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长老:真正的财富


   日期:2015/12/4 9: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所谓“正业”,是不违背政府法令、正正当当的职业;“净业”,则是指清净的职业,也就是不违背佛法所说的道德及因果的行业。如果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两个原则来工作,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功德。

  方便修众具 安乐以存世

  一个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现在修的。如果前世修了善法,累积了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名或利,都能有所成就;如果前世没有修善法、没有修福报,就得靠现在精进努力。第一,要从事正业与净业;第二,要积极地修善法、修福报;第三,要知惭知愧。只要能从这三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改变不好的命运;否则,想要成就功名利禄,是不容易的。

  佛陀曾经对在家弟子开示理财的四个原则:在家弟子应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所需;再拿四分之一,发展事业;第三个四分之一,准备急用;第四个四分之一,用来行善,布施、供养。如果大家都能本着佛陀的四分法来理财,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充满菩萨行的安定社会。相反地,如果以贪婪为原则,处处都是欺诈、骗财,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而且社会一定会不安定。古人有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门外,此是长生不老方。”这四句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检讨与警惕。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了几位弟子在外面托钵行化。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土沟里堆了几个麻袋。一位弟子打开麻袋,看到里面装了很多的黄金。阿难尊者告诉世尊:“这里有许多黄金。”释迦牟尼佛却说:“这不是黄金,而是毒蛇。”弟子们实在想不通,明明看到的是黄金,怎么世尊说它是毒蛇呢?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流浪汉经过,看到土沟里的黄金,高兴得不得了,就雇请了一群骆驼,把黄金运了回去。流浪汉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不但买了很多的土地,而且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他的亲戚、朋友看他突然变得很有钱,纷纷跑来向他借钱。但是他是一个悭贪的吝啬鬼,一毛不拔,当然是一点也不借。有人起了烦恼,就到县府里检举他,说这个人的钱财是无中生有,不是偷来的、就是抢来的。

  县府衙门马上把这个案件转呈到皇宫里。经过调查,皇宫国库的确掉了几十袋的黄金。于是皇帝下令,不仅将这个流浪汉的所有黄金、田地、家宅全部没收,还判他死刑,以示警众。这个消息传到精舍里,佛陀告诉大众:“黄金就像毒蛇一样,能毒害我们的心,这个人是被毒蛇害死的。”这就是贪心的结果。

  知止复知足 无求得解脱

  贪心的人,什么糊涂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净、能够定,一切行事都能够增长善根、福德。

  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这念心知足常乐才是重要的。一般人以为有钱就是富有,没钱就是贫穷,其实,很多有钱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匮乏的,就如同沙漠一般贫瘠。没有钱的人,假使能够知足常乐,心清净自在,就是最大的财富。

  古德云:“人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佛经里也说:“有财当布施,为善当及时;钱财五家有,不施悔恨迟。”有钱的时候不布施修福,等到遇到火灾、水灾、地震或遇盗贼,一切财富化为乌有,此时悔恨未能早积功德,就为时已晚了。

  因此,自己的钱财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要用来修善积福。不是自己的钱财,就不要去强求。非份之财,尤其不能要。儒家云:“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如果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个原则来做人做事,自然而然就能逢凶化吉,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