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修行次第,出离心


   日期:2016/1/2 22: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认识苦是觉悟的前提

  每个人皈依佛门都有各自的理由,有的是对佛菩萨有所祈求,有的是遇到困难请求上师、佛菩萨的帮助,有的是对自己的一些生活状态感到厌烦,有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欢喜,但无论如何,每个皈依佛门的人都有对苦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认识和感受,即便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是身心痛苦却是普遍存在。有些苦来的剧烈些,如疾病,病痛会把一个强壮的人瞬间瓦解,会消沉人的意志,多数人在病痛的折磨下失去了快乐,我们也见到过很多重病的人没过多长时间生命就逝去,但导致快速死亡的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因为疾病而陷入到低迷、颓废的情绪中及终日的自艾自怜的痛苦中而无法自拔。死亡更是一种痛苦,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感受到,但可以见到,当我们的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痛苦挣扎,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因失去亲人感到悲伤,但有的人早已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

  也许对于一个年轻健壮的人,疾病并不是生活中的常态,虽然见过他人死亡的场面却也会很快忘记,但求不得苦却是常常困扰我们,在汉地普遍的观念中,如果我们不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去追求什么或是进行些努力,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等会认为我们消极,不求上进。但当我们总是不断地努力去追求,为我们的 “ 理想 ” 拼命地挥洒汗水和泪水的时候,实现我们的追求的情况总是少数,也许我们会渴望有个能够成功的机会,也会妒忌他人的成功,也许我们还会以一种掩饰自己失落的心里说:我不在乎。即便我们在与他人竞争中获得胜利,而得到了我们所期待的,但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我们攻于心计、紧张、担心、害怕等等负面情绪让我们不快乐,同时即便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击败他人获得成功,也会发现我们所实现的目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痛苦。

  遇到痛苦后,普遍情况下人们都会感觉到迷茫、无措,还可能颓废,但有些人就会在痛苦中反思和觉悟,我见到某些被称为事业有成的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奋斗,得到很多人的羡慕,当这些人突然遇到一些严重的事故或患上某种严重的疾病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原来辛苦奋斗所得之物,名誉也好,地位也好,财产也好在痛苦面前一无用处,然后他们认识到这就是佛法中无常的道理,并进一步明白只有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才能解决自己精神上和心灵上的问题。

  现在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人们的心灵却显得格外的脆弱,不用说遇到灾难一样的严重的变故,就是平日生活中很微小的事情也能让人的内心烦躁不安,惶恐不已,很多人患上抑郁症,终日在担心、害怕和紧张中度过,太多的负面情绪已让人们内心感到无比的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能让人们内心轻松、自在和快乐的就是佛法。

  ( 二)人生的孤独和缺失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孤独的,出生的时候是孤独的,死亡的时候是孤独的,就算在忙碌中及与他人交往时也是孤独的,只是我们在忙碌或与他人相聚中暂时的遗忘孤独。我们对自己存在很茫然,内心很不确定,总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存在,于是想通过奋斗而得到别人的认可或是通过享受而慰藉自己的内心。

  因为内心的孤独感,我们总在试图从外面寻找某些人来陪伴自己,去除自己的孤独感。或是追求些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填满自己的缺失感。

  我们很想去依赖某个人,希望这个人能够永远的保护我们,陪伴我们,关爱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我们痛苦时,难过时,悲伤时,及我们有任何需求的时候,渴了、饿了,或是想要些什么,对父母说,父母会尽一切努力来满足我们,可当我们渐渐长大后,父母也渐渐地衰老或是离开这个尘世,或是当我们不得不远行,我们会发现没有办法再依赖父母了,我们的孤独和无助感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该怎么办?通常的方式就是寻找另一个可以依赖、陪伴我们的人,于是有了情人和爱人,我们觉得那个人是最理解我,最关心我,能够永远的陪伴我的人,这样两个人就有了山盟海誓,希望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无常的变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一样的脆弱和靠不住,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痛苦,发现以前的认知是错误,同时反思而明白:原来爱情是不可靠的,对方是靠不住的。也许我们会寻找下一个让我们依赖的人 —— 孩子,我们觉得自己的子女可以依赖,年幼的子女让我们依赖的理由并不是他们为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觉得这个子女是我的,他(她)会听我的,不会离开我,不会背叛我;成年的子女让我们依赖的理由是他(她)会照顾我,关心我。可当子女因某些原因离开我们或是不孝顺的时候,我们又一次痛苦,原来子女也依赖不了,自己还是孤独的。

  有的人会在这时产生一种认识:只有依赖自己了,原来别人都是靠不住的,于是变得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这样的念头和行为最后会为自己带来损害,让周围的人对你厌恶,最终还会明白:自己也是依赖不住的。

  也许我们现在进入了佛门,皈依了上师,慈悲关怀我们的上师就成为了我们可以依赖的对象,我们会觉得遇到困难没有关系,有上师可以依靠,遇到痛苦也没有关系,上师可以帮助难题,当我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师的这个色身的时候,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个色身的上师同样也无法解决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茫然,上师都无法依赖,那么该怎么办? ——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接近答案了 —— 任何一个有形体的人都是无法依赖的,包括上师和我们自己。

  我们不太确定自己存在着,于是我们常常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羡慕来做一些事情,在别人的夸奖中我们才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奋斗,在与他人竞争,为的是得到一个被他人赞扬和肯定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去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真的想去做,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当我们受他人所影响和掌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原来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我们因为他人的赞叹而高兴,他人的侮辱就愤怒,那么我们情绪持续着被他人所左右,自己也不会快乐。还有的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就是进行享受,认为享受是快乐,这样自己没白活,享受是快乐吗?享受的本身不一定是快乐,在吃、喝、玩、乐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缺失感暂时被麻痹,并不能填满,而享受之后内心会有更大的缺洞,同时吃、喝、玩、乐的本身也有太多的负面作用,常常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包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及对他人的影响。

  那么如何面对孤独和缺失呢?用信仰来寄托我们的心灵,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和不断地修行时,我们就会领悟到:原来世间的一切有形都是无常的,同时也是依赖不住的,上师对我们来说,不是要依赖于他的色身,而是依赖于他的精神,把他与佛菩萨等同起来,作为我们困难时的祈祷,精神的支撑,心灵上的寄托,同时我们在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念念为他人奉献和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孤独感和缺失感自然就会消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次第       出离心)(五明学佛网:修行次第       出离心)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戒法法师:修行次第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下(李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李