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九讲


   日期:2015/12/29 12: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

  妄念和烦恼,都是法身的本觉智慧相。法身无相,而又无不相。说它无相,是指法身本体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见;说它无不相,是指森罗万象、万象森罗,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法身的显现,没有一个有相的东西在法身之外。妄念与烦恼都是有相的东西,当然不在法身之外。妄念、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它的来处就是法性,法性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佛性是成佛的根本。法性、佛性说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都没有离开法身。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觉性,就是人人本有的灵明真心。这个真心,能生起广大智慧,能起一切妙用,能显现千差万别的形象。所以,妄念也好,烦恼也好,都是法身本体的妙用。法身是根本,若没有这个根本,哪里会有妄念和烦恼呢?有水才会有波浪,水是根本,波浪是水的动荡相。有镜子才有影子,镜子是根本,能显影子是镜子的妙用。有法身才会有妄念与烦恼,法身是根本,妄念与烦恼都是法身的本觉智慧相。假如没有法身,妄念与烦恼也无由生起。

  “其自性亦即法身本体光明之真实。”

  妄念与烦恼的自身性质,也就是法身本体光明真实不虚的显现。这里提到了光明,法身本体具足无量光明,是一个“大光明藏”。在修行的过程中,有的人看到了红光,有的人看到了黄光,有的人看到了蓝光,有的人看到了绿光……各种色彩都有。假如你修大圆满脱噶,就要看光,光放大之后,就会看到明点。这明点先是白色,再看下去就变成彩色,五彩、六彩、七彩,都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光,由日光、月光、灯光等引发出来的。这和现代激光技术的道理一样,把红宝石放在激光器里,用脉冲氙气灯发出强光照射,受这光线的激发,红宝石自身特定频率的光,“哗”地一下被激发出来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按密宗的理论讲,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在心包里,有两条脉管从后面连通心包和眼睛。密宗观光修行,外光由眼睛打进去,将我们自心本具的法性光激发出来,其原理和激光技术无二,所以说密宗蛮科学的。

  依照中医理论,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连通全身,每个手指都有其对应的脏腑。结手印,就是安排好脏腑的位置,持咒是用咒音鼓动气机。咒音不是无的放矢,不是随便念点什么都可以的,而是佛菩萨在禅定当中,将自心化作的符号。你用心持咒,和佛菩萨发出的符号相同,就能和佛菩萨感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这和科学上的“共振”原理相同,所以密宗很科学,并不是迷信。

  我们现在讲的恒河大手印,是无修而修,一切时、一切处任运自然。这最易和佛菩萨感通,因为佛菩萨都是任运自然的。我们首先要识得自己的真心,先要明白包括妄念与烦恼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真心起现的妙用,这就是前面讲过的“见宗”,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然后,一切时、一切处保护它,时时处处都不着相。保护圆满,就成道了。这个法很直接、很痛快,不是一一对治的法,无修之修才是真修,所以说大手印是无上乘的修法。不要怕妄念,不要怕烦恼,妄念与烦恼是法身生起的妙用。把这妄念、烦恼息下来就是了,息下狂心,即是菩提,并不是要去掉它。就象去掉波浪就没有水一样,去掉妄念与烦恼,岂不是连法身也去掉了么?法身又怎么能去得掉呢?只是息下妄念与烦恼,而不是去掉它们。不要认为妄念与烦恼不好,它正是真心的显现,也正是显神通起妙用。恒河大手印就是叫我们认识这妙理,在从事一切工作时不执物相,而将妄心、妄念化作真心的妙用。

