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怎样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生活,改变生活形态


   日期:2015/12/22 8: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善于取舍的因果法则

  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 种善因才可得善果,即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理性的分辨取舍言行,并合理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烦恼减少就会变得更容易!

  二、心能转境的定力

  由于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对待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就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如果本着凡事内求的原则,以内省心探究其源,那么不论顺逆苦乐,皆是自身的成长之因。心有定力,生命就会有圆满坚定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体体现是能够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寄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定然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明白:只有“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现在”就是痛苦的地狱,并延续着不幸的“过去”;若把握得好,“现在”就会造就美好的未来!

  三、不偏激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是脚不着地的骑在墙上,而是积极踏实的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和,而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理性准确,恰到好处;“庸”是做事果敢平稳,坚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气,“中庸”之人乃是真正的智勇双全之士!

  四、道法自然的缘起性空

  道是规律;法是效仿,依据;自然是规律的本源,宇宙运行的原则。做人做事应该求的就是个“道”——自然。外相取舍随顺自然的真善美之道-----正直,感恩,随缘,内求,看开。内在的心态符合真诚、平等、清净、精进的境界!

  ◇真诚:一心一意,真诚不虚假。弄虚作假最终骗的是自己,良心不安!真诚心是道!

  ◇平等:人与人的问题,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多是我大你小、我优你劣这种人心不平等造成。

  ◇清净:不沾染恶习,放纵恶习,待人不分高低贵贱,处事不计你多我少。

  ◇精进:不懈努力,不停追求。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看开:看透开悟,即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人生的本质即是在过程和体验中成长成熟,目标设定后的过程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收获什么或多少,计算而不计较,所谓“只求耕耘,莫问收获”,才是快乐的智者境界!

  看开就不会去执著结果的不变,就会减少烦恼这个副产品。

  看开的人做事,都是做自利利他乃至无我利他的事!

  看开的人追求的都是过程中的成长!

  看开的人由于没有了名利结果的包袱,反而在体验快乐过程的同时更易成功!

  ◇随缘——缘是机遇以及条件,做事成功离不开机遇条件,有些条件,尤其是客观条件非主观努力所能为。那么“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自身随机遇条件而善尽心力,随缘变化有多好!一直努力,又不执著结果,轻松自在啊!智者会意识到外在环境是变化无常的,唯一能改变的是内心的状态。我们不可改变事情的结果,但可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心不随境转-------不随境而乱-------不随境而烦恼。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谢——理所应当;坏也感谢——亮眼明心;顺也感谢——阳光明媚;逆也感谢——雨后彩虹。

  不要拒绝困难与挫折,困难在古希腊语中,意为“上帝授予之物”!接纳后才会有惊喜,常怀感恩心一定会快乐!曾国藩的成功秘诀:“平生长进,全在承辱受挫之时。”

  ◇内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将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是否想得对、说得对、做得对上。真正的财富和快乐源自内心!世人做事不得要领的一个主要误区主要是一味外求,顺则罢,一旦是逆、是苦,心中便也跟着逆、跟着苦起来,多可怜!殊不知真心乃本来不变!调整自我,适应外界,由征服自心进而改造外界——此适者生存之真谛!

  遇事多做内省是一大成功秘诀。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

  1,做事是否忠乎——一心一意、竭尽全力。

  2,与人交往是否信乎——言而有信、行而守约。

  3,传授习乎——所学知识是否复习和练习。

  ◇正直:这是做人做事一切言行的原则和底线,以及一切利人利己的善果根源!

  人,如何在忙碌竞争的生活中调整内心保持快乐呢?看破----放下-----自在!

