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开智慧的缘起


   日期:2010/5/2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侯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所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

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并没有象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或在林间修禅定,没有。但是他培福净了罪障,最终成就最大,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而有些人偏面地钻知识,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此中说道“虽有多闻,而增上慢”,有了多闻而增上慢,为什么?甚至有的“佛学家”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而某些地方对现在说来,却是不这么适合了,或者有了偏差了等等,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或者呢,我比你学得多哦,比你高,“增上慢”这些都会产生。这是多闻的人,要提高警惕的,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那么我们非提高警惕不可。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有了增上慢,便会出现“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对,与正法不契合时就会“嫌谤正法”接着便是“为魔伴党”,多闻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确,“我执”没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党,于是“天变成魔”实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自己堕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文我们天天念,但真正警觉观照者并不多,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识,我们多宝讲寺不办佛学院亦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宗旨是“学行并进”。

下面是《福智之声》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弥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从中表现弥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重。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这些道理《广论》里面都有,但各人因缘不同,很多人对珍贵的佛经论典,因难以了解,而得不到好处,但对世间具体的事理,有时却易得领悟。文中又言:“应该广大听闻,但弟子的毛病,是对听法很有兴趣,但行持却很差,烦恼很重。”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法劲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驰,学法越多,烦恼越重。大家也有体会,一般人刚开始,一片虔诚,学法兴趣很浓。时间一长,头一剃,沙弥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坛。便认为培福之事,与我无干,该是其他人做的。而一个寺庙是靠大家护持起来的,你一个整天拿着一本书,超出大众之外,什么事都不做,自然便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烦恼,起了烦恼,则呆不住。这些人在本寺,已是屡见不鲜,越是学法,烦恼越重。初始来时,虔诚恭敬,到后来,矛盾烦恼越来越多,导致背道而驰。这些皆是“我执”之故。

文中又问:“如果不听闻,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炼,”该如何解决?

分析“这种现象,就是贪嗔所引起的过患”而我们的贪嗔从何而来呢?——从“我执”来,始终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于次要地位,甚至于损人利己。

“我们在修学当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出现,但是,不要因为有这样的障碍而放弃。”应该断除烦恼,当烦恼生起时,要反观自己,即“照妖镜”要照自身,不要尽照别人,经常思维“我这种想法,这种要求是否正确”。

说的彻底一点,若这个常住垮掉了,大家学法亦谈不上了。

所以要针对这些障碍,努力的去对治它,克服这一切,不应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就放弃了。

“如果自己没办法行持,那你起码也要祈祷”。“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对今生利乐贪著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治它,要让这一种贪著减轻。”

现在很多人对学法兴趣提高了,这是好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学法是学什么?

第一, 是得正知见,分清邪正、内外道,明白什么是佛的真正教义。

第二, 是指导行持的理论——学的是用来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

为了名闻利养,正如帕绷喀大师《三主要道》所说,这样将成为恶趣之因,将来亦难脱恶道。

一般人都是喜欢偏求知识,而不重视培福,福报与智慧的关系在西藏讲得很多,在此,将福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向大家讲述一下。

宗大师广学中观,为了印证自己的见地,便请问本尊文殊菩萨,答言“还差”。宗大师祈请开示,文殊菩萨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观见),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因为一切法不离缘起。条件为:

第一,积资净障——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单有智慧,便易贡高我慢,甚至成为狂慧。而此种智慧,根本上说不会开悟,真正开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们学道的一般是广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广般若的作用才会起,若无,则一切皆在世间上流转。如何得开悟?应广大的积聚福德资粮,净除罪障,并努力地忏悔业障以求。

第二, 修上师瑜伽,求上师加持。

第三, 依止善知识,即依止通达甚深般若的善知识,如理听闻正法。

这是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这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教授,依此,宗大师通达了甚深的中观见,欢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缘起赞》。他的智慧,就从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净除罪障等法而来的。

我们再举一个积福开智,现实的例子,这是海公上师常讲的一则公案:

金山寺有一位香灯师,名持律师,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晒衣被,有人戏言应晒蜡烛。彼亦恐“蜡烛生霉”,结果一晒之下,化为蜡水。维那师知道后很生起,便想迁他的单,乃出一个主意,对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实为委曲,应该去学法,将来可作大法师,到时我给你敲引磬当维那。”彼信以为真,便去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学法。因学不懂,谛闲法师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经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后来果然开智慧了。当上了大法师,因念及此乃行堂而来,故于讲经下座后,过堂用斋时,衣服一换,又行堂依旧,不怕丢脸……

这个公案说明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学,虽然笨,亦能学好,不要自暴自弃,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学。再则即是依上述三条件中的“依止上师”谛闲法师令其做什么,皆一一遵行,再者积集资粮—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学法,文殊菩萨开示宗大师的三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开智慧,当上了法师了。

我们闻后,应该有所感触,不要只作为故事来听,事情来了,还是老一套,“这个事我不行,那个事我没空”甚至于有些人起“妒嫉心”见他人成绩考得好,我考试考不好,认为是客观原因,我事情那么多,我怎么考得好?认为自己差得因为太忙,若是换一换,让我闲起来,照样我能考好。世间这种思想很多,我们出了家实不应该这样。

总而言之,学法的场所是一个道场,若只为个人名利,而不顾他们与常住,犹如海中共乘一船而不愿同舟共济,各搞一套,结果便是船漏,全船覆没。道场若垮掉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切众生的苦,我皆代受,这个目标现在不用定得太高,一个道场四十来人,我稍稍为他们受一点苦,这对菩提心还谈不上,能不能做到?为整个道场修行者,这里来的都是学法修行的,菩萨示现的亦或有之,我为他们代劳,使他们能修行好。若人人发此心,道场才能搞好,学法也能学透。若皆不愿为他人服务,只希望人人为我,最好自己看书,不管常住,大家如此,饭也没得吃了,最后便散掉了。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自己是灾害百损的门,一切灾患都从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生,客观因果规律是辩证的。想要大福须布施。欲求大贵,须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单靠看看书,欲求开智慧,则不可能。即使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学问的人,打不开局面,什么原因?福报不够。反之,福报不够,法也学不好。福报没有了,甚至寿命也就完结了。

福德跟智慧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再看看日常法师出版的这本书,它的名字,《福智之声》。福放在前面——有福才有智,没有福,智哪里来?福智两者是硬拆不开的、辩证的,我们偏偏就发现有些人只要智,没有福。这个我们认为是不对的,你们听了《俱舍论》,最好你们是着重地深思一下。我们学了法,不仅仅是背得点东西,知道些名相,跟大家讨论起来争个胜负,内心还是有烦恼,而且更多,这不是学佛法。将来在信徒面前夸夸其谈地说一套,努力争取为名利喽,

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吗?不是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出三界,发心度众生,也要教众生都能这样做。

首先下手——断烦恼。烦恼是从无明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障住本性看不到,都是无明给盖住了。无明是烦恼的根,想要除无明,从断小的烦恼下手,打仗样的,想要把主帅抓住,当然,主帅抓住了,事情就解决了,但他的部队在,他抓不住的先把他部队慢慢消灭了,要让他抵抗力没有了,他就可以抓住了。我们断烦恼,你要把无明去掉,自己要见自己的人空、法空的本性,那你先把那些粗重的烦恼去掉,贪、嗔、痴、慢、疑、邪见及悭嫉等等都去掉,要断烦恼的时候,那首先是要克服我执,就是要对人家多多利益,更要做到三轮体空,对照空性。

一切法空它是提纲挈领的,不能当作口号来唤,学法不是唤唤口号的问题。大家到底怎么做?应该依照经、律、论去做。若是你为爱自己出发的话,一切灾害苦果都会造成,若为人家的利益出发的话,一切功德的基础都在这里,真正成佛也从利他这里来。菩提心,成佛的基础,就是利他,菩提心不是利他是什么?除了利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它最后的果呢?就是菩提的果——成佛。所以我们希望大家,真正学佛要从此处下手,要学会利他,为常住为正法,做些实事。勿要死于文字下边,只说不做,成个书呆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敏公上师       智慧)(五明学佛网:敏公上师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