  “知之,即名本体住之光明。”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叫做“本体住之光明”。住,就是不动。假如你能知道妄念与烦恼都是本体的妙用,能息下它不动,即是做事时不执不住、随缘应用,这样的 “知道”就是法身发出的“本体住”之光啊!住,有“安住”意,就是脚跟站稳,在禅宗里叫“脚跟点地”。认识到妄心的起处就是真心,不再到别处去找,这就站稳脚跟了。还去求什么师父给开顶授法呢?师父能给你开顶成道吗?老实讲一句:没有这种事!师父要是能给你开顶成道,佛那么慈悲,老早就给大家把顶都开好了,使大家成道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凡夫啊?说给你开顶,那是象征性安慰安慰你,使你的心情愉悦、稳定下来,易于进道而已。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自己奋发用功,开自己的顶,不倚赖他人。清清楚楚地认识真心不在别处,妄念与烦恼的起处就是我们的真心。时时保护它,不随妄念转。才有走作,赶快念佛,或者赶快持咒,将妄念化去,这回光返照是保护真心的妙法。做功夫要向内照,不要向外照。外面的东西太多了,有好吃的、有好穿的,有好玩的……这些全都是影子,统统了不可得,跟它转,就完了。须安住不动,脚跟站稳,将着相旧习消尽,自然会放大光明。其实,平时我们都在放光,念头一动就是放光,不过这是妄光。妄心发出的是妄光,真心发出的光才是真光。何谓妄光?着相而生妄念,就是妄光,妄光也有光明。前苏联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人体发出的光拍照下来,据介绍那光环有七、八厘米厚。妄光有限量,而真光没有限量。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护这本然的一段真光,它就会越放越大,乃至照十方佛国,无所障碍。这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大光明藏。我们应当如是安住,这是无住之住,不是住在什么东西上,而是要你心安稳,不动摇,不疑惑。

  “其直指自性光明之见宗,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

  上面讲了本觉光明,妄念与烦恼就是本觉光明相。现在讲始觉光明,什么是始觉光明呢?就是“直指自性”的光明。直接指示给你: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之心,就是佛性,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手印。你这样认识,就是见宗,就是始觉光明。但是我们无量劫来着相惯了,“对境生心”是熟路,而对于“荡然无住”却很生疏,还要有一个“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保护”过程,也就是“观照”的过程。

  “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熟,就是成熟,不是着相成熟,而是观照成熟,明心见性成熟,时时不住相,一点没疑惑,这就叫“熟其自相”。假如我们听了之后,将信将疑地:这就是佛性吗?这就是成佛的根本吗?恐怕不是吧!若是的话,应该发大神通啊!怎么没有神通呢?那是你没有熟,你还生疏啊!假若我们一点都不疑惑,时时能照顾,这就是行道之始觉光明。这是真修行,不一定有什么形象,不一定有打坐的相。念佛的相或持咒的相。而是妄念一起,就看见它,不跟它跑、不理睬它,它马上就转空了,了不可得。行住坐卧都如此,你看不出他做功夫,其实他时时处处都在做功夫,这是心地功夫,称之为“行道之始觉光明”。为什么说是“光明”?念头一起,就能看见,若不是光明你怎么能照见它呢?有人说:“我念佛念得不好,念了很久,还是有很多妄念。”要我说,你念得很不错,妄念起了,你能照见,这就是始觉光明啊!妄念就象房间里飞荡的灰尘,没有光明你看不见。如果透进一线阳光,你就会发现,灰尘原来这么多啊!所以,打坐时、念佛时照见妄念,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是始觉光明,开始觉悟了。进一步就是不跟妄念跑,不理不睬,全神贯注地念佛或持咒,心念耳闻,听得清清楚楚,妄念自然就息下来了。这就是“行道之始觉光明”。

  “为任运于此而无分别之体与道两光明之自相,即所谓之光明母子相会也。(本觉母,始觉子也。)”

