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日期:2015/12/14 15: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共修经文讲义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注释(2)

  2.佛教的世界缘起观

  (1)不同认知的原理

  佛教阐述了宇宙真理,对宇宙真相有着完整透彻的认识。为了说明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必须先明白几个基本的佛教概念。

  能认识世界的六个要素: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能认识的主体。为简略起见,下文有时将这六识合称为“心识“,或简称为“心”。

  所认识的世界: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被认识的客体。色,即眼所对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声,即耳所对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种声音。香,即鼻所对境,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即舌所对境,如酸、甜、苦、辣、咸等。触,即身所对境,如滑、涩、重、轻、冷、暖、饥、渴等。法,即意识所对境,如我们的各种思想、好坏分别等。

  中间的媒介: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藉由六根,对六境进行认知。如果某根损害,则不能对其相应之境进行认知。如眼根坏,则不能见色;耳根坏,则不能闻声,等等。

  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即是六识通过六根,对六境进行的感知。也就是说,这是六识、六根、六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六识为能认识,六境为所认识,六根为二者的媒介。这三者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均会引起对世界认知的变化。

  六境发生变化,如原来的平地上,盖起了一座高楼,那么正常的人都会看见此处多了一座高楼。

  六根发生变化,同样会影响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发生变化。如眼根有病的人,可能会看见空中的幻相,但这种幻相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存在的;耳根有病的人,可能会听到别人听不见得幻声等。

  六识发生变化,也会使所认知的世界变得不同。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眼中的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研究不同的“识”所感知到得世界。

  这种情况推广到对香、味、触、法的认知,不同的识和根对境的认识是不同的。尤其在意识上,人和动物的差异就更加显著。

  造成对境的认知有如此的差异的原因,“识”和“根”均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根”和“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后面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不同的识和根,对境的认识可能完全不同。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在不同生命的心中是不同的。既然如此,也就没有理由只承认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而不承认其他人所认识的的世界。

  这种事实也说明了佛教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道理:及我们所认知的所谓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不同的生命形态(即具有不同的识和根的生命),对它的认识(即境)可以完全不同。

  (2)世界的缘起

  正因为外部世界(境)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实实在在的本体,所以它才可以在不同的生命面前表现出多样性。比如人和动物对世界的额认知就不相同。

  在佛教里,除了人和动物(佛教中称为人道和畜生道)外,还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形态,其中属于凡夫层次的还包括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众生(此即六道);不属于凡夫层次的有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同样的原理,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也会完全不同。佛教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人类眼中的水,在天人的眼中的甘露,在饿鬼的眼中是脓血,在地狱众生的眼中是铜汁,在鱼的眼中就是宫殿,在佛的眼中则是究竟的实相。

  这种多样性背后的原理,就是佛教中说的“缘起”。“缘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现象和它的本质。

  从现象层面上说,一切万物皆由因缘合而生,因缘散而灭;从本质层面上说,因为一切万物都藉因缘而生,所以并无恒常不变的本体,这就是万物的空性本质。用佛教的术语,万物的本质即是“缘起性空”,万物的现象即是“性空缘起”。这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割。因为缘起而性空,又因为性空,缘起才能成立。

  由缘起的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生命形态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的原因。由于具有不同的根和识,所以对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即使是同类生命形态,它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能说是“大致相同”,而不能说完全相同。这种对世界“大致相同”的认知,也正说明了认知者的“心识”大致相似。

  对同样事物,存在如此差别的认知,说明了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只不过是因缘而生的一种“假相”而已。它们只是六根在对六境时,六识中产生的各种认知。在某些因缘作用下,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在其他因缘作用下,也可以产生其他的认知,这是对一切现象都没有一定本质的很好诠释。

  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的生命形态具有不同的六根和六识呢?这即是佛教中所说的“业”。身、语、意的一切活动,都为业,最终都反应到心识当中,从而造成心识的差异。如果造的业相似,就会使心识很相似。佛教所说的“六道众生”,即是从大的方面说,存在着六种层次的“心识“状态。

  以心识为因,便会产生相应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因缘中,把这称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十二因缘中,行即指造作,有造作也就有了业,业和心一起,便形成识,有了识便有了众生最初的身体和精神现象(名色),进而形成六根。六根接触外境,形成各种感受,分别好坏,产生爱憎,因爱而取,这些又都是业,这些业又会集于识中,从而轮回不息。

  因为心识的内容是由业来决定,所以业大致相同的众生就成为一道。在同一道中,众生的身体(六根)和所感受到得外境都大致相同,这一现象在佛教中,就称为众生的“共业”。因而佛教中说,世界是由众生的共业而形成的。

  在同类众生当中,个体所造的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的“别业”。由于“别业”的不同,个体众生的心识和六根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瞎子或傻子等。因此即便是同一类的众生,对世界的认知也不会完全一样。

  由于根、境、识三者的相依缘起,地狱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火海、铜汁、刀山等;饿鬼众生所感知的外境为无水无食、脓血、污秽等;天人所感知的外境是上妙饮食、美丽宫殿等;人类所感知的外境是我们眼前的世界。这都是由同类众生“共业”所造成的。

  又如在饿鬼道众生中,也有饮食不缺的;在人类中,各个人的处境也各不相同,这都是由个体的“别业”所造成的。“业”的差别,是这一切差别的根本原因。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智者无畏行当下 本觉如如不动转

  身处困境不忧虑 心内宝藏静无烦

  独处不可放逸己 犹如万人察己迹

  万人之地不惊慌 犹如一人凉亭兮

  贫富贵贱皆平常 浮沉人生朝日夕

  了明达本修真同 回本还源何愁曦

  要练就这样的心境才能提高觉性的自己。觉悟的心性,道德的高尚,每个生命都向往,可是总会有上行的,也有下滑再也起不来的,是走向光明还是下堕的生命都是自己一念间的抉择。凡人转不了凡夫境,走不入超凡入圣的进步境,菩萨转不了境,提高不了就只有住在菩萨境。

  从凡夫到超凡入圣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菩萨果,到佛陀自性证悟圆满。这些层次的提升,步步就如登台阶一样。从理论到实际的体验生命觉悟的光明,一步步地提升,需要时间,更需要行者实际的修为行持、德行、慈悲、正义、纯正、纯净以及实际信愿行累积的资粮,方可逐步走向圆满的生命觉悟本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缘起)(五明学佛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缘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了解缘起性空,才能了解如来真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 

 杨云唐居士:强调缘起无我的正见 

 沈家桢居士:缘起性空与人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宗旨展 

 其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王孺童)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展望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0.缘起四支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