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俊法师:三则故事再谈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日期:2015/12/7 9: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则故事再谈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前日有居士前来寺院向衲僧诉苦,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打也不是,爱也不是。下面衲僧就用佛法的角度对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曾满怀期待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甚至在心中编织过孩子美丽的未来,爱孩子的心不容置疑,但如何扮演好这一个最难的角色,却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在大量的资讯中,父母只看到智能与才艺的训练,集体迷失在分数与外显的光环里,却忽略了身为人的一个特质,忽略了心智的培养。

  今天整个社会动乱,原因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丧失了,导致人心反常、人心不平,社会动乱无法平息。古人说教子要在年少,所以对小孩要很有耐心的教导,愈小教愈好,染污的程度浅,比较容易教导。

  1、不要一味的注重分数

  现代教育,在德育方面,近几十年时间走的是下坡路,仿佛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正走向未知的道路。各种家教贴满了社会各个角落,唯独不见有补德教、素质等,这正是社会的悲哀。

  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知识教育上,而实践教育(比如做人、做事、道德、技能)缺失严重。有读万卷书,却没行万里路!知识永远学不完,对孩子真正有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德教的缺失,说是教育的疏忽,毋宁说是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和父母自身迷失了方向,在金钱利益和灵魂的天平上,灵魂失重而已。

  学校错误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很少有孩子能达到。学校引导孩子和家长对100分的爱好,这种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这种“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只会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对 “分数”和“成绩”的关系,首先家长要搞清楚,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纵观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记知识,做题目,获高分,那么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会失去了对学习的喜爱。

  2、父母教育孩子尊师重道

  八十年前在一些乡村私塾里都会设一个祠堂在里面,有秀才在那里教十几个小朋友。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头一天进学堂,进学堂先拜孔老夫子,礼堂上面供着一个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父母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向那个牌位行礼,行三跪九叩首。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父母孩子对老师也是三跪九叩首,然后再送老师礼物。

  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做父母的人不会这样教自己儿女尊师重道,不会用这个方法,老师也不教孝顺父母了。所以现在儿女不孝,学生不尊敬,天下大乱。从前老师跟父母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榜样给儿女看,这个印象深,他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叫教育。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的伦理道德教育也没有了。所以,你要想真正教你的儿女,你要真正做个负责任的父母,你要学《弟子规》,你要把《弟子规》做到,也要求你的儿女做到,这是圣贤教育的根基,从这里下手。

  3、让孩子学会爱

  要让孩子学会爱,首先先从家长爱孩子出发。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

  其实每个孩子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孩子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教导、培养起来。要让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装着国家、装着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我们可以从书中以及我们周围的人群中看到,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这就是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是论事,决不牵扯其它,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曾经有杰出教育家说过:“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没了处罚,剩下的就是爱。

  做父母需要学会如何爱,也要教育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甚至爱路边的一草一木,在爱字上一定要表现的越大方越好。

  人们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而这“有福感”的原因之一,是我有能力去施,所以我才比别人更有福。这里的施就是爱。

  4、自己以身作则

  现今子女背叛父母,学生背叛老师,到处可见。这种背师叛道,欺师灭祖,都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不必跟小孩说果报之事,因为他不会相信,你要讲他能理解的。这当中最重要的,父母跟老师要以身作则,因为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他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他榜样,所以一定要做个好样子给他看。你要教孝,你必须自己孝顺父母;你要教敬,你必须自己敬事师长。你教孝敬,自己没做到,他不会相信你。

  因此,今天作父母、作老师,教导儿女,教导学生,如果你讲不出道理,他觉得他比你还高明,他就看不起你。现在只有将儿女、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大家坐下来平心静气商量。他将所看到、所听到的提出来,你再把是非、善恶、利害细细为他分析,他听懂之后,对父母、老师才会佩服,才会接受指导去做。所以,爱护儿女,培养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

  5、正确的爱孩子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只有一个孩子,心里自是说不尽的宝贝,能不让孩子做的事就不让孩子做,能不让孩子受的苦就不让孩子受,不但物质上尽一切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问合理与应该与否,就是生活上也是代办一切的。孰不知,不给孩子从小培福积德的机会,当他很快地将这一世的福报享尽的时候,生活能给予他的便是不能胜之的其苦!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都在呼吁这样的现象: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与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吃苦精神与抗挫折能力都较差,心理疾病发病率呈明显、较快上升趋势。有些孩子觉得生活不如意就放弃生命,没有生命责任感;而因言语不和,杀父轼母,同学相残的事例也时有听闻。

