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女众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依止上师


   日期:2015/12/10 17: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女众如何依止上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学佛的人非常多,而在学佛过程中必须要依止善知识,这一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说法是一致的。并没有说学藏传佛教必须要依止上师,学汉传佛教就不需要依止上师或法师,没有这样的说法。每一个教派、每一个宗派都有他们的师父。依止师父在学佛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佛的弟子中,有很多人在依止上师的心态方面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为了想学习东西而依止善知识,有些人亲近上师是想要得到加持或者去除工作、生活上的挫折,有些人依止上师是为了能得到保佑,有些人依止的目的是想要得到权力,有些人(尤其是女众)是为了解决感情上的问题。所以从依止上师这方面来说,不同的学佛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来依止不同的善知识,这是正常的事情。

  因为我们都是凡夫、都被烦恼所污染,所以要让每个人都怀着正确的心态依止善知识是很难的。近代社会里,人们受到环境的污染、知识的影响,真的以虔敬、纯净的心依止上师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以上述的目的依止善知识。在佛陀的法教里,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善知识面前得到能够解脱的佛法。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

  佛经当中谈到过很多关于善知识的内容。虽然学佛要亲近善知识,并且在佛教的很多经典密续中一再强调这一点,但是在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前必须要观察,因为在现在这个末法时代要能遇到具德的善知识还是很难的。

  一方面是末法时代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自己福报浅薄的关系。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必须对他观察。经典里提到,观察善知识必须用三年的时间。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观察善知识,之后才可以依止。

  虽然善知识应该要具备很多的功德,但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讲的,只要善知识具备最关键的两点,我们就可以依止他。第一个就是他通达大乘的法。另一个是他有菩提心,他具备为了菩提心的戒律甚至可以失去生命的信心。

  具备这样两点就可以。但是这位善知识有没有通达佛法,弟子却是很难观察的。佛法方面弟子自己都不懂,又怎么能观察善知识是否在佛法方面通达呢。在这个社会里,要观察善知识是很难的。但是我觉得每一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主法王,这样的话,就较为容易了。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我们噶举派传承,这位善知识是不是我们的教主DB法王认证的,或者他是不是一位活佛、金刚上师、堪布或喇嘛,他是不是由传承里其他重要的活佛认证出来的(比如尊贵的大司徒仁波切等),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情况来观察。

  要看他的背景是怎样的,他对寺庙做出了什么样的奉献,他现在的一举一动是不是为了众生的,最起码在接触众生的时候他有没有慈悲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有没有自私的心,有没有贪嗔痴,行为上有没有不如法的事情。这些最起码的要点要在实际生活中观察。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很聪明的,时间久了,虽然我们没有神通,对于善知识的佛法是不是通达我们不知道,最起码从他的行为、表现上我们可以判断出他是什么样的上师。

  第一是要清净,第二是他能否解释解脱的佛法,对弟子做有帮助的开示。他有一个传承的加持,或者接受了历代上师的教法,他有没有慈悲心,有没有行善,弘法利生方面有没有发一个大愿。做到这些的善知识是可以依止的。

  如果自己看到这个善知识相貌好、身材好,现在有很多上师唱歌声音也很好听,有名望,产生了感情而来依止上师的,这样是不大好的。依止上师的时候最好是把上师看成佛陀一样。这样的依止是很好的。

  这样依止具德的上师就会得到他的加持。往往年纪比较大的、修行比较好的佛弟子是不会由于产生感情而去依止上师的,没有这样不好的心态。但是一些人,尤其是女众,就非常容易有这种问题。

  现在在很多地方,因为有的上师名气很大、很帅、很庄严,于是有很多的弟子追,他们甚至放弃照顾自己的家庭、工作,花了大部分的时间跟着上师。这种心态是一种不好的心态。

  如果他们自己内心反省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对上师有一种信心而追随他的,而是一种喜欢他、不想离开他的心,并不是想得到他的加持、想听他的开示、以后要解脱,不是以这种正确的心态来学佛的。

  所以选择上师的话并不见得一定选择很庄严的,也不见得要选择身材很好的,声音好听的。在现在,尤其一些女众,特别喜欢这些年轻的现代化的活佛,有些人想皈依,有些人想做朋友,表面上是弟子,实际上是朋友,这都是不正确的,不是真正的信心。

