心和责任心,投入设计工作。(2)设计是门高度商业化的艺术,了解和认知受众的所需至关重要。(3)你所设计的一定是客户所需的,绝非设计师本人所喜好的。(4)请将人文化的关怀放在第一位。(5)没有实现的创意,就没有它的功用。不被需要的设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6)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除了具有优秀的设计才华,还要有实际施工设计监理的经验。(7)室内设计必须与陈设设计有机结合,创造一个有灵魂的空间。她希望年轻的设计师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帮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

  释法光

  除了专业领域的倾囊相授,现在的她更关注人们的心灵。“不要忧虑于过去和未来,专注于当下”,她说,“我们总是在忧虑过去和未来,但我们最能把握的就是这一刻。烦恼来源于我们事物的执着,而这执着来源于我们的很多忧虑,想要房子,想有安全感。其实当我们专注于当下的时候,因缘成熟,该来的自然来了。”

  “另外,现在有一种现象我觉得比较普遍,人们都习惯用镜子去照他人的过失,而不是去照自己的过失,特别是在艺术或设计行业。我的上师讲过一句话,他说当你看不到别人优点的时候,说明你的缺点很多很多。就算是一个魔鬼也不可能没有优点,之所以你看不见别人的优点那是因为你的业障太重。事实上我们看别人的方式,来源于自己的心。当你爱他的时候,他的缺点也是优点;当你讨厌他的时候,优点也变成缺点。其实这个人根本没改变,是你的心在变。所以当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去加以鼓励,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收获,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获益。”

  采访后记:在多数人对佛教、对宗教还存在误区的当下社会,贺蕾从著名的室内设计师成为出家人,一定曾承受过许多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出于内心坚定的信仰她自然能一笑了之,但她以及如她一样的许多人的内心和现状,其实是我们所不能深入了解的。与她同为佛教徒的、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博士释龙相在为她撰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们——这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向佛的心声,他们非常理性,不会盲目相信和追随某种信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向佛,自有其缘分,而今天,我听到了贺蕾的故事。关于她的这本作品集,也许真如释龙相法师所说,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已经出家了,为什么还要重操旧业出这本书呢?”“出家并不是要抹杀所有的过去,佛教讲的出离心,也并不意味着否定世间的一切……她希望能以这本新书的所得,捐献给佛教基金会,用来为有志于深入学习佛教的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也能帮助做一些慈善事业。”某些答案也许就在这里了。

  贺蕾(释法光)俗家照

  在她自己看来,其实生活经历丰厚的人,会更容易学会放下。“因为经历过,会知道世人所探求的乐,不过如此而已。”在剩下的几十年里,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变得更有意义,出家修行,像菩萨一样地对待人和事,是她认为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终极意义的路。

  自2003年开始,贺蕾接触佛教。因为从小对于死亡心存恐惧和疑惑,想要探寻生命最终究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她开始学习和研究西学哲学、心理学……但都没有找到答案。后来遇到胡因梦,看了她翻译的一些宗教著作,觉得对自己似乎有所帮助,便前往尝试学习,但还未真正进入佛门。再后来,因为生命中的因缘成熟,她在2009年底接触到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上师,一位从印度饱学归国弘扬佛法的善知识——大格西丹增贝丘,(注:大格西意即藏传佛教格鲁派拉然巴格西,为三大寺僧众所追求的最高佛学学位,相当于世间的博士学位)。于是她潜心跟随上师学习佛教系统各种佛学知识,从基础法相术语开始到各种深奥的经典大论,在上师的循循善诱下,真正进入了正法的大海。

  当她萌发了脱俗出离之心,想要剃度出家的时候,母亲表示坚决反对,但最终在她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出家之后,她与母亲的相处反而更好了。不急,不争,因为“你的心改变了,变得调柔了,你身边的朋友,家人都会有所感觉和触动,他们也从中获得了佛法的益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