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及白话浅释


   日期:2015/12/27 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白话译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忏悔顶礼,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唯愿慈悲,稍加听察我微渺之言。我曾经听闻: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心为首;修行最紧急的要务,以立愿居先。誓愿如果建立,则众生可度;菩提心若是发起,则佛道堪成。如果不发广大的菩提心、建立坚固的誓愿,则纵使经过尘沙劫,依然还在轮回;虽然也有从事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暂时忘失尚且如此,何况未曾发菩提心呢?故知欲学如来一乘,必先具足发起菩萨大愿,不可以延缓也。然而发心愿力的差别,其相貌有很多种,若不详细指明陈述,又要如何趋向修行呢?如今日简略为大众言之。发心之相貌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世间上有的修行人,一向修行之时,不探究自心,但知追求外相事务,或者求利益供养,或者喜好名声远闻,或贪现世的欲望快乐,或者期望未来好的人天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追求利养、名闻,又不贪图欲乐、果报,唯是为了出离生死,为了成就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之间上求佛道,心心之中下化众生。听闻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之心;观见众生难度,而不生厌倦之情。犹如攀登万仞之山,必定穷其峰顶而后止;又如上升九层之塔,必定到达塔尖而后休,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恶不忏悔,有过失不去除,内心染浊而外现清净,起始精勤而终于怠惰。虽有好心,但是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又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度尽,我之愿力方尽;菩提道成就,我之愿力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察三界六道如同牢狱,视生死轮回犹如怨家,只期望自己度脱生死,不欲发心入于三界生死中度化他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自心之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众生、愿成佛道。功德成就等种种法相之念不忘,我相人相之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是能够了知自性即是众生,因此愿意度脱。自性即是佛道,因此愿意成就。不见有一法,离于自心而别有。以如虚空广大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道此八种发心之差别,则知道审察自我之心念;知道审察断心,则知道何者应去除,何者应执取;知道去除、执取,则可以发心。

  云何名为‘审察’?这是说应当思惟我所发的心念,于此八种之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为去除执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有因缘,方得发起。如今说到发菩提心的因缘,约略有十种。有哪十种呢?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为念佛重恩之因缘呢?我娑婆教主释迦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为我等众生故,行菩提道,经于无量恒河沙劫,备受种种艰辛苦难。当我造业之时,佛陀则垂哀怜悯,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化我,而我为愚痴所覆,不知信奉受持。我堕地狱之时,佛陀又心生悲痛,时时欲代我受地狱之苦,而我业障深重,不能救拔出离。我生于人道之时,佛以无量的方便善巧,令我种下善根。佛陀便是如此,于我们六道轮回的世世生生之中,跟随追逐于我,心中毫无一刹那的暂时舍弃之念。

  佛陀降生于此娑婆世间之时,我尚沉沦于三恶道中;如今有幸获得人身,而佛陀已经涅槃灭度。是何罪过而生于末法之世?是何福德而得入出家僧众之流?是何业障而不见世尊金色之身?因何侥幸而能恭逢佛陀的舍利?如是深自思惟,假使过去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如果不曾听闻佛法,焉知常常蒙受佛陀之重恩。佛陀的此恩此德,即使以山丘之广大也难以譬喻啊!如果不是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将自己粉骨碎身,岂能回馈报答佛陀的重恩呢?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父母恩之因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我为婴儿之时,整日为我换去污秽潮湿的衣服,换上干净的衣裳。自己咽食苦涩的食物,甘美的食物则咀嚼碎细之后,再吐出来喂食我。好不容易才得长大成人,指望我绍继门风,供养承侍双亲、祭祀先祖。

  如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竽充数而称为释迦世尊的弟子,惭愧号为出家沙门。既不能供养父母甘旨的美食,对历代祖先的祭祀扫墓也不能奉行。父母在生之时不能奉养其口腹身体,死时又不能引导双亲之神灵。于世间孝养则为大大的折损,于出世间的孝道又无实际的利益,世间与出世间孝道的两途既失,则不顺孝道之重罪则难以脱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只是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能够获得救拔济度。不只是一个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尽可以得到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师长恩之因缘?父母虽能诞生我、养育我,但是若无世间的师长,则不能了知礼义道德。若无出世间的师长,则不能了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畜生;不解佛法,则何异于世间俗人。如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能够披覆形体,戒品能够沾染身心,此之重恩,皆是从师长而得。

