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七讲


   日期:2015/12/29 12: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次讲到做功夫要“不擒不纵”,既不要压住妄念不让它起,而成土木金石,也不要纵容妄念让它瞎起,而流浪生死。现在接着讲:

  “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

  假如我们能够离开妄念,不但上座修法,而且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离妄念,这就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这是本来面目显现了。一切时一切处都不着相,心不住一点影子,这叫无为。不是不做事,有事尽管做。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根纱,这叫无住之心。无住之心就是我们天然本性。但是,初见本性没有神通妙用,叫素法身。就如买了一块素布,没有什么花色一样。能够无为而住的心就是素法身,就是智慧光明。有人说这个素法身没有神通妙用,光明不大。这是因为你还有住处,着在“无为而住”,不是真正无住,这就是遮盖你本性的妄情啊!把妄情去掉之后,念念不着相,智慧光明才能显现。你不可起心动念去求它,因为它本来是光明的。比如宝珠是有光的,但宝珠上有一层污泥,遮住它了,光现不出来。污泥去掉后,光明自然就放出来了,还用再求一个光明吗?所以不要有所求,只要去除妄念,智慧光明自然就显现了。

  “若以有为为道而修,必不了悟本元。”

  反过来,我们假如是有为而修,心里有所住,就有个东西挡住,那就难以成道了。

  “有为”者,就是有所求。将有所求当成“道”,那是妄心,是有所住着,与空灵无住的真心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绝对不能明悟本来面目。不明真心,不识本来,那是盲修瞎练,要想成道,即如“以沙煮饭”无有是处。比如说修净土的人,祈求西方的阿弥陀佛:你来拉我啊、你来拉我啊!这是以有为之心而修,很难与阿弥陀佛相应。因为不知道心是何物、佛是何物,把心和佛分成两边,有所追求,有所企盼,有所住着,心不清净,绝对生不了西方净土的。现在不少学佛的人想发财,尤其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中的居士,他们来学法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做生意发财吗?他们学佛不是为了了生死,而是为了发财。内地的学法者,大都想发神通。这都是有为而修。这样修法的人,必不了悟本元,他绝对不能开悟,证见本来面目。因为用心不正,还着相,有所求。要把心洗空净了才好,一切不要,一切不着,无为而修,才与本真相应;一有所求就背道而弛,不能悟道了。假如你说仅要神通而已,那更不对了。你要神通,魔王就乘机捣乱了,化作佛来迷惑你,你当作真佛,心花乱放,魔即乘机进入你的心里去了,让你成魔,佛也救不了你。所以,以“有为”为“道”而修的人,“必不能了悟本元”,绝对不会开悟,绝对不会认识根本,绝对不会知道根本、佛性是什么东西,绝对不能成道!有所住着,哪里会成道呢?成魔倒是有份在!

  因此,我们修法,要识得根本,要无所追求,要知道我们本来是佛,把我们的妄情消掉就行了,不要去求什么东西。一有所求,就要成魔了。魔是有神通的,他知道你心动,他就来了。所以心魔一动,外魔就来了。什么叫心魔?有所住就是心魔。心一着相,外魔就乘机而入;心不着相,心不动,外魔不得其门而入。魔来了,我不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可得,他怎能进得来啊?不要怕魔,魔是心现的,你心不魔,任他外魔法力多高超也进不来。

  我们学佛修法,因地要正,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了了常知的灵明真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千佛万佛同我们这了了常知的真心本是一体、本是一个,任他佛形象现前我们也不睬。晓得一切相都是假的,一切都不可得,我们这个妙明真心才是真佛,那么你就不会入魔了,你就可以成大道了。不然,心不清净,有所住有所求,必是招魔入魔成魔去了,与道无有丝毫干系。是故大手印强调,以“有为”为“道”的修道者,必不能悟见本性,不能成大道。

  “此为自心元所俱生智。但初修虽欲自然住定于本元,然所住不越于贪着乐明无念等功力之中。”