  妄念与烦恼,是本觉光明;见宗和行道,是始觉光明。本觉光明是“体光明”,始觉光明是“道光明”。这“体与道两光明”之自相--这两个光明各自的形象虽有不同,但它们在本体上却是一个,是无分别的。我们任运于此,任运于这两个光明无分别的本体,就是所谓“光明母子相会”啊!母,是本觉光明;子,是始觉光明。母子相会,就是本觉合始觉,两个光明合为一个。中阴身救度法就是这个原理。中阴,又称中有。人死过之后,有三天半到四天的“闷绝”状态,然后“中阴身”生起,如三岁童子,四十九天内七度生死,起现种种境象。所谓“闷绝”,就是大昏迷,昏迷时妄念不动,因为他的身体--地水火风四大分散了,眼耳鼻舌身诸根失去了摄取外境的功能。妄念不动,自性光明就要显现。不过这种光明叫死光,死后发出的光,三到四天内两度现起。这死光每次起现的时间不长,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倏--”就消灭了。死光也是自性光,若能在死光起现时“一把擒来”,及时体认它,立即就成道了。死光,就是母光;能觉察到它,就是子光。及时体认,就是母子相会,及时合上去就能顿证报身佛。这是“中阴救度”的第一阶段--死位中有。若不能及时体认,就错过了这个机会。然后中阴身生起,并显现种种业相,生前做好事就现好相,做坏事就现恶相,美好的相、恐怖的相都要显现。同时,前十四天每日都有佛菩萨放各色强光、现双身相接引。此时若不惧强光、不生狂妄分别之心,及时地合上去,也能得生佛国净土。在中阴身生起的第四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光佛放红色强光,并且现出与白衣佛母面合交抱的双身相,这时你若能不起分别、惊异、恐惧之心,毅然地合上去,就能立即得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佛菩萨接引前十四天,是“中阴救度”的第二阶段--法性中有。紧接着是“中阴救度”的第三阶段--轮回中有,《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一书示之甚详,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打坐修行,能够照见妄念,这是好事,不要起疑惑,应继续精进修行,待到功夫成熟,“啪--”一下子脱开,子光、母光合成一体,一大光明藏也!那就成道了。念佛的人也是如此,时时处处一句佛号,久久功夫成熟,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时脱落,无能念之人,无所念之佛,明明历历、了了分明,这也是子、母相合,也是“光明母子相会”啊!

  “不忘已认识之见宗自相光明,对于境界功用中之妄念烦恼,不起任何遮遣与成立、取舍等为最要。”

  不要忘记已经认识到的“见宗自相光明”。何谓见宗自相光明?我们能够照见一切事物,这都是法身本体所起的妙用。照见事物,不为事物所转,而了知这能见的功能正是我们的本性,从而在相上见性--透过相而见到本性,这就是见宗。见宗也是法身所起的妙用,也是法身自体的放光相,这放光相是无相之相,称之为“见宗自相光明”。这并不是用眼睛看到,或者用耳朵听到。前面我们讲过无情说法:“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那是说用眼睛听声音,现在我们是用耳朵看光明。眼睛怎么听?耳朵怎么看?照一切事物、听到一切声音的功能,就是我们的本性。离开本性,一切皆无有,若能这样体认,就是见宗自相光明。这光明能用眼睛看到吗?所以说用耳朵看。这是看吗?默契、体验、领悟、神会是也。

  我们对于在境界上、在功用中泛起的妄念与烦恼,不生起遮遣它、成立它、取着它、舍弃它等心,以一切皆影幻,无可取舍故。须不理不睬,不生任何心,方合道妙。遮,是盖复;遣,是赶走。遮、遣都是压制。成立就是随着它跑。比如,你做生意赔了本钱,烦恼生起来了。又一想:“我是学佛的人,不应该这样烦恼,为什么还起烦恼呢?不好、不好!”越想越懊悔,越搞越烦恼,这就是遮遣。再如,你已经能够不为事情的成败动心,你自以为定力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个境界很好!这就是成立。我们应该这样做功夫:动也好、静也好、顺也好、逆也好、轻安也好、烦恼也好,都了不可得,统统不放在心上。甚至遮也好、遣也好、成也好、立也好、取也好、舍也好,全都不往心里去。妄念、烦恼来了,既不跟它跑,也不理睬它,任它起灭,一凛觉就是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你如果功夫做到 “没有爱、恶之心”的程度,那你命终之后,就不再轮回六道了。