  若是追求小乘果位,仅能自我得到利益;今天为了大乘佛法,普愿利益一切众人。则世间、出世间的二种师长,俱能蒙受广大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三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施主恩之因缘?我等今者日用依凭的资具,并非自己所有。二时之粥饭,四季的衣裳,疾病所须的医药,以及色身口腹所耗费的事物,这些皆是出自他人之力,而拿来为我自己受用。彼施主则竭尽体力亲自耕作,尚且难以糊口;我则安然端坐接受饮食,而犹不能满足称心。彼施主则日夜纺织辛劳不已,生活犹自艰难;我则完好的衣服充足有余,哪里知道节俭爱惜。彼施主则以蓬草竹篱为门户,奔波扰攘终其一生;我则有广大的屋宇,宽阔的庭园,自在优游以至于命终。

  以彼施主之劳累来供养我之安逸,于心可安吗?将他人的资利饱润自己的色身,这种道理顺遂吗?如果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使正信的施主能够沾染佛法之恩德、众生蒙受三宝的恩赐,则即使是一粒米、一寸丝之供养,将来偿还恩情也有我们的一分,恶业的果报也难以脱逃,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四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众生恩的因缘?这是说我与众生,从无始广大劫以来,世世生生,互为对方的父母,彼此皆有恩德。今日虽然因为隔了数世而昏迷,大家互不相识,但是以佛法的道理来推测之,我们岂能没有报效众生之行。如今披毛戴角的畜生,哪里知道过去生不是他们的子女呢?今日蠕动娟飞之昆虫,哪知道他们不曾是我的父亲呢?常常见到有些年幼就离开父母的人,长大之后连父母的容貌都忘记了。何况是过去生宿世的双亲因缘,如今则前世姓张、姓江也难以回忆了。

  过去的父母如今痛苦呼号于地狱之下,宛转漂零于饿鬼之中,其辛苦疼痛有谁能知?其饥饿虚弱又要向谁投诉?我虽不能亲见、不能听闻,彼则必定时时刻刻祈求救拔、祈求济度。不是经典不能够陈述这些事情,没有佛陀这样的觉者,不能够说出这样的开示。彼邪见愚痴之人,何足以了知此事。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生之父母、未来的诸佛,念念之间想要利益于彼,思念如何报答其恩德。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五种因缘也。

  云何为念生死苦之因缘?这是指我与众生,从无始广大劫以来,常在生死轮回之中,尚未得到解脱。有时人间、有时天上,或者娑婆此界,或者他方国土,出没来去有万种门途,超升与沉沦只在片刻之间。一下子为天,一下子为人,一下子又为地狱、畜生、饿鬼。

  阴曹的黑门早上才刚出离,日暮即又复还;地狱的铁窟稍稍暂时脱离,而不久又再进入。登刀山时,整个身体没有完好的皮肤;攀剑树时,任何一方寸的骨肉皆割裂。热铁丸不能除饥,却要吞之而后肝肠尽烂;融化的烊铜难以疗渴,却不得不饮之而使骨肉皆糜。阴曹的利锯支解之,则锯断的肢节切断而又回复接续;地狱的巧风吹之,则虽已死亡而又复生、继续受苦。

  在猛火炽燃的城中,谁忍心听闻叫嗥之惨状;在铁锅的煎熬盘里,但闻苦痛叫喊之声。寒冰地狱中开始冰冻凝结时,身体则惨绿如青莲华结蕊;冰冻至极血肉崩裂之时,则全身通红如红藕花开。一夜之间的死而复生、生而又死之事,地狱之下每每要经历万遍;一朝之际的苦痛难忍,就如同在人间已经过了百年。频频麻烦狱卒们疲劳地用刑,但是又有谁相信阎罗老子的教诫。受罪罚时知道痛苦,虽然心中悔恨也无法追回过去的恶业;脱离恶道的刑苦之后,造作三毒恶业却依然如故。

  鞭打驴马令其身上出血时,有谁知道过去世我们母亲的悲哀;牵著猪羊前往屠场时,哪里理解识得前世父亲之苦痛。啖食自己亲生儿子的肉也不能了知,即使贤明如周文王也尚且如是;杀食过去世的双亲而不相识,凡夫众生皆是如此。当年恩爱的亲戚眷属,如今反而作了怨家相互对立;昔日的贼寇仇敌,如今却成了亲生骨肉而亲爱善待。昔日的母亲今日却结成夫妇,旧时的公公如今却成为丈夫。如果以宿命的智慧来观察之,则实在是可羞、可耻;若是以天眼的神通来透视之,则实在是可笑、可怜。