  这离知的智慧光明,不从外得,它是自心本具的性能。但是,初修的人即使很想使心自然安住清净本元之中,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不明本来面目,还落入有为而修之中,所住之处没有超越快乐、光明、无念(即是空)等等这些功夫。这些功夫有吗?有的。比如快乐,当你做功夫到了第三禅乐境时,世上所有的快乐都比不上它,但是,不要贪住在上面,虽然有,须等于无一样,不贪着。假如你贪住在快乐、光明和无念,就坏了,特别是贪住在无念上,那更是坏了,因为这个无念是死的。坐在那里不动,一个念头也没有,那你就变成土木金石,把自己的心压死了。贪着快乐是喜魔来了,贪着光明是明魔来了,贪着无念是空魔来了。而我们的本性光明是大光明,尽管它光明朗照十方无障碍,但是它自己不说自己是光明,不住光明相。假如你住光明相,被光明相所遮,就把你妙体的无边神用遮掉了,所以不能住光明。因此,我们打坐的时候,不许见光见佛,有光可见还不行。不是连看也不许看,而是不许贪住在上面,须看见了等于没看见一样。为什么?由于初初发的光是微弱的光,你心念稍微一动,光明就没有了。光明来了你不睬也不动,光明就越发越大,你一睬心念一动,光明就被盖掉了。所以,你如果是带着异计而修,从好的方面来说,不过是住着在快乐、光明、无念上面而已;坏的方面呢,就是你要着魔的,因为你有所求,魔就乘机而入。因此,不要带异计而修啊!

  “当遣离贪着如是等功力境,顿然安住,方现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

  我们做功夫时,应当遣除上面所说的快乐、光明、无念等等的功力境界。为什么?因为这只是初步定境的影相,赤裸的自性本元体还未现出来,不过是比初修者有了一点影境而已。功夫并不是开悟啊!比如高峰祖师,他的师父问他:“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么?”修行人在日常动用的一切境界中,要做得主,不为境界所牵,不跟境界走,才有少分定力,方与本元体有些许相应。所以,他师父问他在日常动用中,能把一切境界照破,喜也不喜,乐也不乐,悲也不悲,苦也不苦,空净也不空净,不为境界所干扰吗?能做得主吗?高峰祖师说:“做得主。”师又问:“睡梦中做得主么?”睡着做梦了,晓得是梦境而不动摇,什么来了都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假的;仇人来了不怕,假的;发大财也不要,一切都是假的,这就是睡梦当中做得主。睡梦当中做得主,力量比白天大十倍。因为我们醒的时候只是迷,睡着时候是昏迷。昏迷的时候,你还能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地晓得这是幻境、梦境,心不动摇,这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人临死能做得主,需要梦境中能做得主,因为临死时是大昏迷,睡梦是小昏迷,小昏迷尚不能做主,那大昏迷时就更不能做得主了。高峰祖师功夫好、本事大,他答道:“做得主。”

  高峰祖师两次答: “做得主。”的确是好功夫,乃我辈后学作功夫的典范与榜样。我们学佛修道,就是为了在生死岸头做得主,不为业障所牵累而沉沦苦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大家先要练习在日用当中做得主,不为顺逆之境缘所转,不被喜怒哀乐之妄情所移,顺不喜逆不忧,一切皆如空花幻影,不可得,不粘不住,而后方能于睡梦中做得主。假如这一点也做不到,还说什么了生死呢?因为生死的根源,就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呀!

  宁波有一位居士,正在打坐用功时,突然有人来报她儿子落水了,她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有人骂她道:“你怎么这样无情?自己骨肉掉水里,竟然不去救?”她还是无动于衷,照样用功。她的定力功夫是好的,但是见死不救并不好,未免残忍。怎样做才对呢?人还是要救,但要心不动,救了等于没有救过一样,不是坐着一点儿不动。然而话又说回来,象她这样的功夫算不错的了,要是我们早已是方寸大乱了。有一个人家里遭火灾了,女主人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屋里,心慌意乱了,赶紧冲进屋里,往床上一抓,出来一看:啊呀!错了,抱出了个枕头。她马上昏过去,孩子也被烧死了。你们看这就是方寸大乱的结果啊!