  总体上来说,若能看破内心一切欲念和外界所有现象的本质,合理的运用欲望守护自心,放下对欲望和现象过激的贪婪执着,时常保持知足少欲的包容平和心态,一切言行不偏离自然真实之道与无私善美之德,就一定会得到内心的大快乐大自在!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乐的人却不比以前多。生意场上人人想赢怕输,经商、经商,经常受伤;经理、经理,经常被修理。学生、孩子也是快乐不起来,一大堆功课压着,加之升学的巨大压力,很早就感受着成年人的艰辛。

  ■欲望高,与现实的距离大,就失落、痛苦。反之,欲望不高,就不会痛苦,还会时时“喜出望外”。什么叫“欲”,“欲”字,一个“谷”,一个“欠”,欠谷子,也就是没有饭吃。没饭吃,才会有“欲”,这是合情合理,但现在很多人是家有谷子,不仅吃得饱并且吃得很好,还是在无限的膨胀自己的欲望。屋顶下有谷,是什么字呢?那就是“容”。家里有了谷子,适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容”,有了此前提,一切才能“易”,所以叫“容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乐人生,能容则易!

  ■婴儿出生时都是握着拳头,仿佛是说“我什么都要”。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撒开双手,仿佛是说“我什么也带不走”。如果我们能多认识一些自我的心灵,少一点名利的追逐;多一些境界的提升,少一些物欲的沉沦,就能过一个比较知足的快乐生活。

  ■哲人说:生活像镜子,你对着它哭,它就哭,你对着它笑,它就笑。人生在世,犹如匆匆过客,难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闲,难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把生活看透、看穿些,把日子看平、看淡些,你就会变得心平气和,随遇而安。

  ■送人鲜花,手有余香,你努力使别人快乐,也能使你自己快乐。因为当你帮助别人时,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满足,而且帮助别人,不仅使别人解决困难,减少烦恼,还可以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大的快乐。

  ■中国传统礼节中人们见面时都要相互鞠躬,为什么呢?因为,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人不要学鹅,鹅看见人都不怕,原来鹅眼与人不一样,看出去的东西都是缩小的,那是过低估计了别人。但人也不要学牛,牛看见人都怕,因为牛眼与鹅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东西都是放大的,那是过低估计了自己。所以人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要有自信,而不迷信。

  有的人认为快乐遥不可及,但也有人认为快乐伸手可得,因为他知道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不在别处,就在自己手中。快乐是不脱离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确切地说:快乐是来自于人对外境事物的内在价值判断,来自于自身心灵对生活的感应。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快乐,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快乐,位尊权贵者有快乐,身份卑微者也有快乐。生命里,人人都有泪有笑;生活中,人人都有苦有乐。为了快乐,人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为此,要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寻求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这是一种内心的调整,一种积极的调整,一种根本有效的调整。

  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明白人,学会开通、开明、开朗、开心!

  人,要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谛,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不会为了一点琐事而烦恼。

  开心的前提是爱心。所谓爱心,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有爱人之善心,也可理解为人要爱自己的心。通过修身养性,纯净心灵,随时调控自己的心境,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快乐的反面是痛苦,消除了痛苦,人也就自然快乐了,那么人为什么会痛苦呢?

  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是想自己想得太多。大多数人在监狱中不会幸福,因为空间太小,没有自由。但你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凡事只想自己,这不等于将自己的心灵关在监狱里吗?怎么会不痛苦呢?天地多广阔,世界太奇妙,心胸放开些,眼光放远些,你就不会痛苦了。弥勒佛为什么整天笑呵呵?因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产生痛苦的再一个根本原因是欲望太高。所以,心胸开阔、少欲知足就能使你更快乐。人要学会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种单纯的心态,才不会被复杂的生活所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我们倡导知足常乐,但更要积极地理解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能成为不求上进的遁词,所谓知足常乐,是劝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态,它是人在不尽如意的现实面前,在无可奈何的挫败之后心理复衡的一种策略,而心理复衡的作用恰恰在于避免意志消沉,振奋斗志。知足常乐,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种平和心态更积极地对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遥控器,随时将自己的心境切换到快乐频道。

  “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坦然面对不幸,既是成熟的表现,也有助于不幸的减缓。要相信时间可以抚平伤痕,时间可以减轻痛苦,因为痛苦与欢乐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的,都不会永恒。同时,振作起来,集中精神,保持良好心态,采取积极行动,尽快走出困境。

  帮助别人能增进自己快乐,快乐能感染,爱心能沟通!