  所以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我们学佛的人依止善知识是为了了脱生死,为了成佛,为了离苦得乐,要以这样的心态来寻找善知识、亲近善知识。

  所以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地方,不然的话对佛法的信心变成世间感情的心态,变成这样的话对上师不好、对自己也不好,也得不到佛法传承的加持。

  以不正确的心来依止上师,上师所开示的佛法也帮助不了弟子,虽然上师开示的佛法是真的,但因弟子具有的是假的信心,所以假的信心得到的加持也是假的。也许上师会发现他这个弟子依止他的目的是为了感情,虽然上师是不会想这个问题,但是有了这种心态以后,佛法的利益就不大了,所以女众依止上师的心态要调整。

  我们依止上师是为了了脱生死,为了离苦得乐,为了成佛,为了这些,我们不用找一个相貌好的上师,也不需要找一个身材好的上师,不需要找一个声音好的上师。

  哪一位上师具备传承的加持,哪一位上师有对解脱的开示,哪一位上师引导我们佛法解脱的道路,哪一位上师具有开示佛法的智慧,具有慈悲心,我们就应该依止哪位上师。这些特质都具备的话,他长得不好看也没问题。有传承的加持,戒律清净,对佛法有正确、通达的认识,具备慈悲心,有这种功德的话,不管他是年轻的、老的、有钱的还是贫穷的,都是值得依止的。

  佛陀讲,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要像对待医生一样。举例来说,上师就像医生,很好的医生,佛法像是良药,修持佛法像是治病,自己则是病人,这四种比喻。自己在生病的时候找医生,不管他漂亮不漂亮,身材好不好,声音好不好,只关心这位医生有没有能力治疗我们的病。如果有这种能力,我们不管他长相怎样,不管他是否贫穷,都会请他治疗我们的疾病。

  所以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来依止,而且依止以后还要保持住这种心态。男众和女众弟子依止上师在行为上稍微有些不同。因为这是佛法的规律吧。

  上师有两种身份示现,一种是出家身份的上师,一种是瑜伽士身份的上师。出家身份的上师有比丘的戒律,由于戒律的原因,他在接触男女弟子的时候有所不同,弟子在依止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刚刚我们讲依止上师的心态最重要,在这样的前提下,女众在依止上师的行为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行为上主要是除了求法、求加持、灌顶、提出问题、照顾上师以外,不要过多地接触上师。

  拜见上师的时候,衣服整齐,不要暴露,这样也是对上师的礼貌和对传承、对佛法的尊重。

  如果不注意的话,虽然上师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这是弟子自己对传承、对佛法、对上师的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讲话的时候也尽量要讲一些跟佛法有关的话题,不要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走路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要走在上师的后面,坐的时候不能跟上师同坐。坐在车里也要和上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针对女众。

  行为方面,女众应该怎样接触上师,应该怎样保持距离,大部分女众弟子还是知道的,但是心态方面很多人并不是特别清楚。

  在心态上,我们大手印的传承中,对上师的信心非常重要,虔敬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虔敬心就得不到上师的加持。

  我们大手印祈请文里面提到虔敬心像人的头一样重要,出离心像人的足一样重要,正行法像人的身体一样重要。

  所以虔敬心、出离心比正行还重要。虔敬心不正确的话,后面的正行、四加行、大手印就没有办法修,最后的境界就没办法证悟,所以,真实无伪的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尊贵的DB法王法相威猛庄严,长着圆满的佛身,虽然很多人对他特别有信心,但是这信心里也是有很多其他心态的,我们并不能说他们没有信心,但是他们信心里面夹杂很多其他的东西。

  依止的时候心态要正确,不可以把上师当做明星、歌星来对待。现在追上师的信徒很多都像追明星、歌星一样,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心态应怎样保持,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我们得了烦恼的病,只有上师能治我们的病。我们要看哪一位上师有佛法的良药,谁有就找谁,不管他年老、年轻。依止善知识就要像找大夫一样,重点是这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态       福报浅薄)(五明学佛网:心态       福报浅薄)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禅坐者的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真正的进步是心态的转变 

 万行法师:心态决定结果 

 开愿法师:心态的稳定是参学的基础 

 仁焕法师:念佛的心态——感恩心、快乐心与信心 

 仁焕法师:心态与做事 

 仁焕法师:心态影响后代 

 耕云先生:心态降低的调养方法 

 灵山居士:忏悔时应该拥有何种心态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正修止观的基本心态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行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