  国内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了都不好找工作,这固然与就业岗位的饱和度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现在的学生除了能够应对考试,却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

  在各类企业里优先考虑录用的,往往是那些诚恳稳重,愿意认真做事的求职者;能打开局面,获得工作成绩的也往往是那些在工作中勤劳肯干的员工。因果是真实不虚的,踏踏实实地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事培福,才能有将来美好生活的资本。没有足够的福德的积累,再美好的期望,也终如镜花水月,不能得实益。每个家庭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莫不是期望他将来有所成就,生活能够幸福。但很多家庭忽略了一点:幸福要靠自己来造就,孩子未来的福德,需要他自己从小来培植。包办孩子的生活,并不能造就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每个人的生活最终必由自己去直面承当。

  中国的文化向来提倡孩子从小要多做事、肯吃苦;要谦和忍让、为他人着想,而现代的很多家长却唯恐让孩子做事受累,吃亏受气。生活中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但加速消损了孩子这一世的福报,代办诸事,更无意中剥夺了他自已培植福德的机会。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精明算计,最好多占便宜。在公众场合,不但不纠正孩子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的不合理言行,还怂恿孩子争抢座位,处处占先。这样的疼爱方式,不但消损了孩子培福的机会,更是促使孩子无知中造作了诸业,想想令人心惊呐。有人把培福理解为做大善事。大善事是培福,但做小事也是在培福。儒德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普通人一生中不见得有多少时刻是遇上大事的,真遇上了大事,也要有能力做才行。见义勇为,要斗得过坏人;下水救人,也要识得水性。平凡人生中,每天要经历的多是生活小事。在家是上尊下和,出门是恭行礼让。在家中洒扫清洁,和顺家事是培福;在单位认真负责做工作也是培福;出门不乱扔垃圾,遵守各种场合的秩序是培福;公众场合不拥挤,老幼病残多照顾也是培福。中国有句民俗之语:吃亏是福。多想着别人,不处处占先得利;心怀一份关爱,随缘而遇,都是培福。可见,人生不是没福,不是福少,若是视若无睹,任其而过,多少福德自然都无法停留。

  很多自己能够吃苦耐劳的修行人,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就做不到理性的处理。只注意了自己修行培福,却忽视了让孩子从小自己多做事,早日积累福慧资粮。往小处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往大处说更是一个国家与整个社会的未来。人间净土的实现不光需要这一代成年人的积极参预,也需要下一代孩子们早日做好准备。即便是出于一个孩子自身发展的考虑,早日积累福慧资粮也是他自身未来幸福生活的前提。

  如果我们在疼爱下一代的时候,能够谨守因果之律,让孩子多做事,多培福,而不是一味享清福、耗闲福;让孩子从小学习多种善因,福慧双修,如此利他自利,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还会不圆融吗?若只知受福不培福、添福,最终结局反是折福、没福。要知福报再大,也是有限,便犹如银行存款,只取不拿,几时不尽?)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地位。

  写这一篇文字,并不是训示之言。衲深知业障深重,自身的修为尚非常有限。出于学习佛法的一些理解而发此感言,思维甚为有限,仅供学佛同修们批评参考。言语不达之处,见谅!

  最后,告诉千千万万的家长:如果你没有机会做伟大的事,你可以用伟大的方式做小事,这小事就是把你的家庭管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

  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一位住在山上修性的老和尚,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

  小偷出来遇到老和尚,整感惊愕之时,老和尚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老和尚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老和尚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老和尚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第二个故事是:在一个老和尚的禅院中,有一个贪玩的小和尚,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

  老和尚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一次,小和尚又翻墙出去了,老和尚随后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小和尚归来。夜深人静,小和尚尽兴归来,不知墙下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老和尚的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老和尚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会禅房休息吧!”

  小和尚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老和尚会当众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老和尚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小和尚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第三个故事是:一户人家生活着三代人,儿媳因看不惯公婆年纪大了有一个想法:把老两口送到山里去埋起来自生自灭。把这个想法和老公说了之后,老公也答应了。一天晚上,媳妇带着儿子和老公用口袋把老人家装起来,用车推到山里,放在了早已埋好的坑里。

  走的时候,媳妇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地上捡袋子,疑惑的问:要袋子干什么。

  儿子天真的说:以后还要留着给你们用啊!

  ——惟俊(慧杰)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