  在大小肠的粪秽丛中,十个月包藏于此实在是日日难过。在充满脓血的产道里,生产时头脚颠倒而下真是可怜。年少时懵懂无知,连东西方位也无法辨别;长大之后稍有知识,则贪欲之念即便生起。一转眼之间衰老、病苦便前来相寻,刹那迅速地无常死亡又将到来。临命终时风火交煎,神识于其中崩溃散乱;色身的精血逐渐枯竭,皮肤肌肉从外渐渐干枯。正死之时,无有个一毛孔不像是被利针钻刺,凡是有孔窍之处皆是如同被刀割裂。龟鳖将被烹煮时,其脱壳还比较容易;而人的神识欲脱离时,其离开形体则比脱壳倍加困难。

  众生执著的妄心没有恒常的主宰,就如同商贾处处奔驰一般;众生轮回的色身没有一定之形体,就好像更换房屋一样频频迁徙。将大千世界化为尘点之数目,也难以穷尽计算在六道往返中生死的色身;即使是四大海水的波涛,也无法计算无量劫来与亲人生离死别所流下的眼泪。生生世世以来所堆积的枯骨,胜过彼高峻的山岭;多生多世来莽莽无尽的横尸,多过于广大的土地。过去假使不曾听开佛陀的法语,这种事情有谁能见、有谁能闻?没有看过佛经,这种道理又哪里知道、哪曾觉悟?或许依然像从前一样贪恋,仍旧痴迷!只恐怕于万劫千生之中,不只是一步错、而且又百事错。

  人身难得而容易失去,美好的时光容易消逝而难以追回。生死的道路茫茫冥冥,别离的日子长长久久,三途的恶报,还要自己一个人去承受。这种悲痛实在是无法言喻,但是又有谁能来代替呢?讲到这个地方,难道能不寒心吗?

  是故应当尽速断除生死之流,出离爱欲的大海,自己与他人交相济度,解脱的彼岸一同高登。无量劫来不可思议而殊胜的功勋,就在于此生的一举努力。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也!

  云何为尊重己灵之因缘?这是说我们的现前一心,真下与释迦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以来,早已成就正觉;而我等却是昏迷颠倒,依然尚作生死凡夫。又诸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的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的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本是平等无二,而迷悟却有天渊之别。当我们静静地思惟时,岂不感到可耻?

  我们的本性就譬如无价的宝珠,埋没在淤泥之中,被人视同碎石瓦砾,不知加以爱惜珍重。是故应当以无量的善法,对治我们的烦恼。修德有功,则本自具足之性德才能显现。就如同宝珠从淤泥中取出而加以洗濯,悬挂在广大的幢旛之上,能够洞澈通达清净光明,映照覆蔽一切的事物。如此才可以说是不辜负佛的教化,不违背自己的性灵。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七个因缘也!

  云何为忏悔业障之因缘?经典里面说,犯一个突吉罗的小罪,要如同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年的时间堕于地狱之中。一个吉罗小罪,尚且获得如此的果报;何况是其他的重罪,其果报实在是难以言说!今日我等日用平常之时,一举一动,常常违背戒律;一餐饭、一饮水之间,频频违犯尸罗轨则。一日之中所犯的过失,可以说是不可计量;更何况是终身,乃是历劫以来,所起之罪业,更是不可言喻啊!

  且以五戒来言之,十人之中有九个违犯,少有发露忏悔、多是覆藏不言。五戒名为在家优婆塞戒,尚且不能具足受持,更何况是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律,那又更不必说了!问其名,则说我是‘比丘’;问其实,则尚不足以为优婆塞也!如是岂不令人惭愧吗?当知佛陀的戒律不受持则已,受持则不可毁犯;不毁犯则已,违犯则终必堕落三途。若非自我怜悯又悯念他人,自我忧伤又悲伤他人,身业与口业一样恳切,声泪俱下,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则即使经过千生万劫,其罪恶的果报也难以脱逃。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八种因缘也!

  云何为求生净土之因缘?这是说在此娑婆国土修行,想要增进道业也难;彼极乐世界只要一旦往生,其成佛则非常容易。彼土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可以究竟佛道;此界由于困难,所以即使经过累劫也未必成就。是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极乐世界;千经万论,处处皆指归西方净土。末世众生修行佛法,没有办法越过此净土法门!