  所以,在境界当中你动不动摇,是一大考验,这也是功夫。高峰祖师在日用当中,不管什么事情来了,都能做得主不动摇,功夫很不错;睡梦当中也做得主,功夫更不得了。他师父看他功夫确实不错,要考察他的悟性,于是进一步问他: “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高峰一楞:梦也没有思想也没有,主人公在哪呢?左思右想,终是答不出来,他师父叫他去参。(元音上师曰:“你们大家代高峰祖师答一答,无梦无想,主人公在什么处?”众皆默然。上师道:“我代大家试答如何?”即厉声道:“的的!”)高峰祖师再参,后来就开悟了。开悟后高峰祖师就在天目山狮子崖闭死关。所以,功夫归功夫,悟性归悟性啊!假如我们做功夫时,能够遣除快乐、光明、无念等等的功力境界,修法修至能所双亡,根尘脱落,前后际断时,“啪”地一声,忽然爆破,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虚空一时粉碎,化为乌有,顿然安住不动。此时虽一无所有,安住不动,但是非如木石,而是灵知了了,我们的“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就显现出来了。

  因此,我们无论修什么宗,都要修至能所双亡,心法双泯时,“啪--”地一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一无所有而又了了分明的自性本元体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念佛法门,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都摄六根,把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抓住,念到真正归一了,无心可心,无念可念时,念也就没有,佛也没有了,“啪--”,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佛土。我们学心中心法的人也是如此,一句佛心咒“嗡伯啦伯啦……”,把六根摄住,心念耳闻,意不外驰,时节因缘到来,“啪--”能念所念顿时脱落,了彻的、无住的本元自性就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地显现了。功夫要做,不然,无法打开本来,见自本性;光是空谈理论,乃画饼充饥,无有是处。我们要在日用当中做得主,如果你一遇到事情就不行,做不得主,那是药水汞,遇火即飞,敌不得生死的。做功夫,打开本来,梦醒了,晓得一切都是梦境,动什么心?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消殒了,所以叫乘悟并消。一切事情都是梦境,不悟,执以为实有;一觉,如热汤消冰,一切业障都空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了则业障本来空”啊!所以说功夫要做,不做,开悟的时节因缘怎么会来啊?怎么会打开本来呢?

  有人问我做功夫需要多长时间?这要看你功夫做得绵密不绵密,若是断断续续的那不行;假如我们功夫做得绵密,今天打坐、明天打坐,持续不停;打坐下来之后,时时不忘观照,不跟境界跑,不过三五年工夫,你就彻见本性了。为什么说我们修心中心法要修一千座呢?就是说认真修三年工夫就行了。你假如不绵密用功,修修停停,停停修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不用说三五年不行,就是三五十年也不行。

  又有人问一千座坐过又怎样呢?关于这个问题,已讲过多遍,兹再重复说一遍。一千座者,就是说这心中心法是仗佛、菩萨之力加持,功法殊胜,切实认真地修法三年,就一定能打开本来,亲见自性。假如拖拖沓沓、断断续续、一曝十寒地修法,不要说一千座不能见本性,就是三、五千座也不能见性。

  还有人问:一千座之后是不是不修法了?我们上次讲过,饶你上根顿悟,多生历劫的习气,也不能一旦尽除,还要时时观照,在事境上锻炼,损之又损,把习气消尽了才行啊!悟后做功夫就是无修之修为真修,不是不修而是不要执着打坐,落在乐境中,成为法执障。反过来,假如你定力不足,见境还要动摇,那还要加工打坐,增强定力,才能渡过重关。如定力相当,只消时时凛觉,不费丝毫力气,非常轻松省力,不是还要修这个法、积那个功德……,在法相上忙得不可开交。无论你悟不悟,在法相上做功夫,都是徒费精力,自找麻烦,无有是处。所以说,做功夫越省力越好,越轻松越好,越费力气越坏。

  “急呼‘呸’字,顿断妄想之流。”

  妄念动,急呼“呸”,这是大手印断妄念的要诀。念佛的人不要此法,只要把佛念一提,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行了。其他行人于妄念一动时,就急呼“呸”,马上凛觉,妄想的源流“啪”地一下就断了。比如我们想到发财,就“呸”,发什么财?白日做梦!这样妄念就断掉了。假如妄念势力强,即贪心重,呸它不断时,就须持咒,假佛力来消除了。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则离攀缘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彻、赤显离心智慧,如如现住。”

  把粗妄心所息掉(我们的心王心所,有八大心王,五十一个心所。其中最坏的心所是五个遍行心所,即作意、触、受、想、思。“作意”即意根,翻动势力之强大,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要以为睡觉它就停止了,它在繁衍梦境,还是没有停止,要到最后金刚萨埵定,才能把它定下来),就是把对境生心的粗妄歇下来,才能安住定境而不动。修法能对境不生心,就有相当功力了。我们人时时刻刻都是对境生妄心,并且不断攀缘,由这想到那,由那想到这,无有停息。假如攀缘之心能停下来,就能安然入定,离一切妄想攀缘虚妄之境,我们的自性就明了透彻、赤裸无遗显现出来(即朗然现前),从而打开离生灭有无、而空灵无住的、如如不动的般若大智了。就是说我们修法功夫第一步须息掉对境生心的粗妄,进一步离开攀缘境界,心不乱动,我们本来的自性就明明了了、清清澈澈、赤裸裸地显现出来了,就是离开妄想心的如如不动的光明大智慧也显现出来了。

