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五蕴怎么冲破?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实验室


   日期:2015/12/14 7: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照佛教祖师的传统,我们要把身心安住在修学的仪轨中,学佛法要有实践,实践要有指导,所以佛法分“教”和“证”,再细分就是“信、解、行、证”。

  “行”要依照智慧。每天的晚课都要念《佛说阿弥陀经》,就是我们的理论指导。这是释迦佛陀在晚年时讲的一部经,那时弟子们已跟着佛陀很久了,证阿罗汉的果位也已很久了,这就如同是世尊的一个总结。

  佛陀证悟成道后,一开始是说世间的“苦”,以“苦”来作为讲法的一个“机”。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对这个世界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其“苦、空、无常、无我”。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想要离苦得乐,为此一辈子都在奋斗,其他宗教乃至以他们的信仰去祭天来冀望保佑人生的平安,但这些并没能究竟地帮助到我们的生命脱离“苦”的这样一种状态;大家平时对“苦”的认识也不到位,还没有产生一种彻底的认识。当依佛的智慧来“照见”这一切时,就显现出它的无常性、无常的苦。

  佛教已经2500多年了,我们现在如果对这一切没有依佛的智慧去分析的话,对这个世界会贪执,甚至学佛的方向也会偏离,很多就会流于烧香、拜佛、求世间福报,佛陀的本义是要解脱我们,人天的福报只是暂时的快乐,如果仅限于此将是错误的。

  学佛分很多种,香客型、信徒型、正信型,还有了生脱死型。

  “了生脱死”在方法上也分很多种,有的比较有智慧,能够通达教理,能够自己破迷开悟;还有一种,文化不高但人本质很好,很虔诚、有信仰,信心稳固,有福报依止善知识,也会被垂手提携。

  社会上大多还属于香客型。香客跟有信仰基础的来比较的话,皈依三宝的少、烧香的多。

  从弘法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还是提醒大家要生起一个更高的智慧来了解这个“身心世界”,—— “身”代表外在的物质世界,“心”代表内在的精神世界。

  —— 肤浅的身心世界是一个生灭的状态,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看时,外在的世界是无尽的,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无尽的。所以,就构成了我们念的佛号——“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平时只是生活在一个狭隘的世界观中。这个狭隘的空间、肤浅的身心世界是个极其波动的无常状态,极其无常!

  就像我们过年过节踩高跷,大家会觉得很好玩,但你不可能天天踩高跷走路,那是很辛苦的。我们生活的状态也是无常的,我们用眼睛感到的是有限的光,用耳朵听到的是有限的声音,思想也处于极其波动的思维状态。

  观音菩萨在《心经》里告诉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我们仅仅依赖着“五蕴”现象的话,那我们就被生老病死束缚住了。如果我们的智慧能够冲破“五蕴”、照破“五蕴”,我们的苦就有办法解决了。

  ——“五蕴”怎么冲破呢?要靠我们修行! 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实验室,要“无眼耳鼻舌身意”。很多人会质疑: 怎么“无眼耳鼻舌身意”? 你们佛教有没搞错啊? 明明有眼睛、鼻子、耳朵,怎么说“没有”?

  —— 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性,要关闭“眼耳鼻舌身意”狭隘的功德: 有“口”要闭起来,不能讲话,多讲话“心”就会散;要把第六意识的“意”摄起来,不摄起来不能修行;有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有”但要当“无”: 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性!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对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这些感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合在一起叫十二处,正因为有这“十二处”,我们才自我迷失掉,佛性都迷失了,我们变成了一个狭隘的生命。这个狭隘的生命就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因”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 那怎样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要破“十二处”。这就是一个方法论! —— 所谓的皈依三宝,就是要依照真理,依照佛陀的这个智慧的方法去做。

  观音菩萨,带着大量的福报来。我们对观音菩萨一礼拜、一称名,功德超过恭敬、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功德。观音菩萨带来这么多的福报,就是要跟我们结好缘,叫我们能够听菩萨的话。仅是福报,带来物质,在轮回路上变得富有一点,还不是真正地救我们,让我们跳出轮回的现象才是真正地给我们大福报、究竟的福报!

  —— 佛的福慧不同于我们世间的福慧,佛的福慧是无漏的法,叫“无苦之乐”,是没有痛苦的快乐,我们世间的祸和福是相依的。念佛如果懂得这个理论,就知道我们要“回光返照”,念念“无量光无量寿”;观音菩萨叫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要管好、要超越,“照”破五蕴皆空。

  桂仑老法师德相

  以前我有位师父,桂仑老法师,被尊为宁波活佛,99岁圆寂。祂不识字,修行方法很简单,叫大家“三门”关起来,“嘴、眼睛、耳朵”,三门关起好修行!

  观音菩萨教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老修行教我们 —— “嘴守口如瓶,眼睛视而不见,耳朵听而不闻!”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下手功夫。你要学佛,你要念佛,就要做这种训练。

  这样久久训练,你那个佛号才有力量,对你来说才能感受到佛号的温暖。否则,“阿弥陀佛”念着,外面鞭炮一响,你心也跑去了;你在这里念佛,外面一个拿高香的进来,你眼睛看到心也跟着去烧香了;你“口”里念佛,一有人说话你心就跟着他的嘴走,思路就跑开了。

  —— 所以,佛陀先讲“苦”。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蕴       垂手提携)(五明学佛网:五蕴       垂手提携)  

 普献法师:五蕴我执成业识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蕴 

 吴立民居士:照见五蕴皆空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三节  

 戒法法师: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智敏上师:大乘五蕴论讲记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黄国达居士:五蕴无我 

 达照法师: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 

 曹越:五蕴与空性的关系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5 五 

 永海法师:五蕴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