  人是社会人,工作中、生活中免不了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人的快乐也有两种,一是自乐,“没事偷着乐”,二是共乐,与大家同乐。自乐很短暂,而共乐则是持久的。所以,人既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还要努力助人为乐。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感谢你,你从中也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你也快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那更是其乐融融。

  开会听报告,先来的人可挑位置,这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发生,有的人很自觉,往中间位置坐,把方便让给后来者,也有的人图方便,占靠过道的位置坐,而结果呢,坐中间的人很安稳,坐在靠过道的人则要不断地站起来为后来者让座。这就告诉了我们:当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时,其实他把困难也留给了自己,而当他把方便让给别人时,其实别人也把方便给予了他,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得与失,舍与得,其实都是一回事,得失本一体,“舍得”,舍就是得。舍去时间、精力,得到的是知识的长进,工作的成就;舍弃自身的烦恼,想得开,得到的是心灵的自在;舍出对人的关爱,得到的是别人的敬爱。因为你的舍弃,你豁然开阔的眼界里,将会发现人生更多的美景;但当你真正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享受,能增进你的快乐时,你就会自觉地坚持帮助别人,直正地达到助人为乐的境界,快乐会感染,爱心能沟通!

  没有合作者就没有生意圈!

  一个人怎么才能受人欢迎?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缩小自己,放大别人;放低自己,抬高别人。

  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地位有高低,学问有深浅,钱财有多寡,但就其根本的人性价值而言,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俗人,何为“俗”,人吃谷。因此,无论你有多大能耐、多高地位、多少钱财,你还是要怀平常心、说平常话、做平常事。人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人与人相处要学会宽容,要多想别人长处,多想自己短处,多记别人好处,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此,不仅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和”的核心在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市场经济,处处充满竞争,但高明的竞争者则懂得竞争的最高境界在于“不争”,没有合作者就没有生意圈。

  和商共赢,我们要善于化竞争为竞合。合作的“合”,分开来是三个字,就是人、一、口。

  每个人的利益都建立在别人利益满足的基础上,商场与其说是战场,更不如确切地说是生态。我们要善用智慧整合资源,不仅要想到用勺喂给对方吃,还要努力用勺整合资源。咖啡、奶粉、砂糖、白开水,分开来,味道不怎么样,但把各种资源调匀了,就是“味道好极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毛主席曾把《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两句话亲笔书写成条幅送给他的女儿李讷。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使你更快乐!

  尽情做回单纯真实的自己!

  从欧洲旅行回来,不止一次回想起在德国慕尼黑街头见到的一个表演吹气球的小丑。

  那个小丑的双手非常灵巧,轻轻松松地一拉一吹,转眼间就扭转出各种花样的气球,做出可爱的小狗就送给小女孩,做出美丽的花朵就送给金发美女。

  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带着小鸭子图案的游泳圈,小丑轻轻松松就将它套进一个小宝贝身上,小宝贝高兴地“咯咯咯”笑。小丑快乐地穿梭在人群中,像花蝴蝶一样,边走边吹气球,吹好了就送给跟在他身后的男男女女。他的花招多得不得了,围观的人群笑声不断。接着他把帽子摘下来,有人投钱币给他,才看到他的秃头,想来是中年男子了。后来小丑停止表演坐在路旁休息,我和他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法国人,从16岁起就立志扮小丑,至今已经24年了。“我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打算做到老死。我是一个小丑,也愿永远做一个给人带去欢乐的小丑。”听他这样说时,我内心感慨无尽。

  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求成功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被告知依靠勤劳工作最后可以获得成功的时代。我们总是很容易让一些无谓的成功计划蒙住我们生命的欢乐和智慧的光芒。很多人就在这种对成功的追逐中落得心力交瘁、遍体鳞伤。阿甘的一句“我累了,我要回家”道出了所有现代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助,不做自己,则是所有现代人疲惫的根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       智慧)(五明学佛网:佛法       智慧)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唐仲容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 

 唐仲容居士:怎样弘扬佛法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