  所以佛法就是妙,教我们认识真理,不要跟假相跑。我们若被假相迷惑,那就六道轮回;离开假相,你认识了真心就超脱了,就能证得大神通,得大受用。

  因此,我们真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马马虎虎地念两声佛、念两句经就可以生的,要用阿弥陀佛之慧剑,斩断我们对娑婆世界这个假相的迷恋之情,才能生西的。所以说“纯想即飞”,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初定,就是我们做功夫能够做到即使真正佛来了,也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什么都没有,只这思想是佛,我全想是佛,佛是我全想,全佛是想,全想是佛,那你就决定生西。假如你不是这样呢?有念无念的念几声阿弥陀佛,心里想着此事彼事,那就不行了。有人问修念佛法门为何要念经呢?念经就是要你认识真理。佛经里说要上品上生,就要读诵大乘经典。为什么呢?读诵大乘经典就能明理。明白一切本来是佛,众生是佛,只是我们迷惑着相,而把自性忘掉了。我们不要迷惑住相,不要贪着功德,功德就是我们的自心,自心是大功之母,大功告成就是成佛。我人六道轮回或往生西方净土,乃心使然也。万德之根本是心,一切万德都从心出,“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所以,心是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啊!平时我叫大家读诵大乘经典,就是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里讲的净土法是大乘的净土法,跟禅宗道理一鼻孔出气。净土宗是三根普摄的大乘佛法,不仅是度中下根人,三根人都摄在里面,都是同一个心,净土就是心,心就是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十万亿佛土就是十度万行,即是用“施、戒、忍、精、禅、慧、方、愿、力、智”来把心修空,开大智慧。心空了,就跨过十万亿佛土,到西方了。所以说西方非遥远,就在你面前。简单说一句,就是你心无所住,一切皆空,你心就是佛,佛就是你心,这里就是西方,西方就是这里,当下就生西方了。不要等死后,活的时候就生西方,是真的生西方;活的时候不能生西方,到死了才生西方,恐就难了。

  “洞达离生灭有无诸边,超绝语意分别境,而自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此指法身体性智、瑜伽、见宗。”

  意为我们要明明白白地晓得生灭、有无等等相对的知见是假的,并且要离开这些边见,超越语言意根分别的相对之境,那么,就自自然然地安住在无语言可说、无思想可动的朗照的大智慧的本来自性当中了。

  “洞达”者就是洞然明白、彻底通达。离生灭有无诸边,就是离开生和灭、有和无等种种边见。生灭、有无等见解,都是相对的妄知妄见,就象海市蜃楼一样虚妄不实,不合中道义,故为边见。而我们时时处处都埋在相对的妄境中过活,在那里分辨好坏、分辨是非、分辨长短,从未离开过生灭、有无诸边。比如,以为人身活着的时候是有,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边见。假如能识得凡是相对而有的,都是虚妄的影子,都不去追取,那么,即可于妄心息处,洞达本有的绝对真心。真心就是佛性,非有、非无、非长、非短、非生、非灭、非好、非坏、非美、非丑……,一切皆非,语言描述不到,思维推理不出,本不存在任何分别。这就是“超绝语意分别境”。

  语意分别境,即是语言意识分别的境界,意思是我们讲话时大脑意根在不停地动,所以就是非、好坏、长短分别不休,相对之见炽然而生起。比如有的人边念佛边讲话:“阿弥陀佛,我的媳妇怎么坏;阿弥陀佛,我的女儿怎么好。”这就是语意分别境,这样怎么行?如果这样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多了。我们必须要把迷情、边见斩断,一切都不住,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全想是佛,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佛,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要超越语意分别境界,明白这些境界都是假的,都不可得,而不随它走,不跟它转,一切放下再放下。如,梵志双手持蔓陀萝花来供佛,佛开示他说:“放下着。”梵志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佛又说:“放下着。”梵志又把另一只手的花放下。佛再说:“放下着。”梵志一听莫名其妙,赶紧问佛:“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了,没有了还放下个什么?”佛说:“我叫你放下外六尘、中六识、内六根一切放下。”就是内中外都放光了,一切都不可得,梵志听后就觉悟了。所以,要超越语意分别境界,一切放下,再放下,把一切都放光了,而自然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离言思,就是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离言思之智慧性境,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自性本具的大智慧。假如你超越语意分别境,就会自自然然地安住于这个大智慧中,而受用无穷。