  一个“不忘”,一个“不起”,最为重要。不忘“见宗自相光明”,不起“遮遣、成立、取舍”等心,这是最最重要的啊!我们不要忘记,这能看、能知、能说、能行的功能,就是本性的妙用,时时刻刻熟悉它。妄念与烦恼来了,不压制它,不随它跑,没有任何遮遣、成立,没有任何爱憎、取舍,一切都了不可得。坦坦然然,平平常常,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任它风云多变幻,我自无喜亦无忧。心常空空地,气常平平地,意常淡淡地。我们时时处处都要这样做功夫,这个功夫不管哪一宗都是用得着的。

  “日久护持如是之境,有乐明无念诸功力而遮本元自面者,当揭此皮壳,自性之相方能赤裸呈现,是为智慧由内明朗。”

  如上讲的不忘、不起之境,护持的日子久了,即有“空、乐、明”等境界出现,那是功力引发的初步入道境界。乐是快乐,明是光明,无念就是心空,“空乐明” 的境界出现了。内心空净,无比轻安,这个身体好象没有了,轻松得就象卸下一副重担一样。欢欣愉悦,无比快乐,比那“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还要快乐百倍,这种快乐非任何世间快乐能够比拟(四禅八定,修到三禅就有此乐,修到四禅,此乐才会消融)。心光发露,明亮透彻,就象一轮明月当头朗照,醒时梦时都沐浴在光明之中。这“空乐明”好不好?好倒也好,但你若住在上面,起心动念:“好啊!我得空净,我有快乐,我放光明。”那就坏了,那就会遮盖住本元自面。什么是本元自面?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自性啊!若着在“空乐明”相上,就象在自性的外面包上一层皮壳,那还能见到自性吗?应该揭掉这层皮壳,不要住着这“空乐明”。

  我曾再三关照诸位,修心中心法,不许见光,不许见佛。不是不允许你见到,而是不允许你着相啊!自性非明非暗,你说它光明,不对;你说它黑暗,也不对。我们前面讲过,功夫做到最后,如“腊月三十之月”,不见有光了。但这并不是黑暗,就象人在空气中不见有空气,鱼在水中不见有水一样,“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不取不舍,浑化相忘了。说不许,是不许你住相。住在相上,就是“成立”,就是“取”,这都是妄想执着。除掉这妄想执着,才能彻悟本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功夫做到后面也是这样:“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和所觉空净到极其圆满的时候,能空和所空也消失了,连空也没有了,这时才“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能空和所空有生有灭,能乐和所乐,能明和所明同样有生有灭。这些有生有灭的东西都统统消匿,那不生不灭的“寂灭”大涅槃就朗然现前了。寂者,寂而常照,照则起用万机;灭者,照而常寂,寂者,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曰“如”,起应万机曰 “来”,“如来”的境界岂是泛泛的“空乐明”可比的?这才是真正的成佛。

  应该揭掉“空乐明”这层皮壳,自性之相才能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是为智慧由内明朗”,这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智慧之光,这是真光明,能朗照十方,无所障碍。“空乐明”的光明是有限量的,不能朗照十方。

  “故宜频除乐、明,曰:泉水汹涌激流妙。”

  所以应该频频地扫除这“空乐明”。禅宗修持也是这样,如僧问曹山:“朗月当头时如何?”就象一轮明月当头朗照,心头充满光明,您看我的功夫可以了吧,这种情况怎么样啊?曹山禅师说:“犹是阶下汉。”功夫到这里,还在台阶之下面,没有升堂入室,还差得远呢!僧云:“请师接上阶。”请师父您发发慈悲,接引我走上台阶,得以升堂入室。曹山云:“月落时相见”,待月亮落之后,再和你相见。(元音上师问众人:“月落时作么生相见?月亮落之后,怎么相见哪?”众默然良久,上师曰:“止!止!别想了。拂袖归方丈去也!”)

