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佛学思想


   日期:2015/12/25 7: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淹贯宏富,兹仅以大师的净土思想,略标为三:

  (1)念佛即圆顿心宗

  大师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三学之结穴归根则在念佛一门。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净宗念佛法门圆顿之要旨,体现出广度利钝众生的善巧方便。

  当时有卓左车居士以崇禅抑净之心,投书问难于大师:“如何是念佛门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从来宗门语句,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定属廉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大师答言:“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已。”答语明快犀利。

  大师回答弟子恭请心要之问,答云: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信,可不信哉!

  大师从一即一切的圆顿理念出发,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一切的妙法。《 示念佛法门 》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文句与莲池大师的 “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之说,同一韵致。

  (2)淹贯诸宗,会归净土

  大师注重行解相资,一生精进修行之余,前后阅律藏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撰《 阅藏知津 》、《 法海观澜 》二书,用作后世众生涉猎佛典之指南。其《 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云:“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由上可证知大师淹贯诸宗,会归净土之特色。

  大师以此自行,亦以此化他。开示学人:圆顿行人,通达万法,圆悟一心;自行则无惑不破,化他则无机不接。欲遍通一切法门,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绪,方能势如破竹。应以《 华严经 》、《 法华经 》、《 首楞严经 》、唯识宗为司南。而要通达这些经典,又须藉天台智者大师、华严贤首大师、法相窥基大师的诠释为准绳,融汇贯通,并会归于净土。以此开解,即以此成行,教观齐彰,禅净一致,卓绝千古。大师这一思想,遥接慈愍三藏、永明大师之遗响,善巧导引他宗行人皈投净土,同时亦强固专修净业者的信心。

  (3)严持戒律,专志求生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讹,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 梵网合注 》等。作《 五戒歌 》云:“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度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三皈五戒果精明,观音势至为师友。”

  大师对戒律的持犯开遮有甚精深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严于解剖自己。每自谓躬行多玷,不敢为人作师范。曾于安居日,燃顶香六炷,设阄佛前,问堪作和尚否?乃至当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否?得菩萨沙弥阄,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据大师弟子成时记载:成时法师始晤大师(五十岁时),大师一日对成时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法师听了大骇,谓何不努力恢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大师在家发大菩提愿,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禅之一字,努力以戒律教观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此土兴隆佛法。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众生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转,大师晚年可谓专修专弘净业了。《 自像赞 》中,大师自况:“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 。”念佛矢志净土的目标确定,亦假之以忏悔自讼,洗濯心垢,藉此惭愧种子,方堪送想乐邦。大师以身说法,感人至深。五十六岁时示疾,曾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大师示疾,抛却己分,专仰佛力济拔,对自负高慢者,亦不啻当头棒喝。

  大师《 病间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师虽自谦是烦惑未能伏断的名字位凡夫,然则大彻大悟,知见与佛齐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诸著述言说,皆可考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导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以上从三方面略述大师的净土思想,其信愿行等内容,因后文将陆续论及,故于兹从略。大师在净宗祖师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弥陀要解 》独步千古,成为净宗经典力作。大师的身行垂范与著述,契理契机,于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与影响力。大师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蕅祖乃法身大士再来),吾人应对大师的言传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负大师之婆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藕溢大师       思想)(五明学佛网:藕溢大师       思想)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其它: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蔡惠明) 

 果煜法师:从中观思想看如来藏 

 其它: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