  要做到时时刻刻都自自然然,而不带一点功用之修,是很难的,我们都是有功用之修啊!从初地到七地菩萨,还是有功用之修,从八地到十地才是无功用之修。我们凡夫想一下子就达到无功用之修是不容易的,所以,要从有功用之修到无功用之修,一步一步地上去。

  何谓有功用之修呢?就是时时地觉照,当心自己,照顾自己。念头一动,即刻警策自己:“哎,不要动,我看见你了。”假如你不觉,就照不见了,跟着念头跑十万八千里还不知道呢!所以,我们时时有觉有照,就是有功用之修;照到后面照熟了,不要觉了,它自然照,它自然不动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无功用之修了;到最后寂也不可得,照也不可得,那才是真正到家。我们只有时时如此做功夫,才能从有功用之修达无功用之修,不能一步登天。

  这功夫怎么做?时时觉悟,要安住在无语言可说、无思想可动,即如宗下所云“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朗照的大智慧当中。我们的心不动了,它就自然朗照,反应异常快捷;假如你心有所动,有所住着,有所烦恼,反应就很迟钝了。因为你被境界牵走了,心的光明被境界所遮盖,无法朗照了,所以,反应就迟钝了。你假如能做到时时安住在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说话也不可得,思想也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你自然了了分明,那么,所有的神通妙用就来了。你不这样做,想要神通啊?不可得,得不到的。凡夫时时刻刻都在计较、分别,患得患失,故不得安宁自在。我们修行了道,就是为了离开妄想,去除执着,恢复本性光明,而起大机大用。我们的佛性就象太阳一样,光明无量,但为妄想分别所遮,不能放大光明、起大神用。如乌云消去,太阳就放大光明,离开了妄想执着,各种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大日经》云:“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

  “菩萨住此”住什么地方啊?“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在这种境界中,再勤苦修学,以除旧习,不久就会五通齐发、辩才无碍。五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佛有六通,五通之外,还有漏尽通,就是一切妄想、执着、分别、烦恼等有漏之处,统统净尽。那就是“离言思之智慧性境”啊!我们修行,是先得漏尽通,而自安住在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这也叫“法身体性智”,也叫“瑜伽”、也叫“见宗”。法身无相,无相而无不相,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法身体性智,就是超越一切相对、超越一切世间智慧的大智慧。“瑜伽”,意即相应。与什么相应?与法身佛相应。也就是“见宗”啊!

  明白清爽地晓得生灭、有无等等相对之见都是假的,离开这些边见,超越语言意根分别的相对之境,就自自然然地安住在无语言可说、无思想可动、自然朗照、本自具足之大智慧自性当中,是指法身体性智。修法证道有五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在恒河大手印里,称之法身体性智。法身体性智是总的种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最后圆成,六祖讲过:“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是修道时,先从第六、第七识上下手来修,因第六识的势力最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它在分别蠢动。如六识妄想不动了,没有什么妄想消息传给第七识,七识就转了。七识是传送识,它把六识传来的消息收下来,然后送到第八识里面去。六七识在修因中转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则第八识和前五识,就随后因无妄种可藏和无第六识的干扰而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了。因此,从除习气在事境上修来讲,转识还是从第六识开始转,第八识还须在后头转,一下子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是不可能的。我们时时刻刻在六识上做功夫,妄想就不动,不跟境转了。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把圣种、净种传递给第七识,第七识再传给第八识,从而把染种转为净种而生西了生死的。所以说在八识中,第七识恒审思量执着我相,我是他非,贡高我慢得不得了,总以我为主,一切都归我,贪得无厌,所以,第七识最坏。因此,修法打七,就是打椡第七识。其实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如,哪里有我?但是人们的我执炽盛,都把别人看得低一等,人家都不行,唯我顶好,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就不平等了。因此,第七识一转之后,即没有人我是非得失,一切都一样,一切法都平等无异了。