  “泉水汹涌激流妙”,泉水借着山势奔流,波涛汹涌,水势很大,这股激流,难以扼制。比喻功夫做到一定的程度,微妙的智慧迸发出,就象“泉水汹涌激流”一样,挡也挡不住。当年憨山大师文才很好,善于写诗词,他做功夫做得把诗词全忘光了。有人请他写首诗,他一句也写不出来。后来有人弄了几首唐诗请他吟吟,他一吟唐诗,诗句马上跳出来了。根本就不要思索,有如山洪爆发,想停也停不住,一发而不可收拾。憨山大师知道这不对劲,不能让文思遮蔽住佛性,就毅然地把这一似“泉水汹涌激流”的玄妙,“啪”地一下斩断了。这都是能遮“本元自面”的皮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当断然地把它揭去。

  “生乐、明之力及现世乐、愉快等相时,力念方便能摄之‘’,与般若能断之‘’,猛然从上落下,以破贪着功力之皮壳(以上二藏字,合成为‘’,即‘呸’字,译音泼吒。”)

  当生起乐、明的力用,以及生起现世的欢乐、愉快等现象时,用力念一声“呸!”,把这一“呸”猛然从上落下,以破除贪着“空乐明”等功力的皮壳,使自性朗然现前。藏文字母‘”音“坡”,有“方便能摄”之义。括是摄受、含容,“”字有含容一切妙义的方便性。藏文字母“”,音“诶”,有“般若能断”之义。断是截断、排除,“”字有排除一切障碍的般若性。“”,音“呸”,能含容一切妙义,排除一切障碍。这个“呸”就这么好。

  “如是一切时能保任离绝道验之关要、无可言说之自性了彻者,入定、出定行持无别,上座、下座修持亦无别。”

  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一切时候都能保护、任运这“离绝道验之关要、无可言说之自性”。道验,就是修道的验证,常常验证自己修道修得怎么样,修到什么程度了,空乐明出现了吗?若出现了一点,高兴得不得了,心常常粘在这里。还有的人没有空乐明、没有神通,心里总在想这些东西,拿这些东西验证自己,我怎么没有消息啊?怎么不发神通啊?是我不行吧?是这个法不灵吧?有这些东西梗在心头,慢说成道,就连空乐明的境界也给障住,不会出现了。我们前面讲过,空乐明是在修座和保任自性的过程中出现的,即使出现了,也要“呸”地一下离开它。你若没有,少一层障碍,岂不更好!但真用功修道的人,在修习过程中,空乐明自然会开发。只是不可追求,任其自然开发而不住着,即无妨碍。离绝道验,就是离开这些验证、断绝这些验证。关要,就是关键、要点。离绝用“空乐明”等觉受来验证修道的成就,这是成道的关键,修行的要点。

  自性就是法身,法身无相无不相,它是不可言说、不落思维的。任你怎么说它,它无相貌可说;任你怎么想它,它没东西可想。语言说不出,思维想不到,这叫“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经云:“唯此一实事,余二皆非真”,可言说、落思维的任何有相事物全是虚妄不实的,统统了不可得。只有这“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自性是唯一真实不虚的,称之为“实相”,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一实相印”。

  我们应该时时不忘 “离绝道验之关要”,不用“空乐明”等觉受来检验是否成道;时时任运这“不可言说之自性”,在一切时不取不舍。这样的保任一刻也不能离。了彻,就是明了、透彻。修行人这样保任,保任到自性明了透彻的时候,“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了,就是“了彻者”。此时,“入定、出定行持无别,上座、下座修持亦无别。”大定无出入,如果入定时心能定下来,出定之后,心又随外境跑了,那就不是大定、不是真定。真正的大定,无时不刻不在定中,禅堂里寂静也好、闹市里喧哗也好、打坐入定也好、做事繁忙也好,都是一样,在行持上没有差别。真修无修,不修才是大修。我们修心中心法,不只是上座结印持咒修持,更须于下座秒秒不离观照。我早就告诉过诸位,观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但是忽视观照的人还是不少。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观照是不可忽视的正行!观照正是刚才讲的“保任”啊!座上结印持咒,左右摄着这个心,座下绵密观照,也是左右摄着这个心。上座下座在修持上是没有差别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元音老人       恒河大手印)(五明学佛网:元音老人       恒河大手印)  

 楼宇烈教授:楼宇烈教授为《元音老人》一书作序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元音老人:略论禅宗 

 元音老人:净土指归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八、立证无上正觉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七、三修门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六、修行的必要性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四、大手印要中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一、大手印三要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