  然而经典说少善根不得往生,多福德才能到达。如果说要多福德,则莫若于执持名号;如果说要多善根,则莫若于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是以暂时持念圣号,胜过布施百年;一发广大之心,超过修行历劫。因为念佛本来就是期愿作佛,广大菩提心若是不发起,则虽然念佛又是为何呢?发菩提心原本是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西方净土,则虽有发心却很容易退失。因此要播下菩提心的种子,更加上念佛求生净土为耕田之犁,则道果自然能够增长。乘上阿弥陀佛大愿之船,入于往生净土之海,那么西方极乐决定可以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九种因缘也!

  云何为令正法久住之因缘?这是说我释迦世尊从无量劫以来,为我等众生之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地圆具、果位圆满,因此能够成就佛道。世尊既已成佛,化度众生的因缘也圆满之后,便入于涅槃。如今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的因缘。虽有教典却没有能弘传之人,因此大家都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名利。滔滔的天下之间,举目皆是分别人我、追求名利之人,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佛法衰残至此,实在叫人不忍言之。每当一思及此事,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我为佛陀的子弟,不能报答佛陀之恩,内无益于自己,外无益于他人;生时无益于当世社会,死无益于后世之人。苍天虽然高大而不能覆蔽我,土地虽然广厚而不能承载我,极重的罪人,非我而谁?由是心中苦痛难忍,然而却无计可施。顿时之间忘记了自己的鄙陋,忽然发起大心。虽然不能于此时挽回末法之劫运,但是决定要图谋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世尊舍利之道场,至心恳切地忏悔,建立此法会。发起四十八之大愿,愿愿救度众生;期誓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而起,尽未来际,毕此一生之身形,誓愿归向安养世界。既登极乐世界九品莲华之后,重新回入娑婆世界,使佛日重新增辉,法门再得阐扬;僧众之海能澄清于此世界,人民蒙受教化于东方娑婆。佛法消灭的劫运能够更为延迟,正法得以常久住世,此则是区区不才的我之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十种因缘也!

  如是十种因缘完全认识,发菩提心的八种法相皆能了知,归依趣向则有门路,开发自心即有根据。今日大家皆能得此人身,居于华夏之地,六根没有缺失,色身四大健全轻安。又能对佛法具有信心,幸运地没有魔障。何况今日我等又得出家,受具足戒,又能得遇道场,又能听闻佛法,又能瞻仰佛陀舍利,又知修习忏法。又得值遇善友,又具殊胜因缘,如果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唯愿大众,愍念我的愚痴诚恳,哀怜我之苦心志愿,能够一起立下此愿,一同发起此心。未发心者今当发心,已发心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念念相续。不要因畏惧艰难而退怯,也不可视为容易而任意轻浮。不可欲求快速而不能长久,也不要因为懈怠而无勇猛之心。不可以怯弱而委靡不振,也不可因循苟且而期望等待。不可因为自身愚钝而一向不敢发心,更不可因根器浅薄而自我鄙视无成佛之分。

  譬如种树,耕种久远之后则树根由浅而日日加深。又如磨刀,磨久之后则刀钝自然变成锋利。岂可因为树根尚浅而不去种植,任其自我干枯;因为刀钝而不去研磨,使刀具置之无用。又如果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其痛苦。修行则辛勤劳苦于暂时,解脱安乐于无量劫;懈怠则虽然偷安一世,受苦却是多劫多生。更何况是以西方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华开见佛以无生为忍力,则何必忧虑艰辛困难。当知地狱的罪人,尚且发菩提心于过去劫;岂可人道众生的佛子,不知立大愿于今生。

  无始劫以来的昏迷,过往者既已不可追谏;如今觉悟,将来之事犹尚可追。迷昧而不觉悟,固然是让人哀怜;如果是知而不行,尤其是令人痛惜。若是畏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然产生;若能忆念无常之迅速,则懈怠必定不起。另外还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颠沛而不离,终身依赖于佛法善友。如是则无退失的忧虑了!

  不要说短暂的一念是轻微而不重要,不要说虚而无实之愿力毫无利益。心念如果真诚,则事情自然会实现;愿力如果广大,则修行自然深远。虚空并不大,心王才是最大,金刚石并不坚固,愿力最为坚固。大众如果真的能不舍弃我的言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的宗盟,自今谛好。我心中所愿的是期望大家能同生净土、同见阿弥陀佛,一同教化众生,一同成就无上正觉。那么怎知道我们未来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发菩提心、立广大愿而开始的呢?愿与大众共同勉励,如是则幸运之至!幸运之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发菩提心       求生净土)(五明学佛网:发菩提心       求生净土)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1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9) 

 其它: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吴信如)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