  我们现在虽然学佛法了,但七识尚未转换时,也免不了不平等。比如修净土宗人说净土宗最好最好,别的法都不行;学禅的人说禅最高,其它那些都不好;学密宗的人说密宗最圆满,其余都不怎么好。唉!自是非他,都是没有真真正正证到平等性智,心不平等的缘故。其实所有的法门都一样的,都是工具、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成佛。你用这手段成功,我用那手段也能成功,你我都成功了,岂不一样?是故云:“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所有的法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所以不平等,是第七识做怪。所以,我们的七识一转,就平等了。一切是非人我都平等,一切对峙都平等。平等平等,一切一切都平等,就悟彻大道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它就由妄想分别弄是非得失,而变为圆妙地观察一切事物与正确处理之智慧。譬如这事如何做才好,那人怎么安排才合理,对一个坏人又应该怎样转化他,使他转坏为好、转凡成圣等等。妙观察智是清清爽爽不动不摇,现量而比量,比量而现量。现量是称其量而显形,不加分别;比量就要比较一下是好还是坏、是长还是短、是是还是非。证到此智,虽明辨是非得失,而无爱瞋取舍;虽平等处理一切事物,而不是不知是非、长短,所以是大智用。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眼看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历境乃成所作智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也就是说前面所讲的四大智),都靠法界体性智的作用。法界体性智在大手印里称为法身体性智,它是根本智。瑜伽见宗,见是知见,瑜伽,是相应,即心相应法。大手印就是叫你时时相应,即凡夫与佛相应,自心与虚空相应,所谓印空、印水、印泥也。时时刻刻相应即是瑜伽。瑜伽见宗,就是指时时与本来自性相应的知见。

  “如不识此而修,则是未离心之作用及有为之见,与自性大圆满道悬隔,不得无修光明轮。”

  假如不认识自己的妙心,没有正确的知见,不知从佛性起修,而着相向外求取,那就没有离开妄心的作用,那就是有为的邪见,那与“自性大圆满道”风马牛不相及,得不到“无修光明轮”。自性大圆满,就是佛性本自具足,本来圆满,并非从取而有,从修而生。无修光明轮,就是佛性本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具足一切妙用,能起万千变化。光明轮不是修出来的,而是自心本具的。所以说:“道,不属修,而属悟。”悟道,即醒悟、明白、契入真心,恢复本来。就是在修法时,于一念断处,“囗力 ”地一声,证悟本真。悟后要不要修?要修!因为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还在,还不能开发大神用,须将这二执消尽,才能彻证本源。那么,怎么修啊?这要看各人的习染轻重,而用不同的方法,但最好是无修之修,用观照的方法。大手印的方法是,当妄念一起,就“呸”地一声,将妄念喝断,从而保护真心。但我们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念佛、持咒等。当妄念起时,就念阿弥陀佛,或持一句咒语,不跟妄念走,将妄念转化,同样可以保护真心。更或当妄念起时,凛然一觉,一切化空,妄念也就歇下来了。所以,要得到“无修光明轮”,须明证这妙明真心之后才行。假如不明白什么是真心,那就得不到了。

  “于见宗未得印证,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

  见宗,就是正知正见,即在正知见的熏习下,认识了本性。假如你还不认识本性,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即使你在勤勤恳恳地用功修行,也得不到“无修光明轮”;因为你没有“保任之境”,不知保什么啊!就是说,你对于前面讲的正知正见还拿不准,不认识本性,脚跟站不稳,还在疑惑,那你保什么呀?譬如我们有个小孩子,要小心照顾他、保护他,不要饿着,不要冻着,不要让他跌倒了,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抚养他长大。如果你根本没有小孩子,那你保护谁呀?

  保任,是两段功夫,先保后任。就象对小孩子,先要保护他,待小孩子长大了,就放任他,让他自主自立,自己做事,自己工作,不必管他了。保任,看起来只两个字,做起功夫来,要走好一段路呢!要做保任功夫,须先见本性;不见本性,保什么呀?那什么是本性呢?上面讲了很多,即现在能见、能闻之性,认取它,不要怀疑,好好地保护它。怎么保护?“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而是“了了觉之,不着见闻”,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不看东西,不是不听声音,而是不分别好坏、美丑,不起爱憎、取舍之心。尽管看、尽管听,心里什么也没有--“荡然无住”,这就是“保”了,保成熟之后,就不要保了,放下它,一切处都可以去,什么事都不妨做,而丝毫无住,这就到了事事无碍、任运逍遥的境界。关于“事事无碍”真净克文禅师有一偈颂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YIN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手里拎猪头,一边啃着猪头肉,一边念诵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我在吃素,我刚从YIN坊出来啊,哈哈哈哈!趁出,就是被赶出来。YIN坊,就是妓女院。在妓院里钞票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喝酒欠债,酒馆来讨酒钱,穷得无力偿还。就这么邋遢,就这么潦倒了,从而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可能有人会问:手把猪头,口诵净戒……不吃素,不是破戒了吗?非也!他未曾吃荤,他是吃素的。为什么?他心空了,没有着相,未曾觉得肉好吃而多吃,菜不好吃而少吃。没有爱憎、取舍之心,就是吃素。相反有的人虽然吃素,但执着在味道上:这个菜味道好,鲜美;那个菜味道不好,难吃!非常挑剔,就等于不吃素。如果我们的心真的空净了,吃了还等于没吃,尽管手把猪头也不要紧。

  话又说回来,若没证到这个地步,你就这么放任啊,那你“入地狱如箭射在!”你的心没有真正空净,“业”就粘住你、缠住你,不放你过去。举一则这样的公案:从前有个禅师爱吃牛肉,他说:“吃就是不吃!”他的心空净了吗?没有啊!只是嘴上说说,心里空不了,业障就粘住他,要他还债。这禅师一口气不来,就入了牛胎,作牛还债。有一天,农夫把牛牵出来,遇见宝志公禅师。志公一看:哟!这不是某某禅师吗?你不是说“吃就是不吃”吗?你不应该做牛啊,你怎么作牛还债啊?这牛泪流满面,嘭!嘭!嘭!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净的地步,胡说大话,要下地狱的。我们是决心证大道的,证到什么地步,就说什么地步的话,不得胡来!要想证到“事事无碍”的地步,首先要做到见地纯正,明见真心,再进一步除妄习而入于无为。着相而修、有为而修,俱不能证到“事事无碍”。现在有的人心不空净,妄求神通,坏了!非但不能成佛,却是成魔有份!你想要神通,魔就到你心里现神通,变个佛相给你看看,你以为是真佛,高兴地守住它,魔就住到你心里去了。魔王还要扩大他的影响,让你去说法,接引一班魔子魔孙。这都是着相之故,所以我们不能着相,不能有为而修。

  “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这是最重的一句话。见宗就是明见本性。恒河大手印把见宗置于首要地位,曹洞宗的“五位君臣”也突出了这一点。临济宗有“三玄三要”,其中“句中玄”里的初要,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同样突出了这一点。

  “后可印证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非由他求,亦非昔无今有。”(此为初要)

  先要证见本性,然后才能够显发“自住之智慧”。明悟后,保任本性不失,勤苦用功,扫荡妄习。如果在任何顺境、逆境中,都能心如止水,毫无走作,那么,各种神通妙用便不求自得。“住自本性”,就是自心本具,自然由本心发出。“非由他求”,不是修什么法求得的,也不是佛菩萨赐给我们的,更不是什么鬼神附体而显现的。“亦非昔无今有”,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才有,而是本来就有的。有人问:“你说本来就有,那我现在怎么没有呢?”你现在妄想、妄习还没除光啊!首先你要认识佛性,明悟这能见、能闻的性能就是本性。然后时时保护它,不要着相,不要跟境界跑。保护圆熟了,心真的空净了,神通就会自然显现。

  如果不是“住自本心”,不是自己开发出来的,那都是不相干的,一口气不来,就什么功能都没有了,自己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做了坏事,还要下地狱,很危险啊!我们上海就有好几个所谓“有神通”的,将到临终,附在他们身上的精灵离开他走了,这时他们不但没有神通,肉体还非常痛苦,精神上更是内疚,深受良心的谴责,只是“痛啊!苦啊!”地叫着,堕入下三道去了。我们修正法的人要引以为戒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元音老人       恒河大手印)(五明学佛网:元音老人       恒河大手印)  

 楼宇烈教授:楼宇烈教授为《元音老人》一书作序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元音老人:略论禅宗 

 元音老人:净土指归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八、立证无上正觉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七、三修门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六、修行的必要性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四、大手印要中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一、大手印三要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